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深化,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一直对非洲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的国际机构却纷纷转向,越来越看好非洲经济增长的前景。那么是哪些因素促使国际机构转变对非洲发展前景的看法?是非洲内因多一些,还是外因起到了主导作用?这些都是值得非洲学界深入交流与探讨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随着中非关系紧密的发展,中非经贸关系,特别是中国对非投资正在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之一。不仅评价中国对非投资的主体日趋多元化,而且对中国在非投资的评价褒贬不一。如何解答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进程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新问题,如何使中非民众和国际社会更多的了解与认同中国在非洲投资的做法,是当前摆在中国和非洲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12年10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创新工程《中国对非洲投资战略研究》项目组,在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会科学论坛”项目经费资助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局的协助下,在北京和平宾馆举行了为期1天的《非洲经济前景及中国对非洲投资战略》国际论坛。创新项目组成员就上述相关议题与中国国内和非洲学界同仁,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非洲问题专家一道探求了中国与非洲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之道。
会议规模70余人。出席论坛的中方代表有50余人,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非洲发展基金、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发改委外经所和产业所、商务部贸研院非洲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所、外交学院、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等。外方代表共出席14人,主要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局、世界银行中国办公室、联合国发展署驻华代表处、肯尼亚“跨区域经济网络”、加纳艾杜斯大学、英国国际发展部北京办事处,以及肯尼亚、法国等国的驻华使馆。另外,人民日报、国际商报、《非洲》杂志的媒体记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论坛由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贺文萍主持。在开幕式上,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第一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局主任塞耶(Antoinette Sayeh)分别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词。开幕式后,上午的论坛主要围绕“非洲经济前景展望”、“非洲经济转型”两个议题进行,旨在促进中国学者、非洲学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构就非洲经济前景展望交换意见。创新工程项目组首席研究员姚桂梅代表中方学者进行了“非洲经济发展趋势及主要特征”主旨发言。下午会议的议题是“中国与非洲的投资合作”,旨在推动中国对非投资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持续发展。创新项目首席研究员姚桂梅、执行研究员杨宝荣、朴英姬和张春宇分别就北部非洲、西部非洲、东部非洲、南部非洲的产业发展状况及中国投资做了主题发言,并与其他的中外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关于非洲经济形势
杨光所长在开幕词中指出,非洲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成功解决的问题。尽管非洲国家自从独立以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各种尝试并没能给非洲国家带来持续的经济发展。最近20年,我们欣喜地看到,非洲国家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中速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注意到,这种增长的分布很不平衡,而且增长的速度还不足以拉近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近年来,非洲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国际食品价格上涨中受到冲击,再次暴露出非洲经济对与外部环境的脆弱的依赖,给非洲经济增长的前景带来不确定因素。今天,非洲国家仍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大陆,许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单一经济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还面临着诸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011年以来一些北非国家爆发的政局动荡和政权更迭,也折射出不少引人深思的经济发展问题。因此,非洲国家如何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仍然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部主任塞耶指出,近年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经济增速和包容性增长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2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非洲经济将实现5%的增长,2013年将加速增长到5.7%。但是非洲无法与全球经济“脱钩”,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将对非洲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IMF“准备好了”为非洲提供支持,并拥有“足够的工具和资源”来应对挑战。
肯尼亚“跨区域经济网络”主任史可瓦迪(Shikwati)指出,不应仅限于从中国和非洲的视角看非洲,那样视野狭窄。要对非洲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为什么欧美经济衰退,而非洲经济仍在中速增长,要认真思考研究这个问题。他指出,“非洲正在新的海洋上行使,资源是财富之母,努力是财富之父”。虽然父亲正在努力工作,但是体制改革也很重要。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所《中国对非洲投资战略研究》项目组首席研究员姚桂梅和中非基金研究部高级经理郝睿对非洲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趋同,主要观点是:非洲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基础较前变得更加稳固,发展前景乐观。本轮非洲经济增长并不是一次性事件,或是经济真正起飞的起点。本轮非洲经济的持续改善并不完全来源于能源产业,而非洲人口红利、城市化建设、中产阶级的消费者的增多而带来的内部需求增多不同忽视。非洲与中国、印度等新伙伴的合作给非洲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非洲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瓶颈、政治风险增大等挑战。鉴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发展,非洲国家应大力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包容性增长。
关于非洲产业结构变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局副主任劳德(Roger Nord)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某些转型非洲经济加速增长。但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并没有走上亚洲国家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实现转型的发展之路。目前非洲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非洲国家更多的依赖资源禀赋的现实,预示着非洲国家经济转型之路与亚洲国家有着很多的差异。西亚非所副研究员杨宝荣博士认为,非洲国家众多,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并非所有的非洲国家都能够通过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现代化;一些非洲国家可以跳过第二产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而实现经济腾飞。与会者一致认为,多数非洲国家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主要任务应是推动农业生产能力更快增长,为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做准备。
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创新项目《中国对非洲投资战略研究》4位成员的发言可以归纳如下,尽管非洲5个次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不尽相同,但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来看,它们在产业结构变化方面却有着如下的共同特征:非洲农业这个基础性产业的地位在下降;工业由于能矿业扩张保持增长势头,但制造业增长缓慢;服务业成为非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事实表明,非洲国家独立后虽然为改变畸形的经济结构而付出诸多努力,但经济多样化成效甚微。当前,非洲国家产业发展遭遇如下困难:雨养农业使得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水电资源普遍匮乏,工业发展缺乏支撑;制造业发展缓慢,失业问题严重;交通运输设施供给不足,交通运输成本偏高;政治风险提升,影响外资进入。尽管北非地区和国家政治风险提升,但仍是国际资本比较青睐的地区,油气勘探开发仍是投资热点;流入到汽车、家电、医药行业的投资在增多,北非地区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基地;欧盟看好北非的太阳能、风能的潜力,新能源领域投资方兴未艾。
关于中国对非投资
中外与会代表普遍认同,非洲是当前中国对外投资最富活力的地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使中非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西亚非所研究员李智彪指出,中国现在被称为世界工厂,但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以及国外反倾销等问题越来越使中国难以维系这一地位,并对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构成挑战。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将所谓的世界工厂外移,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价格优势的非洲大陆将是中国外移世界工厂的最佳目的地。虽然非洲也存在诸多弱势,但优势可大大弥补其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劣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洲的劣势在不断弱化,特别是各国轰轰烈烈的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突飞猛进的电信基础设施投入,正在使非洲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和非洲不仅发展优势互补,而且发展阶段前后衔接,相互借重、谋求转型的诉求都很强烈,投资合作空间广阔。加纳艾杜斯大学讲师阿杜(Lloyd Adu)指出,加纳欢迎中国的投资,但要避免像中国那样的污染。姚桂梅研究员指出,未来中国的对非投资应着眼长远,要迎合非洲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重点投资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贸易领域。杨立华研究员建议,未来中国对非投资要基于双边、构建多边,着眼全非,即从国家、地区、非洲大陆层面都要制定相应的投资规划;制定中国对非投资规划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不仅要转移一般的制造业,还要将科技、绿色经济、新能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列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局主任塞耶(Sayeh)指出,中国学者应帮助政府在制定对非投资规划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倾听非洲的声音,还应多与国际机构合作,希望进一步的交流学习。
(本文整理者姚桂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