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中东论坛
2015年国外中东政治发展研究成果述评(二)
文章来源:陈前    日期:2016-08-03
】【打印 关闭

 

政治发展研究指的是对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的研究,主要包括政治革命、政治改革和政治民主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2015年国外的中东政治发展研究涵盖政治变革、政治民主化、政治伊斯兰、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政治现代化、对外政治关系、政治史等主题,共计29部著作。

一、政治伊斯兰

对政治伊斯兰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2部。《应对政治伊斯兰》把今日中东伊斯兰主义与世俗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与西方历史上的思想等级进行了比较和对比。作者欧文认为,世俗主义者与伊斯兰主义分子之间的对比是中东最为急迫和根本的分割线。《政治伊斯兰的挑战:非穆斯林与埃及国家》叙述道,政治伊斯兰的兴起已经引发关于民主、宽容和包含伊斯兰主义分子位置的多元主义等兼容性的讨论。

对伊斯兰政治运动的研究成果1部。《真主党、伊斯兰政治与国际社会》通过关注黎巴嫩真主党,考察了国际标准对伊斯兰政治的影响。作者戴奥尼吉认为:伊斯兰政治运动是在全球政治的背景下运转,并且为了被广泛接受必须遵守世界标准和机制;伊斯兰运动的参与者拥有伊斯兰群体成员身份并不限制的利益,包括对性质上自由的全球社会运动给予同情和产生联系;伊斯兰运动越来越融入而非脱离于国际政治社会。

二、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

对中东民族国家形成的研究成果1部。在《现代中东的缔造者》第二版中,现代中东的民族国家形成时期通过该地区民族运动的三个魅力型领袖费萨尔、凯末尔和维茨曼的视角而得到表述。新版本跟踪该地区动荡的历史直到最近的局势发展。

对库尔德民族运动发展的研究成果3部。《库尔德之春:中东新版图》探究了库尔德人为阿拉伯、奥斯曼和波斯势力镇压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并解释了为什么库尔德人正在从一个受害民族向一个有凝聚力的政治群体演变。《库尔德觉醒:在支离破碎之地建立祖国》是一部考察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和伊朗的库尔德身份和民族主义的合集,对过去几十年各地库尔德运动的发展以及联合了地区库尔德人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研究。在《声名鹊起:和平与战争中的叙利亚库尔德人》中,甘特根据自己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与库尔德领导人的直接互动、新闻报道以及对二手消息的选择性调查,叙述了叙利亚库尔德人的历史及其在内战中的作用。该书对妇女角色的关注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对巴尔干和中东地区的宗教、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1部。《奥斯曼与后奥斯曼领土上的国家、信仰与民族》关注前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和中东地区过去250年发生的转型。安思科姆认为,宗教而非民族主义成为了前奥斯曼领土上发生改变的推动力量,而民族主义主要被政权用作募集支持和合法性的工具。

三、政治现代化

主要是对沙特政治现代化相关的研究成果1部。文集《过渡期的沙特阿拉伯:对社会、政治、经济与宗教变革的洞察》在下述一系列关键问题发表评论:瓦哈比和萨拉菲主义之间的关系、沙特对20世纪60年代穆兄会引发的伊斯兰觉醒发挥的先扬后抑作用、“传统”和“全球”圣战分子之间的争论等。贯穿文集的主旨之一是,自沙特建国以来,几任国王就已经有了独立于瓦哈比宗教体系,甚至有时候对其产生威胁的现代化议程,尤其是在法制和教育领域。

四、政治合法性

对政权合法性演变情况的研究成果1部。选集《超越阿拉伯之春:中东演变的执政契约》探究了中东的执政契约和合法性结构在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初期的过程中如何发生演变。作者们通过考察一系列主题,例如起义和执政契约的性质和演变、旧威权体制的解体等,描述了新的威权观念如何可能形成。

五、发展结果:目前状况

对地区范围政治发展结果或现状的研究成果2部。《并不光荣的革命: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国家的凝聚力》关注四个主题: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教派主义及国家机构的瓦解、经济和政权稳定的关联、起义后基地组织的姿态、库尔德独立运动。《国际关系中的中东:权力、政治与意识形态》一书的目的是将中东地区及其冲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一方面就中东特点和问题提供一个历史的介绍,另一方面对其政治进行合理的分析。

对海湾国家政治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1部。《中东的阿拉伯海湾国家与改革:在伊朗和“阿拉伯之春”之间》讲述了海湾国家在面对阿拉伯之春和伊朗不断上升的地区影响力情况下,调整他们的安全战略和对危机的看法来作为回应。该书对海合会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及他们对危机各不相同的看法的分析是其最具原创性的部分。

对也门政治发展状况的研究成果1部。《也门为何重要:过渡期内的社会》是伦敦的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2013年举办的会议论文集,对也门面临的相关问题和发展障碍进行了细致分析。

除了以上几大类别的政治发展研究,还有对中东地区国家政治发展历史的研究成果,如《以色列建国与未建国的人类学》、《加沙:历史》、《现代突尼斯史》等。

(本文作者陈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