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非洲论坛
李新烽:习近平主席贺信是建院之本、强院之魂
文章来源:李新烽    日期:2020-04-10
】【打印 关闭

2019年4月9日,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宣读贺信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主持成立大会。谢伏瞻院长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认真落实杨洁篪主任在致辞中对中国非洲研究院提出的要求,全力支持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工作,充分发挥其交流平台、研究基地、人才高地和传播窗口作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学习贺信精神不断深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贺信精神,对中国非洲研究院的重点工作进行科学谋划和精心部署。谢伏瞻院长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坚持以贺信精神为指导做好当前全院工作,全力办好中国非洲研究院。习主席的贺信饱含热情、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是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建院之本、强院之魂。为我们加强中非学术研究和交流、办好中国非洲研究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非洲研究院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工作大局,特别是习主席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一)贺信饱含热情,高度重视非洲研究、非洲研究学者和从事中非友好合作人士,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习主席的贺信饱含热情和关怀:“值此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之际,我谨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大会和长期致力于中非友好合作的各界人士致以问候!”这充分体现了习主席本人和中方对中非关系、中非人文交流与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殷切期望和重托,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非洲研究和从事非洲研究学者的亲切关怀和激励。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刚刚启程,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逐步恢复,在中国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流学者研究欧美,二流学者研究周围,三流学者研究非洲和拉美。”换言之,中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其水平不是按照学术素养和科研成果来衡量,而是由研究的对象国别和区域来划分。这种把学术水平与研究对象直接对号入座的论调,简单粗糙,脱离实际。习主席的贺信彻底纠正了这一偏见,完全推翻了这种成见,非洲研究同其他区域国际问题研究一样,同等需要,同等重要。我们从事非洲问题研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习主席的贺信不但是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充分信任,而且是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和极大鼓舞!

(二)贺信高屋建瓴,指出当前世界形势的特点和中国与非洲的重要地位,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贺信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当今世界正迎来百年大巨变,一方面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国际事务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抬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中国和平崛起是这一大变局的主要特征。然而,不管世界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和非洲始终是风雨同舟的好朋友、患难与共的好兄弟、合作共赢的好伙伴。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先生说过,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中非之间的此种君子之交源远流长,闻名于世的古代丝绸之路就把中国与非洲连接在一起。早在中国汉朝,即公元前1世纪前期完成的史书上就有埃及魔术师——黎靬善弦人来华的记载。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中国人杜环阴差阳错远赴非洲,著有中国第一部非洲游记——《经行记》;同期也有非洲人来到中国,西安两座古墓中发掘出黑人陶俑,敦煌壁画中描绘出非洲黑人的形象。在公元14世纪的元代,中国大旅行家汪大渊实现两次远游非洲的宏愿,著有《岛夷志略》;同期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辗转来到中国,留下一部《异境奇观》。在15世纪初期的中国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四次访问东非沿岸,传颂着中非友好交往的佳话。新中国诞生翻开了中非关系新篇章,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使中非关系走上机制化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中非友好关系全面跃升。这里仅举一例,2018年中非贸易额超过2 000亿美元,是2000年的约20倍。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所指出:“中非友好源远流长,两大文明在古丝绸之路上互通有无、相得益彰。郑和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中非之间的交往。近代以来,相似的历史遭遇、相近的奋斗历程、相同的发展任务,让中非双方跨越时空阻隔,成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三)贺信思想深邃,论述加强中非关系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作用,为中国的非洲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习主席十分重视中非关系,2013年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远赴非洲。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习主席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主席提议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调为此要做强和夯实“五大支柱”,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引领中非关系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2018年连任国家主席后,习主席首次出访仍然选择非洲大陆。当前,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新形势下,中非深化传统友谊,密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不仅造福中非人民,而且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然而,西方媒体总是戴着有色眼镜,从自己的视角解读、报道、歪曲中非合作,不时发出影响中非关系健康发展的杂音、噪声和谬论。努力弘扬中非真诚相待的老传统,切实讲好中非互利共赢的新故事,不断积聚中非关系发展的正能量,共同捍卫和牢牢把握中非合作的话语权,进而推动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国观、非洲观、中非合作观,不仅是中非学界和媒体的职责和使命,而且事关中非友好合作与世界和平发展。中非关系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不言而喻;中非学者的使命与担当,义不容辞。

(四)贺信内涵丰富,强调北京峰会的重大决定和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的意义,为中国非洲研究院划定了坐标

目前,44个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委员会已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随着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中非双方要在传统优势领域深耕厚植,在新经济领域加快培育亮点,同时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具体而言,中非经贸合作要实现转型升级,做大蛋糕,提高含金量;其他领域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补齐短板,实现中非关系全面协调、更好更快发展。相对于中非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中非人文交流相对缓慢。“在2018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双方一致决定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实施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习主席宣布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就是深化中非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实现中非关系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五)贺信语重心长,提出中国非洲研究院的任务与使命,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习主席贺信“希望中国非洲研究院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这是习主席对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殷切希望。为此,谢伏瞻院长强调,要努力把中国非洲研究院真正建设成为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世界级高端智库。

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顺应了中非关系全面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回应了中非需要深化文明互鉴的时代呼唤,适应了中非智库和学者加强交流合作的迫切愿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习主席的贺信宣告了中国非洲研究和非洲中国研究春天的到来,让我们张开双臂,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拼搏的精神,拥抱这个美好的春天,不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

贯彻贺信精神,加强“三大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国家高端智库

根据中央编办批复精神,中国非洲研究院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而建。西亚非洲研究所系1961年根据毛主席指示成立,近60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从中国中东非洲研究的先行者,已成长为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如今,习主席指示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我们感到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中国非洲研究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以中国非洲研究院交流平台、研究基地、人才高地、传播窗口“四大功能”定位为突破口,振奋精神,积极破题,各项工作顺利开局。中国非洲研究院努力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议题规划,打造自主品牌,全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国家高端智库。

(一)优化学科布局,巩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推动学科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统一部署,中国非洲研究院对学科和人才状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为使学科设置更加契合时代主题,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打破地域藩篱,重塑学科定位,做强传统学科,继续发挥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传统学科优势,同时补足社会文化、民族宗教和安全学科短板。为此,中国非洲研究院撤销了中东研究室和非洲研究室,保留了国际关系研究室和社会文化研究室,新成立了政治研究室、经济研究室、民族宗教研究室和安全研究室,使基础学科愈加稳健扎实、重点学科优势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创新研究方法,总结实践规律,提升学术水平,推动学术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中国非洲研究院既注重基础研究,也关注现实应用研究,努力为中非友好和共同发展提供丰富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国非洲研究院在2018年完成20部中英文版智库报告的基础上,2019年出版8部《中国非洲研究院文库·智库报告》,其中2部获国家优秀智库报告奖;全年共出版学术专著6部,其中张宏明主编的《大国经略非洲研究》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9篇,其中顶级和权威期刊论文各1篇,核心期刊论文44篇;报送中央的内部信息42篇,其中2篇获中央领导批示;立项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时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非洲的传播研究”项目。

(三)创新传播方式,打造交流平台,推进文明互鉴,推动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9年,中国非洲研究院全年共组织各类学术会议近30场/次,出访、来访83批近500人次,交流范围涵盖非洲五大次区域和非洲联盟等重要地区组织。特别是在南非、埃塞俄比亚和塞内加尔举办的3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蔡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宣布启动“中非治国理政交流机制”“中非可持续发展交流机制”和“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交流机制”,支持开展中非合作研究、专题培训班、高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为中非智库交流开辟了新渠道,打造了新平台,受到非洲智库、媒体和政府的热烈欢迎。

中国非洲研究院积极创新交流形式,既有座谈研讨,也有实地参访;既有严肃的学术交流,还有灵活的文化参观。2019年,中国非洲研究院组织了两次以非洲和平与安全为主题的“非洲讲坛”,邀请非洲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发表演讲并互动交流,受到中、非学者一致好评。中国非洲研究院组织了两次非洲学者赴延安和梁家河调研,使非洲学者深度了解中国领导人当年艰苦奋斗的宝贵经历,亲身感受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饱满干劲,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基础。津巴布韦和尼日利亚等国的非洲朋友回国后纷纷撰文,称赞延安和梁家河在扶贫帮困、经济建设、生态治理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四)加强政治引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青年培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用人方面,无论是编内还是编外人员,中国非洲研究院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制定了《人才招聘入选资格标准》。为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鼓励多出成果,突出精品导向,制定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标准》。大胆启用青年科研骨干,一次性配齐了6个研究室的正、副主任。目前,6个研究室主任平均年龄为46岁,研究室副主任平均年龄为38岁,12位研究室正、副主任中45岁以下人员8人。

抓住历史机遇,汇聚中非智库资源,把非洲院办出特色和水平

2020年,中国非洲研究院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抓住历史机遇,不负韶华,只争朝夕,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一)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贺信精神

以习主席贺信精神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大力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努力发挥好“四大功能”,不断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饱满热情,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之中,推动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再上新台阶。

(二)实现“三个三”行动,发挥好交流平台作用

举办“三个大会”,办好“三个讲坛”,运行好“三个交流机制”。它们分别是:与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联合主办“首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在塞内加尔举办“第九届中非智库论坛”和“中国非洲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年会”;打造“中国讲坛”“非洲讲坛”“大使讲坛”;在中非三个交流机制下,每年分别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推出“516”计划,发挥好研究基地作用

发布合作研究课题,落实三年内发布50个课题的目标;发布10项应急课题,对中非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踪研究;陆续推出涵盖智库报告、学术专著、研究论丛、经典译丛、法律译丛、年鉴等六大系列的学术成果。

(四)采取“556”措施,发挥好人才高地作用

每年派出5名中方学者到非洲,同时接收5名非方学者到中国进行中长期学术研究。在中非三个交流机制下,每年举办6期非洲研修班,吸收非洲学者、记者和官员参加。多措并举培养青年专家、扶持青年学者、培养高端专业人才,为中非人文交流构建强大人才梯队。

(五)落实“223”安排,发挥好传播窗口作用

办好中国非洲研究院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办好中国非洲研究院中英文双语网站,争取将《中国非洲学刊》以中英法3种文字出版发行,为中非友好合作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不断促进中非双方文化融通、政策贯通、人心相通。

中国谚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非洲人讲“炖锅放在三只腿的炉灶上才不会洒”,两个谚语都在强调事业成功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在习主席贺信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非洲研究院将不断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为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深化中非文明互鉴,为中非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有效学理支持和有力学术支撑!

(本文作者李新烽系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