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本所概况 > 所大事记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国际问题)——“迈向新的十年: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阿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魏敏    日期:2014-10-27
】【打印 关闭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国际问题)——“迈向新的十年: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阿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24日在西亚非洲研究所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西北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50余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出席了研讨会。突尼斯驻华大使、叙利亚驻华公使、前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黎巴嫩贝鲁特“冲突论坛”主席等代表应邀参会。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研究员致欢迎词。 

在为期一天的会议中 , 与会者围绕以下3个议题进行了深人的探讨: 

(一)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阿关系发展

自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创立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不断加强,经贸关系深入发展。许多阿拉伯国家采取了“向东看”政策,中国也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向西开放,中阿双方的战略取向是一致的。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阿双方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并充分利用“一路一带”合作新机遇新起点,构建“1+2+3”的合作新格局,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在此形势下,与会者一致认为,由于中阿友谊源远流长且中阿双方利益相关。同时,中阿经济优势互补,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合作将由传统的资金、项目合作,升级到以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中阿双方均表示出加强友好合作的良好愿望,因此,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未来10年,中阿关系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大使首先作了题为“中东形势变化下的中阿关系”主旨发言。他认为,中国自1956年与埃及建交开启了中阿关系先河以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平等互利一直是中阿关系的主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政治上同属发展中国家,在经贸往来上又互有需要,且双方都具备一定的财力基础,未来合作前景光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亚非洲局副局长张建卫先生提出,阿拉伯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处理解决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民主与民生的关系;内部团结与外部干涉的关系;维护伊斯兰形象和打击恐怖主义的关系;坚持本国特色与外来模式的关系以及传承民族文化与学习外来文化的关系六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外交部西亚北非局肖军正参赞认为,中东之乱主要是发展问题所致。同时,阿拉伯国家内部教派矛盾激化,政治伊斯兰势力增长也是中东动乱的重要原因。面对乱局,中东国家应该实行新的治理理念,采取包容性对话、支持内部政体有秩序地转型、鼓励更多的政治方式、坚持主权原则等方式,加强中东治理。 

(二)阿拉伯国家治理与发展

治理概念由来已久。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后,“治理”开始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治理概念在不同领域的主体不同,所以与会者针对阿拉伯国家的治理与发展问题,从国家构建缺陷、中东变局、新兴全球秩序、中东新秩序以及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发展模式对比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深刻而具有建设性的探讨,对未来中国需要参与中东国家治理与发展达成基本共识。与会者普遍认为,原有的、形成于一战之后的中东格局和秩序正在崩溃和瓦解,新的中东格局有待形成,而新格局的形成可能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地区内部的政府力量、军队力量、宗教力量以及不同的教派势力、部落势力和民族因素都会在其中发挥作用,再加上来自地区外部的各种力量,中东的动荡局面会持续较长时间。与会者针对未来中东治理面临的问题、治理领域、治理方式以及中国应以怎样的方式参与中东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会者认为,阿拉伯国家普遍存在治理能力弱化问题,治理领域包括政治治理、国家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和安全治理多个层面,中国应该审慎地、有选择地参与中东治理。 

西亚非洲研究所王林聪研究员从阿拉伯国家治理问题的表现入手,对阿拉伯国家治理能力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剖析。他指出,阿拉伯国家治理能力的弱化是中东变局的内因,并从政府治理、国家与社会治理、国家与国家间治理3个层面,对如何判断国家治理能力的优劣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西北大学韩志斌教授从叙利亚复杂的民族与教派构成、法国在叙利亚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恶果、复兴党威权政治以及巴沙尔自由化改革的负面效应四个方面的国家构建缺陷以及国际体系变迁,深层次分析了叙利亚危机,并指出其前景难以预测。黎巴嫩贝鲁特“冲突论坛”主席克鲁克教授指出,中东面临新兴全球秩序的严峻考验,伊朗不再是中东问题的中心,伊斯兰国成为中东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华社世界研究中心顾正龙研究员认为,美国是中东麻烦的制造者,并要为“伊斯兰国”的兴起承担责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从“发展是硬道理”、“思想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忧患意识”、“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摸石头过河”、“民族与国家认同”和“努力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八个方面,对比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经验,这些经验值得阿拉伯国家借鉴。博联社马晓霖总裁提出了中东新秩序构成的关键因素,即美国的参与;阿拉伯国家是新秩序的规划者;解决好伊朗人、土耳其人、以色列人、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彼此之间的敌对意识,共同应对伊斯兰国问题。中国在中东有利益存在,应承担起与之相符的国家责任,有所作为,但中国的力量无法超越美苏。上海外国语大学孙德刚研究员则提出了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国内、地区和全球三级机制,并且提出要稳定推进,有选择性地突出重点。 

(三)中东局势与中阿关系

自中东变局发生以来,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权力中心被颠覆。随着中东政治强人的纷纷倒台,2014年加沙冲突、叙利亚内战、伊拉克教派纷争加剧。与此同时,“伊斯兰国”的极端武装组织宣布建国,并在伊拉克攻城略地,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如何自主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和特点的发展道路和国家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摆在阿拉伯国家面前的第一挑战。此外,由于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变化以及全球力量对比正发生由西向东的转移,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正由十年前的中东转向当今的亚洲。美国的战略收缩正在催生新的地缘政治关系和地区秩序,也影响着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关系。中东大变局、大乱局、大调整、大动荡也给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机遇。在此形势下,中阿合作将面临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影响中阿合作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未来十年,中阿合作的特点和趋势是什么?与会者从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中国中东外交环境和公共外交诸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中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前中国驻阿联酋和约旦大使刘宝莱先生认为,中阿合作前景广阔。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李绍先研究员认为中阿新时期的合作面临严峻挑战,阿拉伯国家要找到发展方案,必须找到伊斯兰教与现代化之间的契合点,首先是稳定,然后才是发展。西亚非洲研究所王京烈研究员认为中阿合作将迎来双赢的局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李伟建研究员对新形势下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熊亮主管从发展中阿关系战略工具的角度,分析了公共外交在中阿关系中的作用和意义。西亚非洲研究所唐志超研究员指出了新形势下中阿合作的新趋势新特点。西亚非洲研究所殷罡详细分析解读了中阿合作的大环境。外经贸大学杨言洪教授分析了中东形势变化对中阿经贸关系的影响。内蒙古民族大学王泰教授从中东历史发展的角度,认为必须深刻理解中东政治转型的本质及其对发展道路探索的深远意义。 

在每个发言时段,与会者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交流观点与看法。最后,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研究员作总结发言。杨所长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做了充分肯定。他认为,中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此次会议对中东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进行了详尽深入的分析,并且还对未来在中阿论坛框架下的中阿合作提出了真知灼见,内容丰富,观点多元,成果丰硕。研讨会一方面展示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对认识和把握中东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阿关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有益探索。 

(本文作者魏敏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