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交流
中国非洲研究院举办“中国国别区域研究:历史、目的与方法”学术讲座
文章来源:孟瑾    日期:2021-03-11
】【打印 关闭

 

2021年3月9日上午,中国非洲研究院政治研究室主办的“中国国别区域研究:历史、目的与方法”学术讲座以线下线上方式举行。讲座主场地设在中国非洲研究院。著名非洲问题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安山应邀以线上方式中国国别区域研究:历史、目的与方法的专题学术讲座。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出席讲座并致辞。中国非洲研究院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主持讲座。

 

图为李安山作专题学术讲座

 

在长达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李安山教授从大历史和国际比较的视角就全球国别和地区研究的历史演进、中国国别区域研究的目的、中外国别区域研究的差异、国别区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四大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内容极具理论性、前沿性现实针对性。

首先阐释了地区研究的历史传统。他说,自古代以来,地区研究具有六种历史传统,即古代学者的研究、地理大发现时旅行家的游记和思考、传教士的报告、启蒙运动时期的探讨、殖民时期的调研以及一战后对人类命运的担忧而催生的地区研究。

李安山指出,在西方地区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我族中心主义”,这种文化范式构成了地区研究的重要制约。近代以来,地区研究与文明探讨相结合而出现了错位。“文明”概念被长期政治化,成为压迫和剥削其他民族的工具。文明标识成为奴隶贸易、奴隶种植园经济以及后来的欧洲列强入侵其他地区以及建立殖民统治和同化他族的借口。欧洲有关其他地区或民族的著述多以自我为中心,为维持殖民统治、巩固在国际政治的有利地位和建立符合自身的世界秩序服务。

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地区研究,并介绍和分析了日本、英国、美国的地区研究及其特点。强调,西方国家的地区研究特指对美国和西欧以外其他地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以欧美中心论的学术等级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特点。美国的地区研究多从战略角度出发,意识形态色彩严重,对于地区研究对象的考量主要基于相对实力和文化水平,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政,政府和中央情报局扮演了重要角色。

李安山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的地区研究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中国的地区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缺乏高水平语言人才以及对目标国(地区)的长期跟踪研究和实地调研,依然缺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专家,即“某国通”。他强调中国的地区研究应根据现实的需要,通过不同方法,促进不同学科在研究视野、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跨学科整合,以加深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和融会,在学科建设层面做出贡献。

李安山着重阐述了中国地区研究的目的。认为,现今中国地区研究强调资政作用,这方面值得肯定,但是他也指出中国的地区研究之目的和使命应该更为丰富。他表示,中国地区研究除资政之外还应包含三大使命:扩大国民的视野、知识与胸怀,加强国人对别国文明和国际事务的了解,培养有包容心和同理心的国民;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和发展经验;通过促进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的互动推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流。

最后,李安山总结和提炼了地区研究的方法。他认为跨学科方法对做好地区研究尤其重要,而跨学科方法包括地区研究者对多学科方法的应用和通过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形成新的学科分支两个维度。这样地区研究可以促进学科的整合。比较研究、计量方法也是地区研究常用的研究视角和工具。比较研究可以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同一地区不同国家的比较,甚至同一国家内部不同集团、区域或不同民族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来对不同地区进行比较或者对不同地区的同一现象进行比较,还可从不同学科、视角、行业及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等方面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计量方法也很重要,可以为地区研究开拓一些新的资料来源,对资料进行技术处理。电脑统计、心理分析、抽样技术、经济类型等方法正逐步成为地区研究的工具。

在互动环节,李安山就新殖民主义、中非卫生健康合作、中非文明互鉴、国别研究方法、非洲地区研究等问题与出席讲座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互动和交流。

 

图为讲座主场地现场

中国非洲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室主任李文刚《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詹世明李智彪研究员、朱伟东研究员、陆瑾副研究员王金岩副研究员、孟瑾博士在主场地出席了讲座。通过线上方式出席讲座的还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350多人

(以上图片由中国非洲研究院政治研究室提供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