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简讯
中国非洲研究院调研组赴海南三亚调研
文章来源:邓延庭    日期:2023-03-22
】【打印 关闭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主题教育要求,2023年3月20日至21日,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新烽研究员率中国非洲研究院调研组赴海南省三亚市,就新时代高质量推动中非农业合作、全面深化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等议题深入基层调研。调研组成员有中国非洲研究院马学清、邓延庭、李玉洁、张梦颖、谷亚平等,以及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南。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物资源丰富,不仅是中国低纬度地区发展高效热带农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热带农业合作的前沿窗口。三亚在自然条件方面与非洲诸多国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当地政府、科研机构依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研发与推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为非洲推动气候适应、加速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中国经验、智慧、方案。

 

图为李新烽在试验田中与南繁基地品种经理于萌交流

 

3月20日,调研组前往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南繁试验基地,调研耐盐碱的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及相关情况。当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李沧区人民政府与袁隆平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而成,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中心所属的南繁试验基地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占地约60亩,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由中心派出科研人员入驻,承担耐盐碱水稻材料加代选育及品种扩繁等科研工作。在试验基地的田间地头,品种经理于萌、品种主管殷会德、生产经理张国东等科研人员向调研组成员详细介绍了耐盐碱杂交水稻的育种、除虫、收割等研发与生产细节,并且现场展示水稻的授粉扩繁工作。目前,该基地培育的多个品种已经在山东、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我国探索扩大耕地面积,筑牢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和重要贡献。此外,中心目前还在积极对接筹备,计划将部分杂交水稻品种推广到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助力非洲的农业现代化。


图为南繁基地品种主管殷会德、生产经理张国东

展示杂交水稻授粉扩繁工作

 

在调研中,李新烽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背景、功能定位,并指出,非洲自然条件优越,但受制于落后的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特别是在气候变化、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粮食安全挑战更加严峻。南繁基地的杂交水稻培育工作,有效探索了通过技术研发赋能农业现代化,为具有相似气候条件的非洲国家做出了示范,为中非深化农业合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工作的三位青年科研人员,践行了习总书记号召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体现了中国科研新生代的责任与担当,为中非青年交流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图为调研组在南繁科技城国际种业科学中心调研

 

3月21日,调研组前往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南繁科技城,调研热带农业育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南繁科技城是海南崖州湾科技城规划的“三城”之一,不仅承载着“深度服务南繁科研”的国家战略保障重任,也肩负着“引领民族种业创新开放发展”与“带动区域产业和城市双升级”的重要使命。自成立以来,南繁科技城紧紧围绕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和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的中心任务,大力推动热带农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目前已经签约引进产业及配套项目共40余家,其中包括中科院、农科院、中信农业等20余家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和产业龙头企业、10余家配套企业、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初见雏形。在科技城的大力支持下,入驻企业、机构与东南亚、南太平洋、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合作机制,为中国热带农业技术走出国门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与南繁科技城人员的交流中,李新烽执行院长指出,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中非合作的经典议题,也是助力新时代中非合作提质增效的关键性领域之一。南繁科技城在热带农业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为发展中国家掌握农业核心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必将有力带动更多的中国专家、中国技术走进非洲,让更具韧性的农业现代化合作,筑牢中非携手构筑新时代命运共同体的根基。

通过两天的基层实地调研,调研组紧扣热带农业议题,不仅为中国非洲研究院“三大讲坛”、中非文明对话大会等中非交流机制发现、找到了选题,也为调研组成员新年度个人科研计划指明了方向。总之,调研组此次三亚之行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取得了预期效果。

 

(摄影:马学清 邓延庭)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