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概况
埃塞俄比亚
文章来源:    日期:2009-06-01
】【打印 关闭

埃塞俄比亚 国别报告——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pdf

国名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面积    109.8万平方公里。 

人口    6211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6.4人(1998年)。 

民族或部族    全国共76个部族。其中,最大的奥罗莫族占全国人口的40%,多聚居在低地地区,以从事游牧业和农业为主,属含米特人。其次是阿姆哈拉族,占总人口30%,多生活在中部高地地区;提格雷族占总人口18%,多聚居于北方高地地区。二者血缘关系较近,同属含米特人与闪米特人的混血后裔。其他较大的少数民族有索马里人、阿法尔人、锡达马人和沃莱塔人。以上七大民族人口共426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7%。 

宗教    约4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40%信奉基督教(主要为埃塞俄比亚东正教),少数信奉原始宗教。从地理分布上,北部和南部高地地区以基督教为主,东部和南部低地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从民族划分上,阿姆哈拉族和提格雷族信奉基督教;奥罗莫族部分人信基督教,部分人信伊斯兰教;索马里族和阿法尔族人多信伊斯兰教。 

语言    由于历史上阿姆哈拉族的长期统治,阿姆哈拉语始终为国语。在政治和经济活动中,英语亦为通用的官方语言。奥罗莫语和提格里雅语在有关地区流行。过渡政府规定,各民族自治区均有权选择和使用自己的工作语言。 

首都    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人口约300万,平均海拔2450米。同时也是非洲统一组织总部所在地。 

国家元首    总统内加索·吉达达Negasso Gidada,1995年8月22日就任。 

自然地理 

埃塞俄比亚位于东部非洲,地处非洲之角中心,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和苏丹交界,北接厄立特里亚,南同肯尼亚接壤,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山地高原国家,有“非洲屋脊”之称,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东非大裂谷由东北至西南贯穿全境。裂谷内有呈串状分布的湖泊。全境河流以埃塞俄比亚高原为源地呈放射状向四周流出,分属青尼罗河水系和谢贝利、朱巴河水系。境内由高至低分属山地气候、亚热带森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从高原西部的1500毫米向西北、东南递减到200毫米以下。每年6~9月为大雨季,10月至次年1月为旱季、2~5月为小雨季。由于不同季节和地区降雨不均,易出现干旱。年平均温度为13℃。 

历史 

埃塞俄比亚是具有3 00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早期的居民是从阿拉伯半岛南部移入的萨巴(古也门)人。公元前975年,孟尼利克一世称王。大约公元前200年(一说前500年),在北方的阿克苏姆出现著名的阿克苏姆王国。公元330年,基督教传入该地。13世纪建立阿比西尼亚王国,政权中心向西移至冈达尔。17世纪后,中央统治逐渐瓦解,地方君主各行其政。此后,葡萄牙、英国相继入侵。1889年,绍阿公国国王孟尼利克二世称帝,统一全国,建都亚的斯亚贝巴,奠定现代埃塞俄比亚疆域。1890年,意大利入侵,排挤英国势力,宣布埃塞俄比亚为意“保护地”。1896年,孟尼利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败意军,意被迫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埃塞俄比亚成为除美国扶持建立的利比里亚外,在列强的瓜分中非洲所剩的惟一独立国家。 

1916年,塔法里·马康南被封为摄政王,在教育、卫生、通讯等领域继续孟尼利克二世时期开始的“现代化”进程,废除奴隶制,并使埃塞俄比亚于1923年加入国际联盟。1930年11月2日,塔法里正式登基,被加冕为海尔·塞拉西(意为“三位一体的威力”)一世皇帝。1936年,意军再次入侵,塞拉西赴日内瓦争取国联支持未果,后到英国避难。1941年,盟军同埃塞俄比亚武装力量共同击败意大利。同年5月5日,塞拉西归返亚的斯亚贝巴复位。 

1974年2月,一批少壮军官乘局势动荡、危机四伏之机,组成“军队、警察和地方军协调委员会”;同年9月12日,发动军事政变,废黜海尔·塞拉西皇帝,宣布结束帝制,由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接管政权;同年12月,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宣布埃塞俄比亚为“社会主义国家”。 

1977年2月,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中校发动军事政变,处决政敌,自任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主席和国家元首。1987年2月,埃塞俄比亚通过新宪法,建立文职政府。9月,成立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新的国民议会(National Shengo),门格斯图担任总统和政府首脑。 

1988年3月,长期从事反政府武装活动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EPLF)和“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TPLF)向政府军发动进攻,爆发大规模内战,门格斯图宣布在厄立特里亚和提格雷两省实行“紧急状态”。1989年9月~1991年5月,门格斯图政府同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在武装对抗的同时,先后在美国亚特兰大、肯尼亚内罗毕、意大利罗马和英国伦敦等地多次举行谈判,因双方在厄立特里亚独立问题上各执己见,均未取得成果。 

1991年5月28日,以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为主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EPRDF)武装攻占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门格斯图逃亡国外,其政权宣告瓦解。 

1991年7月,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在亚的斯亚贝巴主持召开由24个政治派别和民族组织参加的全国和平与民主过渡会议,通过埃革阵提出的过渡宪章,宣布成立临时过渡政府。7月成立过渡政府,埃革阵主席梅莱斯·泽纳维任过渡政府总统。1994年12月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1995年5月全国大选,8月22日,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政治 

埃革阵执政后重视政权和法制建设,巩固“一党主宰、多党参政”的体制,执行“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促稳定”的战略;同时在各州开展以埃革阵为主导的政党合并,打击民族分离势力,加强控制边远地区。1998年埃塞政局基本稳定。1月7~10日,埃革阵召开三大,强调巩固成员组织间的团结,振兴经济,加强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出口创汇,扩大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6月18日,埃塞索马里民主联盟与欧加登民族解放阵线宣布合并。9月2日,埃塞阿法尔人民民主组织、阿法尔民族解放阵线、阿法尔民族民主运动和阿法尔革命民主统一阵线宣布合并为联合阵线。5日,甘贝拉人民解放阵线和甘贝拉人民民主团结党合并为甘贝拉人民民主阵线。 

宪法    1994年12月12日,制宪会议通过埃塞第四部宪法《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宪法》,1995年8月22日生效。新宪法共11章106条,定国体为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和议会内阁制。总统为国家元首,任期6年。总理和部长会议(内阁)拥有最高执行权,由议会多数党或多党联合组阁,向人民代表院负责。各民族平等自治,享有自决和分离权。各州可以本族语言为州工作语言。宪法保障私有财产,国家有权有偿征用;城乡土地和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或转让。保障公民的民主自由和基本权利。 

议会    实行人民代表院和联邦院两院制。人民代表院系联邦立法和最高权力机构,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548名议员组成,少数民族至少占20席,任期5年。议长达维特·约翰内斯Dawit Yohannes,1995年8月21日就职。联邦院拥有宪法解释权,以及裁决民族自决或分离、各州间纠纷等权力,由120名各族代表组成,每个部族至少有一位代表,每百万人口可增选一名代表,由各州议会推选或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议长阿尔玛兹·梅科女士Almaz Meko,1995年8月21日就职。 

政府    本届政府于1995年8月24日成立,由总理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及其提名并经人民代表院任命的16名部长组成。现内阁成员为: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泰费拉·瓦卢瓦Tefera Waluwa,主管经济事务的副总理级官员卡苏·伊拉拉Kassu Illala,外交部长塞尤姆·梅斯芬Seyoum Mesfin,司法部长沃瑞德乌尔德·沃尔德Woredewulde Wolde,财政部长苏菲安·艾哈迈德Sufian Ahmed,经济发展与合作部长吉尔马·比鲁Girma Birru,贸易与工业部长卡萨洪·阿耶莱Kasahun Ayele,农业部长门格斯图·胡鲁卡(Mengistu Huluka),水资源开发部长希费鲁·贾尔索Shiferaw Jarso,工程与城市建设部长海尔·阿塞吉德Haile Assegide,运输与交通部长空缺、矿产能源部长伊兹丁·阿里Izedin Ali,劳工与社会事务部长哈桑·阿卜戴拉Hassen Abdella,教育部长杰妮特·祖德女士Genet Zewde,卫生部长阿德姆·易卜拉欣Adem Ibrahim,新闻与文化部长沃尔德-迈克尔·查莫Wolde-Michael Chamo。 

行政区划    除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外,全国按民族分为9个州:提格雷州Tigray、阿法尔州Afar、阿姆哈拉州Amhara、奥罗莫州Oromo、索马里州Somali、贝尼山古尔·古玛兹州Benshangul/Gumaz、南方人民民族州Southen Nations, Nationalities & Peoples State、甘贝拉民族州Gambela Peoples State、哈拉尔人民州Harari People State。 

司法机构    联邦最高司法机构是联邦最高法院,院长凯马尔·白德里Kemal Bedri;下辖联邦高级法院和初审法院。总检察长吉尔马·瓦克吉拉Girma Wakjira。 

政党    全国现有58个合法政党,其中全国性政党7个,地方性政党51个。全国性政党主要有: 

1、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The Ethiopian People''''''''s Revolutionary Democratic Front,简称埃塞革阵,第一大党。成立于1989年,系以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提人阵为核心并吸收阿姆哈拉民族民主运动、奥罗莫人民民主组织和南埃塞人民民主阵线参加的统一阵线,代表24个主要民族。1995年在首次多党选举中获绝对多数票。对内实行参与民主、市场经济,维护工农和中间阶级的利益;对外主张在平等、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合作。总书记梅莱斯,副总书记阿迪苏·雷格斯(Addissu Legesse),均于1998年1月当选。 

2、埃塞俄比亚全国民主党Ethiopian 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成立于1994年,与埃塞革阵密切合作。主席费卡杜·盖达姆曾任过渡政府代表院副主席,现为驻外大使。国内主要领导人基夫勒·沃达乔曾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 

3、阿法尔解放阵线(Afar Liberation Front),成立于1975年,曾参加反门格斯图政权的武装斗争。政治上主张联邦制和民族自治,包括享有自决和分离权。经济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精神领袖为该族苏丹阿里·米拉,其长子汉法雷·阿里·米拉任主席。1996年该党终止与埃革阵合作,汉法雷出走美国。 

主要反对党有:全体阿姆哈拉人组织、联合政治论坛和埃塞民主联盟等。 

重要人物 

内加索·吉达达    总统,奥罗莫人民民主组织副总书记,埃革阵中央执委。1944年生于西沃莱加,奥罗莫族。父亲是传教士,曾被意大利法西斯长期关押。本人早年在家乡和亚的斯亚贝巴等地读书,1962年考入塞拉西一世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亚的斯亚贝巴等地教书。1978年起流亡德国13年,攻读政治学和社会心理学,曾任奥族学生协会主席、奥罗莫解放阵线驻德代表处主任和法兰克福第三世界中心主任。1984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民族学博士学位。1991年回国后加入埃革阵,任奥民组中央委员。历任过渡政府劳工与社会事务部长、新闻部长。1994年10月当选制宪议会主席。1995年8月出任现职。 

梅莱斯·泽纳维    总理兼国防军总司令。1955年7月9日生于阿杜瓦,提格雷族。1971年入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学医。1974年塞拉西一世垮台后投笔从戎,加入提人阵,1979、1983年先后进入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1987年当选主席。1989年埃革阵成立后出任主席。1991年推翻门格斯图政权后任过渡政府总统、代表院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95年8月起任现职。1995年获英国函授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经济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经济最困难国家之一。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数十年不断的内乱,不符国情的政策和频繁的天灾,使经济几近崩溃。新政府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和基础设施为先导的发展战略,采取向市场经济过渡,撤销行业垄断性国营公司,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鼓励私人经济发展等等措施。但堆积如山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目前贫困和失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资金和技术与管理人才匮乏等情况仍很严重。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埃塞俄比亚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2.56亿美元,比上一年降低了1.96%。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1980~1990年为5.8%,1991~1998年的年均增长率为-0.2%。另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的人均收入仅为11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132。 

货币名称    比尔(Birr) 

汇率(1997年)    1美元=6.77比尔 

通货膨胀率(1997年)    -6.8% 

资源    埃塞俄比亚资源较丰富,但大部分国土仍处于未勘探状态。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主要在阿多拉、锡达莫和莱加丹比地区)、铁(沃莱加地区)、煤(咖法地区)、碳酸氢盐(绍阿地区)、钾(提格雷地区)、钽(肯提查地区)、石油和天然气(欧加登和甘贝拉地区)。裂谷地带地热蕴藏量也很大。水资源丰富,境内多河流湖泊,系尼罗河发源地之一,水力发电潜力为560亿度,河湖渔业潜力为每年2.6万吨。森林覆盖率为3%。 

工业    基础薄弱,门类不全,结构不合理。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工矿业生产总值为9.7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6%。制造业主要有食品、纺织、饮料、皮革、金属加工、家具、轮胎制造等,其中前4项占制造业总产值80%以上,主要集中在亚的斯亚贝巴和迪雷达瓦两地。1997年制造业产值4.1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埃矿业资源虽较丰富,但目前开采的仅有金矿、钽、盐、白金和大理石。 

农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85%以上。据世界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5年农田占土地总面积的12%,其中水浇地1994~1996年占1.7%。1994~1996年人均可耕地0.20公顷。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埃塞俄比亚1997年农牧业生产总值为32.5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5%。耕种面积720万公顷,生产方式以小农耕种为主,同时保留一些国营农场。农业技术落后,工具简陋,缺乏灌溉设施,基本靠天吃饭。主要粮食作物有苔麸、玉米、高粱、大麦、小麦和豆类。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除国际粮援外,尚需进口20万吨左右。1995年新政府取消农产品销售垄断和放松价格控制,加强农技推广和化肥使用。粮食产量迅速增长。从1994年的703.8万吨急速增加到1996年的1130万吨。1998年埃塞俄比亚的粮食产量进一步增加到1169万吨。接受的粮食援助也从1994年的117.6万吨,减少到1996年的21万吨,1998年则仅为18万吨。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咖啡。种植面积31.2万公顷,正常年景年产20万吨左右,是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其产量居非洲第三,占出口总收入2/3。其他经济作物有棉花、恰特草、油菜籽等。恰特草出口创汇上千万美元。 

埃塞系非洲畜牧业大国,适宜放牧土地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1997年牲畜存栏总数1.3亿头,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居非洲第一位、世界第十位。其中:牛2 700万头,羊4200万只,猪5 200万头,马700万匹,骆驼100万峰。畜牧业以小规模放牧为主,皮张为第二大出口创汇产品,1991/92年皮张出口占全部出口收入的21%。由于缺乏管理、过度放牧,牧场沙漠化问题严重。 

旅游业    埃塞旅游业资源丰富,文物古迹、野生动物园及自然风景区较多,但因交通落后,设施缺乏,全国只有3 000间可供接待外国游客的客房。近年境外游客增多,1997/98财政年度已达11.5万人次,收入2.3亿比尔。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其他一些主要城市正在兴建一批新旅馆。 

交通运输    以地面交通运输为主,在公路和铁路中又以公路运输为主,占全国总运量90%。全国公路总长约4.3万公里,以首都为中心,通往主要农牧区、港口及邻国。但公路大多缺乏维修,路况较差,农村交通不便。只有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一条铁路,全长781公里,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为680公里。现有机车19台,年货运量不到2亿吨公里。近年设备老化,管理不善,运力大降,亏损严重。空运有亚的斯亚贝巴和迪雷达瓦两个国际机场和40多个国内机场。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系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拥有各种飞机50多架,国际航线41条,国内航线39条,运输量占非洲的47%,安全系数、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在非洲均属上乘。 

埃塞俄比亚海运公司现使用厄立特里亚的阿萨布港,从事沿海及远洋运输业务。 

财政金融    近几年国家财政状况有所好转。现政府着力改革税收结构,削减赤字,停止国内借贷,改发国债。1997/98财年预算赤字不含国外赠款近30亿比尔,分别占政府计划开支和预计国内生产总值的25.6%和7.5%,低于上年。国内可满足全部经常性开支和一半投资性开支。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埃塞俄比亚1997年外债总额为41.7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3%。1980~1990年外债还本付息年均增长率为22.3%,1991~1997年为-96.3%。1998年外汇储备为3.301亿美元。 

埃塞俄比亚现有国营银行4家和保险公司1家,即:国家银行、商业银行、农工开发银行、住房与储蓄银行和国家保险公司。另有私营银行5家和私营保险公司13家。国家银行从1993年5月起实行外汇拍卖制度,每两周一次,每次拍卖600万到2000万美元不等,凡持有进出口许可证的公私商及需进口物资且取得特许的政府部门均可参加竞买。国家银行根据每次拍卖情况,公布适用于官方汇率以外的商业汇率。 

1997年,由于旧币图案不符新宪法规定,而厄立特里亚又停用埃塞比尔自行发行本国货币,埃塞俄比亚为避免金融混乱而发行新纸币。 

外国资本    1991/92年埃外债总额为177.3亿比尔,偿债率95.78%。1992年12月,巴黎俱乐部成员国同意按“特立尼达条件”减免埃债务,即免除50%,其余部分延期25年,缓偿6年。1992/93年度,外债实际还本付息4.1亿比尔,占当年出口收入的35.8%。 

原来接受外援较少,1988年后外援流入开始增加,1991年官方发展援助总额达到11.1亿美元,其中9.9亿美元为赠款。1992、1993年外援流入估计每年在13亿~15亿美元左右。 

过渡政府鼓励外商在埃塞投资,尤其对在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建筑业、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农村运输与服务、辅助性机械设备与服务等领域的投资给予优惠。 

对外贸易    1996年出口总值7.83亿美元,进口为16.47亿美元,经常项目余额为-4.61亿美元。国际储备总额1997年为5.02亿美元。 

1992/93年度,埃塞出口总额11.41亿比尔,进口38.47亿比尔,外贸逆差27.06亿比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主要出口商品有:咖啡、皮革、石油产品、豆类和恰特草,主要出口对象是德国、日本、沙特阿拉伯和意大利。主要进口机械、汽车、石油、纺织品等,进口来源主要有美国、德国、意大利和沙特阿拉伯。 

人民生活  1992/93年度埃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9.1比尔,约合82美元。1992年10月,政府雇员最低工资从50比尔调至105比尔,同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基数,降低所得税累进税率。埃塞政府称全国60%以上居民生活在赤贫线下。 

医疗保健    全境共有72家医院,153个医疗中心,2094个诊所,631家药店。共有1.1万张床位,平均每5000人一张床位。全国有医生2058人,平均每2.6万人1名医生;有护士约5000人。现有3所医学院、4所护士学校。婴儿死亡率为21.2%,为世界第七位。        

1991年人均寿命妇女为50岁,男子为47岁。 

军事 

埃塞俄比亚原拥有黑非洲最大的武装力量,军队人数30多万。门格斯图政权垮台后,前政府军全部被遣返回乡。1991年12月代表院决定,埃塞革阵军队为过渡期国家武装力量,称“国防军”(Defence Force),负责维护国家主权与和平,平息地方、民族冲突。国防军总兵力为10万人,主要由提格雷族农民出身的游击队战士组成。1994年,过渡政府决定建立新的、小而精的多民族正规化国防军,拟裁减2万人,以其他民族人补充,人数保持10万。国防军最高总司令由总统兼任。过渡政府执政后,接收门格斯图政权遗留下来的、以苏制武装为主的军事装备。由于年久失修和缺乏零配件,许多装备难以使用。空军装备苏制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数十架。苏制安-12、安-32运输机数十架。苏制米-17运输直升机、米-24、米-35武装直升机和法制军用直升机若干架。另有少量侦察机和教练机。由于缺乏零部件和维修技术,部分飞机不能使用。在亚的斯亚贝巴附近的德布勒泽特设有一个空军训练基地。陆军有兵力约9万人,是国防军主要军种,驻扎在全国各地。装备数百辆苏制主战坦克,一定数量的重炮和军车。设有机械化训练中心,突击队训练营地、军官学校和军事技术学校。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埃塞失去出海口。现有一批前政权海军舰只暂存吉布提港,埃塞政府将来可能用其与厄立特里亚组成联合舰队,驻扎在厄立特里亚的阿萨布和马萨瓦港。 

文化教育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的文化古国,有3 000年的文化历史,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1974年在埃塞东北部发现了35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露西”。埃塞文化的民族色彩和宗教色彩浓厚,保留了非洲民族文化的本色,继承了基督教文化的传统,融合了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全国1500座教堂和众多的清真寺集中了许多有艺术价值的壁画和雕刻。民族音乐、舞蹈、绘画和手工业受到保护,有设备完好的剧院,1个话剧团,1所艺术院校,1所民族音乐学院,20多个博物馆,约100个图书馆。亚的斯亚贝巴还设有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等外国文化艺术中心,经常组织文化交流活动。 

埃塞基础教育不普及,小学就学率为35%,辍学率较高。文盲率达77.2%。1994年教育经费为1.84亿美元,占整个财政预算的13%。现实行10年义务教育制,其中小学8年和初中2年为免费教育,高中2年为收费教育。全国共有小学8600所,中学1300所,大专院校12所。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为全国惟一综合性大学。全国有在校生260万,其中小学生190万,中学生68万,大学生约1.6万。全国共有教师9.27万人,其中小学7万,中学2.1万,大学1700人。 

新闻出版    官方出版的刊物有:阿姆哈拉语日报《新时代》(Adis Zemen)、周报《今日埃塞俄比亚》(Yezareyetu Ethiopia)、奥罗莫语周报《Beresa》、英文日报《埃塞俄比亚先驱报》(Ethiopian Herald)、阿拉伯文周报《世界》(Al Alem)、英语和阿姆哈拉语双语季刊《黎明》(Dawn / Negat)和《二月》(February / Yekatit)。此外,全国现有182家私刊,其中报纸和杂志各91家。官方的“埃塞俄比亚通讯社”(Ethiopian News Agency, ENA)是全国惟一通讯社,共有记者约500名。 

埃塞俄比亚电视台和埃塞俄比亚之声广播电台分别为全国惟一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每天有英语、阿姆哈拉语、奥罗莫语和提格雷语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全国共有塞拉姆出版社、艺术出版社、商业出版社等7家官方出版社。 

对外关系 

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主张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关系,睦邻友好,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推动经济合作和一体化;重视同西方关系,争取投资和外援;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和非洲事务,加强同亚洲及海湾国家发展经贸关系。1997年初开始实施“经济外交”,将扩大经贸合作、吸引外资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列为对外工作之首。 

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世界形势    认为世界面临发展中国家因贫困引发动荡的严峻挑战。南北贫富悬殊,富国有义务帮助穷国。世界应向多极化发展。 

非洲形势    认为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和冲突皆因经济和社会条件恶化。国际社会未能解决非洲的沉重债务负担。非洲惟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稳定,只有局势稳定才能自力更生发展经济。 

联合国的作用    认为世界多元化趋势有利于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领导全球实现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目前的结构已不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安理会要有各洲国家代表参加。 

民主与人权    认为民主既有某些共性,又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没有适合一切社会的民主法则,不应强行规定某种民主模式。人权包括摆脱贫困之权,言论自由和受教育权密不可分。不能借口人权而干涉别国内政。 

同中国关系    1970年11月24日两国建交。海尔·塞拉西皇帝、门格斯图总统等曾访华。埃塞新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重视对华友好。塞尤姆外长1992年12月、梅莱斯总理1995年10月等先后访华;周恩来总理1964年1月、钱其琛外长1991年1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1994年1月、江泽民主席1996年5月等先后访埃塞。两国签有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文化合作协定等。1998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团访埃塞。2月中国向驻埃塞使馆派驻首任武官。4月21~25日,山西省副省长王文学访埃塞。5月8~16日,埃塞主管经济事务的副总理级官员卡苏访华。18日,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建徽出席在埃塞举行的国际人权研讨会。8月10~18日,埃塞代表院副议长佩特罗斯率埃塞议会代表团访华。8月24日~9月4日,埃塞社会重建与发展基金会会长阿萨法率政府高级考察团访华。9月1日中国外长唐家璇在南非德班出席第12届不结盟会议时会见了埃塞外长塞尤姆。9月21~28日,埃塞新闻文化部长沃尔德切米尔率埃塞政府文化代表团访华。10月12~19日,埃塞通讯社社长泰克勒·利戴特率埃塞新闻代表团访华。11月30日~12月7日,埃塞贸易和工业部长卡萨洪·阿耶勒率政府经贸代表团访华。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998年两国进出口商品总额为68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6%,中方出口约6827万美元,进口约48万美元。1974年以来,中国共向埃塞派出10批医疗队,现有15名医务人员在埃塞工作。1998年埃塞在华有留学生26人。 

同美国关系    埃塞重视对美关系,亦是接受美援最多的黑非洲国家之一。埃塞过渡政府成立后,两国关系较好,双方往来频繁,1993年11月签订《技术与经济合作协定》。梅莱斯总理两次访美1994和1995年。美国家安全顾问莱克1994年、国务卿克里斯托弗1996年与奥尔布赖特1997年等先后访埃塞。美是埃塞最大捐助国,1996~1997两年提供近2亿美元援助。1998年7月美国交通部长、财政部长相继访埃塞。1998年美国政府先后向埃塞提供三笔价值500万、1000万和2340万美元的援助。 

同其他西方国家关系    近年来埃塞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明显改善,互访频繁。西方国家向埃塞提供了各种援助。 

同德国关系    1996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访问埃塞,向埃塞捐助5000万马克。1997年,德国免去埃塞5600万美元债务,并提供5170万美元援助。1998年2月,德国经济合作和发展议会国务秘书访埃塞。8月埃塞联邦院议长阿尔玛兹率议会代表团访德。1998年德国先后向埃塞提供2.39亿比尔的公路维修及升级用款,34800吨粮援,840万美元教育援款和2689万美元的其他援助。 

同法国关系    1996年1月,梅莱斯总理访问法国,就加强双边经济合作与法总统、总理、经合部长会谈。2月,法国开发合作署主任访埃塞,决定在亚的斯亚贝巴设办事处,提供2.52亿比尔援款。1997年10月,法国外长访埃塞;年底,法外交合作国务秘书访埃塞,是年提供1760万美元援助。两国贸易三年间增长50%,达8000万美元。1998年2月,法国议会财政委员会副主席访埃塞,4月,法国国防部长理查德访埃塞。 

同意大利关系    1997年4月,梅莱斯总理访意;11月意总统回访,首次承认1936年入侵埃塞的罪行,并归还当年掠走的埃塞国宝阿克苏姆方尖碑。同年意提供7570万美元援助。1998年3月,意大利文化部副部长访埃塞。8月埃塞联邦院议长阿尔玛兹访意。 

同邻国关系    埃塞重视周边外交,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调解索马里冲突。埃塞同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等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 

同厄立特里亚关系    1993年厄独立后,两国关系一度密切,高层往来频繁,双方签订一系列协定,设有联合防务委员会。1997年厄停用埃塞货币,不再让埃塞免费使用阿萨布港。两国贸易出现摩擦。1998年5月12日,埃塞厄在边界争议的巴德梅地区爆发严重武装冲突,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国际社会对此多方调解,非统提出解决冲突的11点框架协议,埃塞已表示接受,但两国冲突仍未平息。2000年5月,两国再次发生武装冲突。 

同吉布提关系    两国铁路和公路相连,合营埃塞—吉铁路公司,埃塞厄交恶后吉布提港成为埃塞第一大出海通道。近年来双方关系良好,吉总统和总理多次访埃塞,梅莱斯总理曾于1994年和1996年访吉。1998年2月,塞尤姆外长访吉,12月梅莱斯总理再次访吉,两国就埃塞使用吉布提港达成协议。 

同肯尼亚关系    两国多年保持正常关系。埃塞革阵掌权后,关系进一步发展。1993年和1995年梅莱斯两度访肯。埃塞外长数次赴肯参加“政府间发展组织”部长级会议。两国均主张非洲应自主解决地区冲突。 

同乌干达关系    近两年两国关系发展较快。1995年10月,梅莱斯总理赴乌参加其独立33周年庆典。1998年3月,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对埃塞进行国事访问。乌支持埃塞在索马里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同苏丹关系    20世纪80年代,埃塞与苏丹交恶。埃塞过渡政府成立后,两国关系一度发展较快。埃塞积极参与调解苏丹国内冲突,但不满苏丹政府对外扩散原教旨主义。1995年,两国关系因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亚的斯亚贝巴险遭暗杀而急剧恶化。1996年7月,梅莱斯总理在雅温得与苏丹总统巴希尔会晤,未有成果。两国在尼罗河水分配和边界划分上时有冲突。1998年以来埃塞苏关系改善。4月,塞尤姆外长率团参加由伊加特主持召开的苏丹和谈。8月伊加特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苏丹问题调解会议。9月埃塞航空公司恢复了亚的斯亚贝巴至苏丹首都喀土穆的航班。10月埃塞关闭了反政府的苏丹人民解放军驻埃塞办事处。   

同埃及关系    两国在尼罗河水的使用上素有分歧。埃塞革阵执政后,两国关系略有改善。1995年6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赴埃塞出席非统首脑会议,遭恐怖分子袭击,两埃关系一度紧张,后渐缓和。但对制裁苏丹意见不一。埃塞要求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埃及主张有限制裁。近来两埃关系又因双方对解决索马里冲突意见相左受到影响。1998年10月,塞尤姆外长访问埃及,转交梅莱斯总理致穆巴拉克总统的信件,两国关系出现缓和。12月两国中断多年的副外长级磋商在亚的斯亚贝巴恢复。 

同索马里关系    1964年和1977年两国曾因欧加登争端两度交战,并于1977年断交。埃革阵执政后,积极参与调解索国内冲突,多次在其境内推动索各派召开和会与组织国际援索会议。1995年3月,埃塞索马里族长老代表团赴索推动各派和解。4月埃塞驻索外交官遭绑架后,关闭其驻索使馆。1996年11月以来,埃塞邀请索马里全国拯救委员会各派领导人在亚的斯亚贝巴郊区三开和会,协调立场。1998年8月,索马里派别领导人侯赛因·艾迪德访埃。 

同中东国家关系    埃塞积极发展同阿拉伯特别是海湾国家的关系,争取经援和投资。1993年5月,埃塞与阿联酋建交并签订多项合作协定。1994年1月,埃塞外长访问沙特阿拉伯,签订一系列合作协定;10月,两国关系上升为大使级。1995年7月,埃塞外长访问科威特和卡塔尔,并与卡建交。1996年4月卡塔尔副外长回访,签署促进投资和避免双重税收的协议。9月梅莱斯总理率团访问科威特,双方签署加强贸易、投资和科技合作协议。1997年两国互派大使,科威特援埃6030万美元。1998年10月伊朗农业部副部长访问埃塞,11月也门副总理兼外长访埃,沙特穆斯林领袖访埃。 

同亚洲国家关系    埃塞重视发展同亚洲国家的关系,愿学习亚洲特别是东亚经济腾飞的经验。塞尤姆外长曾遍访朝鲜、韩国、日本、泰国和印度。梅莱斯总理1997年访问印度,1998年10月访问日本、马来西亚和韩国。 

同日本关系    日本现为埃塞第二大援助国。1996年9月梅莱斯访日。1996和1997年,日提供8?652万美元援助。目前双边贸易额达1.2亿美元。1998年9月,日本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秘书访埃。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