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概况
肯尼亚
文章来源:    日期:2009-06-01
】【打印 关闭

肯尼亚  国别报告——肯尼亚.pdf

国名    肯尼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enya。 

面积    582646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 

人口    2902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人(1998年)。 

民族或部族    全国有42个部族。据1989年的人口普查,最大的4个部族是吉库尤、卢希亚、卢奥和卡伦金,人口均在200万以上,吉库尤在400万以上。卡伦金族实际有10个分支部族,在历史上的人口普查中,它们是独立统计的。主要的大部族是班图语族的吉库尤、卢希亚、坎巴、基西、梅鲁、麦吉肯达;尼罗特语族的卢奥;尼罗—哈米特语族的卡伦金和马赛。马赛部族和狭义的卡伦金部族人数在50万人以上。整个人口中非洲人占98.7%,亚洲人占0.42%,阿拉伯人占0.19%,欧洲人占0.16%,其他占0.54%。 

宗教    天主教徒占26.4%,新教徒占19.3%。沿海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穆斯林约占6.0%,其他占4.6%。大部分居民在信奉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同时信奉传统宗教。 

语言    斯瓦希里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大部分肯尼亚人还讲自己部族的语言。 

首都    内罗毕(Nairobi),人口约180万(1993年估计)。 

国家元首    总统丹尼尔·阿拉普·莫伊Daniel TArap Moi1978年就任,1979年11月、1983年9月、1988年3月、1992年12月和1997年12月五次连任。 

自然地理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东非大裂谷自北而南纵贯其中部。它东临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印度洋,海岸线长约500公里。它的南部、西部和中部为高原,占全境国土面积1/3以上,高度自500~1000米至5000米以上不等,西部高地海拔1800~2250米。东部海岸为狭窄平原,南北约400公里,北端宽100多公里,南端宽仅2~16公里。位于平原南部的蒙巴萨为全国第一大港,其北部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毗邻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地带。东非大裂谷宽48~128公里,谷底分布一系列湖泊和火山。以西至乌干达边境为高原,裂谷以东的肯尼亚山为境内最高峰,海拔5199米,峰顶终年积雪覆盖,景色巍峨壮观,为非洲第二高峰。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有尼扬德鲁亚山脉、茅山等。西南边境是维多利亚湖区,湖岸以东是平坦高原,土壤肥沃,是主要的农作物产区。维多利亚湖也是主要的渔业资源和与邻国乌干达及坦桑尼亚的重要航路。畜牧业主要在南部马赛人住居地区和北部半沙漠地带。维多利亚湖和图尔卡纳湖的周边地区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全境有大小河流13条,最大的河流塔纳河全长720公里。全境位于东非热带季风区,气温因地势的高低而异,1000米以上的地方大都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沿海湿热,北部干旱。平均最高气温为22℃~26℃,最低气温18℃~14℃,1~3月气温最高。高原地区,3月至5月底为长雨季,11月至12月中为短雨季。雨量分布:西部和维多利亚湖沿岸,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高原和南部沿海地区,500~1000毫米;东北和东北海岸250~500毫米。 

历史 

肯尼亚Kenya这个名称系由肯尼亚山得名,其来源是吉库尤语Kere-Nyanga意为“白色山脉”。现今的肯尼亚共和国在19世纪末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前并不是单一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2000年以前一些班图语族就已带来铁器文化。如今他们最大的部族有吉库尤、卢希亚、坎巴族等,仍是肯尼亚内地的主要居民。此外,有来自苏丹的尼罗特语族,现今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的卢奥人吉库尤人在他们以东的肥沃土地;卢亚人在他们以西直至乌干达边境;还有属于尼罗—哈米特语族的卡伦金人和马赛人马赛人分布于肯尼亚南部至坦桑尼亚的北部和东部。坎巴人曾经一度控制着肯尼亚东部沿海与内地的贸易。 

直至19世纪末,肯尼亚内地尚未发现国家的组织形式。当地的吉库尤族、坎巴族正处在原始公社解体阶段,而马赛族、图尔卡纳族等尚处在原始公社占优势阶段,经济方面,吉库尤、卢希亚等族主要从事农业,马赛、图尔卡纳等族从事游牧,而卢奥、坎巴等族则半农半牧。 

大约在公元6~7世纪后,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设拉子人开始到这里经商和定居,促进了一些市镇的建立,如蒙巴萨、马林迪、拉木等。较大的市镇逐渐发展成城邦。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混合,产生了斯瓦希里语言和文化。当时从这些城邦大量出口的商品有象牙、犀角、香料、铁和少量黄金,还有奴隶、进口商品有棉布、珠子、鱼、金属器皿和瓷器。 

16~17世纪,葡萄牙人以武力占领了肯尼亚沿海据点。18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统治了东非沿海,从事奴隶贸易,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由桑给巴尔苏丹明令取缔。 

19世纪80年代、90年代,欧洲列强在东非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激化,英德竞争日益尖锐。当时英国垂涎乌干达的富饶,在那里建立了贸易和传教据点,德国则对坦桑尼亚进行殖民统治。为了阻止德国控制乌干达至海岸线的道路和控制肥沃的地区,英国占领了现今肯尼亚的许多地方并开始鼓励欧洲人移民。1895年,英国宣布肯尼亚为其“东非保护国”。1902年英国将乌干达的东方省并入“东非保护国”,1920年改名为“肯尼亚殖民地”。1895年12月至1901年底,英国殖民当局利用输入的印度劳工修建蒙巴萨到基苏木的铁路最初称“乌干达铁路”。接着英国又鼓励欧洲人和南非白人开发铁路两侧的肯尼亚高地,用法律手段将适宜发展农牧业的肥沃高地划归白人独占,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非洲人则被挤进了“保护地”,或者成了“无地者”和白人农场上的“非法占地者”。欧洲人逐渐增加,从最初的100人左右增加到1960年61000人。1907年成立欧洲人移民的立法会议1919年才进行选举。1925年开始设立地方性非洲人立法会议,吸收非洲人精英分子参加。 

英国殖民者的入侵,从一开始就遭到非洲各族人的反抗,特别是吉库尤人,他们原是“白人高地”的主要居民。成立于1921年的青年吉库尤协会,开始有组织地提出土地要求,抗议殖民主义的税收和劳动法律。他们遭到了残酷的镇压。1928年,“协会”改组,改名“吉库尤中央协会”,由肯雅塔Lomo Kenyatta,原名约翰斯通·卡莫·恩根吉Johnstone Kamau Ngengi任总书记。他自1929年起长期在英国本土和欧洲从事泛非主义运动,与非洲许多国家的民族主义者有密切接触,声望很高。“中央协会”创办的刊物是吉库尤文月报“统一号”。   

1944年,“肯尼亚非人联盟”(KAU成立,标志着肯尼亚民族主义运动开始新的篇章。“联盟”的基础是受过教育的非洲人,他们的主张并不太激烈,但要求非洲人得到较好的土地,特别是在肥沃的“白人高地”。“联盟”是超部族的,但吉库尤人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联盟主席是吉丘鲁James Gichuru。1946年9月,肯雅塔回到肯尼亚。1947年,当选肯尼亚非洲人联盟主席。到1951年,“非洲人联盟”发展到在全国有50个支部,成员超过10万人。殖民地总督任命8名非洲人为肯尼亚立法会议成员。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土地问题日益尖锐,爆发了茅茅运动。茅茅运动及其游击队伍“土地自由军”Land and Freedom Army势如燎原,殖民当局于1952年宣布“紧急状态”,1953年取缔非洲人联盟,禁止非洲人的政治活动,并逮捕了肯雅塔及其他5名“非洲人联盟”领袖。经过三年的军事镇压,1956年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德丹·基马蒂Dedan Kimathi被捕,茅茅运动终于渐渐平息。据说,整个茅茅运动期间,欧洲移民被杀死的不到50人,而非洲人死者在万人以上,其中主要是吉库尤人,因为最主要的茅茅运动者和同政府合作者双方都是吉库尤人。 

茅茅The Mau Mau原本是吉库尤人一种秘密集社活动,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利用这种形式,组织群众,起誓结盟,惩办殖民者以及同他们合作的非洲人酋长。殖民当局逮捕肯雅塔和其他一些“非洲人联盟”领袖,以操纵茅茅叛乱的罪名判处肯雅塔10年徒刑。其实肯雅塔对茅茅情况所知不多,他本身曾因“保守主义”受到茅茅激进分子的威胁。肯雅塔自始至终否认同茅茅有任何牵连。 

在茅茅运动压力下,殖民当局在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一些改革:政治上给非洲人以更多代表权,经济上实行某种土地改革。1955年开始实行“施维纳顿计划”,使非洲人比过去有较多机会得到土地,并鼓励非洲人农民种植经济作物。1960年又开始实行“土地转让计划”又称“安置计划”,规定原为白人独占的“白人高地”向非洲人开放。 

经过茅茅运动,民族主义运动传播到肯尼亚大部分地区,在吉库尤人和卢奥人社会中尤其活跃。肯雅塔是吉库尤人头号人物,卢奥人则产生了两个领袖人物,一个是出身工会工作的汤姆·姆博亚Tom Mboya,另一个是尼亚萨省卢奥人地区的代表人物奥金加·奥廷加Oginga Odinga。他首先提出释放肯雅塔的要求。1957年,姆博亚等非洲人领袖拒绝担任殖民当局任命的部长任务,进而要求充分民主,消除立法会议中对白人移民的偏向。吉库尤—卢奥两族人民的联合斗争终于迫使英国政府同意于1960年初在伦敦兰开斯特大厦举行宪法谈判,允许成立政党,并允许非洲人在立法会议中占多数,从而为肯尼亚独立铺平了道路。 

“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KANU,简称“民族联盟”)在1960年3月宣告成立。民族联盟推选肯雅塔为主席,并决定在肯雅塔释放以前,主席由吉丘鲁代理,姆博亚则担任总书记。这个时期民族联盟的主要领导人是姆博亚、奥廷加、吉丘鲁等人。其他小部族的代表对吉库尤、卢奥两大部族的联合心存疑惧,于是在1960年6月成立“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KADU,简称民主联盟),恩加拉Ronald Ngala当选主席。卡伦金族的代表莫伊Daniel Arap Moi也脱离民族联盟而加入民主联盟。民主联盟和民族联盟都要求释放肯雅塔,并提出非洲人的土地权利要求,但民族联盟要求成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政府,民主联盟则坚持联邦制政府,强调保护小部族的利益,甚至不惜因此推迟独立。 

1961年2月肯尼亚举行大选,民族联盟在立法会议中获得多数席位,但他们坚持在肯雅塔被释放以前拒绝组织政府,于是民主联盟以少数派成立联合政府。8月肯雅塔被释放,10月他就任民族联盟主席,11月率领民族联盟代表团赴伦敦要求肯尼亚独立。1962年1月,肯雅塔当选立法会议委员,成为反对党领袖。1962年4月,民族联盟和民主联盟成立联合政府,肯雅塔任宪法事务和经济计划部长。1963年5月大选,民族联盟大胜,肯雅塔出任总理。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亚宣布独立。1964年1月,民主联盟宣布解散,包括恩加拉、莫伊等成员都加入民族联盟。1964年12月肯尼亚成为共和国,肯雅塔任总统,奥廷加任副总统。1978年8月,肯雅塔逝世,莫伊继任总统至今。 

政治 

1991年2月,肯尼亚实行多党制。几年来,肯尼亚政局基本稳定。1997年,围绕年底的大选,肯朝野双方争夺激烈,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莫伊政府相继采取了内阁改组和实行公共安全法等措施,巩固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的控制。9月和11月,“肯盟”召开两次特别全国代表大会,保持党内团结,并推选莫伊为“肯盟”惟一总统候选人。各反对党也不甘示弱,多次组织大规模罢工罢课,压“肯盟”修改宪法,政局在5~8月间一度出现动荡。“肯盟”及时调整策略,与反对党就修宪达成协议,使大选得以顺利进行。大选于1997年12月29日举行,莫伊以40.15%的得票率蝉联总统,“肯盟”获议会多数。 

1998年,肯政局相对平稳,肯盟执政地位稳固。莫伊总统于1月5日正式宣誓就职,同月8日任命新内阁,2月17日改组内阁。4月,肯盟与11个反对党组成政党间议会委员会,处理修宪事宜;第三大反对党论坛(肯尼亚)主席瓦马尔瓦宣布他的党与肯盟和国家发展党结盟。此后肯盟议员团开会,决定成立加强三党合作的委员会。5月,裂谷省北部发生部族暴力冲突,该省议员组织集会,遭到当地警察驱散。7月和10月,全国教师罢工,要求增加工资;8月,1.2万银行业职工罢工。10月15日,议会否决了反对党议员奥伦戈提出的对莫伊政府的不信任案。 

宪法    1964年制定共和国宪法,后经8次修改。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5年;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和任免权,有权召集或解散议会;总统和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言论、集会、结社和迁徙的自由。1991年12月,肯议会第七次修改宪法,废除一党制条款,改行多党制。1997年11月,又进行第八次修宪,明确规定肯尼亚为多党制民主国家。 

议会    国民议会为肯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国民议会对政府事务进行监督,可对政府投不信任票。总检察长在议会无投票权,议长有决定票。国民议会由224名议员组成,其中民选议员210名,总统指定议员12名,当然议员(国民议会议长和总检察长)2名。每届议会任期5年。年满18岁的肯尼亚公民均可参加议员竞选。肯议会为英联邦议会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成员。本届议会(第八届)于1997年12月选举产生,1998年2月3日开幕。议长由上届议长、“肯盟”成员弗朗西斯·卡帕罗(Francis Ole Kaparo)担任,副议长为国家发展党议员奥米诺(JOmino)。议会中除正副议长外,共有肯盟议员114人,反对党议员108人。 

政府    实行总统内阁制。内阁由总统和总统任命的副总统、各部部长及总检察长共28人组成。本届内阁于1998年1月组成,1999年2月19日改组,主要成员如下:总统丹尼尔·阿拉普·莫伊(Daniel Arap Moi),外交部长博纳亚·戈达纳(Bonaya Godana),计划和国家发展部长乔治·赛托蒂(George Saitoti),财政部长马萨克哈利亚(Masakhalia),农业部长穆萨利亚·穆达瓦迪(Musalia Mudavadi),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部长斯蒂芬·穆西约卡(Stephen Musyoka),贸易部长约瑟夫·卡莫索(Joseph Kamotho),总检察长阿莫斯·瓦科(Amos Wako)。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7个省和1个省级特区,省以下设区、乡、村。7个省为中央省(Central)、裂谷省(Rift Valley)、尼安萨省(Nyanza)、 西方省(Western)、 东方省(Eastern)、东北省(North Eastern)、滨海省(Coast)。1个省级特区为内罗毕特区(Nairobi Area)。 

司法机构    法院分为四级,即地区法院、驻节法院、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在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设伊斯兰法院。首席法官阿帕洛(Apaloo),1993年4月就职。 

政党    正式注册登记的政党共有26个,主要政党有: 

1、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Kenya African National Union)简称肯盟。执政党。成立于1960年3月,由肯尼亚非洲人联盟、自由党和内罗毕大会党等30多个地区协会联合组成,现有党员500余万。1997年11月7日,肯盟召开全国特别代表大会,决定取消原正副总裁职位,改设全国主席和副主席。现任主席莫伊总统,副主席阿亚(Ayah),总书记卡莫索(Kamotho)。 

2、肯尼亚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of Kenya)反对党。1992年1月成立并成为合法政党。该党以肯尼亚最大部族基库尤族为主,为肯第一大反对党,主席姆瓦伊·基巴基(Mwai Kibaki)。 

3、国家发展党(National Development Party)反对党。1994年4月成立并成为合法政党。成员以肯尼亚第二大部族卢奥族为主,主席莱拉·奥廷加(Rail Odinga)。 

4、恢复民主论坛、(Forum of Restoration of Democracy,缩写为FORD)简称论坛。反对党。成立于1991年8月,1992年1月成为合法政党。主席奥廷加(Odinga)。1992年10月,论坛分裂为两个政党。一个是论坛(肯尼亚)(FORD-Kenya),原主席奥廷加于1994年1月20日去世,现主席瓦马尔瓦(Kijana Wamalwa)。另一个是论坛(正统)(FORD-Asili),主席马蒂巴(Matiba)。 

其他政党还有社会民主党、肯尼亚国民大会、肯尼亚社会大会党、肯尼亚自由党和方舟党等。 

重要人物 

丹尼尔·阿拉普·莫伊    总统、武装力量总司令、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主席。1924年9月生于裂谷省巴林戈区,卡伦金族,信奉基督教新教。早年从事教师职业,1955年起从政。历任教育部长、地方政府部长、内政部长和副总统等职。1978年任代总统和肯盟总裁,同年10月正式就任总统。1997年12月第五次连任总统。曾于1980年、1988年和1994年三次访华。著有《肯尼亚非洲民族主义》一书。 

经济 

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1963年以来,年均经济增长率约6%。肯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制度,鼓励外国投资,尤其鼓励其与肯企业合资经营。私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约占70%。经济结构地区差别很大。东北省以及东方省的大部分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人口稀少,主要从事游牧。工业生产集中在内罗毕和蒙巴萨周围,农业财富限于全国1/4左右面积。私人消费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非洲国家中属于较低之列1995年为69%。这意味着投资水平相对较高,出口较大;出口主要是农产品,它还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东非共同体三国中,肯尼亚是工业最发达国家。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坦桑的2倍以上,比乌干达高出60%。近年差距有所缩小,特别是同乌干达之间。 

1986年第一号“议会报告”Sessional Paper强调工业化,同时认为发展农村部门包括非耕种的农业活动是到本世纪末在大城市避免发生尖锐的社会问题的惟一途径。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扩大高产值作物和提高出口竞争力来达到农业发展。1989年开始实行第六个五年计划,主题是“参与进步”,目标是加速农业增长,促进工业门类多样化,强调发展小农业和城镇行业。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一度滑坡。1993年经济增长率只有0.1%,为独立以来最低年。1994年的“议会报告”注意到1986年提出的目标很多没有达到。截至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使得个人收入有所增加,然而不能满足1991~1993年人口增长的需要。其次是1991年11月,援助国顾问集团冻结对肯的现金援助两年后改变态度和1992年发生旱灾。加上1992年货币及财政政策上的严重失误,物价和利率飞涨。1994年西方捐助国恢复援助,经济开始走出低谷。1995年政府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在紧缩财政开支和严格金融等方面取得成效,经济明显回升。至1996年,宏观经济持续改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1997年以来,因自然灾害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止贷款,经济形势有所恶化,农业歉收,粮食和经济作物大幅减产,经济增长率下降。肯政府采取紧缩财政、削减开支和放缓发展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加之风调雨顺,出口创汇增加,经济下滑趋势得到一定控制。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财政拮据,发展资金短缺;工业生产增长缓慢,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悬殊呈扩大趋势。 

肯政府近几年大力推进经济改革,主要内容是扩大私营化,放开粮、糖等主要食品的价格和放松外汇管制,扩大吸收外资等。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8.55亿美元,1980~199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9%,1991~1998年4.4为%。另据世界银行1998/99年发展报告,1997年人均入为33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109。 

货币名称:肯尼亚先令Kenya shilling 

汇率(1997年):1美元=58.73肯尼亚先令20肯尼亚先令=肯尼亚镑,简称镑。 

通货膨胀率(1997年):13.5% 

资源    矿藏主要有纯碱、黄金、盐、萤石、蛭石、石灰石、各种宝石、磷灰石、石墨、铜、镍和铬铁矿等。纯碱主要产于大裂谷的马噶迪湖,为主要出口矿产品,1992年生产18万吨,萤石矿于1975年开始在裂谷省科里欧开采,1992年生产8万多吨,总生产能力为10万多吨。开采红宝石矿始于1974年。其余矿产尚未开发。肯尼亚水力资源丰富。 沿塔纳河有5个大水力发电站,占国内发电能力75%。乌干达的欧文瀑布发电站能供应全国约10%的电力。 

工业    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运输和活跃的私营企业,相对来说肯尼亚的工业在东非最为发达。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工矿业生产总值为22.4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6%。其中制造业产值为8.8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雇有20万工人。早期政府工业政策曾是进口替代,发展较快的消费品有饮料、烟草、纺织、多种食品、石油化工产品、电料工具和电机、印刷、造纸、制糖和糕点等。 

肯尼亚大部分工业规模小。较大的企业有炼油、轮胎、轧钢、发电、水泥汽车装配等厂。 

农林牧渔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为25.2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8%。全国85%的人口从事农牧业。全国仅约11%的土地适宜于农业。其中约1/3用于种植农作物,余下的主要用于放牧。维多利亚湖附近土地肥沃,肯尼亚高地的火山岩土壤也是很好的农业耕地。其余为沙性土壤,占全境3/4左右,一般不适于耕种。耕地面积约45%为大农场占有。据估计75%的肯尼亚人共占有13%的“高产”地区年平均雨量至少为900毫米。余下的人居住在“贫瘠”地区。特别是西方省、中央省和尼安萨省土地压力严重。 

沿海和低地主要种植甘蔗、大米、木薯、剑麻、棉花和腰果等;高地主要生产咖啡、茶、棉花、烟叶、除虫菊以及玉米、小麦等一些粮食作物。茶和咖啡在1988年占外汇收入47%。小土地持有者提供的产量占有重要部分,1995年他们提供的茶叶产量占57%,咖啡占61%。咖啡和茶等出口经济作物易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1988年咖啡产量达12.46万吨,出口收入2.45亿肯镑,1992年价格仅为1980年的1/3。不少人放弃种植咖啡,1993年产量降到7.5万吨,近年产量和价格都有所回升,1995年为9万吨,出口收入为7.22亿肯镑。茶近年产量和销售迅速上升,1994年列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仅次于斯里兰卡。1995年产茶量为24.5万吨,出口收入8.99亿肯镑。花卉、水果、蔬菜的出口也在逐年增长,1995年出口收入达5.31亿肯镑。肯剑麻生产列世界第二大生产国。肯还是世界主要的除虫菊出产国。粮食基本实现自给(灾年除外),但小麦需求量较大,占近年进口需求量的30%。 

畜牧业在肯尼亚经济中也比较重要,1995年牛存栏数为1100万头,猪10.5万头,羊近13万只;1997年宰杀牲畜276万头。肯每年出口牛肉,主要市场是邻国和西欧。 

肯尼亚的林业所占比重不大。全境陆地仅6%有森林覆盖,主要位于沿海、肯尼亚山、阿伯德雷山脉,埃尔贡山和其他高地地区的坡地上,主要生产棕榈、红树、柚木、金合欢树和樟木等。1988年肯生产36214000立方米的圆木,大部分是家用燃料的软杂木。 

渔业主要在维多利亚湖、鲁道夫湖和印度洋的沿岸。1997年捕鱼17.9万吨,产值2.8亿肯镑。 

旅游业    旅游业是肯尼亚主要创汇行业之一。1992年旅游业收入曾达到4.42亿美元。1994年游客达863400人,当年旅游业外汇收入约5.07亿美元。1997年接待的游客达到100万人,旅游收入9.15亿美元。旅客中以德国和英国人为最多。旅游业的吸引力在相当大程度上靠其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全国有国家公园25处,野生动物保护地23处。此外印度洋的风光也很吸引人。主要旅游点有内罗毕、察沃、安博塞利、纳库鲁、马拉等地的国家公园、风景区及蒙巴萨海滨等。 

交通运输    公路    截至1994年底,肯尼亚有63?324公里等级公路,其中一级公路6?439公里,二级公路19175公里,13%为沥青路。从内罗毕到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有全天候的公路相连。肯尼亚的凯塔勒和苏丹的朱巴之间有590公里长的公路连接。1996年12月,世界银行批准1.65亿美元贷款资助修复内罗毕与蒙巴萨之间的公路。1997年公路产值9.7亿肯镑。铁路    1993年通车线路有2740公里包括辅助线路。肯尼亚的铁路与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连接。1997年客运量238.6万人次,货运量162万吨。水运    蒙巴萨是国际性港口,有16个深水泊位,总长度为3044米,有装卸各类货轮的设施。1990年开始建造另外12个深水泊位。集装箱处理能力1985年达到103000个。1992年通过蒙巴萨转运的货物达120万吨以上。每年在蒙巴萨装卸的轮船有1000多艘;内陆港口年吞吐量90年代初已达700万吨以上。1984年在内罗毕启用一个内陆集装箱货站,年处理能力为12万个6米等量的集装箱。计划90年代中期在埃多雷特和基苏木启用另外两个内陆集装箱货站。航空    东非共同体解散后,肯尼亚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全国共有大小机场150多个,其中内罗毕的肯雅塔国际机场和蒙巴萨的莫伊机场为国际机场。肯尼亚航空公司开设16条国际航线,与30多个国家通航。1997年两个国际机场的货运量为6.72万吨,客运量为283万人次。其他机场内罗毕的威尔逊机场以及马林迪和基苏木的机场都只开通国内航班。全国还有临时跑道约400处。90年代中期,有一项耗资1900万美元的两个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计划在1997年在埃多雷特修另一座国际机场。1989年4月肯航开辟了飞往欧洲的运输鲜花和蔬菜的货运航班。1989年,肯航共运送旅客14亿人/公里,运送货物4800万吨。1996年肯尼亚航空公司改为私营。1995年开始在埃多雷特积极中部莫伊总统故乡各修建一座国际机场。原计划1997年完成,后因批评意见很多,建设速度放慢。 

财政金融    财政主要靠税收,政府近年多次下调对进口原料、汽车、电视等多种物品的关税,以吸引国外投资,同时提高机场税、销售税等,尤其对烟、饮料、汽油、啤酒提高税率,以增加税收。1990/91预算指出,在财政管理和鼓励私人企业基础上,尽快扩大出口,当年实际赤字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6%。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度财政收入为3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8%;支出为3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4%。赤字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1997年外债总额为6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5%。1980~1990年外债还本付息年均增长率为13.2%,1991~1997年为1.9%。1998年外汇储备为6.852亿美元。 

肯尼亚的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发展银行、合作银行等,共有26家商业银行,236家分支结构。肯尼亚中央银行建立于1966年,90年代财政金融实行自由化,其权力减少。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规定利息和汇率。肯尼亚有三大商业银行:肯尼亚商业银行,肯尼亚巴克利银行和标准银行。政府在肯尼亚商业银行拥有60%股份,40%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有资本10.5亿美元。 

对外贸易    肯尼亚出口主要依赖茶、咖啡和花卉。1995年三种出口品占总出口的45%。肯尼亚一贯向周边国家,特别是乌干达出口石油产品。因而石油产品原在肯尼亚出口中占有一定地位,1993年曾占出口的9%,1994年政府减少对石油工业支持,1995年石油产品的出口下降到5%,估计将会进一步下降。肯尼亚的进口商品主要有燃料和工业机械设备等。1996年肯尼亚的出口总值为30.27亿美元,进口为34.41亿美元。  

外援    独立以来,肯尼亚每年获得数额可观的发展援助款项。主要援助国有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加拿大和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联合国开发署、欧洲共同体和非洲开发银行等。外援主要用于农业、教育、电讯、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工业调整以及社会发展项目。1991年11月西方国家曾以肯尼亚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缓慢为由,中止总数3.5亿美元的援款,使肯经济受很大影响。1992年肯实行多党制选举后,西方于1993年恢复对肯的援助,总额为8.94亿美元。截至1995年6月,肯所得外援,与外国政府双边关系的占49.9%,总额61.17肯镑,其中日本占19%,法国占8.0%,荷兰占3.8%。多国机构的外援占50.1%,其中世界银行系统的占41%,非洲发展银行集团的占6%。1996年3月在巴黎会议上,援助国决定向肯提供7.3亿美元,用于实行一揽子援助计划。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给肯2.16亿美元贷款。然而,1997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停止发放对肯2.15亿美元的贷款。1998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肯进行年度例行审查,认为肯在整顿税务和反腐败以及财政管理方面做得不够,继续对肯停援。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1985~1997年肯尼亚共接受各种外援35.038亿美元。 

人民生活    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肯尼亚1997年的出生率为36.3‰,死亡率为10.7‰,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62‰。预期寿命为56岁。生育率为每一妇女4.6胎。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1995年占总人口的49%,获得卫生设施的人口占77%。1994年底,内罗毕零售价格指数(1986年=100):低收入者为446.2,中等收入者476.7,高收入者为493.1。1994年就业人数为335.51万人,其中重新就业者35.75万人,比上年增长11.9%。1994年全国医院共有病床37271张。医疗机构3754个,注册医务人员40650人。肯尼亚对国外及国内主要城市之间均通直拨长途电话,还有电传、传真等相关服务。1993年肯尼亚每1000人有8部电话。计划增加13万条线路,达到每100人有1部电话。 

军事 

独立后建军,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参谋部是最高指挥机构,总统通过总参谋长统帅全军。全国实行志愿兵制。1995年6月,武装部队人数2.42万人,其中陆军2.05万人,海军1200人,空军2500人。准军事警察部队有5000人。英国和美国向肯尼亚提供军事援助。美国的快速反应部队使用肯尼亚的港口及陆上设施。1993/1994年度军费支出估计为3.246亿肯镑。1994/1995年度军费占财政总开支的4%。1998年5月,莫伊总统改组军队指挥系统,成立西部军区、东部军区和中央行政与后勤指挥中心。 

教育与新闻出版 

教育    肯尼亚小学中学大学为8—4—4学制,小学为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儿童6岁开始上学。肯尼亚重视教育。在校学生,小学生由1963年的90万人增至1992年的555余万人。中学生同期由31923人增至629?062人。据世界银行1998/99年发展报告,肯尼亚的公共教育支出1995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4%。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成年人的文盲率1995年为22%,小学入学率1996年为84%,中学入学率为24%。1994年全国共有小学15906所,中学2834所,公立大学5所,私立大学12所,技术学校35所。内罗毕大学是肯尼亚最大的综合性大学。1994年全国在校小学生556万人,中学生62万人,大学生3.93万人。此外1000多名学生在国外学习。 

新闻出版    共有约30种期刊杂志,英文日报有35种,斯瓦希里语日报有2种。主要报刊:《民族日报》,英文版,发行量约17万份;《旗帜报》,英文日报,发行量7万份;《今日民族报》,斯瓦希里文日报,发行量约5.7万份;《肯尼亚时报》英文日报,“肯盟”党报,发行量约5.7万份。《每周评论》为肯最大的私营英文周刊,发行量约1.85万份。此外发行量1万份以上的月刊有《肯尼亚农场主》英文版和斯瓦希里文版,《肯尼亚农学会学报》2万份;《内罗毕手册》(2万份);《董事》英文版,1.6万份;《今日非洲》英文版,1.3万份,《我们的肯尼亚》新闻和广播部出版,斯瓦希里文,1万份。 

新闻机构    肯尼亚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64年,向内罗毕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提供新闻和图片。“肯尼亚之声”创立于1959年。1989年成立国营的肯尼亚广播公司接替它,政府不允许私有企业建立广播电台。它由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两部分组成。电视台用斯瓦希里语和英语播放,1983年正式开播,有4个频道,每周播放50小时。其财政收入靠收视费和广告收入。“肯尼亚电视网”为私营电视台,建立于90年代,用英语广播,24小时播出,大量转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节目。 

无线电广播有三个台:全国台用斯瓦希里语广播,通用台用英语广播,方言台用博拉纳语、布尔吉语、印度斯坦语、卡伦金语、坎巴语、基库尤语、马赛语、基西语、库尼亚语、卢奥语、卢亚语、伦迪勒语、索马里语、苏巴语、特索语、图尔卡纳语等十几种部族语言广播。 

对外关系 

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反对外国干涉和外国意识形态渗入,重视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亚洲、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注意同各国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鼓励同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关系;重视睦邻友好;主张维护和促进非洲国家的团结、发展与合作,和平解决非洲国家间的争端;认为非洲面临进一步边缘化的威胁,呼吁发达国家向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展南北对话,促进南南合作;非洲国家自身应加强一体化的努力。认为发展权为基本人权,在贫穷的状况下难以保证基本人权,尤其是经济和社会权利。肯是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不结盟运动、政府间发展组织、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合作体和英联邦成员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总部设在内罗毕。肯已与10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中国关系    1963年12月14日两国建交。文化大革命期间,肯于1967年10月关闭其驻华使馆。1969年3月,肯单方面决定将两国关系降为代办级。1974年9月,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莫伊总统执政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双方领导人互访增加。莫伊总统曾三次访华。1996年5月,江泽民主席访问肯尼亚,揭开了中肯关系史上的新篇章。1998年,两国友好关系继续稳步发展,双边互访频繁。中方访肯的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钟敏所率中国贸促会代表团(2月),新华社社长郭超人(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袁凤兰所率中国自然保护区考察团(6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孙广相率领的中国政府经贸代表团(7月),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奇生所率中国工会代表团(8月)。访华的肯方高级官员及团组有:肯尼亚国防学院院长奥潘达中将(4月),肯尼亚记者协会副主席丹尼斯所率肯尼亚新闻代表团(8月)、肯尼亚农业部长穆达瓦迪(8月),新闻广播部长恩亚加(9月),肯尼亚能源部副部长曼加所率肯尼亚执政党——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代表团(9月)。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998年中国同肯尼亚贸易总额为11970.7万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11821.4万美元,进口额为149.3万美元。 

同英国关系    肯、英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保持着传统的密切关系。肯总统莫伊曾多次访英,英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亦曾访肯。1964年,两国达成协议,肯允许英海军、空军使用肯港口和机场设施;1976年,两国又签订军援协定。自肯独立至1993年,英向肯共提供了约7亿英镑的财政与技术援助,使肯成为接受英国援助最多的非洲国家。1997年英向肯提供发展援助2800万英镑。英是肯的第一大投资者和最大的贸易伙伴,在肯私人投资总额超过10亿英镑,但近年来有所减少;1997年肯对英出口额6.9亿肯镑,自英进口额为11亿肯镑。英每年还向肯提供500个奖学金名额。1998年双方人员互访频繁。3月,肯外长戈达纳访英。同月,英外交与联邦事务国务大臣洛德访肯。8月和9月,英海外发展大臣肖特和英王室安妮公主先后访肯。 

同美国关系    肯尼亚战略地位重要,肯政府一向奉行亲西方的政策,因此备受美国重视,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在黑非洲重要盟友之一,同时也是接受美国经济援助最多的黑非洲国家之一。1980年两国签订防务协议,肯同意美海军、空军使用肯港口和机场设施。随着冷战的结束,非洲地缘政治作用降低,肯美关系降温。自80年代末起,两国在民主、人权问题上争执不断。美指责肯政治独裁,强迫肯接受多党制,肯美关系一度紧张。1992年底肯首次多党大选结束后,两国关系缓和。在1997年肯大选之际,美对肯政府软硬兼施,要求公正选举。选后,美表示承认选举结果,愿与肯政府密切合作。1998年肯美关系继续得到改善,美较前重视肯的地区作用,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乌干达出席东中非六国峰会期间与莫伊总统会晤,克称赞美肯关系密切,同时敦促肯尊重人权和民主。5月,戈达纳外长访美,同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举行会谈,就双边关系和非洲之角形势交换意见。8月,奥尔布赖特对肯进行短暂访问,慰问美驻肯使馆发生爆炸的受害者。 

同邻国关系    肯与坦桑尼亚关系友好,两国间的合作不断扩大。两国领导人均强调加强双边合作的重要性。双方同意建立联合委员会促进双边贸易和合作,并简化移民程序,为边界人员和物资交流提供便利。1995年11月,莫伊总统访坦,出席坦新总统姆卡帕的就职典礼。12月,姆卡帕访肯,出席肯独立32周年庆典。1997年5月,姆卡帕总统访肯。其间,莫伊总统授其肯最高荣誉“金心领袖”勋章。 

肯和乌干达关系时有紧张,但近年来得到进一步改善。1992年12月,肯宣布关闭肯、乌边界,1993年1月宣布开放,跨肯、乌边界活动正常化。1995年2月,肯政府发表声明,强烈指责乌在其境内窝藏有一个反肯武装组织“2月18日运动”,要求乌方将其头目引渡回肯。乌方表示拒绝,两国关系急剧恶化。3月,乌将该头目引渡到加纳,并表示不愿继续纠缠此事,两国争端遂告一段落。1996年5月,肯总统莫伊出席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就职仪式。7月,乌总统穆塞韦尼对肯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两国关系改善。1998年5月和10月,莫伊总统两次访乌,双方希望加强在运输、通讯和经贸领域的合作。 

1993年11月,肯、坦、乌三国首脑在坦桑尼亚的阿鲁沙签署《东非合作协议》。三国根据该协议建立了三方常设合作委员会,逐渐恢复中断了16年的东非合作。该委员会负责寻求全面恢复东非地区合作及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途径。1994年11月,三国总统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签署了“建立三国常设合作委员会秘书处议定书”,确定该秘书处为三国常设合作委员会的执行机构,从而为恢复共同体进一步奠定基础。1996年2月,肯总统莫伊任命东非合作体执行秘书长,3月,肯、坦、乌三国总统出席在阿鲁沙举行的东非合作体秘书处成立和正副秘书长任命仪式,东非合作体正式启动。1997年4月,三国总统召开东非合作体首脑会议,批准实施《东非发展战略文件》,正式发行东非内部通用护照,启用东非合作体旗帜,互签避免双重征税协议。1998年1月和6月,东非三国军方领导人在内罗毕会晤,共商防务及安全合作战略。5月,东非合作体条约草案出台。根据该草案,东非地区将建立联合议会、高等法院和货币联盟。10月18日,三国元首在内罗毕举行会谈,讨论刚(金)危机问题。 

肯积极推动索马里和平进程。1994年3月,促成有关交战各方在肯签署《内罗毕和平宣言》。1996年10月,肯主持召开索马里各派领导人参加的内罗毕会议。1997年7月,莫伊总统在内罗毕主持召开伊加特(政府间发展组织)首脑会议,通过《原则宣言》,敦促索各派进行合作,以建立统一和平的索马里。1998年4月,莫伊总统在内罗毕会见艾迪德、迈赫迪、阿托等索四派领导人,称赞他们为寻求索和平所作的积极努力,希望索早日实现和平。 

肯主张和平解决苏丹内部冲突。1994年,莫伊总统努力推动苏丹政府与反对派以谈判方式解决苏丹冲突,并寻求以集体和适当的方法推动苏丹和平进程。1995年5月,莫伊总统对苏丹进行国事访问。双方领导人同意每年举行一次两国元首定期磋商。1997年2月,苏丹总统巴希尔访肯,要求莫伊总统干预苏南冲突。7月,莫伊召开伊加特首脑会议,促使苏丹政府接受1994年首脑会议制订的《原则宣言》,为打破苏丹南北和谈僵局创造了条件。10月,苏丹政府与反对派苏丹人民解放军在内罗毕举行正式和谈。但无果而终。1998年5月,苏丹政府与反对派在内罗毕再次举行和谈。但此轮和谈再次以失败告终。肯主张和平解决刚果民主共和国内部冲突。1997年5月,肯宣布承认卡比拉政权。1998年6月,刚果(金)总统特使来肯向莫伊总统转达卡比拉总统的特别口信,表达同肯加强关系的愿望。同月,莫伊总统访问刚果(金),同卡比拉总统举行会谈。8月,莫伊总统就刚果(金)国内冲突发表讲话,要求维护刚果(金)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呼吁非洲国家不要卷入刚果(金)内部冲突,支持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调解努力。10月,莫伊总统与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和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在内罗毕举行会议,讨论刚果(金)危机。11月,莫伊总统敦促所有“未被邀请的”外国军队立即撤出刚果(金),表示支持卡比拉总统团结刚果金人民的努力。12月,刚(金)总统卡比拉访肯。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