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中东论坛
魏敏:中土建交50年:文化旅游合作深化人文交流
文章来源:魏敏    日期:2021-09-22
】【打印 关闭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十七世纪英国的“大游学” 到二十世纪的大众旅游,再到当今的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从古老的3S(sea大海,sun阳光,sand沙滩)旅游到风靡全球的3N(nature自然的,native本土的,nostalgic怀旧的)旅游,无不体现着文化在旅游中的深层次内涵和作用。文化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古老的形式,长期存在于旅游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旅游由一种文化现象向现代产业形式的转化。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旅游再次回归其本质属性,文化旅游可谓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化旅游合作是中土人文交流的重要构成,也是全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环节。中土两国友谊源远流长,1971年两国正式建交。由于冷战时期的世界大环境,加上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两国间的旅游规模不大。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2年土耳其正式成为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地后,得益于两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两国国内经济共同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供给能力的不断提升,两国旅游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尤其是20142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土耳其,针对中土合作提出了增加政治互信,推进战略合作;拓宽经贸合作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人文交流,加深相互了解四点建议。自此,中土旅游合作从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扩展到更加广泛的人文交流,文化旅游成为中土合作的新亮点。

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实际上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而人们之所以旅游,是想走出长久生活的圈子,放松自我,获得满足。因为无论是作为疏离、休闲、玩乐的旅游,还是作为教育的旅游,都以非常明确的表现形式回应着旅游者的各种需要和产生这些需要的社会。当代旅游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文化旅游,旅游者通过旅行,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了解当地居民,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历史遗产和艺术,以直接的方式真正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以及他们在历史环境中的表现。融旅游于文化中,体验和感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越来越成为旅游者最大的需求。按照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土耳其作为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地,经历了探险(exploration)和参与 (involvement)阶段,刚刚进入开发(development)阶段。2018年是中国“土耳其旅游年”,在中国掀起了土耳其旅游热潮。随着中国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中国游客已经表现出鲜明的特征。首先,从游客数量来看,中国赴土耳其游客数量已由2010年的7.7万人次,2019年增长到50万人次,增长了6.49倍,远超土耳其入境游游客数量年均增长水平。其次,从游客赴土耳其旅游目的来看,除商务旅游者快速增长外,中国游客已从观光旅游转向更为关切土耳其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学艺术的深度文化旅游。最后,中国已经成为土耳其增长率最高的入境旅游客源国之一,中国游客的平均支出、在土耳其的驻留时间和重游率都在不断攀升。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中土旅游合作具有很大潜力。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中国出境游游客数量大幅下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土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未来中国赴土耳其旅游人数将呈井喷式增长。

“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土两国的旅游合作有更深的内涵、更重要的时代使命。作为古丝绸之路两端的国家,中土文化旅游合作必将对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增进两国互信、改善中土经贸关系、推动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在当今世界,中国与土耳其同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重要代表,又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以6300万人次游客接待量位居全球第4位,土耳其以4600万人次游客接待量位居全球第六位。与发达国家旅游发展道路不同,中土两国旅游业都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发展壮大,而非遵循发达国家由国内旅游带动发展。中土两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旅游发展路径,正在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视。总结和分享我们的旅游发展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两国相互学习和借鉴宝贵经验,而且可以为人类发展提供有用的公共产品,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2021713日,习近平主席同埃尔多安总统通电话指出,去年以来中土两国务实合作取得可喜进展,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双方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开展密切合作,为两国关系增添了新亮点。中土即将迎来建交50周年,中方愿同土方一道努力,推动中土战略合作关系得到更大发展。在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与土耳其的文化旅游合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简介:魏敏,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