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交流
第三届“中国与伊斯兰文明:交融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文章来源:朱泉钢    日期:2017-07-07
】【打印 关闭

201774-5日,第三届“中国与伊斯兰文明:交融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东楼会议室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斯兰合作组织(OIC)下属的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中心(IRCICA)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西亚非洲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周云帆副局长以及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中心主席哈里特·埃瑞出席了会议。来自土耳其、埃及、巴基斯坦等外国专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对外经贸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伊斯兰协会、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学者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副院长和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中心主席哈里特·埃瑞阁下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杨光所长主持了开幕式。

 

蔡昉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和平共处、交融互鉴、共同发展,不仅促进了两大文明的进步,而且增进了全人类的福祉。中国与伊斯兰国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建设者和贡献者,双方的关系既是不同文明之间良好关系的典范,又是“丝路精神”的最佳诠释。在国际体系转型,世界充满不确定的今天,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促进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向世界提供文明友好交往的新范例;二是,通过对话,挖掘丰富的思想资源,倡导中道和平、扬正抑邪,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三是,通过对话,加强双方的政策沟通,汇聚共识,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推进全球治理变革,推动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希望与会专家通过本次研讨会推进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融互鉴,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真知灼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思想力量。 

  

哈里特·埃瑞主席在致词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中心已于2012年和2015年联合举办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并将为双方机制化交流注入新的动力。双方通过联合研讨,致力于揭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那些不为人知的交流历史,展现双方交流的广阔性与深入性,并且探讨双方的古代交往对当代的意义。当前,中国与伊斯兰世界能够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正在寻求相互理解和共同进步,其意义深远。 

   

 

 

研讨会共分五个时段。第一时段围绕“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交往”,以历史的视野展现中国与伊斯兰国家之间密切联系,探讨双方在历史上长期保持友好交往的动力和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杨光所长主持了这一时段的研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原校长周烈教授从宏观视角探讨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交往,并分析了双方交往的动因和意义。土耳其米玛·悉楠美术大学历史系艾哈迈特·斯塔吉尔教授介绍了中国元代南方穆斯林人数激增的问题,并聚焦其代表性人物官商蒲寿庚,分析了他对元代航海的影响。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杨言洪教授认为,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兼收并蓄、连贯中西的特点,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具有重大贡献,中国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互学互鉴对于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殷罡研究员指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有很多重要合作,但也有一些值得吸取的负面教训,相互尊重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友好交往的前提。土耳其萨卡里亚大学历史系阿兹米·奥兹坎教授考察了阿卜杜-哈米德二世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与中国的关系,他认为19世纪中国与奥斯曼帝国相似的国家命运促使双方走近,但在一战中这种关系中断了,双方应当恢复历史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毕健康研究员指出,明末清初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完成,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凸显了伊斯兰教的和平性,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促进了宗教哲学的创造性发展,这种和平友好和互利共赢的交往对当代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二时段围绕“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互鉴”,深入探讨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在语言、思想、宗教、文献等领域的交流,两大文明交往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两大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代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往的重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毕健康研究员主持了这一时段的讨论。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杨桂萍教授认为,伊斯兰教起初在中国是移民宗教,但穆斯林最终成功融入中国社会,伊斯兰教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与共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主任李林副研究员指出,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教法随顺国法”是国法与教法关系的主线,即穆斯林遵从国法,国法规范教法,这有利于整合国家认同与宗教认同,抵御“教法治国论”等极端思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肖凌教授通过解读两位埃及学者哈桑·哈乃斐和扎基•纳吉布•马哈茂德的思想,探讨了阿拉伯学者如何调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土耳其安卡拉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尹茨·尹斯·埃尔多杜通过考察《回回馆译》和《回回馆杂字》中的外来语,探讨了中国伊斯兰著作的翻译概念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李锦绣研究员分析了安金藏剖腹这一历史事件,认为唐代医学明显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人民日报主任编辑王南指出,中国穆斯林具有因中伊文明交流而诞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又是世界穆斯林的一部分,是联系两大文明的天然桥梁和纽带,因此在两大文明交流中具有独特作用。

 

第三时段以“地区治理: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为议题,围绕西亚、北非、中亚等地区发展等问题,讨论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可以分享地区治理的经验并加强地区治理的合作。伊斯兰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萨迪克•乌纳伊教授主持了这一时段的研讨。

 

巴基斯坦全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前所长库拉姆•卡迪尔教授指出,人、社会和文化是最重要的三大历史要素,在对穆斯林群体的区域治理方面,中国与波斯具有不同的历史,前者强调人的整合,后者注重空间的整合。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吴毅宏研究员认为,文明互鉴对于动乱的中东意义重大,伊斯兰世界关于中国的媒体报道在增加,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着力点在于打破西方的媒体垄断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将“土耳其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土耳其正在从凯末尔主义走向埃尔多安主义,“新土耳其”或许将为伊斯兰世界提供新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建副研究员认为,国家认同缺失、地区国家缺乏自主性、世俗和伊斯兰两种秩序观并存和域外大国的干预是中东地区治理困境的根源,而中东国家实现由乱到治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姜英梅副研究员认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投融资存在合作但相对有限,双方需要加强合作并建立投融资体系,从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努力。 

 

第四时段聚焦“‘一带一路’共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探讨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究竟如何重振“丝绸之路”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方式和前景。巴基斯坦全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前所长库拉姆•卡迪尔教授主持了这一时段的讨论。

 

埃及前外交部长副部长艾扎特·萨德阁下指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通过古丝绸之路进行友好交往,“一带一路”是500年来最大的全球经济合作项目,阿拉伯人是该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带来了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合作的新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徐建英研究员指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强大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意义,其努力方向在于做到“五通”,加快“命运共同体”建设和深化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余国庆研究员详细论述了“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中东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与中东共建“一带一路”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魏敏副研究员认为,中国与土耳其产能合作的主要风险是土耳其的安全,制度环境和技术标准问题,以及中国企业自身的问题,双方应当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土耳其“中间走廊”计划的对接,提升中土产能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凤副研究员认为中国与阿富汗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坚实的基础,双方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整体上进展良好,阿富汗的安全和腐败问题是最大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贺文萍研究员介绍了“一带一路”在整个非洲开展的状况,并分析了埃及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国家的潜力,以及中埃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五时段围绕“国际体系转型: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分析了在当前国际体系转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在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当前国际问题、推动国际体系转型等方面如何开展合作,如何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唐志超研究员主持了这一时段的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助理兼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王林聪研究员认为,文明对话的核心是“向前看”,即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提供思想支撑。在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应当深化对话与合作,加强在国际观、发展观等方面的交流,以“一带一路”为杠杆助推两者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麦迪奈叶特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系泽叶奈普·厄兹登·奥克塔夫教授认为,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维护者的身份得不到美国认同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非美国化,以及对美国金融霸权的谴责。由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不足,中国短期内很难取代美国的全球地位。土耳其期待解决两国间的贸易失衡问题,并期待与中国在反恐问题上加强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金岩助理研究员认为,阿拉伯世界对于“一带一路”整体上持支持态度,但也有一些国家准备不足或心怀戒备,中国应当加强宣介,以经济促进全面合作,跟踪风险评估,并避免对阿拉伯世界“一刀切”。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朱伟东研究员认为,中国投资者需要认真了解阿拉伯国家国内法中有关投资争议解决的规定,推动双边投资保护条约的签订和落实,修订有关规定的不当内容,适时达成地区性的自由贸易投资协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章波助理研究员介绍了中国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所做的积极努力,以及中国对叙利亚援助的状况。

 

围绕上述议题,学者们在不同时段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王林聪研究员主持了会议总结,杨光所长和哈里特·埃瑞主席分别做总结发言。杨光所长和埃瑞主席都认为,此次会议的举行有助于加强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实践,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同时,期待下一届研讨会有更为深入的合作和交流。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