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交流
“伊核问题与海湾局势”学术研讨会纪要
文章来源:张晶 邵雯婧    日期:2019-08-30
】【打印 关闭

   

 当前,海湾问题牵动中东局势。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国际斗争和地缘政治较量日趋激烈,海湾危机持续升级,已成为现阶段中东局势演变的焦点。2019年8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联合举办“伊核问题与海湾局势”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中东热点问题研究”创新项目组与社科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当代中东研究”课题组承办。来自外交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宁夏大学、厦门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知名智库、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此外,《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世界知识》《当代世界》等媒体代表与会。

社科报记者 吴文康/摄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研究员主持。

社科报记者 吴文康/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主任杨光研究员致欢迎辞。杨光首先对参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中心成立以来在国内中东研究和对外交流中发挥的平台作用。杨光认为,近期海湾局势在内政、经济、地区安全等各层面都发生变化,新形势需要国内学界的关注和研究,也给海湾研究中心带来新机遇,希望参会学者能继续支持中心的工作。

社科报记者 吴文康/摄

 

 本次研讨会围绕伊核问题与海湾安全、大国博弈和海湾国家间关系、中国与海湾国家关系等三大议题展开讨论,共分四个时段进行。

 

一、关于“伊核问题与海湾地区安全”


 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的议题是伊核问题与海湾地区安全,分别由王林聪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毅宏研究员主持。中国中东问题前特使吴思科、中国驻伊朗前大使华黎明以及周烈教授、王京烈研究员、李绍先研究员、殷罡研究员、唐志超研究员、李国富研究员、余建华研究员、牛新春研究员和樊吉社研究员等与会嘉宾发言。

社科报记者 吴文康/摄

 

 外交部前中东问题大使吴思科主要从当前美伊对峙入手,分析美伊关系的未来走向及其对地区格局的影响。他认为当前美伊对峙主要是因为伊核协议问题。美国主要是通过向伊朗“极限施压”以期伊朗能做出妥协,而伊朗采取措施有限度地捍卫自身的利益,并且通过放弃部分有关伊核协议的承诺与欧洲形成了一种争而不破的关系。因此,近期美伊之间有发生小范围冲突的可能性,但不会发生战争。关于对地区格局的影响,他认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海湾地区的控制力受到削弱,海湾国家之间裂痕加深,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对立加剧,巴以问题边缘化,这些对地区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社科报记者 吴文康/摄

 

 外交部前中国驻伊朗大使华黎明主要阐述了美伊关系及伊核协议两个问题。美伊关系40多年来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美国绝不允许有威胁美国政权的势力在中东地区存在且不断增长。虽然自2019年5月开始美国动作不断,但特朗普不倾向于发动战争,而是对伊朗采取“极限施压”的手段以迫使伊朗做出妥协。美国认为伊核协议有利于伊朗,因此想要推翻伊核协议重新谈判签订新协议。伊朗谋求不断扩展自身的战略范围以维护安全,并非要退出协议,并将此作为向欧洲方面施压的手段,意图通过抓住英法德等国来打破美国的制裁。随着英国脱欧,其态度也可能会发生改变,可能跟随美国退出伊核协议。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前校长周烈教授认为,美国争霸是伊核问题尖锐化的主要根源,主要服务于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在保证美国在中东石油安全和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制约俄罗斯,但制裁实质上已经超出了伊核协议的范围。面对美国的制裁,伊朗意图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实现自立自强。伊核问题提升了伊朗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他指出,伊核问题远远超出了美伊博弈的范围,已经上升到地缘政治的博弈。

 

    中国社科院海湾研究中心前副主任、西亚非洲所研究员王京烈指出,伊核问题实质还是美伊关系,在美伊博弈中美国打压伊朗是常态,只是利用伊核问题加大了打压的力度。虽然伊朗在中东地区是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自身也有了一定的核能力,但短期内还达不到武器级程度。另一方面,美国认为自身在伊核协议签订后并没有取得很多的利益,这是其退出伊核协议的主要原因。美伊间摩擦增多,但全面战争也不符合美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战略。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研究员指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推行“离岸平衡”、“撤出中东”的战略,但撤走有限力量的前提是中东没有新的势力填补美国力量撤出后的真空。而伊朗是美国中东战略的最大障碍,所以美国不断采取措施来遏制伊朗,但都是有限度的,并不会对伊朗动用武力。美伊两国之间仍将处于长期对抗的状态。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认为,伊核问题与巴以问题完全不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伊朗国内受到库尔德武装分子的威胁,外部受到以色列的威胁,能否维护自身现有成果对伊朗来说是个问题。伊朗必须改变扩张政策以维护国内的政局稳定,应对当前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伊核协议本身就是一个“妥协”协议。解决伊朗问题并不是要对伊朗动武。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介绍了海湾地区安全新形势,他认为海湾安全问题包括伊朗问题、阿拉伯国家自身问题及“离岸平衡”新态势,海湾地区的安全威胁包括地区性核扩散、导弹、无人机威胁等。伊朗问题主要集中于伊核问题、伊朗地区扩张、伊朗弹道导弹发展等。他还介绍了“离岸平衡”的几点表现:特朗普地区收缩政策表现为“一退一撤一让”,即退出伊核协议、叙利亚撤军、海湾问题让渡权利;俄罗斯在海湾地区的影响显著增长,而沙特、阿联酋近期发展与俄关系,试图离间俄罗斯和伊朗,这些都对地区安全格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李国富研究员主要分析了美国和伊朗的博弈,两国近期关系紧张、美国对伊朗的“极限施压”以及伊朗的“极限抵抗”等问题。特朗普政府认为2019年5月以来采取的两项制裁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未来不会改变“极限施压”的政策。而伊朗面对美国压力,通过在安全方面采取新举措、逐步减少伊核协议承诺等措施进行反击。他认为两国当前采取极限施压对方底线的策略存在引发战争的危险。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研究员阐述了他对伊核问题、美伊关系及走向的看法。他认为伊核问题,从地区安全看是美伊对抗和中东地区安全秩序的冲突和博弈,从国际政治层面来说是伊朗国内政治各种因素互动的产物。美国的当前目标是退约和极限施压,而长远目标则是政权更迭。他对美伊关系未来走向的基本判断是,双方博弈会维持现状,以拖待变、持续不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牛新春研究员就最近美伊关系紧张局势分析了美伊双方各自的目标、手段和走势。美国通过经济制裁、军事威胁、外交谈判等手段期待实现削弱伊朗国力、改变伊朗地区行为、达成新的伊核协议、改变伊朗政权的四大目标。而伊朗的目标是突破美国制裁、发展经济、进行国内经济改革、抢占美国战略收缩留下的真空。伊朗试图以被动行为突破制裁、在国际社会对美施加压力及外交谈判三个手段突破美国封锁,但效果并不明显。

 
    中国社科院西美国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樊吉社研究员从七个方面比较了特朗普政府与奥巴马政府处理伊核问题的方式,各自的目标、思路、方法和结果。特朗普采取“极限施压”策略,通过单边制裁、单方面施压的方式以期达到遏制伊朗的目的。特朗普的政策存在内部矛盾,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伊核问题的发展,樊吉社认为美国不遵守伊核协议,伊朗可能将选择升级发展核能力。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而不能达成新协议,谈判会形成僵局。

 

二、关于“大国博弈和海湾国家间关系”


 第三时段围绕议题“大国博弈和海湾国家间关系”进行研讨,并由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余建华研究员主持。唐宝才研究员、田文林研究员、余国庆研究员、王南主任编辑、王凤副研究员、王建副研究员等学者分别发言。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唐宝才研究员主要关注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主要利益及其博弈走向。他分别阐述了美国、欧洲国家、俄罗斯、中国等国在该区域的利益。对中国来说,海湾地区是中国石油进口约半数的来源地、中国商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关于大国在海湾地区博弈走向问题,他认为海湾地区局势发展不仅取决于伊朗、沙特、以色列等地区大国,域外大国对局势走向的影响更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田文林研究员分析了特朗普对伊政策与伊核问题前景。认为特朗普的对外政策存在很大问题,习惯以商业思维处理政治问题,即以局部思维处理整体问题。它对伊政策的目的是打破旧有协议、签署新协议,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然而这种政策并不成功且造成很多问题,导致伊朗再次突破在核问题上的限制。伊核协议名存实亡,前景比较悲观。目前局势发展对中东地区的稳定、对相关国家以及对美国的损害都是巨大的。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余国庆研究员重点关注俄罗斯在海湾的新战略,认为该战略主要依靠伊朗发挥其作用。俄提出“波斯湾地区集体安全构想”以对抗美国提出的海湾护航国际联盟。他认为,俄罗斯的新战略有助于改善俄同区域国家的关系,为处于对峙状态的沙特、伊朗关系降温。“波斯湾地区集体安全构想”既是大国在中东竞争新态势的反映,也是俄罗斯酝酿新战略的苗头,值得重视和关注。

 
    《人民日报》王南主任编辑通过介绍恰巴哈尔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其对伊朗的重要性。恰巴哈尔具有以下四点优势:恰巴哈尔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恰巴哈尔已具备对外合作基础和条件,包括伊朗与欧洲发达国家、中国、印度、阿富汗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等;恰巴哈尔在伊朗和本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恰巴哈尔处于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范围之外。伊朗在面临美国制裁压力之下,迫切想要抓住恰巴哈尔这一对外窗口。然而有意向合作的国家或企业基于当前局势多有顾虑,处于观望状态。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国际关系室副主任王凤副研究员聚焦于沙特与伊朗战略博弈新态势及其影响。2018年前后,沙伊两国地缘博弈的新态势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双方在什叶派新月地带军事较量有所下降,但在也门地区呈上升态势;二是两国在非洲之角、南亚地区竞争激烈,沙特目前占据一定优势;另外沙特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推手推动了美国退出伊核协议,逆转了伊核问题的发展方向等。基于两国结构性矛盾和中东地缘形势变化,沙伊战略博弈进一步加剧,不仅使海湾地区紧张局势升级,同时加深了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分化,致使巴以问题进一步被边缘化,并给沙特、伊朗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建副研究员分享了关于以色列与伊朗核问题的三个观点。一是以色列是伊朗核协议最激烈的批判者和反对者,以色列从安全、国内政治、与美国关系三方面考虑伊朗核问题;二,以色列是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坚定支持者,但是无意与伊朗发生战争;最后,伊朗核协议给以色列改善外部环境提供了机会,利于促进其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同时为以色列与周边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提供可能性。
讨论阶段,专家学者们从伊朗民族特征、历史、政党政治、对外关系等多角度分析、评论了目前伊朗面临的经济制裁、伊核协议、政治经济发展困境等。

  

三、关于“中国与海湾国家关系”

 

 第四时段“中国与海湾国家关系”由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主持。吴毅宏研究员、高祖贵研究员、范鸿达教授、陆瑾副研究员、陈沫副研究员、秦天副研究员及刘冬副研究员等学者依次发言。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毅宏研究员指出,随着伊核问题和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发酵,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在海湾地区的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近来中国与阿联酋互访接待规格超常规的表现,体现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交流也不断深入,逐渐从“利益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转变。虽然两国制度和发展模式不同,但并没有影响彼此的文化交流。

 
    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院院长高祖贵研究员指出,当前海湾地区处于地区格局快速变化、力量重新组合的重要时期,各国都对中国有较大的期待。海湾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随着中国在海湾地区利益的不断提升,中方也需要加强与海湾国家的合作,推进与海湾国家的关系发展。从双边关系发展来看,中国与海湾国家在经贸往来方面有很多利益契合点,加强经贸合作应是未来推进双方关系发展的重点。从多边合作平台到双边对接都是中方应该关注的,尤其应充分关注与各海湾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进行对接。

 
    厦门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范鸿达教授主要对中国和与伊朗关系的历史变化和未来走势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和伊朗都能从彼此的经历中汲取经验,也反思本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当前两国发展都面临着美国的制约,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是两国选择的不同发展道路对双方产生了不同结果,进而影响到双方关系的发展。伊朗由于历史经历不同,对接触大国及外部力量有很深的防备和谨慎;而且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更为紧密,对欧美国家的期待值过高,影响到中伊双方关系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海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西亚非洲所副研究员陆瑾分析了美国制裁对伊朗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海湾局势做出预测。她指出美国的制裁使得伊朗的结算方式和支付方式受到制约,对航运和港口的严格监管都影响到了伊朗经济的发展。虽然伊朗能通过其他渠道运出有限的石油,但过高的代价和成本使得伊朗国内经济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伊朗开始推行国内改革,鼓励企业在国内进行生产制造,还进行反腐整治以改善政治环境。

 
    中国社科院海湾研究中心秘书长、西亚非洲所副研究员陈沫指出,沙特经济发展面临工业化和石化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两方面挑战。沙特谋求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以摆脱经济单一的制约,也通过不断吸引外资来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沙特的石化企业本地人就业率低。可能需要调整其国民福利和企业工资,通过提供优惠吸引外资,并鼓励国内大型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提升石化企业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她提出中沙可以通过互相投资加强双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也可以在贸易、工程项目承包或者通过第三方来开展合作,扩大中国在除资源等方面的机遇,促进中沙双方关系的发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天从两伊战争末期和当前的美军护航进行对比来分析海湾地区危机的剧烈程度。从护航经历中可以看出,护航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这也反映出护航行动的复杂性。当前美军提出护航联盟是迫于当前形势和国内外压力而提出的应对政策,它鼓励各国派军舰护送各自的商船,但不想亲自在海峡提供护航,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美国对军事护航的谨慎态度。因此,霍尔木兹海峡的航运危机虽然会有持续恶化的可能,但目前来看恶化程度还是相对有限的。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室副主任刘冬副研究员主要从石油供给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来解读伊朗核问题。特朗普加大对伊朗制裁力度,想要利用国际市场环境来压低伊朗石油的出口规模。但当前伊朗问题也主要是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国际石油供大于求而造成油价下滑使伊朗国内经济面临很大压力,并不仅仅是受到美国制裁的影响。特朗普对伊朗的制裁是为了获得一个支撑页岩油未来发展的时机,同时尽量维持美国油价的稳定,并为之后的大选做准备。

 
    会议闭幕式由王林聪研究员主持,杨光研究员作总结发言。杨光认为,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丰富、观点精彩。本次研讨会达成两点基本共识:伊朗问题不至于爆发战争及中国和海湾国家合作潜力很大。关于前者,需要明确特朗普的底线是利用伊朗问题赢得连任,他更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战争不符合美国利益。关于中国与海湾国家合作的战略性机遇,杨光认为目前石油输出国处于石油地租经济的秋天,这些国家迫切希望发展石油经济多样化,期望通过“走进石油”战略完成资本积累和“远离石油”战略达到摆脱对石油地租经济依赖的最终目标。在全球石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窗口期,海湾国家的战略调整给外界带来了在工业、产业合作、基础设施、金融合作等多领域的合作机遇,中国能否抓住上述机遇,需进一步观察。

 
    王林聪研究员感谢各位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取得了预期效果,对于观察海湾地区局势、研判未来走向、如何开展对海湾国家关系研究、对海湾研究中心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共识是,海湾问题、海湾局势正处在急剧变化之中,现阶段发生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较小。这个研判是否准确将留待时间验证。最后他指出,希望学界和专家们一如既往支持社科院海湾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