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中东论坛
复杂转型中的阿拉伯政局及中阿关系走向
文章来源:吴思科    日期:2013-11-28
】【打印 关闭

震撼世界的阿拉伯世界大动荡大变局已过去近三年,埃及等转型国家政局今年内出现转折性变化,成为动荡焦点的叙利亚危机也因化武问题出现转机而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伊朗核谈判则因伊领导人更换而显露一丝曙光。这些重大变化对整个地区局势的走向产生微妙影响,推动中东地区政治生态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探索变革和适合各自国家发展之路的努力在继续,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仍然激烈胶着,但普通民众对暴风骤雨般群众运动已经厌倦,希望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成为普遍企望。 

(一)阿拉伯变革转型步履维艰 

以突尼斯和埃及强势政权更迭为标志,阿拉伯世界进入一个大变革新时代,围绕转型变革这个焦点,各种政治力量展开激烈角逐。在这场风暴中冲锋在前的有关阿拉伯国家的青年一代,积极整合力量并组建自己的政党,提出他们的政治诉求,但力量分散,难以在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短时间内未能形成统一的力量。在基层民众中有较深基础的伊斯兰力量则如鱼得水,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伊斯兰宗教力量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强势崛起,在埃及、突尼斯、摩洛哥等国以不同方式登上执政舞台,令世界刮目相看。 

然而,在埃及通过选举当选总统的穆兄会代表穆尔西执政一周年之际,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再度席卷埃及全国各地,再度打出“要民主、要面包”的口号,导致政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千万走上街头反对穆尔西的民众游行浪潮中,埃及武装部队于2013年7月3日宣布废黜穆尔西,由最高宪法法院院长将在总统选举前暂行总统职权,并派部队控制要害部门。这意味在经历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后的埃及政治过渡进程到了一个新拐点。穆尔西任总统这一年间,面对国内急需解决诸多现实问题和挑战无力应对。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穆尔西政府没有给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终于导致这一幕重演。 

埃及作为地区最大的国家,其政局突变在阿拉伯世界有重大外溢影响,突尼斯反应尤其明显,也出现新一轮政局动荡。笔者今年9月访问突尼斯和摩洛哥时,都感受到埃及变局的影响。 

(二)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包容是关键 

埃及政局的变化表面,阿拉伯转型之路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出现反复也是意料中事。当前,埃及民众能否继续以和平方式处理当前所面临的严重困难,成为决定当前局势走向的核心问题。一年前穆兄会走上执政地位后,未能及时调整心态,以政治家的心胸实现和解,联合各派政治力量,共同除旧革新,探寻发展之路,而是一味揽权,试图独揽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同时强行把自己理解和信奉的伊斯兰教规推向全社会,引起世俗力量的不满和恐慌,世俗和宗教两级化加剧,社会被进一步撕裂,治安等状况每况愈下。在此情况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是谈不上。埃及以及处于变型中的阿拉伯国家度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实现包容和解,开启政治对话,应是转型的必经之路。穆兄会长期与军队的恩恩怨怨世人皆知。自穆尔西就任总统一年间,埃及军方与其及背后的穆兄会的政治博弈一直没有停歇。转型变革之路是一个较长时期和充满矛盾和利益较量的过程,不是换一个总统或政府就能解决的。社会各派政治力量需在激烈的碰撞博弈过程中反视自己,理解和尊重社会的多样性。伊斯兰力量作为阿拉伯国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学会平等参与,共同协商;其他政治力量也应给它磨合的机会,切不可“冤冤相报”,都应从现实中领悟“和而不同”的道理,在新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达成共识。 

埃及局势逆转对地区伊斯兰势力的崛起是一次重大挫折,表明多数民众希望走世俗化道路,伊斯兰势力提出回归伊斯兰化的主张不合时代潮流。笔者同伊斯兰政党精英接触中,深感他们在反思,认识到要以包容的心态与各种世俗力量合作,不能谋求独揽权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三)谋稳定、求发展是根本出路 

过去两年多的“阿拉伯革命”,打倒了“威权”,打破了社会僵化,为这些转型国家输入了民主的概念,却没有建立起民主的理念,尤其没有学会尊重别人,遵守游戏规则,甚至在政治斗争中充满着“零和博弈”。突尼斯、利比亚等国政治动荡不断,民众叫苦不迭,实现社会稳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利比亚和当前深陷战乱漩涡的叙利亚局势,都向人们证明一个事实:不管打着什么旗号的外来干涉,都只会加剧动荡,加剧该国人民的苦难,也造成地区的灾难。这是当今国际社会要认真总结和吸取的深刻教训。 

“执政为民”是民主政治的魂脉,执政的根本是为人民福祉而奋斗当下任何有责任感的阿拉伯政治力量,都应当把民生建设摆在第一位,民生问题的根本是发展问题。制定和实施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路线图”,促进经济增长,远比循环往复的街头政治重要的多。  国际社会则应尊重阿拉伯人民的意愿和选择,并对他们谋稳定和发展的努力提供正面帮助。  

(四)中阿合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西亚北非局势出现大变局以来,中阿双方始终能够从双方的长远利益、战略视角,去看待和处理中阿关系,中阿友好合作得到巩固和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有着稳固扎实的发展基础。和平、稳定与发展符合双方人民的共同利益。 

近年来,不少阿拉伯国家在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东向”成为重要的势头。这是在国际格局大变革形势下这些国家做出的战略思考和选择。中方尊重地区国家人民追求变革、发展的愿望诉求,支持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中方基于维护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基于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基于支持阿拉伯人民的立场,主张通过政治、和平的手段解决有关分歧和矛盾。中国这一基本政策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认同。 

中阿政治关系不断提升,经贸合作稳健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已互为第二和第七大贸易伙伴。明年将迎来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也为提升中阿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带来新契机。2012年,中阿双边贸易总额达2223.6亿美元,同比增长13、5%,是2001年的10倍。阿拉伯国家是中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市场。截至2012年底,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累计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1324亿美元,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约65亿美元。在能源合作方面,中阿更是重要伙伴,我国同16个阿拉伯国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能源合作,包括油气田开采、炼化等上、中、下游领域。2012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1.26亿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近一半。沙特多年来一直是我第一大原油供应国,2012年卡塔尔已跃居我第一大液化天然气供应国。这些合作为中阿双边关系打下坚实基层。展望未来,双方合作还有巨大潜力。随着发展方式转型,中国正在构建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政策,对产品出口的需求会降低。未来十年,中国的进口大约为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约为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4亿人次,这些无疑为阿拉伯方面提供巨大商机。大力推动自贸区建设也是中国的既定方针,这对促进中国与海合会自贸区谈判尽快达成协议也是利好因素,将鼓励中阿企业更多到对方投资,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将引导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中国愿与阿拉伯国家以及世界各国携手前行,为实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本文作者吴思科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