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本所概况 > 所大事记
“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章来源:成红    日期:2013-10-17
】【打印 关闭

    2013年10月15日-16日,“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与海湾研究中心承办。伊朗专家团、伊朗驻华使馆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部、北京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复旦大学、西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近50位专家学者与会,会期两天。

研讨会开幕式,李培林副院长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伊朗专家团团长穆罕默德﹒里萨﹒德赫什里阁下、中国前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周云帆、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侯赛因.贾利万德、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杨光所长主持,李培林副院长首先致辞,李培林在致辞中说,中伊两大文明的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中国汉朝时,中国政府就派官员访问安息(即波斯)。1516年,伊朗旅行家阿里·阿克巴尔撰写的《中国纪行》成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贵史料和重要见证。伊朗作为亚洲最古老的的文明中心之一,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地,也是连接东西方的主重要通道,是连接中亚、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交汇之地。正是这条闻名世界的商路,将古代中国与波斯,两个伟大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更是人类文明史上世界各民族之间开展文明对话、进行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提出,要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前不久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与会各国元首作出了“复兴丝绸之路”的郑重承诺。相信这条新的丝绸之路将成为一条新的经济繁荣走廊,新的文明对话之路。 

    李培林说,中国和伊朗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有很多共同点。双方不仅在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而且面临共同的发展任务,肩负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伊两个伟大民族都曾为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两个民族通过携手合作,将为新世纪的人类发展,为世界文明多样性,为不同文明间对话,作出比历史上更大的贡献。中国社科院一直十分重视加强与国际智库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并积极从事增进与不同国际和人民间的学术、人文思想交流的工作。我相信,通过此次会议,通过不同智库、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必将增进中国和伊朗人民间的了解和互信,并对今后中伊关系乃至世界文明间对话产生积极影响。 

    伊朗专家团团长穆罕默德﹒里萨﹒德赫什里阁下也在开幕式上致辞。 

    研讨会上,与会中伊双方的专家学者紧密围绕此次会议的主题“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从“历史上中国与伊朗的友好交往”、“中国与伊朗文化关系新发展”、“当前中国与伊朗经贸关系”3个议题开展研讨,研讨内容十分丰富,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发言题目有:古代中国境内的波斯宗教遗迹;波斯箜篌传入中国小考;辽祖陵陪葬墓出土玻璃器与伊朗的关系;蒙元时期:伊中文化关系的黄金时代--中文文献中记载的伊朗对中国文化艺术科技传播;蒙元帝国与伊利汗国的蒙文文书;波斯书法与中国的穆斯林碑文考证:伊斯兰教架起中国-伊朗关系的桥梁;穆拉萨德拉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玉与“玉河”——从物质文化的角度看波斯·中国文化交流中的一些特点;阿维森那《医典》对中国医学的影响;从《中医宝藏》看中国与伊朗的医学交流等。有关当代中伊关系的发言题目有:中国与伊朗:1905-2005的百年比照与互动;中国与伊朗的相互关系定位;伊朗与中国在拓展丝绸之路中的作用:能力与措施;从他者的目光观察中国—伊朗的关系;从中东政治变局看伊朗的政治发展道路;从中伊教育交流看两国的文化关系发展:以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旅游业在加强伊中文化经济关系中的作用;中伊旅游业的发展与合作;“二手偏见”与中伊关系;两伊战争与中伊关系;对发展伊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一些建议;泛亚欧交通干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伊朗的优势和作用等。 

    在闭幕式举行之前,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发表了主旨演讲,题目为《对中国—伊朗双边关系的几点思考》。他说,中国与伊朗互为友好国家,双方交往长达2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伊两国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即“珍惜自己的独立”。他还表示,发展中伊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非常重要,希望两国学者为此共同努力。 

    闭幕式上,伊朗专家团团长穆罕默德﹒里萨﹒德赫什里阁下对中伊关系的发展进行了评述,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对此次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他说,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促进中伊两国的友好关系是十分有益的,它将对中伊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中伊合作召开的研讨会已经举办了三次,每次会议的内容不同,意义深远。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