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非洲论坛
中非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后的展望与工作重心
文章来源:    日期:2016-11-22
】【打印 关闭

中非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后的展望与工作重心

——多拉娜·姆西曼大使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

2016111,星期二

 

前中国驻南非大使、中国亚非研究学会现任主席刘贵今阁下: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明教授: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南非研究中心主任杨立华教授:

西亚非洲研究所以及中国社科院的各位成员:

女士们,先生们:

 

能够受邀到访社科院,并与各位知名学者分享本人对于中非合作重心与要点的见解,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也十分乐意就这一重要议题同大家展开交流。

尽管深受各类冲突、自然灾害、全球经济放缓、领导更迭、社会动乱等长期挑战掣肘的国家不在少数,许多国际层面的显著发展仍让我们对未来抱持着真切希望。非洲与中国不断成长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关系之所以持续吸引着众多关注,正是因为其重塑当今以及未来国际政经局势的潜力;而非洲若能恰当借势于同中国的伙伴关系,则有望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与非洲,一个是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另一个则是一片人口规模对等的大陆。非洲大陆包含54个主权国家。在这一充满活力的伙伴关系中,双边均努力实现合作双赢以及可持续的共同发展。中非关系的深度已吸引了世界许多国家与组织的兴趣及关注。

因此,我相信本议题的交流应当从关注双边关系的大环境开始。由此便能够清晰看出为何双方关系在短时间内便得以这一势头和速度发展。

首先不妨检视非洲各国、各地区、以及整个非洲大陆的整体宏观经济环境。这是中非伙伴关系所依赖的关键基础。

 

女士们,先生们,

在本世纪初期,人们曾宣称21世纪为非洲的世纪。这一宣言为非洲带来了新开端、新希望与新探索。这一人称“非洲复兴”的探寻过程,正是面向一个民主、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非洲大陆;而今天,这一过程持续体现出非洲各国团结、发展、复兴,以及结束非洲在发展进程和世界事务中边缘化窘境的集体愿景。

 

16年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非洲仍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大陆。

然而我们坚信,凭借坚持、决心、以及同中国充满活力的伙伴关系,非洲大陆在摆脱这一欠发达和贫困泥沼上拥有巨大的潜力。

我们的信心源自下列事实:

1. 中国在自身发展战略的实施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为非洲树立了良好榜样。

在工业化进程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了根基深厚的先进产业和技术,并拥有充足的额外产能。此外,中国有能力将先进产能向世界其他国家转移。在消费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能力对非洲的制造业投资以及高附加值出口做出意义重大的贡献。

2.非洲自然资源丰富,矿物储藏占地球总量的30%,其中包括40%的黄金和60%的钴矿,这使非洲成为矿物“战略生产方”。

3.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大陆。

20002015年,人口增幅超过3.7亿,从8.14亿上升至将近13亿。根据联合国中期预测,2030年非洲人口将达到近17亿,而到2050年接近25亿。非洲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将从当下的约16%增至2030年的20%,并在2050年超过25%在未来数十年内,在就业适龄人口的开发方面,非洲将拥有世界最具优势的人口结构。潜在劳动力的绝对和相对增长将打开促进非洲GDP增长的窗口,在未来15年提振非洲人均GDP增长0.5个百分点。然后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给对增长的正面影响方能成为现实。由此,非洲的未来人口结构即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不断增长的劳动力人口可能缺乏必要的技能,从而对人力资源的价值造成影响。

4.更为重要的是,非洲拥有改善局面的政治意愿,并且已经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20026月非盟的建立标志着非洲向复兴奋力前进的开端。包括非盟及其和平与安全理事会、泛非洲议会等相关机构和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 (NEPAD) 等计划一道,均为非洲实现复兴目标的工具。此后,非洲在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与和平稳定上进行了许多工作,并在冲突解决和管理方面倾注许多精力。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非洲民选政府以及和平、自愿的权力交接日益增多,体现出非洲对民主和人权的承诺。非洲如今拥有自独立以来数量最多的民主选举政府。

在经济方面,许多非洲国家已制定了更为合适的贸易制度,且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已获得极大提升。非洲经济表现也出现相对改善。非洲在过去15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值得指出的是,尽管非洲经济平均增速2015年出现了小幅放缓,整体经济增长仍然超过世界水平。油价和粮食价格下跌、公共及私人建筑投资增长成为了增长的重要驱动。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卢旺达以及坦桑尼亚等国家增长达到6%10%,跻身去年增速最快的国家之列。

相形之下,出口难有起色,并由于国际需求疲软而多次出现下滑。非洲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因素的支撑,并以此抵御国际经济的逆风。由于非洲面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非洲区域内的贸易与整合、以及经济多样性的提升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值得指出的是,在“供给端”,许多非洲国家进一步改善了经商条件。2016年世界银行经商报告中评估的51个非洲国家当中,有23个排名相较2015年出现提升,按照排名改善情况的衡量来看,肯尼亚、乌干达、塞舌尔和毛里塔尼亚提升的幅度最为显著。

2015年,天气状况较佳的国家由于农业的助益而出现增长,同时投资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然而包括埃塞俄比亚、马拉维、纳米比亚、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在内的国家由于干旱或洪涝灾害而出现增长阻力。天气状况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于农业造成较大影响。而资源型国家则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政府预算和投资枯竭而出现增长下行。

在一些非洲国家,尽管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其采掘工业生产仍得以维持其规模,甚至出现小幅增长(尼日利亚和赞比亚),而在其他非洲国家中则出现生产下滑(博茨瓦纳、赤道几内亚、加蓬、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南非)。一些国家制造业活动有所提升(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卢旺达、南非),但仍受制于出口需求疲弱以及能源短缺等情况。

建筑业持续成为许多非洲国家的成长推动力,并往往得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私营住房投资等的支持。同时,服务业也仍是推动非洲增长的重要行业。诸如交通、贸易、房地产、公共以及金融服务等的传统服务以及新兴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服务成为了生产力和经济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为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旅游业在非洲方兴未艾。然而根据世界旅游组织 (UNWTO, 2016) 显示,2015年非洲国际游客到达人次下降3%5300万。在北非,到达人次降幅达8%,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尽管下半年游客出现攀升,全年游客降幅仍达到1%。在东西非部分地区和马格利布,由于恐怖主义和地区安全问题等影响,旅游业受到冲击。

 

女士们,先生们,

非洲了解自身潜力也意识到在国际局势的变动中其所面对的机遇。20135月,非洲领袖决议号召非洲社会所有阶层人民行动起来,一同为实现“一体化、繁荣、和平、由自身公民推动,并作为国际舞台一直活跃力量的非洲”这一泛非洲愿景。这一决议的提出绝非偶然。

非洲的领袖再次对加速这块大陆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承诺。他们提出了可预见未来非洲的愿景和支柱性理念,而“2063议程”会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丰碑和行动。

非洲意识到,对于拥有推动显著发展、促进大量人口脱贫、改善收入、以及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等方面正确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通过改善区域经商环境、良好的治理、健康的宏观管理、基础设施投资攀升以及同新兴经济体之间贸易的增长,非洲在近年取得了增长。

20151月获得通过的非盟《非洲议程2063框架文件》反应了非洲领导人所拥护的愿景,即在50年的时间内,将非洲建设为经济包容性发展、民主治理、社会秩序公正而人道的世界领先的大陆。

这一愿景的实现需要中非合作,以确保非洲在21世纪不但能够迎头赶上,并且能够取得繁荣。这将包括:

§ 实现从制造业凋敝的原材料出口向主要粮食出口区、世界制造业枢纽、知识中心的转变;对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实现遴选加工,促进工业化转型。

§ 促进非洲经济多样化——矿业、金融、食品饮料、旅游服务、医药、时装、渔业和网络通信等领域发展,正在促进不同市场力量的均衡。

§ 实施大规模灌溉计划以利用非洲大陆丰富的河网系统所蕴含的水资源,释放非洲尚未利用的农业潜力。

§ 研发抗旱、在潮湿气候中易于成活等多种谷物特性;实现一年四季多熟,并在不损害脆弱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消灭病虫害。

§ 通过利用水力发电、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能源,促进绿色和蓝色经济发展,削弱气候变化影响。

§ 根除重大疫病,提供医疗服务、良好的营养、能源和住房。

女士们,先生们,

在这里列出的仅为非洲计划在2063议程头一个十年计划期间完成的部分重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希望通过非洲国家政府和区域经济联合体的合作,实现非洲可持续性及包容性经济增长、人力资源开发、农业/价值创造以及农业企业开发、就业创造、基础设施开发、科技创新以及制造业工业化等目标。

上述领域是非洲向中国这一合作伙伴开放的合作空间。中非关系历经多年,朝着正面的趋势发展。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双方持续体现出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前进的承诺与决心。双方在过去15年来通过中非论坛机制的合作结出硕果,使双方获得通过将中非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继续强化双边关系的切实理由和信心。

通过中非论坛和其他双边安排,我们一同为应对非洲面对的关键挑战共同努力;且双方均意识到这一面向重点工作的伙伴关系应当带来互利共赢的成果。

201512月于南非举行的中非论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在未来三年向非洲推出十大合作计划。这些计划与非洲自身2063议程第一个十年计划工作重心相互吻合。

该十大合作计划对于中非合作至关重要。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和促进公共福利、公共卫生、人员交流、和平和安全等等,这些都是非洲国家政府发展计划、区域经济共同体、以及非洲联盟2063议程的关键要素。

有了这一安排的落实,中非所需要做的,就是持续寻求双赢解决方案,并确保实现合作中的互利互惠。

很高兴同大家一同分享我对中非合作性质的观察。迹象显示,中国企业逐渐开始独立进入非洲市场。这是一个好的迹象,告诉我们在政府层面,我们已经完成了为企业打基础的工作,以此建立可持续的、互利共赢的联系。由此,非洲在塑造与中国关系的性质上正在扮演关键的角色,而中国对于非洲环境的了解和信心也在增强。

 

女士们,先生们,

政府对中非关系的支持仍然十分重要;然而其支持应当朝向确保平等双赢成果的方向。

现在不妨看看中非伙伴关系蓬勃发展的实例。这些例子为其他非洲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合作在过去十年经历了快速扩张。中国对该国的直接投资从2004年的可以忽略不计,增长到2010年的年均5850万美元。

201610月,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启动非洲首个完全电气化的跨境铁路;该计划总金额达到40亿美元。借由该铁路,一个内陆国家得以开放并通过吉布提获得了红海出海口。在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中国之外,整个区域甚至包括南苏丹都成为这一工程的受益方。凭借这一工程,东非和非洲大陆其他地区获得了接入中国海洋丝绸之路倡议的联络线,而这一倡议预期也将经过红海。

万众瞩目的蒙巴萨至内罗毕铁路将最终延长至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南苏丹;这一工程为2063议程第一个十年计划旗舰工程所体现出的愿景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铁轨网络达成的区域连接性将非洲经济非常活跃的一个区域贯穿起来。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影响,预期将会为区域可持续性及包容发展做出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非洲市场较为零散,相对规模不大,因此一个囊括非洲大陆的共同市场将为跨国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区域整合、提振增长和创造就业带来独特机遇。多数非洲居民生活的国家国内市场过于狭小零散,无法取得国际竞争必要的规模经济。紧密整合对于非洲大陆至关重要。对各国来说,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失业问题以及其他社会事业是关键的目标。

在实际行动上,中国通过支持非盟在安全事务中的立场、向非盟提供财务援助、着手准备中国与非盟间的战略对话机制、以及强化同次区域组织的合作,从而切实支持了非洲的统合机制和共同安全发展。在未来,特别在非洲通过相关政策与项目推进其区域和大陆经济整合议程的过程中,非洲可以从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中汲取其项下关乎安全合作的有益经验。为了取得一带一路计划的成功,有必要确保该计划所覆盖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安全。而这又要求各相关方之间在攸关非洲区域以及大陆安全稳定的地缘战略重要问题上进行更多的合作、协调与磋商。

 

女士们,先生们,

中非合作的机遇十分广阔,并远远超过今天我所谈及的经济、贸易和投资的议题。通过双方人员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并在前行的过程中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经济和政治合作也能够得以增强。因此我坚信,为了实现2015124日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到的中非专注于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自主发展的愿景,双方有必要促进人员交流。这包括文化交流、奖学金、学术界和智库交流、体育活动、志愿者服务、妇女以及青年对话、友好协会、媒体互通以及在官方和商业联系之外,普通民众之间的友谊。

在投资方面,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放缓不会对中国投资者走向海外的趋势造成影响,并会反过来增进其走出国门的意愿,并赋予中国海外投资和“走出去”战略更多动力。中国对外界的关注也在其对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以及一带一路计划在中国国际事务战略中占据的核心地位上得到体现。

通过海外投资,中国也得以处理巨量的工业剩余产能、扩大中国商品在本区域市场的准入、并向本区域基础设施开发提供资金,从而促进在非洲区域内外的整体贸易和国际关系。我们由此相信,中国将会持续在非洲工业化和重新整合趋势中扮演核心角色。

和过去一样,我们的未来在战略上、在基础上相互连接。我们的集体努力与合作将带来一个互利共赢的成果,使得非洲和中国的每一代人民从中获益。

最后,我想引用2015125日祖马总统在约堡峰会闭幕词中的一段话:

“中非关系由来已久。这是一段以团结的历史为基础,拥有悠久历史意义的关系。非洲数十年前在反抗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的进程中从中国获得了很多支持。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中国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团结的伙伴关系……非洲和中国是分享共同繁荣命运的手足兄弟。非洲和中国有着共同取得繁荣的意愿。”

谢谢大家!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