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非洲论坛
贺文萍:中非关系发展行稳致远
文章来源:贺文萍    日期:2018-05-29
】【打印 关闭

 

今年3月,在中国“两会”闭幕后的短短半个月内,就先后有喀麦隆、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3个非洲国家的总统陆续访华,3国均表达了希望加强其本国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强烈愿望。中国还分别把与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两国的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说,上述三国总统的访问拉开了2018年中国非洲年的大幕。

中国与非洲国家历史上都曾遭受过列强的殖民侵略和统治,进行过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斗争。如今都面临深度参与全球化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诉求,也因此都把对方视为自己的发展机遇和对外战略的重要支点。中国需要非洲,非洲也需要中国。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为加强中非双边交流、沟通和合作建立了机制化的战略平台,使中非合作在最近的18年来取得了快速和全方位的发展,是我们建国以来中非关系发展最快的时期。如今,中国已自2009年超越美国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也成为中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截止到2016年中,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有31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

和西方与非洲的合作相比,中非关系发展除了具有深厚的历史遗产以及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之外,还取决于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企业更多看到的是非洲的无限发展潜力与机遇,而不是视非洲为发展的包袱或者“风险之地”。另外,在合作方式上,中国有效综合运用援助、投资与贸易,三者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而且中国对非援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不附加任何条件和“不干涉内政更多重视双边援助以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毋容置疑,中非合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如何使中国对非援助及经贸合作与时俱进更贴近非洲现实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何使援助更多向非洲的民生项目和生产性项目倾斜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对非发展合作和提高对非援助效率,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国在非投资及海外公民利益等等,都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援助一直呈现的是相互分割或重叠的“碎片化”管理局面。如对外援助项目的部署和实施,在商务部里既属于对外援助司管理范畴,也根据援助项目的所在国划归到具体的地区司管理。因此,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发展援助经验的基础上,今年3 “两会”后中国宣布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希望加强对外援助的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推动援外工作统一管理,改革优化援外方式。另外,看待中非关系还必须持有一种前瞻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目前中非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加强中国公司的本地化进程,提高当地劳工的就业率、保护非洲幼稚工业、促进中非贸易平衡,等等)都需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来面对和解决。

近年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就成为发展中非合作的两大重点。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对基础设施等互联互通项目的投资,带动非洲的工业化发展,实现减贫和发展的“非洲梦”,成为凝聚中非关系的新共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在中非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的总额600亿美元的中非合作十大计划就旨在推动中非间开展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合作、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合作、公共卫生合作、人文合作、和平与安全合作等十个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其中位列首位的就是“中非工业化合作”,并为此专门设立了首批100亿美元资金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还为中非发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各增资50亿美元。如今,中非产能合作已取得许多重要早期收获,如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铁路已于201610月如期竣工通车,肯尼亚蒙巴萨至内罗毕的蒙内铁路也于20175月底提前竣工通车,两条铁路沿线工业园区和产业带建设也已初见成效。20189月,中非合作论坛将在时隔12年后在北京再次召开峰会。中国与非洲各国领导人将再次齐聚北京,共商新时代的中非合作大计,使中非关系行稳致远、再登新高峰。

(本文作者贺文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已由法国《世界报》翻译成法文并在该报2018522日刊发。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