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非洲论坛
杨瑰玉:国内非洲主题图书出版现状及思考
文章来源:杨瑰玉    日期:2019-05-28
】【打印 关闭


    一、对非出版现状概述
    随着中非关系进一步深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合作日益增加,中非官方和民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了解非洲、走进非洲的需求和呼声也越来越高,对非主题出版在近来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百花齐放的趋势。据统计,在2014—2018年,非洲主题图书出版始终保持着9%左右的品种增长速度,到2019年,该类图书品种几乎已经涵盖了全部图书分类。
    从整体来看,非洲主题图书目前表现出类型多样、集中度高、紧跟热点、销售周期较长的特征。从单品种而言,目前该类图书主流规格为正度16开,单册定价在35~40元,平装单色。这表明,出版行业对此是趋于保守的。
    在市场上,非洲主题图书的销售基本保持全年持平,没有太过明显的淡旺季,相对而言,受时事政治热点的影响和国家交流活动的影响更大。在地域上,受经济和地理影响明显,经济发达尤其是外贸发达的地区更加关注此类图书。
    二、非洲出版图书特征分析
    (一)面向大众进行转型
    以往对非出版的内容比较单一,以社科类学术专著为主,一般其品类能占到当年非洲主题图书品种的50%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图书市场逐渐成熟,这一比例正以相当大的幅度在逐年下降。少儿、生活等大众图书品种的占比正在增加。国内对非洲的关注正逐步走出学术的象牙塔,走向普通中国读者,图书市场正在逐步转型,以对接这类读者更广泛、更多元化的需求。而读者群反过来也对社科类学术图书起到了影响,开始从象牙塔里同行之间的交流,转向与高素质的读者进行分享知识,甚至主动吸引读者来了解非洲。
    在社科类图书中,对非学术研究专著的比例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应用性更强、与大众图书市场结合更加紧密的经管类、普及性读物等,如出现了许多入门级的非洲地理、历史读物等。学术出版的形式也有了一定变化,许多科研院所创办了连续出版物,影响力较大的如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编的《非洲发展报告》、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非洲研究评论》、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主编的《亚非研究》、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编的《非洲研究》等。与学术专著相比,期刊的实效性、互动性较出版物更强,经过期刊检验的学术成果,也相对而言更有“含金量”。
    (二)紧跟时政热点题材
    近几年来,中非官方、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起步较、距离遥远,这一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国家间的交流为主导,民间的商业和旅游等活动受国家间活动的影响巨大。如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召开、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带起一股“非洲热”,国内赴非旅游人次随即迅速攀升,当年赴摩洛哥、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多国的旅游人次同比均大幅增加。反映在图书出版领域,体现为非洲主题出版热门题材始终紧跟时事政治热点。
    各类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将高速发展的现代非洲和中非合作带入人们视野,非洲经济题材和中非关系题材的图书迅速增加。不仅有大量传统的课题研究型学术图书,还出版了面向更广泛读者的普及性读物,如2018年中央电视台法语国际频道著述的《同舟共济一甲子:中非建交60周年人物录》,2019年中国外文局编著的《命运共同体:18国大咖点赞中非合作》等,它们不约而同地尝试从更人文、更贴近生活的角度来讲述中非之间的故事,并积极结合融媒体等新兴出版技术和模式,全方位试图唤起读者的共鸣。
    (三)非洲本土引进增多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国内非洲主题图书都是以引进图书为主,一直到最近五年,引进图书的品种仍在整个非洲主题图书中占据30%~40%的比例,其内容也一直以学术专著和文艺小说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主题图书的引进方向有了一定转变。过去,我们基本是通过欧美作者的转述,间接地接触非洲;而随着这几年中非交流的增加,我们开始直接引进非洲本土作品。
    (四)图书板块市场未真正形成
    目前非洲主题图书的市场体量还比较小,市场动销品种仅千余种,以美国主题图书为参照物,差距在十倍以上。非洲主题类图书品种销售的中位数与销售数量的比例,也一直远低于整体市场平均数。在较小的细分版块内,非洲主题图书的市场板块集中程度也较高。
    在品类上,文艺、社科、少儿三类图书占据90%以上的比例,其他类型如语言、科技等方面的图书还处在试探阶段,品类较少,单品的发行数量也较少。
    诚然,许多学术专著没有通过市场,而是直接进入了图书馆、阅览室等学术环境,但整体而言,仍是少量图书对市场产生了绝大部分品类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洲主题图书还未形成真正的板块市场,单品多数依靠作者或系列本身的知名度和话题度打开销路,或依靠出版销售方的强势销售能力、套系图书的带动销售等因素而获得销售。换言之,尽管在工作、生活中与非洲有关联的人群数量庞大,对非洲感兴趣的人群也日益增加,但非洲题材的图书还远未培养起稳定的读者群体。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非洲主题图书固然在目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目前这一板块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非洲主题图书从小众版块向大众视野的转型。
    (一)体量较小
    尽管目前非洲主题图书呈现出较为蓬勃的发展趋势,但总体而言,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所占的体量还很小。目前每年新出版品种不到200种,单品种的印数超过3000册的只有几十个品种。2016年国内出版图书品种超过26万种,总码洋近800亿元。对比之下,非洲主题图书的品种、码洋,不仅所占比例甚小,而且所占比例还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非洲主题图书板块的增长速度,是落后于国内整体图书市场的增长速度的。
    由于板块较小,难以形成集团效应,就难以在实体书店竞争前端货架,也难以在网络平台过于丰富的信息端口脱颖而出进入读者视野,这就进一步影响了图书的销售,反过来打击了作者和出版社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
    (二)翻译问题
    近年来,引进版非洲主题图书种类逐年增多,但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来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些原因:由于历史原因,非洲大陆上使用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阿拉伯语、斯瓦西里语及各种当地传统语言,翻译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过去国内对于非洲的关注相对较少,许多固有名词和翻译标准尚未制订或完善;非洲主题图书体量较小,成本投入大多也不大,译者的专业素养和对非了解程度都得不到保障,等等。这一问题未必会造成错误,但的确会造成表意和阅读上的困惑,从而对非洲主题图书板块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类型局限
    由于国内对于非洲的普遍了解程度有限,大多数人对非洲54个国家只存在一个整体概念,伴以“贫穷、落后、战乱”等既有的刻板印象;同时也由于市场的局限性,目前非洲主题图书出版方大多较为保守,开拓新品类、投入新渠道的动力不足。这造就了目前非洲主题图书的类型较为局限的困境,除学术研究领域外,大多数图书仅仅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等方面做文章,而对现代非洲发展、非洲人文艺术等方面缺乏关注。
    事实上,非洲作为人类起源大陆,具备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作为当目前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大陆,相当大范围的非洲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作为中国“命运共同体”和“最值得信赖的合作对象”,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中非合作的深入,非洲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我们有必要了解现在的非洲面貌,了解它的社会方方面面,了解非洲大陆上的“中国痕迹”。
    四、未来发展及思考
    非洲主题图书的发展,总体来说还是呈现出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势,所以有人将其谓之为华文图书中的“蓝海”,由于中非官方交流持续保持密切、民间交流日益增加,旅游、游学等产业发展迅速,非洲主题图书的良好发展趋势预计还可保持较长时间。为此,国内出版行业也在努力,向市场化转型,紧跟数字化融媒体浪潮,借力国家政策扶持,多样试点,尝试从各个方面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非洲主题图书的质量齐增。
    (一)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从短期来看,由于发行量较少和读者群体规模较小的限制,非洲主题图书的盈利空间仍然有限。这意味着市场资源的投入很难有一个主动的爆发式增长。但长远而言,非洲主题图书的出版是有其必要性的,也是符合中非合作大趋势的。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进行整体调控,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逐步推进落实,中非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非洲主题图书已经有了一些途径获取经济或宣传上的支持。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引进的《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一书,在中文版出版后,中宣部曾专门批示国内各大媒体进行宣传介绍;长江传媒英爵意公司出版的图书《肯尼亚国家地理遥感图集》获得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奖项、《同舟共济一甲子:中非建交60周年人物录》获得过“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项目资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主题图书的出版。
    (二)打造“经典”“爆款”图书
    普及性大众读物始终是市场图书的主体,非洲主题图书也需要走出象牙塔,走向普通读者,因此出版社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自主策划选题,打造市场畅销图书。在作者与出版行业而言,还缺乏成功的“经典”“爆款”图书案例供创作、策划参考;在读者而言,还缺乏一个切入点,吸引大众的目光落在非洲题材;同时,成功的市场图书对于本类别的发行渠道建立具备极大的推动作用。
    华文图书中的非洲印象,是有其成功根基的。如我国台湾女作家三毛笔下的《撒哈拉之恋》,让万千读者接触了黄沙之中的非洲风情;近年来针对儿童的《非洲历险记》和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其销量累计都超过了10万册,《猩猩马基拉·非洲之旅》等图书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市场反响。但一方面,这一数量级仅仅是良好,在整体图书市场上还谈不上突出;另一方面,这些图书的话题度不足,未能形成聚焦效应,对于非洲题材的推广作用有限。
    (三)引进世界优秀作品
    近年来,非洲本体文学发展迅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本土作家,他们的作品还较少引入中国市场,即使引进了,也很少被列入各类经典读物推荐名单,未能进入国内青少年阅读视野。除这些具备国际知名度的大家之外,非洲本土设置的“非洲文学凯恩奖”“非洲初版野间奖”等文学奖项以及开罗国际书展、内罗毕国际书展等国际书展,在国际上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为非洲作者和作品的涌现提供了平台。
    非洲是一片文艺的热土,迄今为止,已经诞生了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历史上素来有“忧愤出诗人”之说,近代以来非洲饱经磨难的历史,也养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本土作家和优秀作品,引进这些图书,对于国内读者从文化层面了解非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外,欧美文学中对于非洲的描述,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做好这类图书的引进,也能间接增加读者了解非洲的途径。
    除此之外,出版行业也应在发行渠道、作者培养等多方面齐发力,利用好国家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兼顾本土读者和海外华人华侨读者,出版更多、更好地非洲主题图书,让中国人了解非洲,让世界了解中非。
    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先行者做了不少工作。如长江传媒英爵意公司是在非洲落地的第一家中国出版文化单位,多年来围绕出版主业发展,开展全媒体出版、版权贸易、文化交流和海外传播等工作。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出版二十余种非洲主题图书,多本图书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规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科院对非研究课题支持项目等。今后几年,英爵意公司还将继续在非洲主题图书出版上发力,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推进中非文化合作与交流。
 

(本文作者杨瑰玉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