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非洲论坛
安澜:我的中国故事: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文章来源:安澜    日期:2022-01-28
】【打印 关闭

 

只有真正来过中国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中国的强大体现在何处。                    

因为热爱这片热土,拥有强烈和真诚的愿望,便有了我的中国缘、走了中国路、造就一颗中国心和中国梦、留下终身中国情。

——安澜

 

我的中国缘

My Chinese Connection

我是Gohi Bi Foua Claude Alain,中文名安澜,来自西非科特迪瓦,一个美丽的沿海国家。当我上初中的时候,历史书上有一章讲解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龙的文化,从秦汉到唐宋,再到现代中国,书上的中华文明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我被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旧势力,建立新中国的革命进程所震撼;我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地球的东方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不断崛起。我想这就是我想去的地方,我想去看看这个神奇、让我怦然心动的国家。在电视上看到中国的故事,听在阿比让工作的中国人讲他们的家庭故事和中国的生活,在阿比让观看中国传统艺术非洲之行的演出,我发现我的生活和中国这两个字的联系不断加深,我相信我与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缘分。大学期间在网上看到了湘潭大学的简介,我强烈地感受到这就是我要去学习的地方,因为东方有毛主席,我真的特别崇拜他,他带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这种精神值得我终生学习,所以我选择了去毛主席的家乡看看。

 

我的中国路

My Chinese Road

2009年,我在大学里看到了湘潭大学招收留学生的资料,我知道湘潭是毛主席的家乡,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中国留学,要到伟人毛主席的家乡留学,除了想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以外,还想好好研究一下中国的红色文化。2010年8月,我带着梦想独自踏上了东方追梦之路。到中国的第一站是广州,我看到了现代的中国,这里和我的国家的首都一样繁华,到中国我并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在广州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友好。后来经长沙辗转到了湘潭大学。9月,我开始学习号称世界十大最难语言之一的中文,从拼音到汉字,在感受到中文的魅力之外,我确实被汉字的书写难住了。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在导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七年间,在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特别是在学术科研方面。我对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不断认真总结经验,改进学习方法,并将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优异成绩。我深知,从事研究工作,理论知识必须扎实,要多与理论大家交流,从中洞悉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要深入发掘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知识的认知不能局限在表面或单一层面;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握研究方向;要多与学校内外的老师、同事、同学交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能局限于书斋之内。我给大家举个我学习中文的例子,“意思”一词,如果只了解一个层面,那真的不懂它的意思,“你什么意思”“你真没意思”“意思意思”“小意思”“你真有意思”等,请问以上的意思分别是什么意思? 所以,一定要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问题。

我曾经举办过很多次“THE WAY WE ARE”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来自中国、美国、印度、韩国、泰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津巴布韦等24个国家的留学生共聚一堂,相互交流学习。交流活动包括文化展、传统服装展、美食节和晚会。来自不同国度的留学生向大家展示本国特产、传统服装和美食,介绍其中蕴含的本国文化;举行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拔河比赛;“中外美丽文化的碰撞”晚会更是让交流活动达到了高潮。通过这样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每一位参与者都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了留学生的生活,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认为文化交流是实现跨国交流的最有效方式。除此之外,足球是另一种不分国界的力量。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可以让多元文化融合,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也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

博士毕业之后,在选择未来之路时,一个听起来特别美的名字吸引了我——攀枝花,于是我选择到中国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攀枝花学院任教。第一次来到攀枝花市,一下子就被那里的高山震撼住了,同时也感受到了她温暖的阳光。学院领导很重视新生代教师的发展,安排了很多实用性强,对教学能力提升有极大帮助的专业培训,我很顺利地实现了从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转化。学院非常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我们有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我在攀枝花学院度过了非常快乐的时光。

 

我的中国心

My Chinese Heart

在中国读书期间,我在公共课上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常常和中共党员同学探讨中国发展的相关问题,探讨将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同平时的学习研究结合起来,注意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接受理论,应用理论,巩固理论,创新理论。我很喜欢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念,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也是党员,在实际生活中我确实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刻苦钻研,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为同学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同学们交流思想,交流学习和工作经验,共同进步。

在中国的这些年,我见证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方面的不断发展,我深刻认同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成就。我喜欢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特别是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那一段历史,我百看不厌。从中国的历史进步上,我看到中国人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忠于国家的优良品质。这一段历史也成为鼓励我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的力量和源泉。

沪昆高速长沙到怀化开通之时,我有幸受邀成为第一批体验的乘客,我和领导、老师、同学一起见证了湖南高铁的发展,中国高铁的发展是中国奇迹之一,高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从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到走向世界,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与兴盛,我相信这就是优良的民族、这就是强大的中国。

我常常比较中国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乡村地区发展的经验与差异,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让我学习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中国精神,让我感受到中国优良传统的不断传承。我常常和留学生们探讨中国的发展,中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精神,我想我的这颗中国心要装满中国文化、让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我不断努力和进步的动力,让我变得更加优秀。

在中国,我认识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执政能力让我不得不佩服。特别要提到的是,面对这次疫情,中国政府当机立断,实施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防疫和抗疫措施,虽然对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但中国人团结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是可贵的。党员们献计献策,普通百姓听从指挥,从国家到乡村,工作落实到位,保障井然有序,大家说不出门就不出门,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说上就上,真是难能可贵,大灾大难面前张扬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电影《长津湖》,展示了中国军民誓死保卫新中国的精神,这种中国精神必须代代传承。

       

我的中国情

My Love for China

在中国的时光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成长时期和转折点。在这里,我认识了关心爱护我的领导、一起努力拼搏的同学,和像家人一样的朋友。湘潭大学的领导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朋友们都把我当家人,在我的内心深处已经认同了中国于我而言不再是异国他乡,而是我的第二故乡。求学期间,我常常去不同的城市和景区,包揽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去湘潭韶山冲学习红色文化,去湘西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去北上广体验中国经济与城市文明发展,去东北欣赏小品、二人转、相声等中国文化艺术,去西北感受辽阔的草原文化,去四川看国宝熊猫、赏九寨沟秀丽风景、品火锅美食,去广西看甲天下的桂林如画山水,去湖北武汉领略民国建筑,等等。中国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一个国家能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值得我敬佩,学习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能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包容、心胸开阔的人。

中国有先进的城市,也有相对落后的乡村,这里的孩子们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见过外国人、更无从面对面地了解西方文化。我带着热爱教育事业的留学生开展了“A&外教送教下乡”志愿活动,我带着团队去乡村小学支教,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国外的世界,向他们介绍非洲、美洲、欧洲的文化,让农村孩子有机会接触多元文化,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和我一样拥有一个走向世界的梦想,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些孩子们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改变命运。

 

我的中国梦

My Chinese Dream

梦,每个人都有,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为了实现梦想,每个人都在生活的路上奔跑,寻找、追求着属于自己的梦。从听说到了解,再到向往,直到在中国完成学业,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中国梦,中国梦同时也是世界的梦。我在中国学习了专业知识,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证了她的发展壮大,深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些年,看到中国的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我觉得这就是我心中的乐土。我永远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带给我内心的震撼,3000名中国男青年着古人衣冠,模拟孔子3000弟子,齐诵《论语》的场面。其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名言响彻“鸟巢”上空,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远方朋友的热情。我在中国学习了七年的生物化学工程,我喜欢在中国做科研的感觉,技术的不断更新让我一直能保持前进的动力。中国有很多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平台,在中国我能与国际上著名的工程师进行学术交流。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对外国人的开放和接纳程度不断提高,外国人来中国求学、工作、定居都已成为现实。我喜欢中国文化、中国美食、中国人民,我对中国投入了太多的情感,汇聚成了我的中国故事。只有真正来过中国的外国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中国的强大到底体现在何处。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在中国得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在这里施展我的才华,实践我的专业。为中国的化工业贡献我的力量。我想在这片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设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者介绍:

Gohi Bi Foua Claude Alain,中文名安澜,科特迪瓦国籍。现任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和外国语学院教师,美国Templ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精通法语、英文、中文、西班牙语,通过汉语水平测试(HSK)5级,《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审稿人。

热衷参与攀枝花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入攀枝花三线文化建设“攀枝花学院博士宣讲团”,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主持的《攀枝花大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高质量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基地》获攀枝花市社会科学基金2020年度重点项目立项并顺利结题。热衷公益事业,加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月捐计划(帮助中国贫困儿童计划)。积极参与化工学科建设,主讲课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科技英语、大学法语。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及合作在Polymers、Bioingineering、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Food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RSC Advances、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EI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硕博在读期间连续6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留学生”。热爱运动,多次参加校级市级足球比赛,并与团队获得2020攀枝花市五人制足球赛冠军。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