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第二届“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章来源:吴传华、戚强飞、李若杨    日期:2020-12-28
】【打印 关闭

 

2020年12月16日,第二届“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办。此次会议为国台办年度对台重点交流项目,来自海峡两岸诸多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厦门市海沧区政协主席曹放,中华郑和学会理事长王敬辉,中国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郑和航海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赵志刚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主持开幕式。

一、研讨会开幕式

 

图为高翔在线致辞

 

图为李新烽主持开幕式和主题演讲

高翔在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迄今中国已经与138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海峡两岸应共同利用好这一重要平台,加强同沿线各国、各地区的务实合作,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为促进区域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高翔强调,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性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并将继续推动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希望此次与会的海峡两岸专家学者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两岸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曹放致辞

厦门市海沧区政协主席曹放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设立最早、面积最大、功能最强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海沧一直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和社会融合,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重要平台。曹放表示,“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连续举办两届,开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名片。去年研讨会上,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和两岸学者提出了“把颜思齐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的建议,受到国家重视并被采纳。把颜思齐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会让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更加清晰深刻,对于进一步深化两岸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王敬辉在线致辞

 

图为赵志刚致辞

中华郑和学会理事长王敬辉表示,“一带一路”是了不起的倡议,可以让贫穷国家实现发展和翻身,维护世界和平。中国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郑和航海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赵志刚建议在海沧建立一座“海上丝绸之路纪念塔”,以纪念我国历史上开拓海洋文明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二、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任时平纽约两岸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汤锦台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张永蓬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经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等六位专家先后作主题演讲。李新烽主持了主题演讲环节。

 

图为秦大树主题演讲

秦大树以《明中期中国瓷器的外销特点及相关问题讨论》为题发表演讲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进行研究认为以往龙泉窑瓷器大部分被定为宋元时期,但明初时龙泉窑仍是最重要的外销品种,因此郑和下西洋仍然是中国瓷器大规模外销时期,是为了海上贸易而非“耀兵异域”。

 

图为时平主题演讲

时平的演讲题目是《郑和下西洋交往马六甲海峡区域的态度》认为郑和下西洋在马六甲海峡地区采取不同治理模式,是明代中国治理天下秩序的一种区域性实践,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王道”的特征。中国人平天下,治理天下秩序是王道的,王道既有威慑也有怀柔,目的是尝试建立“共享太平之福”的天下一家盛世。

 

图为汤锦台在线作主题演讲

汤锦台以《中国与环印度洋贸易圈的前世今生缘》为题发表演讲,认为中国与印度洋贸易圈历史已经有两千年以上,早在汉朝时期双方就有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人大规模往印度洋方向发展。中国应继续坚持和平往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依靠RCEP协定来推进中国与印度洋贸易圈的贸易发展。

 

图为张永蓬主题演讲

张永蓬以《非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与中非合作》为题发表演讲,认为非洲国家及非盟对“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持积极肯定态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非洲不可错失的历史机遇,中非“一带一路”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他提出,在关注非洲发展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要重视当下“一带一路”对接非洲的合作项目。

 

图为陈经超主题演讲

陈经超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两岸共同体重塑研究》为题发表演讲,以社会共同体为视角,从家园共同体、族群共同体和合作共同体三个层次对两岸关系进行审视,提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可从这三方面入手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

 

图为郑一钧主题演讲

郑一钧的演讲题目是《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彰显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客观存在,使中国赢得了海外诸国的尊重与信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三、分议题研讨

此次研讨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全球、两岸局势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举行的。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围绕郑和下西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冠肺炎疫情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和挑战”“闽台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个分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取得丰富成果。

议题一:郑和下西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两个时段进行。

第一时段由古今书廊总监、中华郑和学会常务理事赖进义主持,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文联主席(退休)张永和评议。中华郑和学会常务监事徐胜一发言的题目是《郑和航海牵星板及牵星图之讨论》,介绍了郑和航海中牵星板和牵星图的应用情况。江苏省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志刚发言的题目是《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郑和船队及宝船再研究》,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回顾了郑和船队的伟大航行历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邓志松《郑和航海图中的针路:一个GIS与Google Earth的应用》为题发言利用自行开发的GIS软件,结合文本梳理,重新整理了郑和航海图中的针路。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刘义杰发言的题目是《四种郑和航海图的比较》,以翔实的历史档案资料,对多种不同版本的郑和航海图进行比较研究。台湾海洋大学助理教授曾焕昇《郑和下西洋之海上航行管理》为题发言,从饮食、宗教和军事三大领域,探讨了郑和下西洋之海上航行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庞继先发言的题目是《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技术水平再评估》,以亲身经历的天文航海实践为参照,评估了当时郑和船队世界领先的天文航海技术水平。中华郑和学会刘昭民发言的题目是《郑和下西洋时代的航海气象预报》,对郑和下西洋时代的航海气象预报方式、手段进行分析中华郑和学会理事长王敬辉《探讨郑和下西洋14次停靠越南占城之理由》为题发言,认为郑和船队的航行规模大,花费高,需要一定的自筹财源,以及防止船员在停泊点受到伤害,因此占城成为了各方评估后最有利的停泊点。上海尚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邱克博士发言的题目是《从越南史料看郑和下西洋与占城的关系》,通过对越南现存史料的梳理,对郑和下西洋与占城的历史背景做出分析,并对这段历史提出自己的思考。上海海事大学郑和研究中心教授徐作生发言的题目是《海外蒙元水军残部的国家认同——印尼北苏拉威西省石棺踏勘之余绪》,考察了印尼北苏拉威西省蒙元水军石棺群,以及其中蕴含的认祖归宗、民族融合和思想理念。

 

图为议题一研讨现场

第二时段由江苏省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志刚主持,中华郑和学会理事长王敬辉评议。古今书廊总监、中华郑和学会常务理事赖进义发言的题目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着西方民主与民粹的激荡、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新冠疫情下新国际交流形态、从5G到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挑战。中华郑和学会、退休大学教师许肇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美文明之对峙》为题发言,认为未来中美关系终极上就是文明竞争。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文联主席(退休)张永和发言的题目是《同侪并驾 情深如海——郑和与王景弘下西洋“海丝”战友缘》,梳理了郑和与王景弘在航海活动中的携手合作情况。中华膳食营养学会理事长章乐绮发言的题目是《由郑和远航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饮食文化交流》,通过饮食文化交流来展现郑和船队的航行活动。南京郑和学会理事李吉华发言的题目是《从永乐十九年南京礼部主事陆徵夫妇墓志铭的发现——浅论郑和下西洋与李昭祥以及相关上海地区人物之关系》,结合新发现的陆徵夫妇四块墓志铭,以及李昭祥和陆徵家族的联系,讨论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渊源。淡江大学整合战略与科技中心研究员罗庆生发言的题目是《RCEP与全球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实践》,透过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争辩,探讨RCEP成立后能否扭转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所造成的供应链重组影响,以及RCEP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张明睿发言的题目是《美大选后南海区域秩序的可能变化》,分析了美国大选后的南海政策及对南海区域的影响。福建省龙岩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笑芳发言的题目是《关于王景弘大海洋意识的形成及意义初探》,对王景弘的大航海意识、航海精神进行了探讨。淡江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汤文渊发言的题目是《闽台共建共享海域战略体验活动交流》,对闽台海洋领域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分析。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博士班博士候选人蔡静航发言的题目是《从新冠疫情爆发探讨国家间防疫合作——以中国与马来西亚为例》,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抗疫为例,探讨国家间防疫合作的有效机制。

议题二:新冠肺炎疫情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和挑战分两个时段进行。

第一时段由《西亚非洲》常务副主编、编审安春英主持,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冯宏维评议。集美大学教授曲金良发言的题目是《普天下共享太平之福:古代中国的“天下”与四海认同》,通过考察古代中国“天下”观念,认为古代东亚“环中国海共同体”构建是海洋和平制度建设的一个历史范本,可以为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做有益的反思。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新闻学院教授潘是辉发言的题目是《19世纪中国海权思想对今日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的启发与借镜》,认为魏源、李鸿章和郑观应三人的海权观念和理论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非洲研究院戚强飞博士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思想交流:基督教与儒释道》中介绍了大航海时代之后,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传教期间中西方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张俭松博士的发言题目是《郑和宗教参与多样性及其对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友好影响浅析》,认为宗教参与多样性为郑和的外交活动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推动了当时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育菁的发言题目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妈祖信仰的创新扩散理论建构》,认为今天的“海丝”沿线国家妈祖宫庙遍布,并有大批海外信众,具备强大的号召力,借助妈祖文化打造“海丝”连心桥,向海外宣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海外华人社会对妈祖文化的认同,实现民心相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谢雅卉的发言题目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妈祖信仰的符号消费与价值体系建构——以新加坡琼州天后宫为例》,认为琼州天后宫作为新加坡本地积极跟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宫庙,致力于使妈祖信仰成为连结海内外华人共有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从而建立起自身的价值体系。中国非洲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室主任李文刚博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几内亚湾海盗问题》的发言中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几内亚湾的海盗问题,认为需要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非洲研究院张春宇博士在《中国与非洲开展全球海洋治理合作的基础和前景》的发言中认为,中非在海洋安全和海洋经济两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增强非洲的治理能力,进而提升其在海洋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使非洲在海洋事务上具有更大的话语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汉智发言的题目是《新时代中非海洋经济合作——挑战与机遇》,认为非洲大陆自贸区的成立将为非洲发展海洋经济提供强大内生动力,但是非洲海上非传统安全形势严峻,中非海洋经济合作面临许多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黄蕙如发言的题目是《新冠肺炎之下社会秩序的内与外》,就疫情给中国、美国社会秩序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

 

图为议题二研讨现场

第二时段由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新闻学院教授潘是辉主持,集美大学教授曲金良评议。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自海发言的题目是《福建瓷与环印度洋地区贸易历史关系初探》,分析了历史上福建瓷器在环印度洋地区贸易中的情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丁雨发言的题目是《斯瓦西里考古研究概述》,介绍了斯瓦西里语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认为斯瓦西里文明是参与古代印度洋贸易的重要文明,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质影响与意义。温州大学法学院讲师许晋铭的发言题目是《中美未来新形势对两岸融合发展进程的影响及对策》,认为美国大选后中美关系和台海形势会有所转变,需要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和应对,夯实两岸民间的实质性连结与社会关系。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姚桂梅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参与非洲港口建设的现状、挑战及对策》,认为中国在非洲港口投资规模和运营水平远未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面临着来自欧美的诽谤与竞争,因此,扬基建强项,补运营短板,实现港口的投营建一体化、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余国庆发言的题目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东港口航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东国家的港口与航运合作既有广阔前景,也面临不少风险,双方需要扬长避短,结合自身的港口区位和产业集群优势,立足长远进行互惠互利的合作。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冯宏维发言的题目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民间信仰探究——以新加坡万天府为例》,认为祖庙发起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妈祖信仰民间交流活动,将妈祖作为增进“海丝”沿线国家宫庙民间交流的重要媒介,进而起到推进海外华人认同中华文化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中国非洲研究院张梦颖博士发言的题目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非洲华侨华人》,认为当代华侨华人在非洲大陆勤劳敬业、默默耕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体现了当年郑和船队落地生根、勤劳上进、助人为乐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东南大学讲师赵政原发言的题目是《海上丝绸之路研学旅行展开的模式与路径:以郑和文化资源为中心的考察》,认为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研学项目,能够使当代青少年体会包容多元文化观念、反思古代海洋文明与航海技术,同时深入推进郑和研究。中国非洲研究院安全研究室副主任邓延庭博士发言的题目是《铁路建设合作:中非拓展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认为中非双方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对接非洲发展战略为契机,相继合作建成了若干条现代化标准轨铁路,不仅有效带动了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力地衔接和推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向非洲广阔内陆的延伸。越南国立孙德胜纪念大学博士研究生黎敏仪发言的题目是《海外中华古文物抢救归乡经验谈》,对海外中华古文物的抢救归乡问题进行了探讨。

议题三:闽台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分两个时段进行。

第一时段由中国非洲研究院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杨宝荣主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经超评议。中国非洲研究院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刘乃亚博士发言的题目是《从大航海时代到双循环经济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畅想》,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两岸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强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西北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副教授王晨佳的发言题目是《知识产权视角下文化因素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机理和策略选择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探讨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魏敏的发言题目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南南合作新路径——以“一带一路”为视角》,认为未来南南合作将面临工业化、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和物流数字化以及具有数字技能的合格劳动力短缺等挑战,发展中国家应加强数字领域合作,开创南南合作新模式。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方智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下合作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应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与东盟国家更多地联系在一起,推动双方实现互利共赢。中国非洲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室副主任刘中伟博士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美国对非政策》,认为特朗普政府对非洲政策是漠视与重视并存,反恐与经贸双轮驱动,同时攻击“一带一路”倡议,挑拨离间中非关系,给中非合作带来了一定不利影响,但是终究不会得逞。莆田学院教授张孝铭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政策下闽台技职教育合作发展策略》,对台湾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性、陆生在台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台湾当局未来应继续推进相关闽台合作项目。西安交通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曾珠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能力建设》,认为能力建设水平薄弱是制约非洲大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在对非合作中应将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合作领域,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林立敏的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产品出口的可能性——以韩流为例》,认为扩大文化贸易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中国非洲学刊》编辑李若杨博士的发言题目是《新冠肺炎疫情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从“五通”角度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疫情在短期内的不利影响是很明显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不会改变中非合作继续深入发展的趋势。厦门启达海峡双创基地负责人范姜锋的发言题目是《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下的台湾青年融入模式解析》,对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认为大陆惠台政策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台胞留在大陆发展的动力,也吸引了更多台湾青年赴陆求学、就业与发展。

 

图为议题三研讨现场

第二时段由莆田学院教授张孝铭主持,西北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副教授王晨佳评议。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艳秋的发言题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对外传播学术话语建构——从建构性新闻到建构性传播》,认为中国需要构建自己的对外传播学术话语,以提升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中国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陆瑾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及新挑战——以伊朗为例》,认为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协议,并对伊朗实行“极限施压”政策,给中国在伊朗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机遇,同时面临新挑战。北部湾大学国际教育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林澜的发言题目是《印尼与福建的梁祝故事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以印尼梁祝故事译本为例,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允许传播过程发生一些变异,因为变异的新作品与母体的关系终是无法割裂的。中国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姜英梅的发言题目是《推动中国—中东高质量“一带一路”合作》,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保护主义上升,人员流动限制,中东稳定性风险加大等,都对中国和中东国家进行“一带一路”合作造成了挑战,需要妥善积极应对。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许清原的发言题目是《海丝文化圈中福建布袋戏之起源与发展》,认为布袋戏在一百多年前由福建传入台湾,21世纪后福建布袋戏又逐渐吸收与融合台湾布袋戏的各种创新成果,是两岸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经典案例。中国非洲研究院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冬博士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与埃及的制造业产能合作》,认为中国企业应以埃及相对成熟的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借助埃及有利的国际贸易条件为重点,以短链产业为先导,以融入当地产业链为方向,稳步有序推进同埃及制造业领域的产能合作。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副教授林春佑的发言题目是《海峡两岸合作办学之新工科理念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线上教学实践》,认为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合作办学模式,对两岸教育事业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中国非洲学刊》编辑章波博士的发言题目是《新形势下中国与苏丹共建“一带一路”》,对近年来苏丹政局的变化及中苏共建“一带一路”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应继续推进与苏丹友好关系,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台湾黑秀网驻北京总编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谢亦睛的发言题目是《海峡两岸艺术资助机制比对研究》,对海峡两岸艺术资助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罗鼎钧的发言题目是《“惠台争先赛”:大陆惠台政策扩散之时空演进与路径》,认为惠台政策是大陆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四、研讨会闭幕式

研讨会闭幕式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非洲学刊》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吴传华博士主持。淡江大学整合战略与科技中心研究员罗庆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汉智和西安交通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曾珠分别对三个分议题的讨论情况进行了汇报总结。古今书廊总监、中华郑和学会常务理事赖进义和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分别致辞。

 

图为赖进义致闭幕辞

赖进义表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寻求世界和平的一个新契机,希望有机会能够参与这一伟大行动。此次研讨会克服了疫情的阻隔,克服了技术障碍,才实现两岸通联,得以成功举办,这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达到的目的。希望将来有机会到台湾举办研讨会,我们将为实现此目标而努力。

 

图为李新烽致闭幕辞

李新烽对主办方和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对会议的圆满召开表示积极肯定,指出郑和研究的新课题、新角度需要不断的挖掘和发现,要充分发挥年轻学者的作用,提高文化自信,培养创新精神,把郑和研究、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

 

图为吴传华主持闭幕式

第二届“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厦门市海沧区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厦门市石室书院(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承办,台湾中华郑和学会协办。

 

图为与会者合影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