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论文
《中非经贸合作趋势分析》
文章来源:杨立华    日期:2010-03-11
】【打印 关闭

发表于《红旗画刊》2004年第6期。

全文如下: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在长期友好关系的基础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进展。非洲大陆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贯彻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方针的不可忽视的阵地。进入21世纪,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合作出现新的进展,双方正在建设全面合作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所确定的合作原则、目标、运行机制和行动纲领,在过去三年得到令双方满意的落实。2003年12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召开了合作论坛的第二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2006),提出了今后三年中非经贸合作要扩展的领域和落实的新举措。2004年初,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三国,提出坚持传统友好、互助互利和密切合作的倡议,表明中国政府加强同非洲国家全方位合作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加强中非合作关系是贯彻十六大提出的“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的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非合作的走势,需要从中国与非洲、非洲与世界、大国与非洲的经贸关系等方面的进行多视角研究和分析,找出中非经贸关系在相关关系中的准确位置,达到促进中非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 中非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力量对比都在发生变化。虽然美国称霸的局面依旧,西方大国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格局日渐呈现多极支撑的局面,特别是发展中家间的合作日益活跃并有所成效。目前,促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维护世界各国多样化发展的权利,已经成为国际舆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南南合作,不仅有利于发展中世界整体实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并且有助于促进建立公证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1世纪初的20年,中国和非洲都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虽然发展的程度有差别。中国是更上一层楼,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非洲则是走出困境,自主发展,联合自强,使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中国与非洲充分发挥经济互补性,加强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完全符合双方未来发展的需要。

   

    1.非洲发展的历史机遇

    世纪之交,非洲大陆总体上逐渐稳定,走上自主一体化发展的道路。非洲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多党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加上西方强加的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社会矛盾,以及部族/民族冲突,引起政治权力争夺和社会动荡。但是,非洲大部分国家已经度过政治变革的动荡阶段,在探索适合非洲社会特点的民主制度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了经验和成果。到90年代后半期,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民主制度,定期举行大选。目前,除了仍然存在武装冲突的局部地区之外,非洲大部分国家政局比较稳定,国家的管理也有明显的改善。非洲在预防、解决冲突,地区维和,以及调节非洲国家间关系的能力增强,集体安全机制正在建立。非洲联盟成员国之间在政府治理方面的“互查机制”正在建立,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赏。

    随着政局趋稳,非洲经济形势也普遍走出停滞局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经济已连续8年保持增长,其中2001年的增长率为4.3%,2002年为3.2%。伴随经济的持续增长,非洲的宏观经济形势也不断改善。非洲联盟的建立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出台,标志着非洲在实现联合自强方面所进行的新探索。毋容置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洲的产业竞争力处于弱势。但非洲国家正在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加快经济改革和地区一体化步伐,动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改善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业的落后状况。

    近年来,拥有53个发展中国家的非洲大陆不甘于所谓“边缘化”的地位,在国际舞台上为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据理力争。提出参与国际政治的平等权利、改革联合国、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要求发达国家取消农产品补贴、消除非关税壁垒,直指西方大国虚伪的贸易自由,逐渐取得道义上的优势。

    同时,非洲国家开始寻求新型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自主发展,即在各种国际合作项目中非洲要有自主权;要求贸易伙伴扩大对非洲产品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希望增加对非洲的投资,以投资带动非洲的出口和就业;四是要求技术转让,以提高当地工业竞争力;五是要求在提供援助时优先考虑社会发展方面的项目。在寻求新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时,非洲国家显然对中国寄予很高期望,它们希望分享中国的巨大市场,争取更多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并且转让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这对中国加强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2.加强中非合作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

    中国与非洲国家长期以来的友好合作关系,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捍卫中国的主权和统一、维护中国的国际权益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双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初,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社会总体发展基本达到小康的基础上,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和战略矿产资源方面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尤其值得关注。同时,我国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更直接参与国际投资竞争的能力,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加快在国际市场寻求产业转移的发展空间,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条件更加苛刻的形势下,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有8亿人口、丰富自然资源的非洲大陆的合作,更好地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无疑是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加强对非经贸工作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大国重新关注非洲,国际竞争态势加剧。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非洲的发展和非洲的声音在国际上日益得到重视。大国纷纷召开与非洲合作的高峰会议,提出援助非洲发展的计划。其原因自然有对非洲资源与市场,以及环境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同时,非洲联合自强,争取非洲大陆和第三世界国家合法权益的抗争,提高了非洲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成为不可小视的力量。非洲虽然仍然受到贫困、战乱、疾病的困扰,但是日益被看作有希望、有潜力、有机会的大陆。

    世纪之交,大国对非洲的开发和援助政策相继调整,投入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非洲的援助战略目标从经济结构调整,改为把消除贫困与经济增长相结合。随着美国国际安全战略的调整,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军备竞赛的加剧,加上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争夺进一步激烈。美国对非洲石油和战略矿产资源的重视,表现在其大手笔的战略安排和大规模的投入。欧洲则继续利用长期的历史联系,巩固与非洲的经济关系。同时东亚、南亚发展中国家与非洲的贸易、投资也在增长,份额在增加。非洲的边缘化处境有所缓解,选择合作伙伴的余地扩大。

    必须看到,中非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大国对非洲资源和市场的争夺近年来呈加剧态势。美国对非洲石油和其他战略矿产资源的高度重视和投入,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欧洲国家则利用其历史联系,千方百计巩固与非洲的经济关系。除大国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非常关注非洲的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例如东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就在不断加强与非洲的贸易,增加在非洲的投资。这种情况使非洲国家选择合作伙伴的余地加大。因此,中国在发展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时,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考虑到我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竞争中并不具优势,包括资源市场的开拓,也处于初创阶段。但是,非洲也不会出现美国一家控制的局面,而是多国竞争的态势。因此,我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是存在的。当前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利用非洲国家以资源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机会,尽快改变我国企业在非洲的边缘地位。在确定开发非洲市场的中长期战略的同时,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关键。

   

    二 中非经贸合作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在过去十年中国与非洲之间贸易、投资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今后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的领域更广阔,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确定的优先领域有很大的一致性。双方不仅在农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医药卫生等传统领域有合作潜力,而且在信息通讯、生物技术、旅游服务和生态环境,而且在空间技术和航天等新兴产业也有合作的机会。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非洲次区域组织的发展和区域性发展项目的开拓,为中非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将会呈现双边、区域和整个大陆三个层面上多种形式的合作。

    中非经贸关系如何适应正在变化的形势,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中非共同发展,需要认真研究,确定对非洲开发的重点领域对促进双方的贸易、投资和其他合作领域的开拓与深化置关重要。

   

    1.资源类开发项目应该成为投资的优先领域。

    考虑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资源类战略性项目应该是我国对非洲投资的优先考虑。中国进入非洲的资源市场起步晚,中国企业在非洲蓬勃发展的矿业开发市场中还未占有一席之地,更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资源开发公司。虽然国内很多矿业公司均有到非洲国家考察矿产资源的经历,但具体洽谈的项目有限,实际投资的项目更是屈指可数,成效不太显著。这类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不是中小企业能力所及。

    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靠资源供给,政府应该对开发非洲资源进行战略安排,国家有必要鼓励和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开拓非洲资源市场。对重大战略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占有一席之地。

    2.非洲农矿产品加工业也应是投资的重要考虑。

    我国企业对非洲国家农产品、矿产品加工业的投资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效益——中国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源产品,减少原料长途海运的成本。同时,增加当地初级产品的附加值,提高非洲国家对华出口能力,改善与中国贸易的逆差,并且可以增加非洲国家的就业机会。

    3.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工程,特别是地区性基础设施网络项目,应该引起我国企业的关注。

    目前非洲大陆的一体化刚刚开始,提出了发展蓝图和远景规划。实质上支撑一体化发展的是区域经济组织,运行比较有效的包括。目前不少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都被纳入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比如,非洲开发基金向中部非洲国家经浌共同体赠款344万美元,用于该地区11个国家的电力网络的总体研究,为各成员国的电力发展提供经济、技术、金融、环境方面的指导。该项目是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推荐的短期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东非经济共同体的铁路系统建设规划、东非地区的通讯工程,都是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项目。这类项目通常能够得到国际支持,中国公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参与这些项目。

    4.需要制定重点国别的经贸合作计划

    非洲是一个包括54个国家和地区的广袤大陆,人口将近8亿,这里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地区和国家间的发展程度差异很大。2001年非洲大陆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130亿美元,人均约760美元,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约500美元。研究非洲国家不同层次的消费结构、工业化程度,才能有针对性地开拓,提高实效。除南非外,非洲一些已经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地区大国(如尼日利亚),以及处于战后重建阶段的资源大国(如安哥拉),应成为中国重点开拓的国家。

    5. 加强中非双方的信息交流

    中国与非洲相隔遥远,虽然有良好的政治关系,但是民间和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很不够, 对各自市场的了解更加缺乏。中非双方都有加强经济信息沟通的强烈愿望,关注中非经贸合作中的信息提供问题。而发展官方和民间的非洲经济咨询服务,对更有效地开展对非商贸活动将起关键作用。

   

    三 中非经贸合作的中期预计规模

   

    在中非合作已经取得广泛的共识,并且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的形势下,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落实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有理由认为今后3-5年中非经贸合作将取得长足发展,增长的规模与前5年相比有条件大致翻一番。

   

    1.投资:虽然非洲投资市场的规模目前还不是很大,投资风险也相对较高。但是,非洲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正在加大,许多国家修改、出台了新投资法和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提出了本国优先发展的地区和产业部门。这些变化有利于外国对非投资。

    中国对非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对非投资已初具规模。截至2002年底,中国累计在非洲设立投资企业585家,累计协议投资额11.56亿美元,累计实际投资额8.18亿美元。根据商务部有关统计数据,1998至2002年5年间中国年均对非投资额超过了1亿美元,5年累计投资总额为5.39亿美元。根据这样的发展势头,同时考虑到我国在非洲开发战略性资源项目的需要,并且在“走出去”战略和“中非合作论坛”确定的政策和机制的推动下,预计未来5年中国年均对非投资额可达到1.5~2亿美元,5年累计对非投资总额可达到7.5~10亿美元。

    2.贸易:中非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近五年我国对非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度贸易额从1998年的55.3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123.9亿美元,年均增长22.3%,快于中国外贸的年均增长速度17.7%(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1998年的3239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07.7亿美元)。

    目前,非洲国家把扩大对非洲产品的市场准入,看作是对非洲发展的支持。中国与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除个别能源输出国外)的贸易长期处于顺差。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确认扩大中非之间平衡的双向贸易的必要性,中国方面承诺将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进入中国市场的部分商品免关税待遇。这无疑体现了中国所强调的共同发展原则。根据双方对贸易增长的需求趋势,预计3-5年之内中非贸易总额大约可达到250亿美元到350亿美元,约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3%。

    3.工程承包:中国的对非工程承包业务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截至2002年末,中国公司累计在非洲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201.0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1.91亿美元。1998~2002年营业额为77.71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多。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明显的复苏和增长态势,公共投资能力逐步增强。国内外一些权威机构预测,到2010年,非洲建筑业支出将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未来5年中国对非工程承包年均营业额可望达到20亿美元到30亿美元之间,5年工程承包总营业额约在100亿美元到150亿美元之间。在非洲承包工程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工程承包公司要在巩固和拓展工程承包业务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在非洲的设计咨询市场。

    4.发展援助: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约30个国家被划为最不发达国家。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0年2月14日的报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在连续5年下降之后,于1998年开始增加。近年来,国际社会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和方式也在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非洲的援助战略目标从经济结构调整,改为把消除贫困与经济增长相结合。援助合作计划的制定不再由债权方主观决定或包办,而是让受益方共同参与。

    我国对非洲国家的发展援助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截止2002年底,中国向5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在援款项下,承担并已建成700多个成套项目,项目涉及农牧渔业、水利电力、交通电信、文教体卫、食品加工等诸多领域。此外,中国还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物资和技术援助;为非洲国家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

    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2006)把发展援助列为经济发展合作的重要项目。中国承诺,为支持非洲国家的发展事业,中国将根据自身的财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适当增加提供无偿援助。同时,非洲国家承诺,本着南-南合作的宗旨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出并同中国商定优先建设项目,保证援助项目的实施。

   

    四 社会经济发展经验相互借鉴

    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第三世界,经济合作的资源和规模目前仍然有限。但是各自的发展经验有相互借鉴的价值。中国和非洲都有古老的文明,都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面对很多共同的挑战和苦恼,特别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价值的关系,改革开放与社会稳定的把握,繁荣经济与分配公平之间的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兼顾,融入全球化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关系。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经验受到非洲的重视,特别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吸引外资的经验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国对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的原则和方式,尊重并支持。因为,非洲国家对自主发展的追求,具有人道主义和文化意义。在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不仅限于政治制度,而且也应该有符合各自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途径,才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最终使当地人民受益。

    同时,非洲国家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之处。近年来,非洲国家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民间力量的动员;非洲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地区性努力;打击跨界经济犯罪方面的合作;建立法制社会和政府治理方面的探索,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与非洲在发展方面的合作,对人类的进步将作出贡献。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