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交流
“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启动仪式暨非洲和平与发展及中非合作学术研讨会”
文章来源:成红    日期:2010-04-12
】【打印 关闭

 

“中 非 联 合 研 究 交 流 计 划 启 动 仪 式 

暨 非 洲 和 平 与 发 展 及 中 非 合 作 

学 术 研 讨 会” 纪 要 

杨 宝 荣* 

2010年3月30~31日,“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启动仪式暨非洲和平与发展及中非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旨在落实温家宝总理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会议上提出的“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倡议。“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启动仪式”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主办,“非洲和平与发展及中非合作学术研讨会”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承办。 

“中 非 联 合 研 究 交 流 计 划” 启 动 仪 式 

“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启动仪式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委员会秘书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主持,来自中国相关部委的官员、非洲国家的驻华使节、中国、非洲和其他国家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约250人出席了启动仪式。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就“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的重要性做了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大使、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非洲驻华使团代理团长安哥拉驻华大使贝尔纳多发表了致辞。中方学者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非洲学者代表南非外长特别顾问马洛卡分别代表双方学者进行了发言。国务委员戴秉国与非洲驻华使团代理团长安哥拉驻华大使贝尔纳多共同为启动仪式揭幕。 

国务委员戴秉国在致辞中指出:“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是中非合作论坛不断拓展的重要成果,是中非关系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巩固中非友好民意基础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时代赋予了中非学术界新的使命,也为中非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更加广阔的天地。学者应以促进中非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为己任,以促进中非关系发展为目标,积极参加交流计划,成为推动中非关系的智囊团、设计师、践行者。” 

为更好地推动项目的实施,为深化中非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戴秉国国务委员对中非学者提出了六点希望:“第一,要致力于从战略高度谋划中非关系的大计。中国和非洲都在发生变化,但双方友好的基础没有变,而是更加坚实,中非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新形势下,要把中非合作这一涉及20多亿人口的大工程做实,就必须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出发,从中非人民长远利益出发,坚定中非友好信念,决不能动摇。第二,要致力于探索中非互利合作的途径。中非如何在国际体系变革中实现更大的发展,如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维护好共同利益,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实现互利共赢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双方要利用中非政治基础好,经济互补性强调优势,为深化合作出实招、讲实效。第三,要致力于促进中非人文的广泛交流。国与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近年来,中非人民的交流越来越多。中非文化形式多样,有着较大的交流空间。学者间应多走动,多交流,多宣传,多沟通,向非洲人民展示一个真实和变化的中国,向中国人民介绍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非洲。第四,要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增加对非洲的关注和支持。国际金融危机给非洲的经济带来冲击,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任务更加艰巨,要加大对后危机时代非洲发展问题的研究,尤其要研究如何加强非洲的‘造血’功能。第五,要致力于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展研究和交流,要重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揭示新规律;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进行客观的研究,加强治国经验的交流,着力培养一批致力于中非友好的青年人才,中非友谊的火种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第六,最为重要的是,所有的参加交流计划的朋友都应该非常热爱非洲、热爱中国;非常热爱非洲人民、热爱中国人民,没有这一条搞不好交流。” 

戴秉国国务委员还在讲话中强调:“非洲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非洲,中非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合作更要紧密,不能受到外界干扰。所以,我们在新的世纪里面,我们将同非洲国家一块,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友好合作关系,21世纪的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一定会有更大的、更好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在致辞中强调:“文化和学术交流是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中非合作关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各自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进步,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加强中非学者、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双方总结、汲取以往中非关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正确认识当今中非关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助于正确研判未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具有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等优势。作为中国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家的对外宣传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针对未来“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的开展以及中非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指出,在新时期的中非合作交流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与“中非合作论坛论后续行动委员会”保持密切沟通,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为落实“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中国非洲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将在未来的‘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王伟光副院长还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三点倡议:“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科研局和西亚非洲研究所与许多非洲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双方学者、智库的交流与合作:为中非学者互访、讲学,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中非学者联合研究成果等方面提供便利。第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作为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在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建言献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在重大课题设置和立项方面,向非洲学研究、中非关系研究及中非学者合作研究项目倾斜。第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拥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教师资源,愿在招收、培养非洲研究生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愿意聘请非洲著名专家、学者来研究生院讲学或任教。” 

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非部长会议成果,特别是新八项举措的落实工作。”为此,刘振民大使向与会学者通报了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和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中非合作新举措的活动情况,包括日前国家政协主席贾庆林正在对喀麦隆、纳米比亚、南非的访问,年初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分别访非的情况。刘振民指出:“中非关系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关键在于中非双方一直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积极支持、共同发展的基础原则。同时始终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开拓进取,不断提升中非友好合作水平。中非合作论坛就是中非双方为应对新世纪国际形势变化和挑战,进一步加强中非团结合作而推出的一项举措。论坛成立10年来,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中非开展集体对话,进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机制,已引领中非关系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当前,中非平等、互利合作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日益密切。中非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影响仍在继续,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落实面临的严重挑战,国际形势的演变给中非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化解挑战,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是中非双方面临的重要任务。中方愿与非方加强磋商,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新的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此,“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踊跃参与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积极为中非合作建言献策,推动国际社会加大对非洲的关注和支持,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和非洲的繁荣与稳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热情。” 

中国商务部仇鸿部长助理在致辞中表示:“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也是真诚的。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启动的10年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日益成为中非之间开展交流对话,进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论坛框架下,贸易、投资、发展援助等领域的一系列务实合作得以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非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2008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是2000年的10倍。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2009年中国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13.6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减少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36%的快速增长。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对非援助惠及50多个非洲国家,援建成套项目900多个,培训各类人员3万多名,派遣各类技术人员35万人次,医疗队员1.7万人次。”“正式启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新八项举措的落实工作又取得了新的积极进展。”“在未来3年,中国将积极促进中非务实合作,落实支持非洲发展的新八项举措,不断提升中非经贸合作水平,为推动中非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对此,仇鸿部长助理还列举了未来扩大中非合作的一些具体领域,包括医疗和农业领域的援助、优惠贷款、债务减免等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杨光所长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政府的这一英明举措必将对扩大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促进学者、智库直接的交流合作发挥重大作用。中国的非洲问题研究事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建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人才,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研究能力,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促进中非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促进中非关系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中国从事非洲问题研究的工作者,对该计划的启动感到特别喜悦和鼓舞。因为加强与非洲象学者和智库的交流与合作一直是我们的热切期盼和努力方向。‘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为中非学者和智库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更高层次的平台,必将使双方的交流合作上升到新的高度。我们将不负中非合作论坛的期望,并与中国学术界和其他领域专家学者们携手合作,积极参与这一计划框架下的各种研究交流项目,特别是加强与非洲的专家学者交流发展经验。为中非双方出台更好的合作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非洲驻华使团代理团长安哥拉驻华大使贝尔纳多在发言中表示,“感谢中国政府设立的中非发展基金。该项基金从2006年成立后,在非洲积极投入运作。我们非洲国家都是该基金落实的见证者。中非之间需要更好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互利合作,需要共同探讨非洲发生的种种经济、社会现象,并了解非洲如此多冲突的原因。非洲的分割是什么造成的?希望我们间可以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及其他无助于非洲发展的原因。”“希望‘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可以推动一系列会议,讨论并加深中非的友好合作,为下一代营造一个和平、博爱的世界。” 

非洲学者代表南非外长特别顾问马洛卡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的推出将鼓励中非学者更好地交流经验,为政策提供智力支持;这有利于落实第四届部长会议达成的新共识;中非学者间的这种交流将为全世界提供一个很好的榜样;加强中国对非洲学术交流将极大地推动中非间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非 洲 和 平 与 发 展 及 中 非 合 作 学 术 研 讨 会 

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委员对此次研讨会非常重视,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委员会秘书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首次研讨会正式开始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卢沙野司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强调了中方对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视以及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对中非交流的重要意义。同时,他就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平与安全以及中非关系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并对中方所作的努力和成绩进行了阐述。卢沙野指出:“关于非洲形势,我认为可用3个并存来概括当前的特点。一是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二是经济回升与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持续并存;三是国际影响力上升与国际体系中弱势地位并存。他肯定了非洲近年来在自主发展和经济改革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指出:“当前非洲和平与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稳定和发展是非洲的主流。”他强调,“尽管近年来中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仍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面临很多困难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根始终在发展中世界,中国愿与非洲国家加强团结合作、增进相互支持,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本次研讨会按照议题设置分为5个时段,会议采取主题发言、点评、自由讨论、总结发言的方式进行。 

(一)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前景和国际社会的作用 

该时段的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教授主持。坦桑尼亚南方中心前主任布兰尼斯拉夫·格撒维奇(Branislav Gosovic)博士、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鸿武教授、南非前外长特别顾问埃迪·马洛卡博士(Eddy Maloka)、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安山教授、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常务秘书长埃布利马·萨勒(Ebrima Sall)博士、刚果(布)马里安·恩古瓦比大学帕特里希·马温德扎(Patrice Moundza)等学者作了主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李新烽教授、英国伦敦亚非学院研究主任丹尼尔·腊吉(Daniel Large)为评论人。 

关于当前非洲在实现“千年目标方面”的努力、面临的挑战、能否在2015年实现减贫目标以及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对国际的影响等问题,中外学者普遍认为,自 2000年“千年发展目标”提出以来,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发展较为关注,非洲国家通过自身的努力,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就“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来看,由于非洲国家经济的脆弱性和外生性特征,非洲国家在201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非洲经济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 

关于非洲的发展问题,有非洲学者指出,“千年发展目标”是联合国贸发组织推动下形成的。其背后是南方集团的作用。尽管后来一些发达国家也表示积极参与,但是,非洲国家要实现发展,只能通过南南合作。在此过程中,非洲国家要充分发挥自主性,而不是完全依靠外援。“千年发展目标”是非洲发展的最低标准。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计划,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还需要改善机制。在此过程中,非洲国家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资源的利用需更加合理,公正。资源应该被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提升国民经济能力。在此过程中,非洲国家政府应该给人民赋权,并改善治理结构。中方学者应该和非洲共同分享发展经验。而非洲也应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关于南南合作范畴内的中非合作,非洲学者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南南合作以来,南南合作就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干扰和破坏。在非洲发展问题上,近年来中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遭致西方国家的日益增多的非议。中非间的合作应该对当前的形式有清醒的认识。在中非合作的国际媒体报道中,有99%都是负面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扩大,对此,中国应该在促进非洲的发展和改变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学者一致认为,非洲的发展需要外援,但加强自主能力建设对于提高非洲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但来自外部的援助应该更多考虑非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援助的方式和内容上,应更适合非洲的国情。中国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得到了非洲人民的高度赞赏。非洲国家应该探索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盲目接受外来的发展模式。 

(二)非洲的和平与安全问题 

该时段的研讨由坦桑尼亚对外关系中心主席查尔斯·桑加(Amb. Charles A. Sanga)大使主持。中国政府非洲事务代表刘贵金大使、贝宁非洲战略研究联合会秘书长克里斯托夫·库尼亚宗德(Christophe Kougniazonde)教授、斯泰伦博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所长斯佳丽·康尼利桑(Scarlett Cornelissen)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徐伟忠教授、摩洛哥非洲战略研究联合会穆罕默德·本哈姆(Mohammed Benhammou)教授、刚果(布)马里安·恩古瓦比大学人文学院约阿希姆-伊曼纽尔·戈马-特特(Joachim-Emmanuel Goam-Thethet)等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塞内加尔非洲中国咨询集团主席亚当·盖耶(Adam Gaye)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曾强教授为评论人。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尽管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非洲安全形势趋于好转,但它仍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大陆之一。一方面,在非洲建立民主体制后,并没有由此带来和平与稳定。而选举前后,通常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高发期。另一方面,很多非洲国家,战争结束并不意味着恢复和平,很多因素交互影响,使得形势更为复杂。此外,海盗、国际贩毒、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增多。 

对于影响非洲局势稳定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如何在政治上管理和加大民主治理是消除冲突的关键。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有效的制度保障,非洲在政府管理和民主治理方面始终面临着困难。因此,非洲国家政府应加大同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以及中非在该问题上的合作。也有学者指出,一些地区热点难以降温,其根本原因就是该地区的丰富资源引发的国际多元化利益争夺。因此,多层次的合作会使非洲的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化。维护非洲的安全需要地区国家间的实质性合作,这是应对地区安全的唯一方法,而不能寄希望于个别国家。中非间的安全合作应该由政府层面来主导。有非洲学者指出,稳定需要合作,但非洲国家的稳定通常是由国家间的合作来实现的。两国的合作可能会影响他国的利益。因此,合作中个别利益和集体利益如何协调将是需要研究的问题。针对非洲的安全和发展问题,中国可以和欧美国家合作,但是,非洲不应该被排除在外。 

中方学者认为,从历史来看,独立后多数非洲国家在政治制度上的选择波动较大,这符合当前非洲的发展阶段的特征。非洲国家的安全问题既与历史造成的边界、种族、信仰有关,也同非洲的欠发达有关。民主政治上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此,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促进增长与发展。解决冲突应该在尊重主权独立与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政治协商来解决。 

(三)非洲一体化与区域合作 

该时段的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明教授主持。摩洛哥阿玛杜斯学院院长布拉希姆·法西·菲赫里(Brahim Fassi Fihri)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杨立华教授、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非洲组萨利·希利(Sally Healy)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友法教授、利比亚阿尔法塔大学萨阿德·艾哈迈德·阿尔哈利尼亚(Saad Alghariani)教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罗建波副教授等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姆祖基希·库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姚桂梅教授为评论人。 

学者在对非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现状等问题交流后普遍认为,非洲一体化是不同区域内国家联合自强,争取分享全球化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泛非主义发展的新的重要时期。非洲国家自独立以来,一直以非洲的团结与共同发展为理想,排除各种干扰,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不仅在体制建设、发展规划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泛非主义所倡导的非洲一体化意识日益深入非洲民众。非洲的一体化不可能脱离国际环境而发展。一方面,在当前新技术革命推动下,非洲正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日益兴起的网络信息技术,将促进非洲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推动非洲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大调整、大变革当中,非洲的一体化进程又面临着诸多来自外部的挑战,包括区域组织的整合、贸易关税制度的统一、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等等,但非洲的一体化进程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中外学者在论及非盟在促进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量,一致认为:一方面,非盟一体化组织的体制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不能有效反映非洲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其在推动一体化进程中所发挥的能力大打折扣。有学者在比较全球区域组织发展较快的欧盟经验后指出,非洲一体化也需要诸如南非、尼日利亚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作为火车头来推动。对此,有非洲学者指出,如果非洲的基本发展问题,如农业、基础工业等能力得不到提升,任何外部动力均有局限性。非洲有着丰富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在过去的发展中并没有真正造福当地人民。中国在水利开发、农业增产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对此,中国应加大同非洲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开发合作。 

中方有学者指出,经济一体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非洲国家而言,目前的一体化进程是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因此,它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非洲的一体化在自身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将很难抵制来自外部的干扰。与此同时,体制的简单移植也将带来不适应,增加了社会成本,也容易引发社会动荡。缺乏民众的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非盟达成的促进一体化的协议很难获得贯彻。因此,非洲的一体化离不开国际援助,非洲的弱势地位并没有改变。目前所提倡的低碳经济模式,提高了非洲实现工业化的门槛。

(四)金融危机后的中非合作 

该时段的研讨由乌干达前驻华大使菲利浦·伊德罗(Philip Idro)大使主持。中国外交部舒展大使、喀麦隆国际关系研究院史蒂芬·恩格万扎(Stephane Ngwanza)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李智彪教授、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奥斯塔·伊泽(Osita C.Eze)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舒运国教授、中国及新兴大国在非洲项目主任萨努沙·奈度(Sanusha Naidu)、肯尼亚《非洲主管》杂志执行总裁詹姆斯·西克瓦提(James Shikwati)等学者作了主题发言。毛里求斯工商会秘书长马哈茂德·切鲁(Mahmood Cheeroo)、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晓晶教授为评论人。 

中外学者一致认为,金融危机对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从经济发展来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流动性紧缩,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下跌,多数非洲国家获得的外援以及外汇储备、来自发达国家的侨汇、出口都有了较大的下降,财政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从安全和稳定来看,金融危机将对非洲的安全和稳定形势带来不良影响。作为经济脆弱并对外依赖性较强的非洲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将导致非洲的经济增长停滞,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国家财政危机可能导致政治危机,进而危及社会稳定。 

关于金融危机后的中非合作,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在面临自身困难的情况下,仍从共同发展的前提出发,从帮助非洲自主发展的角度考虑,不折不扣兑现对非援助、贷款等承诺,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非洲投资力度,为帮助非洲兄弟走出危机做出了贡献,也为深化双方在后危机时期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中非危机后的合作仍存在一些挑战。金融危机催生了系列全球性问题,如减排合作、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这些国际问题的出现,将有可能导致南南阵营出现分化。随着非洲国家对中国期望值的上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将承受较大的压力。此外,有非洲学者指出,近年来中国同非洲国家在基建方面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非洲不希望自己仅仅是原料产地,也希望中国加大技术转让力度,帮助非洲提高自主能力。 

(五)总结发言 

该时段由中国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事务大使仇伯华大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明教授、南非非洲所所长马特卢(Matlotleng P.Matlou)博士、荷兰海牙社会研究院穆罕默德·萨利赫(Mohamed Salih)教授分别作了总结陈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致闭幕辞。 

就本次研讨会的特点和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明研究员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本次研讨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开诚布公。来自中国、非洲和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着本届研讨会设定的4个议题,从不同的视角,坦率地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并就彼此感兴趣的问题交换看法。其中一些的专家、学者还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或建设性的看法和建议。其二是增进了共识。与会发言者普遍认为: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非洲的主题,安全与稳定是非洲发展的基础性条件。⑵国际投资和援助,是非洲实现自主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国际社会对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⑶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叠加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是非洲抵御外部冲击、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⑷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基础上的中非合作,能够提升中非双方的发展能力和国际地位。⑸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在与非洲的合作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核心问题是如何保障非洲的利益,促进非洲的发展。其三是加深了了解。在有些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在个别问题上,甚至存在分歧。有分歧是正常的,与会各方学者不回避问题,能够开诚布公地表达各自的关切,同样可以达到增进相互了解,减少彼此误解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共识,还是分歧都可以视为本次研讨会的收获。”此外,张宏明研究员还就“当前中非合作关系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应对新时期中非合作面临的挑战”、“关于促进中非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促进中非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分析和论述。 

南非非洲所所长马特卢博士在总结研讨的基础上指出,“加强中非间人民的交流对促进中非关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在非洲的人数已达20多万。这种人民间的交流给中非关系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中国有着10多亿人口,不同民众间的交流更能反映多样化的社会要求。未来中非间的交流可以更为多样化,比如通过网络、媒体等。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同的发展经验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对于非洲对中国的合作,马特卢博士指出,“非洲人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同中国的合作和需要。” 

荷兰海牙社会研究院穆罕默德·萨利赫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对于生产、加工中非智力产品非常重要。而目前这方面的成果很少。”“当前,中国进入非洲被认为是挑战西方的垄断地位和既得利益。因此,我们可通过智力产品纠正西方社会对中非关系的误解。学者应积极利用该计划,澄清西方对中非关系的错误认识。”在谈及非洲与西方国家的合作时,萨利赫教授指出,“非洲国家售给西方国家58%的资源,但西方根本就没有付钱。西方国家承诺的对非援助总额的50%就根本没有兑现。”“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推动社会的发展。加大中非间文化交流,有助于提高非洲人民的认识能力。和平与发展对非洲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西方强加给非洲的模式是,必须民主化才能获得援助和投资,这是不公平的。非洲国家应该认识到,必须先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才能避免被剥削,而不是先获得所谓的民主制度。民主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环境。非洲开展所谓民主化的结果是使非洲发展成果的一半丧失了。” 

“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启动仪式暨非洲和平与发展及中非合作学术研讨会”拉开了实施“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的序幕,该计划的具体项目将陆续开展。这将有助于中非双方的智库、学者在今后从更加务实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为中非合作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安春英  责任校对:) 




*  本文整理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法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