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论文
《发扬万隆精神,加强中非合作》
文章来源:杨立华    日期:2010-03-11
】【打印 关闭

在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之际,令人高兴的是亚非团结精神并没有成为历史,亚非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出现令人鼓舞的新局面。冷战结束后,曾有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西化、分化和边缘化将成为趋势,但是经过十几年国际局势的演变,在新世纪初叶,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自强、和解与合作正在成为主流趋势。

    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的加强,是其能力加强的体现。南南合作已经不仅是愿望或口号,而是具有实质内容和影响力的积极行动。发展中国家的和解与合作,也在影响世界政治的走向,承认利益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推动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声音。

    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的中非关系,是正在建设中的全面合作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关系是长期友好合作的继续,也是新形势下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的新思路和新战略的探讨。面对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考虑到当前不公正和不平等的世界秩序,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经贸合作、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扩大和加深合作的必要。

   

    珍视传统友谊,巩固合作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与非洲就有友好往来。中国人到达非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年,非洲埃及人也早在公元5世纪初叶到过中国。600年前郑和的庞大船队7次下西洋,则是中非交通的鼎盛时期。 中国与非洲在长期的交往中,不仅有大量的货物交换,而且有生产技术和科学发明的互通。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介绍到非洲并传入欧洲。同时,中国与非洲交换医学、历法、天文、玻璃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以及牲畜和农作物、植物、水果的种子。这不仅促进了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也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在15世纪中叶,欧洲列强的扩张和中国内部的变故,使中国与非洲的直接交往中断。直到20世纪,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1950年代以来非洲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之后,中国与非洲的往来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

    过去50年中非友好关系,具有坚实的基础,不仅由于双方的共同历史遭遇,而且来自双方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相互支持,并且在建设各自国家的过程中彼此真诚的帮助。这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上的真诚的互信,仍然是今天和今后发展中非关系的基础。

    新世纪的中非关系,是正在建设中的全面合作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关系是长期友好合作的继续,也是新形势下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的新思路和新战略的探讨。中非合作论坛2000年2003年的两次部长级会议,为新时期的中非合作制定了纲领,建立了有效的机制。

   

    国际事务中加强磋商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政治安全格局的变化,世界变得更加相互依存。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力量对比都在发生变化。虽然西方大国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国际关系日渐呈现多极支撑的局面,特别是发展中家间的合作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基本的国际法准则等方面,参与联合国在非洲冲突地区的维和行动,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和规则制定中发挥影响,都需要与非洲国家加强沟通、协商与合作。

    近年来,非洲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为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据理力争。提出参与国际政治的平等权利、改革联合国、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要求发达国家取消农产品补贴、消除非关税壁垒,直指西方大国虚伪的贸易自由,逐渐取得道义上的优势。非洲国家希望日益强大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权益方面。

    中国与非洲在国际领域的协商与合作,将有助于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经贸合作增长快,潜力大

    目前,经贸合作成为共同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1世纪初叶,中国和非洲都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非洲则是走出困境,自主发展,联合自强,使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中国与非洲充分发挥经济互补性,加强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完全符合双方未来发展的需要。

    中国需要非洲。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我国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更直接参与国际投资竞争的能力,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加快在国际市场寻求产业转移的发展空间。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有8亿人口、丰富自然资源的非洲大陆的合作,是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非洲期待中国。进入21世纪,非洲大陆以经济姿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非洲联盟的建立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制定,是非洲联合自强、迈向一体化进程的里程碑。虽然非洲的产业竞争力处于弱势,但非洲国家正在加快经济改革和地区一体化步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这些举措使非洲的边缘化的处境有所缓解。非洲国家对中国寄予很高期望,它们希望分享中国的巨大市场,争取更多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并且转让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这对中国与非洲加强经贸合作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由于双方的需要和共同的努力,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经贸关系近10年来出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1994年中非贸易总额为26.4亿美元,2004年增长到294.6亿美元,相当于1994年的11倍。更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中国外贸的增长为35.7%,中国与非洲贸易同比增长58.9%,其中中国出口增长35.7%,非洲国家向中国出口增长87.2%。非洲顺差达18亿美元。2005年初中国商务部宣布,为扩大从非洲国家的进口,中国自2005年1月1日起给予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增长,但是目前规模还比较小。截止2002年底,中国累计在非洲设立投资企业585家,协议投资总额11.56亿美元,实际投资额8.18亿美元。2004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为36.2亿美元,其中对非洲投资为1.35亿美元,占3.7%。

    为了提高非洲国家对华出口能力,中国企业对非洲国家农产品、矿产品加工业的投资应该得到鼓励。这样的投资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效益——中国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源产品,非洲国家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进一步改善与中国贸易的逆差。同时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也应着眼于非洲国家国内和区域市场的开拓,以有助于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多样化的目标。

    现阶段中非之间贸易、投资,以及中国对非援助的规模仍然比较小,离中非双方的要求都有距离。无疑,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开拓对方市场的过程中,存在着阻碍和困难。各方经济结构的差异,法律制度的不同,甚至语言和文化的区别,都可能给商务活动造成问题。随着中非经贸往来的规模和领域的扩大,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对中非经贸提出的新课题,双方利益的兼顾与协调非常必要,而且需要形成一定的机制。因此,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仍然需要加强接触,提高互相了解的深度,以在新的基础上建立互信,形成适应新形势的协调机制,以友好互利为原则解决问题,推动中国与非洲的全面合作富有成效,提高和的质量和水平。中非合作论坛明年将迎来第三次部长级会议,相信将有很多新课题等待着双方的协商解决。

   

    拓宽合作领域,促进共同发展

    在过去十年中国与非洲之间贸易、投资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今后中国与非洲国家经贸合作的领域更广阔,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确定的优先领域有很大的一致性。双方不仅在农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医药卫生等传统领域有合作潜力,而且在信息通讯、生物技术、旅游服务和生态环境,甚至空间技术和航天等新兴产业开拓新天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非洲次区域组织的发展和区域性发展项目的开拓,为中非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将会呈现双边、区域和整个大陆三个层面上多种形式的合作。

    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第三世界,经济合作的资源和规模目前仍然有限。但是各自的发展经验有相互借鉴的价值。中国和非洲都有古老的文明,都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面对很多共同的挑战和苦恼,特别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价值的关系,改革开放与社会稳定的把握,繁荣经济与分配公平之间的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兼顾,融入全球化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关系。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经验受到非洲的重视,特别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吸引外资的经验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非洲国家在寻求适合本国和本地区发展道路方面的探讨和努力,特别是非洲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尊重并支持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的原则和方式。因为,非洲国家对自主发展的追求,具有人道主义和文化意义。在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不仅限于政治制度,而且也应该有符合各自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途径,才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最终使当地人民受益。

    在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之际,还必须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谋求发展的道路将是艰难的,特别是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与人口的矛盾,生存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会更加激烈,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因此,协商和共存原则将更为重要。以协商与互利的方式解决分歧,而不是以对抗方式或先发制人征服对手。这也是纪念万隆会议,倡导亚非团结精神的现实意义。愿中非合作、亚非合作、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