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论文
《欧佩克油价政策与中国能源安全》
文章来源:陈沫    日期:2010-03-03
】【打印 关闭

作 者: 陈沫    完成时间: 2004-6-1   

成果形式: 论文   

全文: 

    国际石油价格已连续4年多居高不下,特别是2004年5月中旬以来一直盘旋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创下了21年来的油价新高。这一轮国际油价上涨同历次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一样,具有非常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主要是由于国际政治局势,特别是中东地区的战争和冲突引起的。国际石油市场的投机性交易也对油价的高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世界上的主要石油供应者,欧佩克国家作为世界上的主要石油供应来源,虽然利用这几年的高油价大大增加了石油出口收入,经济状况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改善。但同时国际油价长期居高不下给欧佩克国家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使欧佩克石油的长期市场需求和市场份额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欧佩克只有充分发挥剩余生产能力多的优势,通过产量调整积极干预国际石油市场,使油价恢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才能够化解所面临的风险,在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自身的长期利益,在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一、高油价不利于欧佩克的长期利益

    第一,油价长期居高不下不利于世界经济增长,导致石油需求下降和欧佩克石油收入减少。

    众所周知,欧佩克国家基本上都是严重依赖石油单一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石油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收入在其经济中的地位如下表所示

   

    主要欧佩克国家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表

   

    表1、石油收入占GDP的比重%

    国别 1999 2000 2001 2002

    伊拉克 46.74 61.86 54.26 48.66

    沙特阿拉伯 24.1 29.1 37.3 34.5

    科威特 37.45 48.81 43.70 41.03

    伊朗 7.7 7.9 6.9 ___

   

    表2、石油收入占税收的比重%

    国别 1999 2000 2001 2002

    沙特阿拉伯 62.81 75.16 78.60 71.97

    科威特 91.20 91.19 84.79 84.30

   

    表3、石油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

    国别 1999 2000 2001 2002

    伊拉克 95.20 95.23 95.24 95.23

    沙特阿拉伯 83.72 88.26 91.38 88.45

    科威特 90.27 93.54 92.37 91.33

   

    目前,人们较多地看到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增加欧佩克的石油收入、促进了欧佩克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一面,但并没有注意这种短期受益蕴含长期风险的一面。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影响,而世界经济增长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石油需求和油价水平产生重大影响。

    石油是世界工业的血液,目前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石油价格的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石油消费国已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替代能源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石油在世界初级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提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不发达,能源使用效率低;工业化程度低,高耗能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高等原因,每实现一个单位的经济增长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高油价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远比对发达国家更加严重。

    尽管这一轮油价上涨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迄今还不明显,但已经开始引起石油进口国日益增加的担忧。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油价暴涨与2000-2004年初的油价上涨不同,冲击世界经济增长的可能性陡然增大。一旦世界经济增长因高油价而受到明显影响,接踵而来的后果将是世界石油需求的减少和价格的急剧下跌。在这种情况下,欧佩克的石油收入将大幅度减少。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和两次石油危机的发生,使主要石油输出国得到了大约10年的巨额石油收入和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世界经济陷入滞胀和长期衰退,主要石油输出国紧接着就经历了大约17年左右的经济增长停滞,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的压力也因此而上升。

   

    表4、主要石油输出国年均GDP增长率%

    国别 1965-1980 1980-1989 1990-1999

    沙特阿拉伯 10.6 -1.8 1.6

    科威特 1.6 0.7 _

    伊朗 6.1 3.4 3.4

    利比亚 4.2 _ _

    阿曼 13.0 12.8 _

    伊拉克 _ _ _

    阿联酋 _ -4.5 _

   

    事实上,欧佩克早在80年代初反思70年代油价政策教训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对欧佩克最有利的油价并不是高油价,而是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都可以接受的合理价格;欧佩克的利益并不在于盲目追求高油价,而在于维持国际石油价格的合理和稳定。自从80年代后期以来,欧佩克领导人对此屡次提及。

    第二,油价长期居高不下促使非欧佩克的崛起,导致欧佩克石油的市场份额的缩小。

    一方面,高油价会激励非欧佩克的石油勘探开发,导致更多的非欧佩克石油流入国际石油市场,与欧佩克在石油供给方面形成更大的竞争;另一方面,高油价会激励石油替代能源的研究开发,加快石油被其他能源所替代的进程。

    目前的国际石油市场,基本上是由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双方占据。欧佩克国家由于石油生产成本低,开发条件好,较早地获得开发,并成为国际石油供应的主要来源。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开采条件也极为优越。其主要特点是石油层厚、油质好、埋藏浅、自喷井多,靠近海岸线和大陆架,海上运输方便。同时,中东地区拥有的特大油田之多又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所无法相比的。可采储量在6.95亿吨以上的超级油田,全世界共有42个,中东占29个;可采储量在0.685亿吨以上的巨型油田全球共有328个,中东占120个。 特大油田由于储量丰富,可采时间长,生产成本低,能确保稳产高产,具有经济优势和竞争实力。因而中东石油生产成本又低廉,最便宜的每桶大约16-50美分,最高的每桶大约仅为5美元,平均约为2-3美元。而欧洲北海油田的生产成本大约每桶为8-10美元。

    还应当指出的是,全球可持续采油的储采比平均为40.9年,而中东海湾地区石油资源的储采比远远地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见表6)

   

    表5、2002年主要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国家石油储量、储采比、占世界份额表

    国别 储量 (亿吨) 储采比(年) 占世界份额 %

    伊朗 123 73.8 8.6

    伊拉克 152 100以上 10.7

    科威特 133 100以上 9.2

    沙特阿拉伯 360 86 25.0

    卡塔尔 20 57.6 1.6

    阿曼 7 16.8 0.5

    阿联酋 130 100 9.3

    阿塞拜疆 10 62.5 0.7

    丹麦 2 10.0 0.1

    哈萨克斯坦 12 26.1 0.9

    挪威 14 8.7 5.0

    俄罗斯 82 21.7 5.7

    英国 6 5.4 0.5

    墨西哥 18 10.1 1.2

    安哥拉 7 16.4 0.5

   

    因此,世界上一些大的国际石油财团都曾经把国外石油勘探开发的精力集中在欧佩克国家。但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以及欧佩克国家对石油实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政策,欧佩克以外的石油勘探开发受到激励,开发欧佩克以外的高生产成本油田的经济价值明显提高,外国石油资本和技术也纷纷向非欧佩克国家转移。冷战的结束和两级格局的解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国际石油投资的意识形态障碍和保护性壁垒减少,各国纷纷采取对外开放政策,这就进一步推动了非欧佩克石油勘探开发的进程。因此,欧佩克的市场份额从70年代起逐渐减少,对市场控制力明显下降。虽然80年代后期欧佩克意识到了市场份额缩小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低价扩额的战略,试图与非欧佩克打一场夺回市场份额的持久战,但是由于科技进步导致非欧佩克国家在进入市场后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对欧佩克的价格竞争力,而欧佩克国家则由于过于依赖石油收入,比非欧佩克国家更难以长期承受石油的低价格带来的对经济的冲击,因此这场竞争未能持久。到90年代中期,欧佩克恢复市场份额的势头即被中止。就目前而言,非欧佩克的石油生产成本已经显著下降,从1981年的每桶21美元下降到1998年的9.4美元。如此看来,即便国际油价维持在每桶16美元左右,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开采业也是有利可图的,每桶40美元的高油价无疑对非欧佩克石油勘探开发产生更大的动力。在油价长期居高不下的形势下,欧佩克的市场份额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有进一步缩小的可能。

    高油价为石油生产成本高的非欧佩克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欧佩克的市场竞争对手,弱化了欧佩克的生产成本优势,最终导致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减少和市场控制力减弱。

    第三、高油价刺激了替代能源的开发。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迟早会被其他能源所取代。但是,油价的水平可以加快或减缓这一替代能源取代石油能源的过程。欧佩克主要石油输出国都拥有大量石油资源和长期生产能力。因此,它们的利益无疑在于尽量延长世界对石油能源的需求,而油价过高只能促进石油替代能源的加速开发,提前削弱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地位。2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长期高油价,对体改能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核能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明显上升,煤炭液化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本日益下降。油价的长期居高不下,势必使这一石油替代进程加速发展。特别是,70年代以后石油替代能源的研究开发已经取代许多重大的成果,科技发展至今仍然日新月异。因此,今天的高油价与30年前相比,可能更加明显地推动替代能源的开发。此外,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作为化石燃料的石油,被普遍认定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多种多样的限制石油能源消费的措施。例如1997年工业发达国家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2010年之间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以前的水平。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对燃料油课征高额税收的办法限制石油消费,这也较强地抑制了对石油的消费。这些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推动了石油被清洁能源替代的进程。此外,随着核能利用再度被重视;煤的液态技术日臻成熟,成本下降;天然气在初级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上升等,这都导致了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提前受到威胁。

   

    二、欧佩克干预市场的能力和局限性

   

    欧佩克早在80年代中后期反思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油价政策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盲目追求高油价对欧佩克国家利益的长期危害,并开始制定一个石油消费国和石油出口国都可以接受,既可以抑制替代能源开发进程,也可以防止非欧佩克快速发展的适当目标价格。在1986年,把欧佩克一揽子石油价格的这一价位确定在每桶18美元;2000年又根据石油贸易结算货币美元贬值等情况,把这一价位调整为每桶22-28美元的目标价格带,并且通过与非欧佩克国家的共同努力,利用中东地区局势的变化,成功地通过限产实现了目标价格。这一目标价格也受到非欧佩克国家的普遍认同,被认为既可以提高石油输出国收入,也不至于过分刺激替代能源开发和损害世界经济增长。为了维护这样一个对其长期利益而言相对合理的价位,欧佩克通过调节产量作了积极的努力。

    当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的时候,欧佩克也采取过重大的增产措施,把油价重新拉回到合理的水平上。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后,以及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国际石油供应出现严重中断,油价飞涨,欧佩克及时采取了扩大生产配额乃至临时全部放开配额管制的措施,使国际使油价格暴涨的局面很快得到平息。

    当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引发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石油需求下降,国际油价在1998年一度下跌到10美元/桶的低点,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石油收入骤减,欧佩克两次单独减产促价均未奏效。1999年3月,欧佩克努力地与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挪威、俄罗斯、墨西哥、阿曼和安哥拉等国合作进行了联合限产促价以稳定石油市场,终于使油价止跌回升。事实证明,欧佩克通过产量调整是可以对国际石油价格产生影响的。

    就目前而言,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是建立在它的剩余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的。非欧佩克国家不受任何生产配额约束,基本上按照市场需求决定供给。在当前国际石油需求十分旺盛的情况下,其生产能力基本上已经充分发挥出来,短期内的进一步增产的能力不大。长期以来,欧佩克一直发挥着非欧佩克补充生产国的作用。由于其生产能力巨大,自喷井多,产量易于调节,但又不愿因供给过剩而导致国际油价暴跌,因此一直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剩余生产能力,可以在短期内增加投入使用,扩大供给。尽管各种信息来源对于欧佩克目前实际拥有的剩余生产能力评价不一样,但一般认为其数量应当在每日数百万桶之多。

    因此,欧佩克目前仍有能力通过动用剩余生产能力,对平抑油价发挥重大作用。这种干预将不仅有利于石油进口国的利益,也有利于欧佩克的长远利益,是一种多赢的选择。

    但是,应该注意到,目前的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具有非常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和投机资本炒作的因素。就世界石油供求关系的基本状况而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失衡。全球每天7600万桶左右的石油需求基本上能得到的满足。但是,由于世界石油的主要供应来源中东地区,中东和平进程受到严重挫折,伊拉克局势难以稳定,加之恐怖主义对石油输出国石油设施的破坏,石油生产和运输设施时刻处于被攻击的危险之中。这种复杂的局面给国际石油供应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影响,也为投机资本对石油期货进行炒作提供了机会。目前,在纽约和伦敦的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市场上,每天成交的石油数量远远超过了进口石油消费量的需要,就是这种异常活跃的投机交易的写照。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数量虽然可以对高油价产生一定的抑制,但还不是解决高油价的根本解决办法。在供求基本平衡和投机交易异常猖獗的国际市场面前,欧佩克在采取增产措施的时候也不得不犹豫再三,担心这种干预导致国际油价的暴跌。因此,欧佩克的增产可以说是解决当前国际石油价格过高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应当努力使中东地区的局势尽快恢复稳定,减少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三、高油价与中国石油安全

    中国是主要石油进口国,近年来石油进口不断增长。1993年成为油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总体呈急剧上升趋势。1990年进口量只有292万吨,2003年已高达9112.63万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能源消费大国,对石油的依赖较大,所以石油价格的变化对中国经济会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油价上涨首先会增加中国石油进口开支,导致贸易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这将对经常项目平衡、投资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油价上涨也可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放慢,消费需求下降。这将导致这些国家减少进口,而出口目前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油价上涨将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效益,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油价上涨还将抬升物价,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国,经济的增长状况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会产生影响。如果受到油价的影响而导致经济增长放慢,将会影响到世界石油需求。

    另一方面,21世纪初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既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需要安全的能源供应,中国需要维护国际石油供应的相对稳定,防止中东地区局势动荡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需要促进石油美元的顺利回流,在增加从中东进口石油的同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平衡;需要保持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团结,在维护国家主权、防止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等中国国家利益问题上继续得到包括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广泛支持;需要在中东这一外交平台上妥善处理大国关系,维护中国外交的总体格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这些利益的手段是有限的,并不具备在中东地区发挥主导作用的能力,但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多边框架内可以发挥比较重要的影响;与中东国家有长期友好的关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可以在经贸领域发挥一定作用。

    面临如此现实,中国期望国际石油价格确定在合理水平,在这方面与欧佩克有长期利益的共同点,希望欧佩克采取增产措施,平抑油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