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第三届中国与中东合作论坛:“共享发展、共筑安全、共创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主会场设在北京。共有来自中国和沙特、阿联酋、埃及等中东国家学者,约旦驻华大使、叙利亚驻华大使,媒体人士等60余人出席会议。
论坛开幕式时段邀请七位资深外交官、专家学者致辞和发表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教授主持开幕式及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研究员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他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话语权大大提高,世界文明多样性愈加彰显。安全和发展是长期困扰中东地区的两大难题,中东动荡的根子在发展,最终出路也依靠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为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而提出的国际公共产品,是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是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历史之问的中国方案,得到中东国家的广泛理解和认同,对促进中东和平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东国家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天然合作伙伴。中国和中东国家同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政治力量,在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双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合作、共克时艰、携手前行。新时代中国和中东国家的互利合作日益深化,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拓展。2022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了中国与中东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
会议联合主办方阿联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哈桑在致辞中指出,历史上,中国是阿拉伯旅行者和商人的主要目的地,阿拉伯人是最早到达中国的外国客商之一,中国商人在1000年前就已来到阿拉伯半岛进行贸易。考古学家在阿联酋的不同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中国瓷器,这些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这些历史遗迹证明阿联酋人民一直与不同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曾在海湾和印度洋以及东方的中国沿海地区通过贸易和航行与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哈桑指出,阿联酋和中国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双边关系在最近几十年不断发展,变得更加深入和具有战略意义,特别是在投资和技术领域也开展了密切的合作。毫无疑问,这一合作实现了中阿两国的战略愿景,造福了本地区各国人民。
中国中东问题前特使、中国外交部前驻埃及、沙特大使吴思科在演讲中指出,本届论坛以“共享发展、共筑安全、共创未来”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体现了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的特质,也很具有前瞻性,也是落实首届中阿峰会的一次具体实践。目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东地区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发生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中阿历来都主张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明歧视和文明冲突论,共同书写了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和阿拉伯两大古老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的共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和阿拉伯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是把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坚持全面合作共同发展,树立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和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与中东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在疫情后迅速恢复和增加,中阿企业家大会和投资研讨会不久前成功举行,科技创新合作亮点纷呈。吴大使强调指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加强交往、携手共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
约旦哈希姆王国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在演讲中指出,中东国家与中国有悠久的文明、文化与经济交流史,经历数千年来的发展,形成了文明对话的典范,这也反映了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所达到的比较高的水平。丝绸之路是历史上阿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交流途径之一,这一共同且悠久的历史为今日阿中关系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通讯与信息领域的发展,为拉近阿中人民之间的距离搭建了重要的实践桥梁,为增进阿中人民关系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侯赛尼大使指出,审视中东就必须要关注其中的核心问题,它也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巴勒斯坦问题。对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是阿拉伯社会衡量其他国家人民道德观的指南针,当然它也是长期将阿拉伯国家与友好的中国联系在一起的特殊关系支柱之一。大使认为,当今人类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解决问题之道在于要制定可实施的方案,通过切实与真诚的合作,将拯救人类的任务置于首要位置,并坚信宇宙是囊括所有人的一个整体,任何人均不能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而谋求个人利益。这也是促成约旦与友好的中国达成共同理念与共同立场的一个解读维度。共同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与道德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将我们凝聚在一起,我们从中获取灵感,一起为国家与人民构建共同的未来,这是我们面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与使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原校长周烈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发展合作前景广阔。中阿峰会为双方发展合作绘制了美好蓝图,习近平主席出席三环峰会期间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主张为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规划了前进的路径,对新时代中阿关系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地区关系的缓和为中阿发展合作提供了良好环境,团结、合作、对话、和解正在成为强劲势头,沙伊复交缓解了中东地区主要矛盾,也为深化中阿发展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阿拉伯国家强烈的发展愿望是中阿合作的最大动力。中阿合作成就是发展合作的重要基础,一个个中阿发展合作的成功案例,也是深化中阿发展合作的重要基础。周烈认为,中阿发展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有些阿拉伯国家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有些阿拉伯国家面临巨大经济困境,美西方不会乐见中阿合作顺利进行。维护长期稳定是中阿发展合作的重要保障,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中阿合作的重要基础,共同发展是阿拉伯国家的必由之路,特色发展是阿拉伯国家的理性选择,落实中阿峰会精神是中阿发展合作的首要任务。中阿友谊历久弥坚。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与阿拉伯国家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推动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为阿拉伯世界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做出贡献。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驻华大使穆·哈桑内·哈达姆在演讲中指出,中东历来是文明交流的交汇处和十字路口,叙中关系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西方主导的历史叙事时代,西亚-东亚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大使说,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阿拉伯和中国的历史学家们面前,那就是探究培育我们先祖前辈深厚友谊的土壤。对中东来说,跟西方地理上的邻近是一种诅咒而不是一种祝愿,西方的各国会彼此竞争划分一些影响范围,不顾中东人民的意志重新画地图,西方各国给我们地区带来了长期的不安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是如此,还把以色列作为欧洲面向亚洲所谓野蛮人的桥头堡。美国打出的大旗是要以色列安全和石油,而且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民族的、宗教的和其他各种工具,来分裂和进行统治。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与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是同步的,即把中东地区置于不稳定和混乱的恶性循环中,好腾出手来关注中国。大使表示,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与叙利亚站在一起。国际形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成功与和平崛起,以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基于万隆原则和国际准则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些倡议是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构建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因而受到包括中东国家在内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东学会会长王林聪研究员在演讲中指出,中东地区发展迎来历史性转机,自主、发展、和解是反映当前中东变化的三个关键词。战略自主、发展优先和和解潮,共同推动中东地区出现历史性转机:战略自主是当前中东国家的突出特点;发展优先已成为中东国家的战略选择;谋求和解成为当前中东国家的现实选择。在此过程中,中国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特别是中国促成了沙伊复交,沙伊之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王林聪认为,中国和中东关系迎来了新时代。当前,中国和中东关系全面深入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一是政治互信不断增强,战略关系进一步提升;二是经贸关系稳步推进,高科技领域、创新合作深入发展,显示了合作强劲的动力。三是人文交流走向深入,文明互鉴成果丰硕。四是安全领域合作逐步推进,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提升。因此,“共享发展、共筑安全、共创未来”也成为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共同愿景,这也是我们举办论坛的重要依据。中东各国虽然差异悬殊,但从整体上来说中东地区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机,确实是需要抓住契机,推动中东地区实现持久和平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和中东国家以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为引擎,以推进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为新的着力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地创造条件,抓住当前的契机,推动解决长期困扰中东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根源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
本届论坛共设三个分议题,“全球文明倡议(CGI):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友好交流与文明互鉴”“全球发展倡议(GDI)与‘一带一路倡议’(BRI):中国与中东的发展合作” “全球安全倡议(GSI):中国与中东安全合作”。
议题一“全球文明倡议(GCI):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友好交流与文明互鉴”研讨由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前院长薛庆国教授、沙特知识中心中国研究部主任海萨姆·阿尔沙耶德、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高山(Alaa Mamdouh Akef)、四川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朱廷婷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副主任王金岩副研究员先后发言。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作点评。
议题二“全球发展倡议(GDI)与“一带一路倡议”(BRI):中国与中东的发展合作”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魏敏研究员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阿联酋大学媒体和创意产业学院蒋淑君副教授和穆罕默德·穆萨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秘书长王广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王凤副研究员,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冬副研究员先后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文林教授,人民日报社前高级记者王南作点评。
议题三“全球安全倡议(GSI):中国与中东安全合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志超研究员主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执行所长廖百智研究员,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中国非洲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非方委员伊扎特·萨阿德,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余国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安全室副主任仝菲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先后发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牛新春研究员作点评。
在论坛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周云帆作总结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教授主持闭幕式。
周云帆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紧扣“共享发展、共筑安全、共创未来”这一主题,取得了圆满成功。嘉宾的发言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建设性和启发性,为增进中国和中东的合作提供了智力支撑。她认为,友好交流与文明互鉴是中国与中东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平等、互相尊重和相互学习基础上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将会取得更为巨大的成功。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是实现中国与中东的发展合作的主要方式,将为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推动中国与中东安全合作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新增长点,也是有待双方共同探索开发的新增长点。未来,中国和中东国家可以在实现地区安全方面加强合作,探索和塑造新的安全格局,最终为促进发展创造条件。周云帆最后指出,在新形势下中国和中东合作需要充分尊重中东地区和国家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加快提升合作的规模和质量。中国和中东国家可以以加强友好交往和文明互鉴为基础,加速发展合作,扩大安全合作,为实现中东稳定和发展,为中国和中东世代友好开辟新的天地。
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阿联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阿联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中国中东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