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亦称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历史上首次独立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其间通过的指导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是对此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化和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清楚有力地证明,亚非会议精神不仅有重要的历史贡献,而且在当今仍有强大生命力。中国当前倡议的“一带一路”,其精神核心与此一脉相承。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中国同阿拉伯、非洲国家关系的大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为友谊、发展和进步共同努力,中非关系的连续性令人惊叹。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往往是根据非洲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变化来采取或拉拢或疏远非洲的实用主义政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安山教授指出,平等相待、尊重主权、共同发展,是贯穿于中非关系的核心要素。事实上,这些原则就是亚非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发展对外关系,坚持各国无论大小和贫富,一律平等;中国愿意与一切对华友好的国家发展关系;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崇尚患难见真情的朋友。正是在和平共处,包容合作,共同发展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在世界各地的朋友越来越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与利比里亚的关系。
利比里亚是非洲西部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但却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国家。它是19世纪20年代美国遣返自由黑人在非洲西海岸建立的定居点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1847年脱离美国殖民协会获得独立,是非洲最古老的共和国。独立以来,利比里亚虽未遭受列强瓜分和殖民统治的厄运,基本保持了政治上的独立,但也不得不在英法殖民主义者争夺非洲的夹缝中求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比里亚凭借其“西非门户”的战略地位,为盟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上世纪5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利用其独立国家的特殊地位,最终促成了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历史业绩彪炳史册。在参加亚非会议的20多个国家中,利比里亚是其中之一。这也说明,小国家在重大历史节点也会有所作为。
亚非会议所形成的反帝反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亚非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运动。在此背景下,中国掀起了同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但对利比里亚来说,亚非会议所达成的一些原则在执行起来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同美国的特殊关系,利比里亚长期以来采取亲西方、特别是亲美国的立场,这就妨碍了其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利比里亚的这一立场有所松动。最终,中国与利比里亚在1977年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也说明,亚非会议的精神要落到实处,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消除西方国家的影响甚至是制造的麻烦。
中国与利比里亚建交后,便向利比里亚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其建立糖厂、体育馆、运动员公寓等等。然而,利比里亚与中国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两国关系曾在1989年和1997年两度出现中断。主要原因是,利比里亚当局未能遵守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未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与台湾当局发展“关系”。同时,利比里亚内战的爆发,让这个长期保持稳定、资源禀赋丰富的非洲国家陷入了混乱,“童子军”、“血钻”等问题让其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利比里亚终于迎来和平曙光。中国与利过渡政府恢复了外交关系。2005年,利比里亚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当中国通过《反分裂法》后,利政府也给予中国坚定支持。
2003年利比里亚内战结束时,整个国家满目疮痍。为了支持利比里亚的停火协议及和平进程,保障战后重建的顺利进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在利比里亚部署特派团的1509号决议。中国作为安理会5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和负责任的新兴大国,帮助利比里亚恢复和平与安全、支持利重建,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职责。2003年12月,中国向利比里亚派出首支维和部队。此后,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的任期多次延长,根据安理会的授权,在过去11年间,中国向利比里亚派遣了16批次的维和人员,累计有9000人次的中国维和人员在利比里亚参与维和行动,运送联合国维和人员和物资、筑路、维修机场、救治病人。2013年10月,中国首次向利派遣了140人组成的防暴警察分队。中国参与利比里亚维和是中国迄今参与的最大规模的维和行动,中国对利比里亚的和平重建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各界广泛赞誉。
除维和这一大亮点外,中国对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帮助再次体现了中国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大爱无疆以及与非洲国家患难与共的真挚情谊。2013年12月,埃博拉出现史上最为致命的一次大爆发。疫情发源于几内亚,几个月内就很快蔓延到其邻国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埃博拉为重大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一时间,世界的目光聚焦西非埃博拉疫区。利比里亚是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截止2014年12月末,共死亡3471人,其次是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在这危机时刻,中国第一个投入了抗击埃博拉的战役。2014年8月,当埃及和美国的医生从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撤离时,中国的医疗队则严阵以待,继续帮助利比里亚人民抗击埃博拉。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致电三国领导人,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艰难时刻同非洲国家站在一起,愿意为抗击埃博拉提供援助。
中国的庄严承诺很快付诸行动。中国首次通过包机的方式向利比里亚提供急需的防护物资、消毒剂和食物。此外,中国还派遣医疗分队赴利比里亚。2014年11月,163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抗击埃博拉医疗队抵达利比里亚。几乎是白手起家,他们很快就在蒙罗维亚建立了一个治疗中心。向国外派遣医疗队抗击疫病在中国还是首次,在解放军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显示了中国政府急人所急,与疫区国家和人民患难与共的真情。对非洲人民来说,中国医疗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应阿尔及利亚政府的请求,中国向该国派遣了医疗队,开启中国援外医疗外交。如今,中国医疗队的足迹已覆盖40多个非洲国家。1984年1月,中国开始向利比里亚派遣医疗队,后来由于利内战的爆发,中国医疗队被迫撤出。利内战结束后不久,中国医疗队就返回了利比里亚,为急需医疗救助的利比里亚民众提供医疗服务。除治病救人外,中国医疗队还注意为利比里亚培养当地医疗人才。2007年,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的一部分,中国在利比里亚建立了抗疟疾中心,此后,20多个抗疟疾中心在非洲国家先后建立,为非洲人民的医疗健康做出贡献。目前,在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利比里亚等国的埃博拉疫情几近消除。中国在此次抗埃博拉疫情中表现出的大国担当和无私奉献,为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挥洒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亚非会议精神与“一带一路”,笔者以为,虽然中国官方公布的文件没有将非洲纳入到该规划,但不少专家和学者都认为,非洲国家,特别是东非沿海国家和北非,由于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无法割舍的联系,应该成为“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中非合作论坛,在推动中非各领域的友好交往、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中,也正发挥着积极作用。重要的是,中国与规划内的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就是秉持开放、包容、自愿的原则,这与亚非会议精神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利比里亚虽然距离中国遥远,且是一个小国,但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也可在中非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利比里亚是仅次于巴拿马的世界第二大方便旗舰国,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商船在中国一些港口并不鲜见;利比里亚铁矿、渔业、森林、钻石资源丰富,这些都可成为两国合作的领域。
总之,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要顺利推进,造福各国人民,还要特别关注沿线国家的能力建设。事实证明,国家无论大小和贫富,长期的和平稳定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政局不稳,政策缺乏连续性,再加上发生大的动荡的话,再好的规划也会面临极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目前各方,包括未被正式列入的非洲国家的反应来看,机遇大于挑战,这是由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大势所决定的。但无论如何,谨慎的乐观、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才能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的实施。
(本文作者李文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