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程项目组联合赴山东青岛涉非企业调研

  • 发布时间:2017-07-21
  • 作者:邓延庭
  • 字号:
  • 打印

  2017712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3个创新项目组联合中非发展基金项目考察组,奔赴山东青岛,调研中非棉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非棉业”)、海信集团(以下简称“青岛海信”)对非产能合作情况。创新项目组成员姚桂梅、李智彪、安春英、杨宝荣、赵茹林、朴英姬、邓延庭、章波,以及中非发展基金研究发展部总经理郝睿、总经理助理徐泽来等全程参加本次调研活动。

  一、中非棉业——走进非洲、发展非洲最优秀的中国农企

  中非棉业董事王传远参加座谈,详细介绍了中非棉业的基本情况,系统梳理了公司对非洲业务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挑战。为充分落实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提出的对非务实合作八项举措,中非发展基金、青岛瑞昌棉业、青岛汇富纺织三方于2009年共同出资6472万美元,在香港注册成立中非棉业。目前,中非棉业在马拉维、莫桑比克、赞比亚、津巴布韦等国家设有分公司,主要以“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的方式,在目标市场国开展棉花种植与收购业务,是目前唯一一家在非洲直接合同种植、收购、加工棉花的中国企业。除此之外,公司主营业务还涉及种子培育研发、食用油生产、纺纱等多个领域,鼎力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在深耕非洲市场的近十年中,中非棉业坚持将中国先进的棉花育种、种植、生产技术与非洲国家的客观条件、实际需求有机结合,使当地棉农在系统学习中国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更为主动、高效地参与到公司推广的订单农业模式中。据统计,公司每年的对非投资经营可以直接或间接让100万非洲人受益,为当地农户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现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中非棉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当地慈善活动,并为参与订单农业的所有当地棉农购买丧葬保险,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诚然,中非棉业的对非业务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融资难、缺少先进农业技术传播者、当地气象资料匮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棉花返销国内受配额限制等问题的困扰。

  在中非产能合作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非棉业将继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寻找商机。公司一方面计划向棉花订单农业的下游产业拓展,投资设立若干个纺纱厂,提升目标市场国的产业高度,另一方面继续做大做强旗下经营的赞比亚农产品加工合作园区、穆隆古希纺织厂等招牌项目,进一步增进中非友谊,真正实现中非双方的共赢发展。

  二、海信集团——致力“中国制造”变为“非洲制造”

  青岛海信市场部经理于克向调研组介绍了公司在非洲业务开展的基本情况。青岛海信是当前国内领先的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在非洲国家广受当地消费者欢迎的中国家电品牌。1994年海信产品开始进入南非市场,2010年,青岛海信收购韩国大宇在南非的制造工厂,设立家电组装厂,20136月海信南非开普敦制造基地正式投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南非分公司。截至目前,除了核心零部件需要从中国总部发货之外,南非分公司完全依靠当地员工雇佣、物资采购来完成所有电器产品的生产。在南部非洲共同体关税同盟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南非分公司生产的电器产品除了满足南非国内市场之外,还远销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等邻国。得益于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青岛海信已经成为南非及其邻国市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家电品牌。此外,青岛海信中国总部还向其他非洲国家直接出口家电产品,有效满足了当地市场的需求。

  凭借“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青岛海信2016年在中东非洲市场共斩获5.6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中非洲市场占比近50%,且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更为可喜的是,20175月,海信联手中非基金在南非开普敦的亚特兰蒂斯工业区建立了家电产业园,预计年产冰箱45万台、电视60万台,将为当地带来近3000个就业机会。随着中非产能合作的大幕全面掀起,青岛海信决心继续夯实品牌业务,以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支撑非洲的现代化发展,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 电话:010-87421056| 邮政编码:100101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