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东非洲地区问题研究学者,一方面需要有世界眼光,将地区问题研究与国际问题研究相结合;另一方面需要立足国情,将地区问题研究与国内问题研究相结合。基于此,《西亚非洲》期刊创新项目组的安春英、冯基华、樊小红,以及“一带一路”与推进中非人文交流创新项目组的郭佳、赵苹于2018年9月12至17日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国际比较”专题调研。
红河学院作为红河州唯一公立综合性本科院校,专业研究特色突出,尤其对于东南亚国别研究和红河州少数民族研究较为深入。由此,调研组与红河学院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红河学院副校长彭强教授主持,该校十几位相关研究学者参会。彭校长介绍了红河学院的基本概况、学科设置、研究专长、国际合作等情况。红河学院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和区位特点,现有14个学院、64个专业,区域特色研究具有相当实力,有教育部备案的“越南研究中心”、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主任、首席民族学家杨六金教授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哈尼族的历史发展、跨境民族的地理分布现状,以及该中心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动态。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榛研究员系统解读了哈尼梯田文化的发展演化史、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过程,以及当下为宣介与传承哈尼梯田文化进行了合作研究与科普工作。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越南研究中心主任马洪波教授简介了中心在课题研究、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情况。红河州苗族学会副会长罗有亮教授对于苗族(“HMONG”人)的境外移民及社会融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的邵建平教授、王菲讲师和李贵梅副教授则结合各自研究视点,分别谈了国际问题研究方法、宗教对话与冲突问题,以及缅甸克伦族分离运动。调研组成员除了倾听与学习红河学院参与座谈各位专家的相关论述以外,还就哈尼梯田文化的精神、跨国民族的社会适应与影响、基督教的传播等问题与对方进行了互动交流。
红河州是中国境内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研究样本丰富。其中,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直观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调研组成员在红河州哈尼学会副会长黄绍文教授的率领下,沿着崎岖的山路,多角度观察气势壮观的元阳梯田。对于哈尼族的迁徙发展史、梯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耕作方法、用水供给、稻谷种特点等问题,黄绍文教授进行了细致的现场讲解。此外,调研组还来到哈尼小镇,体察哈尼族的建筑特点、生活状况及民族风俗。
沙甸回族乡为滇南著名回乡,隶属于红河州个旧市沙甸镇。调研组乘车穿过整齐而安静的街道,来到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沙甸大清真寺。它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文革”中毁于战火,2010年重建后投入使用。映入调研组成员眼帘的清真寺整体造型大方典雅,庄严气派,由此感受到宗教虔诚、民族精神赋予的开放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