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栏
中国非洲研究院举办“中国非洲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
文章来源:李浠    日期:2024-09-09
】【打印 关闭

202496日,中国非洲研究院成功举办“中国非洲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非洲学界和智库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中国非洲研究院全体研究人员出席会议。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主持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作总结发言,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晓明出席研讨会。

 

 

图为叶海林在开幕式上致辞

 

叶海林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为各位学者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加强非洲研究、对非工作和对非文化传播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思考机会,引发了各位学者的广泛共鸣和深刻感悟。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未来3年,中方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其中的第一条“文明互鉴伙伴行动”中提到,“中方愿同非方打造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设立中非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中非研究中心”。总书记的倡议为我们开展对非工作和对非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非洲研究院致力于培养治国理政人才以及合格的区域国别学者,为我们国家的国际战略提供学术支持。感谢各位非洲学界的专家学者远程而来,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支持,中国非洲研究院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更好地完成党中央和中国社科院院党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图为第一时段主持人和发言人

 

研讨会第一时段由中国非洲研究院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唐志超主持,8位专家学者发言。

中国原驻埃及大使兼驻阿拉伯国家联盟全权代表、原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吴思科结合参加峰会开幕式的体会,分享了对中非关系意义的思考。他指出,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中非关系迎来崭新局面。在今年的峰会上,中国和53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和非盟委员会主席协商一致通过《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这一宣言振奋人心,水到渠成。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有着反抗外来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经历,在寻求主权独立和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互相支持,既有悠久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历史,也有天然深厚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非互相尊重对方发展道路的选择,互不干涉内政,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相互支持。作为全球南方国家中天然的一员,中国式现代化和非洲的现代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习近平主席曾指出,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中非双方对于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等方面有着新的使命、相似的立场和共同的愿景。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召开更是体现了中非关系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

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张永蓬分享了关于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他指出,命运共同体是文明交流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基于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相似经济发展需求,中非是天然的命运共同体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为了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非经济合作发展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尤其是在经济和安全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分享了中国式现代化之于非洲的借鉴意义的思考。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既体现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说明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应符合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非洲国家借鉴中国经验,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一是做好发展思路的转变,基于并发挥国家的比较优势,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通过因势利导做大做好优势产业;二是通过建设工业园区,改善非洲基础设施不足对非洲工业化的制约,在试点工业区内完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带动经济发展;三是非洲国家在绿色发展和新能源产业的合作大有可为;四是中非应加强人才培养的合作,尤其是对非洲产业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教授徐秀丽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在非洲推动全球南方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为了推动非洲工业化和现代化,首先要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发展信心,对于西方建立的发展规范进行批判性认识,提供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案。第二是创造非洲国家的发展自主性,包括对发展理念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对区域发展概念进行创新和重塑。第三是探索适合非洲国家的制度和发展道路,不断地实践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创造适合非洲国家的发展机制。

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非洲学刊》编辑室主任、副研究员吴传华分享了关于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思考。他认为,为了充分抓住现代化的发展机遇,我们更要重视和突破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面临的挑战。挑战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中非传统友谊是中非宝贵的历史财富,在新时代赓续传承中要注入新的内涵;二是中非政治互信的基础和影响因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是中非经贸关系需要进一步提质升级;四是非洲局部地区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给中非和平安全领域的合作提出新的任务;五是中非人文交流,尤其是民间的人文交流以及交流成果的转化有待加强;六是中国对非援助的实施、验收、评估和宣传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七是复杂国际形势下非洲涉华舆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非洲对我国的战略重要性持续上升,我们要把握中非关系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中非关系平稳发展。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李湘云分享了关于非洲研究者对于深化中非合作中的角色与贡献的建议,她认为,研究者应该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深入研究中非合作的历史与现代化进程,探索中非合作的新模式。一是在加强交流的基础上深入合作研究,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推动知识共享和经验分享;二是关注合作项目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使得中非民众能够充分理解中非合作的意义并从中非合作中有更多收获;三是为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推动全球南方共同发展、应对全球南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关注中非合作作为全球南方国家间合作典范的积极影响,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为研讨会现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永康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深化中非人文交流,推进中非高水平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和心得。他认为,第一,中国在非洲的汉语教育不仅要推广汉语传播,应更注重培养汉语人才和汉学家;第二,中非应加强互派留学生,加强人才培养的双向交流;第三,中非应加强学者和智库的互动交流;第四,在非洲的中国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应加强中国文化对非传播,以及非洲文明在中国的宣传;第五,讲好中国故事和非洲故事,加强中非价值观的传播交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汉智分享了参加峰会的感受,他认为,中非文明互鉴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中非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文化交流,有助于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开辟中非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新道路。中非携手实现现代化,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关注中非实现现代化对现代化理论的贡献。此外,中国通过单方扩大开放,促进非洲国家从中非经贸关系中获利,更是中国对中非关系的重视和诚意。中非合作的全面性、丰富性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方方面面,不仅满足非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图为第二时段主持人和发言人

 

研讨会第二时段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非洲学刊》编辑室主任,副研究员吴传华主持,7位专家学者发言。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丁刚分享了在肯尼亚工作生活的感受以及对中非关系的思考。他指出,中非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文明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伟大创举。促进中非双方直接的人员交流,关键是将中非交流机制化、日常化,加强中非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育交流,促进中非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

南京大学非洲所所长、教授张振克结合中非峰会期间中非领导人惠诚务实的交流,分析了中国助力非洲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现代化的内涵丰富,但工业化始终是现代化最重要的内容。工业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过程,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经验为非洲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国非洲研究院安全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邓延庭结合总书记在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做了题为“汇中非之智走好现代化同行路——以文明互鉴助力中非高水平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提供借鉴的前提是中国学者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既结合了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又体现了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讲好中国故事,破除现代化的唯西方中心论,要用非洲国家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讲清楚中国的发展范式。此外,非洲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但也要注意中国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与非洲实际需求的结合。深度研究非洲现代化,要站在全球视野,在国际政治层面了解非洲国家的发展定位,以及发展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福建省新时代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竹群结合福建省与非洲贸易的现实,分享了有关北京峰会成果落实途径的思考和建议。她认为,福建对非贸易持续向好发展,但在一些方面有提质升级的空间,建议福建省的企业努力提高在高附加值产业的竞争力,提升贸易进出口渠道的多元化程度,加强对非洲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的开拓,加强对非基础设施和物流建设。

四川外国语大学世界法语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法语学院学术院长、教授杨少琳讲述了中非合作对引领全球南方推动新世界秩序的启示。她认为,全球处于时代转折点,世界秩序迎来大变化的关键时刻。中非关系近70年的发展历史悠久,基础深厚,中非关系现在达到了最好时刻。此外,无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还是全球南方,都是一脉相承的概念,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也是全球南方国家天然的一员,中非合作有天然的基础。没有中非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中非高校下一步可以加强人文交流,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强合作,发挥在非孔子学院对非洲人才培养的作用,加强涉外人才中涉非法务人员的培养,为中非合作贡献高校和智库的科研力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计飞分享了关于中非数字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的思考。他认为,中国加强国内数字经济布局的同时,也要加强在非洲数字经济的布局,科学的应用优质资源,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和非洲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中国数字企业要关注非洲在本土化立法方面的工作。此外,中非应进一步加强数字领域的人才交流,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和人才培养。而对于非洲国家,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维护数字主权、维护数据安全和发展数字经济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建立数字规则,在大国对非关系复杂化的形势下规范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参与非洲数字经济建设,可以为非洲国家提供有利于非洲数字经济发展的选择。

 

 

图为研讨会现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特约副理事长、高级研究员、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郭崇立指出,中国非洲研究院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办期间,及时召开峰会相关研讨会,体现了中国非洲研究院对非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专业性。与会学者的发言深入务实,令人印象深刻。他分享了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的深刻感受,认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会议主题深入人心。中国的学者和智库有责任讲好中非合作和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携手推进现代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加强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的高校、智库和学者的深入合作,促进中非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文明互鉴,向中国和非洲人民讲好中非合作的故事和中非合作的深远意义。

 

 

图为王林聪作总结发言

 

研讨会闭幕式上,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讨论热点,观点精彩纷呈。与会专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就如何深入学习总书记讲话,发挥智库对中非合作交流的作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这一周可以说是中国的“非洲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即将于今天闭幕,我们在金秋时节召开本次研讨会具有特别而深远的意义。他总结了本次研讨会体现出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举办研讨会的及时性和重要性。中国非洲研究院在峰会期间第一时间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学习,显示出中国非洲学者、中国媒体人和中国驻非外交官的情怀、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总书记讲话指明了中非关系的新定位和中非关系发展的新方向,引领了全球南方的新潮流,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个特点是研讨会的深入性和学术性。与会学者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并对讲话中包含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等概念的内涵做了深入理解,对新型现代化的内涵进行学习和解读。总书记的讲话对中非新型现代化做出了定义,即“公正合理的现代化、开放共赢的现代化、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多元包容的现代化、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和平安全的现代化”,中非共同推进这样六种类型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新型现代化。这体现了现代化的公正、共赢、文明性、多样性、开放性、绿色发展等关键特点,赋予了现代化与以往现代化概念的不同内涵。与此同时,与会专家结合自己工作实践,通过在非洲的工作经历,对十大伙伴关系的第一条“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深受启发。

第三个特点是研讨会展现了我们的专业优势,突出了我们研以致用的有效性和务实性。与会学者在研讨中谈到热点背后如何理性地看待现实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前瞻性的举措和经验建议。

王林聪认为,研讨会以上三个特点体现出会议的高端性。学者和媒体能够发挥各自特色,汇聚学界力量和媒体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非洲研究和中非交流,推动全面、系统、高端地形成我们的自主知识体系,真正形成适应新时代中非合作实际需要的理论、概念和内涵。

王林聪最后表示,6年前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历史时刻,今日仍记忆犹新。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这标志着中非交流和中非学术研究有了新的时代背景,中国非洲研究院迎来了新的起点。中国非洲研究院愿意同各方共同努力,共同谱写中非研究的新篇章,为中非关系的新愿景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图为研讨会现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