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肯尼亚的哈兰贝运动
文章来源:    日期:2009-04-30
】【打印 关闭
肯尼亚的哈兰贝运动
作 者: 魏翠萍 完成时间: 1990-10-1  
成果形式: 论文   奖 项:  
课题类别:      
简 介:     西亚非洲 双月刊 1990 年第 5 期
   
    肯尼亚的哈兰贝运动
   
   
    哈兰贝 Harambee 运动或自助运动作为指导肯尼亚国家建设的全国性政治口号 , 与坦桑尼亚的 " 乌贾马 " 、赞比亚的 " 人道主义 " 有类似之处 , 都是着眼于利用传统社会的一些团结互助的习俗 , 以促进国家建设的发展 , 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于是研究肯尼亚的哈兰贝运动一时成为国际学术界热门题目。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中期 , 出现 的论文、专著不下数十种 , 对哈兰贝运动的成就 ,众说纷纭 , 评估不一。 本文拟对哈兰贝一词的含义、哈兰贝运动的发展情况 , 以及它的问题和前景作一初步的探讨和评述。
   
    一、 " 哈兰贝 " 及其由来
   
    " 哈兰贝 " 是斯瓦希里语的一个词 , 意思是" 同心协力 " 。它所包含的传统思想是互助、共同努力、相互的社会发展责任感和社区的自力更生。它所代表的团结互助精神在肯尼亚的许多部族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表述字眼 , 如卢奥语的科尼尔•肯代 Konyir kende 、基库尤语的恩瓜蒂奥 Ngwatio 、 坎巴语的姆韦西阿 Mwethia 。 这种团结互助精神在肯尼亚传统社会中由来已久。在个体所有制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以前 , 这种团结互助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它是一种社会换工互助 , 也对集体成员起着教育作用 , 通过它明确集体意识 , 培养集体的道德观念。
    1963 年肯雅塔总统正式把哈兰贝作为全国性口号。此后 , 哈兰贝增添了 " 集体努力 " 、 " 协作事业 " 和各种形式的 " 集体自力更生 " 等新内容。时至今日 , 在肯尼亚日常生活中 , 凡募捐、集资、互助办事都称之为哈兰贝。大至修建学校、医院、兴办农田水利、资助教堂团体 , 小至为个人出国深造 ,家庭婚丧大事等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和场合 , 以某种方式呼吁人们协助 出钱或出力 , 叫做 " 哈兰贝"。
   
    " 哈兰贝 " 这个词原是肯尼亚沿海蒙巴萨、拉姆、马林迪等地脚夫、苦力干重活时同声吆喝的词语 , 原意是 " 一起干 " 。通常一人领头好像唱号子 ,呼喊 "Harambee", 众人齐声应和 "Eee 唉一 唉 ", 如此一唱一和以统一节奏 , 减轻疲劳。它原来发音是 Halambee, 传到内陆 , 有些部族对l、r 发音不分 , 遂讹成 "Harambee" 。
    在肯尼亚独立前夕 , 肯雅塔总统针对当时民族独立运动所面临的形势 , 提出把 " 哈兰贝 " 作为 " 民族团结 " 、 " 自力更生 " 的全国性口号。当时 ,即将取得独立的肯尼亚面临着殖民地的遗产——普遍存在的愚昧、疾病和贫穷 , 部族间的离心力量 , 加上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的所谓 "准联邦制 "majimbo 宪民 , 预示着部族不和及及地区差别的矛盾有可能加剧。针对这一迫切情况 , 在 1963 年 5 月 28 日 " 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 "KANU 选举获胜后 , 肯雅塔发出呼吁 :" 只有建立起民族团结的意识 , 我们才能利用全体人民的力量使我们的独立获得成功。……我建议我们用斯瓦希里语‘哈兰贝 ''一词来表达我们希望创造的气氛。此字是工人们完成共同任务时用的 , ……意思是‘我们大家团结起来 , 加油干 ''" 。 1963 年 6 月 1 日肯尼亚获得内部自治 ,肯雅塔向全国讲话说 :" 我向你们发出号召:哈兰贝 ! 让我们同心协力为我们的国家肯尼亚而努力工作 ", 以消灭 " 愚昧、疾病和贫困 " 这三个敌人。 从此哈兰贝成了提倡 " 团结 " 、 " 奉献 " 的全国性口号。在很多公共集会上 , 肯雅塔都亲自高呼 " 哈兰贝 ", 号召 " 在哈兰贝精神照耀下前进 "," 团结、合作、努力工作 " 和 " 奉献 " 。
    肯雅塔之所以采用 " 哈兰贝 " 作为团结、奋斗的政治口号 , 并非仅是政治家的心血来潮 , 而是有其群众实践的基础。这个口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 50 年代卢奥族民族主义战士奥默洛•昂吉罗 Omolo Ongiro 。他曾巧妙地运用 " 哈兰贝 " 的口号成功地领导群众进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 , 博得 " 奥默洛的哈兰贝 " 美名。 奥默洛是尼安萨省中部肯非洲民族联盟地区部的积极分子 , 曾领导过几次著名的斗争。第→次是 1955 年领导当地群众挫败殖民当局的 " 土地整顿 " 计划。第二次是 1960 年领导群众对该地区一名歧视、侮辱非洲人的印度商人进行抵制 , 取得胜利。第三次是在肯尼亚全国要求殖民当局释放肯雅塔的斗争中 , 他在尼安萨省中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斗争中 ," 奥默洛的哈兰贝 " 使种族主义者闻风丧胆。开会时只要他带头高呼三遍 " 哈兰贝 ", 群众应和三遍 " 唉一唉 ", 会场气氛立即激奋起来。 1961 年 8 月 14 日 , 当肯雅塔终于得到释放时 , 奥默洛又在欢迎人群中高呼 " 哈兰贝 ", 引起肯雅塔的注意 , 亲自同他握手 , 称赞他的哈兰贝口号 , 感谢他用这种方式激励人民共同斗争 , 迫使殖民当局释放了他。
    在肯尼亚 , 国徽上写有 " 哈兰贝 " 字眼 , 许多纪念性建筑物上铭刻着它 , 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不时提到它 , 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谈到它。它不是泛泛的 " 互助合作 ", 而是肯尼亚传统社会的产物 ,经肯雅塔总结加以引申扩大 , 成为号召民族团结、 集体互助、自力更生的政治口号;在经济建设工作中 , 它是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一项措施。在肯尼亚的正式文献和国际上的学术论著中 ," 哈兰贝 " 一辞 用英语 " 自助 "Self-help 一词传译其精神 , 比教完整地表达了 " 团结互助 , 自力更生 " 的含义 , 也避免了与 " 合作社 " 混为一谈。合作社组织在肯尼亚是受到一定重视的 , 并在独立后有较大发展。 它固然也有团结互助的意思 , 然而作为一种经济制度 , 它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本世纪初从本土引进的 , 先在白人农场主中间推行 ,30年代以后黑人农民才开始有所仿效。从根本上说 , 它属于外来移植的事物; 它的政治含义自然与哈兰贝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二 , 哈兰贝运动的发展情况
   
    1963 年肯尼亚独立 , 肯雅塔开始以 " 哈兰贝 " 作为全国政治团结的口号 , 到 1967 年作为发展经济的哈兰贝运动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 而哈兰贝项目 群众集资办的项目 也由单纯消费性 或仅有长期生产力效益的 社会福利设施(学校、卫生所之类 增加了许多短期收效的生产性设施 (如浴牛池、小型水利工程等) 。独立后头三年中 , 哈兰贝运动在建设项目方面虽未大力发展 , 却也显出一定成绩。例如 , 由哈兰贝建成的小公路约 9600 公里 , 小桥梁 1000 多座。水利方面有输水管道 145 公里 , 水坝 蓄水池 50 座 , 泉水池 500 个。此外修建了社区福利设施 , 如中小学校舍、幼儿园、保健室、诊所等 2500 处。 1967 年 , 哈兰贝运动开始迅速发展。仅在当年就建成社会福利设施 3600 处以上 , 管道供水设施 119 处 , 井眼和泉水池 410 个 , 还建成鱼池 1659 处。这一年政府首次试图加强对运动的引导和控制。当年人民对哈兰贝项目所捐献的劳力、现金和物资共折合约 200 万肯镑 , 而政府对这些项目的资助仅占当年建设的哈兰贝项目总值的 4% 。
    据估计 ,1967~1973 年哈兰贝项目占全部发展 投资的 11.4%, 而在教育方面的全部发展投资中 , 哈兰贝学校占 40% 。不言而喻 , 哈兰贝项目中教育占了极大部分。在肯尼亚 , 教育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获得稳定职业、提高社会地位的关键 , 政府也把它看作是未来技术人才的来源 , 可以在文宫、技术专业、商业和工业等方面取代外国人员。肯尼亚政府和人民一直十分注意发展小学和中学。早在 1966 年 肯雅塔总统就得意地提到 , 英国人花费 70 年在肯尼亚建立了 141 所中学 , 而 " 我们执政 3 年就增添了 141 所中学 " 。到 1975 年 , 肯尼亚在校中学生 43% 以上是在哈兰贝学校读书。 70 年代中期 , 在某些农村发展部门 , 如社区福利建设 , 哈兰贝投资事实上都大大超过国家发展投资。 对肯尼亚建设的成就 , 肯雅塔十分满意 , 并把它归功于哈兰贝。他在 1973 年独立 10 周年时说 :" 我们今天在肯尼亚看到的显著进步不是由什么魔力产生的。它是通过一个关键因素——民族团结而取得的。要不是有这种团结 , 我们不会有什么成就的。……为了最生动地表达我国的团结 , 我们特意提出全国性口号 : "哈兰贝 " 。
    莫伊执政后 , 极重视哈兰贝运动 , 哈兰贝成了肯尼亚公共生活的突出特点 , 内罗毕报纸经常报道 " 哈兰贝 " 筹款大会的新闻 , 总统和其他重要官员或工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出席大会 , 带头捐献巨款 (往往超过若干万先令 ), 以兴建学校或资助其他乡衬社区发展项目。有时外国商人也参加捐款。 1979 年 7 月莫伊总统参加马查柯斯地区的一次哈兰贝筹资大会 , 那次大会共筹集 250 万先令 , 帮助该地区建设几所学校。教育部长和教育部一些高级官员没有出席。为此 , 莫伊在会上大发雷霆。第二天 , 教育部长赶快在议会道歉。由此可见 , 哈兰贝的捐献虽然没有法律的约束 , 但有社会压力和政治压力的约束。 哈兰贝确已成了肯尼亚公共生活的重要部分。自 1956 年至 1984 年底 , 哈兰贝项目的名义价值共达 1.6亿肯镑 ; 每年增长价值:1965 年为 120 万 肯镑 ,1984 年为 2190 万肯镑。自 1965 年至 1984 年平 均哈兰贝的资本形成价值占全国资本形成价值总额 的 11.8% 。 1976 年哈兰贝捐献占全部农村发展投资的 40% 。自 1968 年至 1981 年哈兰贝总值中各类项目投资的比例为 : 教育最大占 62%, 其次为社会福利和娱乐占 14%, 余下较大项目是供水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各项建筑 包括道路、桥梁等 , 各占 6% 左右。
    综上所述 , 哈兰贝运动在肯尼亚教育发展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在农衬社区建设中也有重要地位 , 这种情况自 70 年代初已经明显形成 , 到 80 年代仍在继续增长。
    三、哈兰贝活动的工作体制
   
    一 哈兰贝项目的建设资金靠发动民间募捐集资筹办 。 项目建成以后 , 较大项目由政府接管 ,其经常性开支政府可以考虑予以适当补助。随着哈兰贝项目在全国铺开 , 肯尼亚政府从 1964 年开始设立一些官方机构以加强对哈兰贝活动的管理。主要是设立各级 " 社区发展委员会 " 和发展委员会。两种发展委员会各有其省、地区、区、乡的一套组织( " 社区发展委员会 " 在有些地区设立到大村一级 。某一级的 " 社会发展委员会 " 是同级 " 发展委负会 " 下面的一个小组委员会 , 由后者统一领导,协调其工作。地区一级的委员会是工作的核心。
    11964 年开始成立的 " 社区发展委员会 ", 其具体工作主要由地区一级委员会执行。省级和全国的委员会只起督察作用。社区发展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负责核定哈兰贝项目 , 建议政府给予财政援助 , 但1970 年以后它的决定需经地区和省一级的发展委员会批准。第四个发展计划时期 1979~1983 年 , 它在行政上属于 " 住房和社会服务部 " 社会发展司领导 , 业务上则由同级的发展委员会领导。地方上的社区发展官员及其助理人员都受雇于当地政府 , 但社区发展官员可以不经过地方政府直接向中央政府汇报情况。
    (2)1970 年开始成立各级发展委员会——按行政区划可以设至乡一级——以进一步强化对哈兰贝活动的管理。各级发展委员会分别由省长、专员、区长、酋长担任主席 , 由同级的 " 发展主任 " 担任执行秘书。工作的枢纽是地区发展委员会。地区的发展主任归经济和社区事务部和总统府、省政府的双重领导 , 由前者指导其业务 ; 他是地区专员在发展工作方面的主要顾问。地区发展委员会负责制订地区的全面发展计划; 审批各类发展项目 , 包括哈兰贝项 目;督促和检查各项发展费用的支出。各级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同级政府各部门领导和有关各方的代表。发展委员会下设不同的小组委员会以负责专门事务 , 如教育委员会、农业委员会 , 而同级社区发展委员会是其中之一。
    (3)经济计划和社区事务部设有农村工作处管理农村发展基金。农村发展基金用来支援地方项目 , 主要以地区发展补助方式给予哈兰贝项目。申请补助的项目需经地区发展委员会批准上报, 然后直接拨给地区专员。但农村发展基金为数不多 ,占政府发展总支出不到10% 。
    4 为了更好地管理哈兰贝活动 , 肯尼亚政府还致力于培训各级社区发展工作干部。对乡和大村的酋长和小酋长有一定的培训制度。各级社区发展委员会的官员一般在肯尼亚行政学院、马塞诺学院 一所培训文官的学院 和内罗毕大学进行培训。政府还派遣流动培训队对地方上哈兰贝项目委员会的成员进行训练。
    二〉典型的哈兰贝活动通常有五个步骤 ,即:发起、计划、筹资、实施和补充工作。
    (1)在基层 ,一个哈兰贝项目的发起 , 可以在一次政治集会上、学校的家长会上、地方的行政会议上 , 或在任何公共典礼场合提出 , 经大家确认对社区有需要 , 就成立一个哈兰贝委员会负责筹划工作。被邀请参加的有当地有影响的人士 , 包括当地肯非洲民族联盟代表和部族组织的代表, 如卢奥人同盟、新阿坎巴人同盟之类团体的代表。哈兰贝委员会申请政府许可后召开筹资大会 , 由到会者自愿认捐现款、实物或劳力。会后还可以由哈兰贝委员会到各户去募捐 , 或对其产品摊派捐税。实施计划时当地人提供一定义务劳动 , 或帮助外请的木瓦工等进行修建。项目完工后 , 政府酌情予以接管 , 或给予某种补贴 , 或在管理工作上进行协助。
    (2) 哈兰贝委员会或称哈兰贝项目委员会的成员 , 应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年长者 , 在一个乡里 , 他通常是个农民并往往兼营副业 , 开设一家小饭馆或搞点运输 , 也可能是个牧师或退休的教师或退休的公务员。中青年被吸收参加往往与其地位或职务有关 , 例如一个学校的校长总是被邀请参加 ,通常担任秘书。妇女通常有一个 " 保留席位 ", 尤 其在哈兰贝小学委员会里。大村的小酋长通常参加哈兰贝委员会 , 但不一定当主席。较大项目如兴办中学 , 则乡的酋长和当地议员也参加。在一个哈兰贝委员会里 , 主席和二、三名重要成员往往决定一切方针 , 其他成员一般唯命是从 , 很少广泛交换意见。这种委员会计划管理能力往往不强。
    3 基层的哈兰贝活动是环绕着传统社会互助组织的结构进行的 , 因此有着浓烈的部族和地方色彩。 以肯尼亚东部和中部的坎巴族地区为例 , 传统社会的互助组织一般按年龄、性别和亲族关系近行组合 , 叫做姆韦西阿 mwethia, 如分为青年女子组、青年男子组、老年男女组等。大家民主分担社会工作,由较年长的组督察其他组。亲族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氏族集团 , 有共同祖先 , 有患难与共的义务 , 特别是在偿还杀人的罚款和执行家族纪律以及劳力上互相支援等方面。在哈兰贝项目的自助活动中 , 对一个项目每个大氏族设氏族自助会 , 有一名自助主任和若干名自助副主任。前者负责鼓励竞赛精神 , 后者负责捐款、出工等联络事项。两者通常都是已婚妇女 , 由选举产生 , 由大家给她们丈夫若干财物以补偿因集体活动不能照顾家务的损失。氏族自助会的领导成员是资深的妇女或男人 , 还设有领唱歌手、司库、文库等职。全氏族妇女和大部分无工作的男子都是成员。哈兰贝活动中 , 仿照传统的姆韦西阿方式以氏族为基础 , 按年龄、性别分成具体的自助小组 , 通常在有氏族标志的旗帜下进行工作。自助小组团结愈强 , 集体利益的意识就愈强烈 , 如夸耀自己的氏族、家系 , 要求教育本氏族的儿童 , 甚至滋生极权主义意识等 , 他们对项目的选择常常不顾政府计划的要求。
    4 一个典型的哈兰贝场面。 傍晚人们开始集合 , 当地女主人最先来到 , 开始击鼓、唱歌和跳传统舞。各民族集团在总的舞蹈队形下集合在本 氏族旗帜之下。酋长、头人、氏族自助主任、政治家和城里来的客人、政府官员等贵宾坐在典礼主持人周围。通常由当地各氏族准备食物 , 在家族头人的领导下 , 当地男人(与他们的姊妹或妻子在一 起)担任警卫、维持会场并当舞伴 , 他们还给自己姊妹或妻子的捐献加码。黄昏来临 , 鼓声越敲越急 , 典礼主持人打断舞蹈 , 宣布开会的目的、存在的问题和政府可能给什么帮助等 , 并向大家介绍贵宾 , 贵宾可以讲话。然后主持人请大家捐献 , 每笔捐献不论是 5 分钱还是 100 先令都要纪录在案 , 向大家宣布。捐献可以是现款、鸡蛋、家禽、一袋水泥、一车沙子 , 甚至是建筑项目所在的地皮。每次捐献 , 那怕是 5 分钱 , 人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 然后击鼓 , 跳舞 , 捐献活动通常持续通宵 , 其间多次休息吃东西、致词和跳舞。第二天 , 可能有更多本地人到来从事这个项目的体力劳动——送水和物资或挖地等。各氏族各有其分配的工作 , 不同氏族成员常常互相比赛。会场上来宾和组织者纷纷发言,讨论捐献数目和各地项目的进展并宣布来宾情况。 可见哈兰贝活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四、问题和前景
   
    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 , 哈兰贝在农村的活动有其深刻的传统社会互助习惯的基础。在许多地方主要由在当地社区组织接受的情况下 , 也就是他们倡办的项目 , 通过传统互助习惯 , 利用氏族关系与组织方式 , 动员群众参加建设活动并非难事。许多调查研究报告都说 , 被贴上 " 保守的 " 和 " 麻木不仁 " 的人民持续地献出辛苦挣来的一个又一个先令 , 唱着一首又一首的歌 , 淌着一滴又一滴的汗水来修公共的道路、学校、卫生所、浴牛池、鱼塘等等 , 情景令人感动。当然 , 如今的哈兰贝活动与传统的自助活动也不尽相同。譬如:传统活动的主要是个人间互相受惠 , 哈兰贝项目是为了集体利益。前者一般组织范围小 , 如常限于按性别年龄的组别之内;后者活动规模大 , 有时许多氏族共同参加活动。前者多表现为劳力或实物的互助 ; 后者除一定量的义务劳动以外 , 捐献现款、实物或劳动力都有 , 而捐钱的比重随地区经济的发达而增加。但其基本相似之点则是集体互助精神和公益观念以及在基层动员群众所利用的传统组织关系。这些地方 ,尽管社会在变化 , 一般特点不会突然消失。
    的确 , 通过哈兰贝运动 , 动员群众的资金和劳力 , 政府花费少量资力办许多农村建设项目自然是件好事。肯尼亚第三个发展计划强调发展工作要多依靠哈兰贝 , 认为那是促进自力更生的道路。 哈兰贝运动也存在→些问题:
    1 哈兰贝项目有愈建愈大的趋势。如自 70 年代初建立科技学院(准备读完中学课程后入学的大专学院)之风兴起 , 它有时办到乡一级 , 其规模往往是建校花费 1~3 千万先令。对比之下 , 一般小项目不及 2 万先令 , 卫生院不过 7 万 , 中学也不过 1.5~17 万先令。 1971~1973 年 , 全国大型项目捐献中 , 科技学院占去 68% 。 哈兰贝项目发展过多过大之后 , 政府和地方都感到维持经费难以为继。如科技学院建起开不了学 , 医院没有医生 , 中学没有教师等。
    2 政府计划管理工作与哈兰贝运动之间出现矛盾。为了促进哈兰贝运动的发展 , 政府建立了庞大的官方机构 , 制订一些严格的政策和规定 , 授权一批行政官员和专业人员监督指导哈兰贝工作,但结果收效不大 , 且使得问题复杂化 , 反而有碍于以地方积极性为基础的哈兰贝运动。女如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建筑标准要求都增加地方活动的费用成本。官样文章的繁琐手续往往造成项目的拖延、停止 , 而有时官员们以权谋私更造成项目的废置乃至重复多余。 1965~1984 年新开工的项目有 30% 废弃了。
    3 哈兰贝项目的资金常有被侵吞情形 , 政府不得不制定法令加以限制。为此 , 总统府直接向全体哈兰贝组织工作人员下达一项《领导人员行为守则》, 严禁贪污。 1984 年秋季 , 肯尼亚政府决在 " 凡从个人收取捐献给公共项目的哈兰贝款项将由政府进行审计 " 。
    4 哈兰贝募捐时有胁迫捐献的情况。据姆比西和拉斯马森的调查 , 平均有 13% 的人认为自己是被迫捐献的。有的地区 , 如尼安萨省 , 其比例则为 21% 。 如 , 中央省建基安布科技学院时 , 在当地凡交学费 , 申请执照等都必须出示捐款收据。在滨海省 , 工人和教师工会同意从会员薪金中扣 25% 作为哈兰贝捐献。
    5一些地方政客 , 为了树立自己声望 , 对上结交高级官员 , 对下讨好平民百姓 , 或好大喜功 , 或强调地方利益 , 而往往不顾全局 , 从而增加政府计划管理的困难。
    哈兰贝运动的前景如何 ? 我们认为 , 肯尼亚政府鼓励哈兰贝运动的总方针是不会变的。但今后长时期中最突出的和难于解决的问题将是地区间发展差别问题和哈兰贝运动与计划管理的矛盾问题 , 以及正在滋长的哈兰贝活动中命令主义作风 , 强迫捐献等倾向 , 虽然后者还不能说已成了严重的问题。
    从基层哈兰贝运动的领导者来看 , 据姆比西和拉斯马森 1974 年的全国抽样调查 , 哈兰贝项目的领导人中所谓精英分子 商人、教士、教师、政府官员——包括酋长和小酋长 占发起人数 59.7%, 占项目委员会成员的 55%, 占项目工作组领导人的 30% 。农民所占三项数字分别为 21.7% 、 36.4% 和 36.8%, 政治家为 7.2% 、 4.4% 和 2.5% 。 可见农民在发起人中占的比例少于 " 精英分子 ", 在项目委员会中所占比例 , 即办实事的比例最多。至于在领导层中的妇女比例不到 6~7%, 而捐献人中妇女比例占 41%,实际参加项目建设的妇女则占 80% 。 农民和家庭主妇占捐献数额 63%, 而所谓精英分子只占捐献数的 23% 。
    由上可见 , 在基层哈兰贝项目中 , 精英分子占发起人的比例最大 , 而出钱最多 , 办实事最多的是农民和妇女。精英分子有种种复杂因素使他们易于从个人出发贪名图利 , 或是一些酋长恋图权力 ,要想建立与群众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而发展命令主义。一般政府指令 , 则往往习惯于发号施令脱离群众 , 容易滋长好高骛远和强迫命令作风。这些都不是短时期所能彻底改变的。
    社会上凡是号召 " 自助 " 、 " 互助 " 的运动 , 其兴起发展根本在于使广大人民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改善自己的生活。计划管理人员 , 自上而下管得过多 , 管理过紧 , 则容易事与愿违 , 反而增加群众对哈兰贝的失望。项目发展过快过大 , 群众个人牺牲超过一定限度则容易产生 " 苛税 " 的感觉 , 就可能影响运动的蓬勃发展;而过分强调大范围的团结 ,甚至动辄侈谈全国性的项目 , 那就实际上违背了哈兰贝原来的基本意义 , 脱离了利用传统社会互助习 惯的特点。哈兰贝项目实际出钱最多的是农民和妇女 , 而农民和妇女最关心的事是有利农田生产的基础设施和经济项目 , 以及日常生活中可以节省精力和时间的项目 , 例如解决农材妇女取水问题以及乡村附近的教育、卫生等设施。所以要使哈兰贝运动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 , 似乎应当多考虑小型的、地方的生产项目 , 在此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势利导逐步提高。
   
    总之 , 尽管哈兰贝运动困难很多 , 问题不少 ,肯尼亚政府推行哈兰贝运动的方针不会改变 , 其成绩也是主要的。在非洲国家探索利用传统社会的互助精神于社区发展工作 , 建设符合地方利益的项目中 , 肯尼亚的经验应当说是比较突出的。肯尼亚政府虽时时关切要对哈兰贝运动加强指导和管理 , 但在实际工作中 , 未必有也可行 , 这也由于人力、资金有限 , 无从管得过宽过紧 , 然而进一步思索哈兰贝精神的社会基础 , 那种管而不死的做法或者也正是哈兰贝运动得以持续不衰的原因。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