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经济全球化与非洲 》
文章来源:    日期:2009-04-30
】【打印 关闭
《 经济全球化与非洲 》
作 者: 李智彪 完成时间: 2000-2-1  
成果形式: 论文   奖 项:  
课题类别:      
简 介:     (《西亚非洲》2000年第1期)
    经济全球化与非洲
    李智彪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源。贸易、资本和生产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三大特征。信息产业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管理能力欠缺和金融市场脆弱使非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要想走出边缘化困境,非洲国家必须强化制度改革与创新,重视国内和国际两种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推动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技术革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非洲 边缘化 制度改革
    【作者简介】李智彪,1961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近年曾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政治学系和荷兰蒂尔堡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进修。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合著,1998年)等论著。通讯地址:北京1120信箱;邮编:100007。
   
    近年来,“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政治家乃至商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然而,全球化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尤其是它对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或者“西方化”,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的一体化,还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市场加民主”的胜利。对论述全球化的文献稍加浏览,我们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支持者称颂它是历史的进步,反对者则斥责它加剧了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那么,全球化对当今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究竟该如何面对全球化?对世界最不发达地区非洲的分析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一. 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与特征
    当今世界发生的许多变化,似乎都与全球化有关,或者可以用全球化来解释,这就导致对全球化理解和认知的不同。不过,绝大多数学者认同这样一种看法,即全球化意味着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的出现,其推动力是技术创新与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创新与进步。也因此,经济层面就成为学者们论述全球化的核心,国际贸易的扩展、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和跨国生产体系的形成常被用作表述全球化的三个重要经济指标,不少学者甚至干脆将全球化的概念等同于经济全球化,虽然全球化其实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概念。
    1. 经济全球化的根源
    技术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主要也归因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部门,国际信息网络的形成已经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保持联络,资本可以在瞬间完成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转移, 产品的生产和购销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域和市场概念,对全球性跨国企业的管理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管理。可以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时代,在这个时代,生产已经从工业产品的生产转化为知识、信息和服务的生产。这种转变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机会,因为国际信息网络具有缩小差距的效应,它能降低成本,减少进入市场的壁垒,为获取信息和技术提供机会,并迫使企业朝着更加“灵活化”的方向进行改革。大国强国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小国弱国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国家力量可以利用这些变化,非国家力量也可以利用这些变化。
    2.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 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二战结束至今,世界生产增长了5倍,而国际贸易增长了14倍,世界出口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已从7~9%上升至24.3%。 80年代中期以来,受全球范围内贸易、投资自由化浪潮的影响,国际贸易更是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例如,在1994和1995年,世界生产增长率均低于3%,而出口增长率却高达10%左右。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进来,从而使世界各国间形成相互依存、利益共存的新型贸易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这种新型贸易关系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然,有一个事实不容否认,那就是目前国际贸易的主角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市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一般来讲,贸易的全球化对所有参与者都有益,因为它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低价产品的机会,给生产者提供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大规模介入世界市场,可以使一个国家更广泛地利用其比较优势,并且在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中经受考验。对外国专家和管理技术的开放还非常有助于改进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效率。然而,像非洲这样社会、经济和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是否也能从中受益,似乎还是一个颇具争论的问题。
    (2)资本的全球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动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在过去20年中,跨国界资本流动迅猛发展,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范围和深度远远超过商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在1973年固定汇率制刚取消之时,全球外汇交易市场日均交易量仅150亿美元,到1992年增至8800亿美元,1998年已达1.5万亿美元。1980年,美国、德国和日本三国金融资产的跨国买卖仅占各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不足10%,到1993年已分别增至135%、170%和80%。 在资本的跨国运动中,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在7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年均流量为275亿美元,到80年代前半期增至500亿美元,80年代后半期增至1660亿美元,1995年已高达3180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增至4300亿美元,累计余额约为4万亿美元。 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有两大特点:一是资本流向越来越集中于服务业,二是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日益增加。不过,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要集中在少数开放度较大、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或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和尼日利亚等。资本的自由流动使资源配置实现全球化,这对于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提供了很多吸引资金的机遇。而且,任何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带给投资对象国的不仅仅是资本,而且还有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手段,这对提高引资国的国际竞争力很有好处。因此,目前世界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普遍持欢迎态度。
    当然,资本的自由流动在方便了企业和国家投资、筹资和融资的同时,也使世界经济更具风险性,对于内部机制不健全的国家来说这种风险就更大,因为目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流动的资本有很大一部分属投机性资本,而不是生产性资本。大量投机性资本的流入一个国家很可能使这个国家失去政策自主性,易受外部金融动荡的影响,从而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还是选择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政策来吸引外资,因为取消对资本交易的控制,不仅可以使本国的企业和个人进入外国金融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而且确实可增强一个国家对外资的吸引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国际金融投机行为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元凶,而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为这种投机提供了条件,因此主张对国际金融投机加以限制,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但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在于其经济结构存在问题,金融市场透明度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因此提出要想解决危机就必须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增加市场透明度。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对资本全球化存有十分矛盾的心态,它们既渴望外资流入,又恐惧其破坏力。
    (3)生产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最具本质意义的一个特征是,因为生产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贸易的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主要是由跨国企业推动的一种微观经济行为。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跨国公司5.5万家,拥有海外子公司约45万家,其产值约占世界总产值的30%,贸易额约占世界总贸易额的60%,对外投资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 可以说哪里有生产和经营活动,哪里就有跨国公司的存在。跨国公司不仅拥有雄厚的生产资本,它们所控制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及其他无形资产甚至比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要多,这使它们能够以全球为工厂,以它所在的各个国家为车间,在全球范围内根据各地不同的秉赋为生产某一产品而安排不同的生产活动,从而就把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了同一的全球生产体系当中,在这一生产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无疑是发达国家,因为跨国公司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居从属地位。不过,由于跨国公司的投资能扩大东道国的生产和就业,并进而会对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跨国公司进入。
   
    二. 非洲的边缘化
   
    经济全球化起源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水平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非洲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大陆,大多数国家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相当落后,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管理能力非常欠缺,金融市场极度脆弱,这就使非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用“边缘化”来描述非洲的处境也许并不为过。
    1. 信息技术产业过于落后
    非洲信息技术产业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非洲是全球电信网络最落后的一个大陆,全洲7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2%,但电话主线拥有量却只占世界总量的2%,而这2%又集中在了南非和北非,南非的电话主线占全非的33%左右, 移动电话用户占全非的近84%。 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具备最基本的电信基础设施,不少国家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不到1部,在农村地区电信设施就更是匮乏。而且,直到90年代中期以前,大部分非洲国家之间没有直接电话联系装置,两个国家之间的通话联络往往需要通过大陆以外的其他国家中转。近年来,虽然许多非洲国家都制定并开始实施振兴电信业的计划,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资金短缺问题将很难使目前电信业的落后状况有质的改观。其次,非洲普遍缺乏当地生产的计算机硬件和用当地语言制作的软件,电脑和因特网的使用很不普及,工业领域基本上没有实现工厂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大多数国家的信息设施产品依靠进口,且主要用于国防工业。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已连通因特网 ,但能够享受到网络服务的主要是各国的首都等大城市,且费用昂贵。例如在南部非洲,每月的上网收费为10到100美元,这对于收入有限的非洲国家居民来说是很大一笔开支。而且,长期以来,非洲有些国家的政府还设置障碍阻止计算机的使用,如坦桑尼亚政府直到80年代还把计算机作为奢侈品禁止进口,有些国家则因担心某些不利于其统治的信息传播而抵制因特网。
   
    非洲电信基础设施统计(1995年)
    电话主线(百万) 占全非比例 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 移动电话用户 占全非比例
    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南非除外)北非 3844.52628.15363.6 32.5%22.2%45.3% 9.50.54.2 520000 63554 36000 83.9%10.3% 5.8%
    资料来源:国际电信联盟《非洲电信指数》1996年。
   
    2. 经济结构仍很单一
   
    畸形的单一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一直是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许多非洲国家为消除这一顽症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局面并无多大改观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前非洲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微乎其微且呈下降趋势 ,各国大多只生产初级出口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许多国家90%以上的出口收入来源于一两种初级农矿产品, 而这些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制成品在各国出口产品中所占份额一般都比较低,只有毛里求斯(占90%)、突尼斯(占75%)、摩洛哥(占57%)、津巴布韦(占38%)和肯尼亚(占29%)等国是例外。 如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则非洲的差距就更大。例如,东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1970年为4.2%,1995年已提高到11.1%,而比重本来就很小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则在同期从0.6%下跌至0.3%。正因为如此,南亚和东亚的出口增长率在1994和1995年曾分别高达14.8%和18%,而非洲却只有4.3%和8.3%。 经济结构的单一使非洲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
    近年来,非洲国家实施了贸易和汇率的自由化改革,取消了非关税壁垒和多重汇率制,降低了关税保护的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到199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实施限制性汇率管制的国家已从1990年的26个降至2个,实施自由贸易制度的国家从26个增至38个。然而,从整体来看,非洲的贸易政策与其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们相比仍更具保护性。不利的贸易政策等因素使得流入非洲地区的私人资本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流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国资本,这使得非洲未能充分享受到伴随外资而来的许多好处。从1980年到1997年,每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从120亿美元激增至1400亿美元,但流入非洲的私人资本仅从60亿美元增至160亿美元。 在不久前举行的世贸组织西雅图贸易谈判中,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继续坚决反对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市场全面自由化的建议,它们认为这一建议是企图迫使非洲国家去承担它们无法承受的负担。
    3. 管理能力非常欠缺
    非洲国家管理能力欠缺首先表现在各国的制度框架普遍不健全。目前,非洲国家大多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但各国政府往往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能够指导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很不完善。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普遍缺乏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与这两种情况相伴随,非洲国家的机构设置一般都很庞大,但机构庞大的结果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办事效率低下,对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从上到下的腐败则像毒瘤一样吞噬着各国有限的资源。腐败产生大量的寻租活动,使国家税收流失,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援助效率降低,经商成本增加。许多人认为减少国家干预有助于控制乃至消灭腐败。然而,过去10多年间许多非洲国家进行的以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不仅没能解决老问题,反而引发了新问题。自由化明显削弱了国家控制腐败的能力,私有化则给一些手握大权的政客提供了不少以权谋私的机会。
    2. 金融市场极度脆弱
    国际资本的跨国大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特征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最有可能从中受益的方面。不幸的是,非洲的金融市场除南非之外普遍脆弱,很不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入。这种脆弱性的根源在于:非洲国家的金融业长期受政府操纵,不仅中央银行毫无自主权,商业银行的信贷也不是按商业原则而是按政府指令运营,银行的监管几乎无从谈起。这一切使非洲的金融机构基本上起不到真正的融资作用。从80年代末期开始,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进行了针对金融部门的改革,改革措施主要包括给中央银行更多的自主权,放松对利率的控制,取消对信贷的行政分配,对银行进行重组以恢复其偿付能力,开发金融市场,改进基础设施,提高银行的监管能力,等等。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非洲的金融领域开始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尤其是利率和信贷政策正日趋市场化。但总的来看,非洲金融市场的脆弱性还未根本改观,主要表现为:1. 中央银行的自主权仍很有限,政府的干预使其难以履行维持价格稳定、保证金融系统正常运转的职责;2. 金融机构仍以国有银行为主,私人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力量还较薄弱,因而使金融机构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3. 主要由政府控制的商业银行呆帐数额庞大,不利于银行间业务的开展;4. 监管机制极不完善,特别是缺乏相关的法规,对破产银行的处置也是力不从心;5. 支付体系不健全且效率极低,无形中增大了金融交易风险;6. 缺乏训练有素的金融人才,缺乏金融数据信息处理系统,因而限制了完善的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 非洲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任何一个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历史必然。一个国家也许可以作出融入或回避经济全球化的选择,但却无法阻止它的进程。由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过去内向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各国只有大力提高其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商品和劳务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同样,由于大多数国家取消了对资本流入的限制,各国必须创造更宽松的投资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这就意味着,处于边缘化状态的非洲国家根本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既然无法回避,它们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来权衡经济全球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它们更多应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来协调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潜在好处,尽可能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彻底摆脱边缘化处境。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跨国企业推动的以生产和经营为主的微观经济行为,其核心环节是企业。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各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引导与协调密不可分。对于企业力量极其薄弱的非洲国家来说,融入经济全球化就更多地取决于政府行为。尤其是像制度改革与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革命等对非洲融入经济全球化至关重要的工作,只能由非洲国家政府来完成。
    1. 强化制度改革与创新
    制度框架及其对新游戏规则的应对能力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行为,而且也影响外界对这种经济行为的反应方式。非洲国家自80年代初便开始引进和实施以结构调整计划为核心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实际上是非洲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种种努力的表现。改革的结果因国而异,但总的来看这些改革有助于改善非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处境,尤其是稳定宏观经济、放松对贸易及投资的管制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非洲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然而,与其他发展中地区相比,大部分非洲国家的经济体制还存在许多不合理性,如经济结构单一、市场主体短缺、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等。因此,非洲国家必须进一步深化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改革进程中尤其要重视制度改革与创新,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来确立一套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以保证最有效地配置该国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并按照国际经济规则和惯例与外界交往。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非洲国家必须确立或完善其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不应只强调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而应能充分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能把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的首要作用是创造能够鼓励投资的经济环境,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以为发展经济奠定良好基础。为达此目的,非洲国家必须不遗余力地解决腐败和效率低下问题,精简行政机构。在微观经济层面上,非洲国家必须建立产权明晰、管理机制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以使企业能提高其竞争力和效率。为了促进国内外私人投资,非洲国家还必须制定并维持透明、公正和高效的投资法规与司法制度,以保障财产权和合同的执行。非洲国家尤其要重视金融体制的改革,因为金融在国民经济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一个运作良好的金融体系能非常有效地选择其资金投放对象,并且确保资金到位后以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得到使用。金融改革的关键是金融部门引进良好的企业治理,确保银行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非洲的金融市场十分脆弱,金融机构判断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非洲国家开放资本项目必须循序渐进,对间接投资的开放尤其要慎而又慎。
    2. 开发国内和国际两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教育水平低和成人文盲率高是非洲大陆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重视本国和国际两种人力资源的开发对非洲国家迎接全球化挑战非常重要。首先,非洲国家必须控制人口增长。长期以来,非洲的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人口膨胀已成为很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人口多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丰富,反而对各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压力,影响了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第二,非洲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加强对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因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要由有相应能力的人去驾驭和使用。第三,非洲国家必须增加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入。目前非洲在这方面的投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例。 长此以往,非洲国家与发达国家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因为当前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高技术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决定因素,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第四,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很重视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吸引和利用国际人力资源。各种人才严重短缺的非洲国家也应认真考虑这一问题,以解决本国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短缺的问题。
    3. 大力推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
    如前所述,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部门,也是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的根源。非洲国家应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一产业发展机遇,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其整体经济技术含量。首先,非洲国家必须在政策上加以扶持,鼓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鼓励私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应运信息技术。其次,各国政府必须加大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尤其要重视电脑和因特网技术的普及和应运。令人欣慰的的是,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已经开始采取具体措施,迎头赶上。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的全国计算机中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所有经济领域的应用。目前,该国已开发出能用阿姆哈拉语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与统计及出版印刷等的应用软件系统。一些非洲国家已开始尝试制造电脑,如喀麦隆、津巴布韦和肯尼亚已能组装个人电脑,科特迪瓦和摩洛哥已能组装小型电脑。1996年,有2家国际电脑公司在赞比亚建立了大型的电脑装配生产线。在因特网建设上,非洲国家也开始注意地区合作,如东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已建立了总部设在内罗毕的“东非因特网协会”,计划为成员国提供数据传输共享服务。南部非洲的“萨达克”组织也制定了电信信息网络共享计划。然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非洲国家要想真正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还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
    结论
    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门槛的时候,经济全球化大潮也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向我们袭来,并向世界各个角落扩散,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也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伴随高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很明显,经济、技术力量强大的发达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处于边缘化地位的非洲国家要想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站稳脚跟,就不得不付出比其他国家更大的努力乃至代价。当然,在与世界经济“接轨”、向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的过程中,非洲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不能忘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