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本所概况 > 所大事记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国际问题) ——“中东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前景”国际研讨会纪要
文章来源:姜英梅    日期:2013-12-16
】【打印 关闭

“中东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前景”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12月1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西亚非洲所承办。来自外交部和商务部的政府官员,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俄罗斯、土耳其、日本、苏丹、埃及、西亚非洲所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出息了此次会议。围绕“世界经济与中东国家”和“中东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这两个时段的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大家普遍认为中东地区具有非常好的经济发展条件,但大多数国家未能找到有效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结构单一,对外依赖较大。那么中东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什么?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商务部西亚非洲司曹甲昌副司长列举了影响中东经济发展的四个不合理因素:政治体制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合理、经济体制不合理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王世杰大使指出中东阿拉伯国家经济是权贵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西亚非所姜英梅博士认为中东金融未能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必须将更多资源配置到生产性投资上,促进私营部门发展和经济增长。西亚非所杨宝荣博士从国际关系调整与中东产业选择角度,指出中东发展道路受到西方和东方的影响和制约,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应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多元发展模式。西亚非所仝菲博士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认为人口对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稳定以及贫富差距均产生重要影响,未来应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西北大学黄民兴教授则从历史学领域的长时段观念出发指出二战后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下风,未来形势也不容乐观。

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东政治动荡的原因和影响,一致认为经济、民生问题是阿拉伯国家动乱发生的原因之一,埃及政权更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新政权未能满足人们的民生诉求。西亚非所刘冬博士从阿拉伯非产油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入手,指出粮价上涨是政治动荡诱因之一;但受益于国际粮价下跌趋势,未来粮食安全问题引发政治动荡的可能性将大幅降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杨言洪教授认为政治动荡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且缓慢,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后续影响。西亚非所姚桂梅研究员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北非国家产业结构单一,尤其制造业发展缓慢,存在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俄罗斯科学院的库库什金教授Vladimir Kukushkin以埃及和利比亚为例,指出政治动荡对北非石油、天然气部门的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埃及从天然气出口国变成天然气进口国,利比亚石油产量与革命前相比缩减了一半还多,就连阿尔及利亚也受到动乱的间接影响;阿拉伯国家必须与政治体制内的问题作斗争,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多元化,并避免过度开采资源。西亚非所姜明新博士指出“阿拉伯之春”具有延后效应,对政府政策和民众心理层面均产生重要影响,维稳成为政府优先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新华社唐继赞研究员也指出,稳定是中东转型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安惠侯大使指出,阿拉伯动乱的主因是内因,但外因也很重要,要警惕西方的新干涉主义;此外,街头政治和自由选举式的西方民主并不能解决国家困难;作为地区大国,埃及的稳定将为阿拉伯国家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埃及贾拉尔博士Mohamed Noman Galal指出,突尼斯和埃及新政权失败的原因很多,例如,缺乏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缺乏合理的发展战略,政党斗争,未能满足人民的诉求,以及外部势力的干预,其中的关键在于他们仅代表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广大民众,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

中东地区经济发展不仅与人民福祉、国家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也关系到世界其他国家与中东的经贸合作。土耳其伊尔索伊Arif Ersoy教授通过古丝绸之路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指出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社会福利之路。伴随世界政治变革、科技发展、经济日益相互依赖和资源全球配置,复兴丝绸之路提上议事日程,并将通过连接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高速公路、高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合作。丝绸之路对亚洲、非洲与欧洲的和平、合作和团结意义重大。伊尔索伊教授认为应建立一个丝绸协会,设立自由城市和自由产品区域,并将外来资本投资到生产性领域;应以互利共赢(Parallel Interests)为基础,复兴丝绸之路开发中东国家人力和自然资源。他认为,作为东西方的门户,土耳其正在寻找新的一体化模式,注重发展“分享型”经济,这对中东国家有益。人民日报王南研究员认为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中巴经济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构想有利于中国与中东等相关国家合作,凸显了中东的战略价值,并使中东受益。苏丹艾哈迈德博士Gafar Karar Ahmed梳理了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自贸谈判,指出双方之间的经贸谈判并未取得很大进展,都未克服双方的问题,未来应展现更大灵活度才能使谈判进行下去,他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双边关系发展的利好消息,将在自贸谈判协定中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与会学者还从国别出发,具体解析一国经济发展问题和前景。例如日本学者酒井启子教授Keiko Sakai分析了战后伊拉克经济发胀的障碍,例如,政治不稳定、安全问题、中产阶级技术人员流失和权力斗争,指出认为伊拉克经济发展有赖于合理政府的建立、安全保障、人才和技术以及良好的国际环境。李智彪研究员从“1·25”革命以来埃及股市发展态势入手,认为动荡对股市造成严重影响,但埃及股市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动荡也并未破坏埃及的经济基础,前景依然乐观。西亚非所安春英研究员认为应从政府能力、制度完善和经济多元化等方面改善阿尔及利亚的投资环境;朴英姬博士指出突尼斯经济发展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魏敏博士分析了土耳其旅游业发展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中东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研讨会由西亚非洲所所长杨光研究员作总结发言。杨所长首先充分肯定了研讨会的成果,内容丰富,不仅对中东经济发展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其次,杨所长指出中东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遇到的问题不一样,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石油出口国没有必要急于改变单一地租经济现状,应利用地租收入加速资本积累,并利用地缘经济优势和资本优势向海外扩张。石油进口国问题很多,但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这些国家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但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强大的能保证政策连续性的政府以及体制改革是发挥优势的前提条件。第三,中国能为中东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①中国可以支持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改善石油出口国贸易条件,增加石油收入;②中国可以提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③中国具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④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作用越来越大。总之,中国与中东国家具有非常好的合作基础,能够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和平发展。 

总之,此次会议达成共识,动荡使中东地区进入一个较长时段的转型期,尽管面临很多问题,但前途是光明的,关键的问题是实现和平稳定,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次会议也对推动中东经济研究、学科建设和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本文作者姜英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