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研究室和南非研究中心举办“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空间融合”学术报告会
- 发布时间:2023-12-12
- 作者:刘镇豪
-
字号:
大中小
- 打印
2023年11月30日,中国非洲研究院社会文化研究室和南非研究中心邀请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主任董欣洁研究员作题为“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空间融合”的报告。社会文化室主任、南非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乃亚主持报告会,西亚非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出席。
董欣洁指出,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分别研究人类横向交往过程的历史与现实,二者在选题和内容等方面存在亲缘性。空间,特别是社会关系空间,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又在人类的生产和交往中演变生发,是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都注重横向交往,两者在空间上的融合,如国家之间交往形成的区域性跨国空间,正在凸显生产要素在人类交往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生产与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两种基本动力的开拓能力。
董欣洁以空间范畴为切入点,从全球视角的空间层次扩展,到连通国家与全球的区域空间,再到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叠加,直至全球空间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视角,对“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空间融合”主题展开论述。她认为,应该历史地、动态地把握和理解空间概念,文明作为关键要素也属于空间的范畴,人存在,则历史与文明一定存在。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全球空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各种空间的融合,将汇总为“全球”与“国际”,动态地展现人类各种群体的发展形态和世界面貌,促使全球史与国际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为中国全球史和新型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奠定空间维度的共同基础。
董欣洁在报告中分析了东南亚区域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全球史与国际关系交融的实例,肯定了亚非拉地区在探索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交往关系方面所做的努力,主张,通过发掘亚非拉人民的历史经验与历史空间,以此批驳“欧洲中心论”观点。从此意义上讲,非洲国家调停俄乌冲突意义更为深远。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横向交往的最大集合体,反映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阶段和表现形态。董欣洁认为,促使全球史与国际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将有利于推动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互动,推进立足中国国情的、反映和引领世界现实发展的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刘乃亚在总结中对董欣洁研究员的学术报告予以高度评价,称其构思匠心独运,分析鞭辟入里,让人耳目一新,如沫春风,并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角度,对报告进行了互动和点评。姜明新、王金岩等社文室专家学者参与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