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社团 > 中国中东学会
犹太研究简报2018年第1期总第81期
文章来源:上海犹太研究中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特色项目    日期:2018-01-29
】【打印 关闭

  犹太研究简报

Jewish   Studies   Bulletin

2018年第1                     总第81              2018110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特色项目                                          

Published by Center of Jewish Studies Shanghai (CJSS) & Jewish Studies ProjectSASS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最终成果发布会

暨《来华犹太难民研究》新书首发活动举行

 

1212日,在国家公祭日前夕,上海图书馆、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最终成果发布会暨潘光主编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新书首发活动。以深切悼念被德国纳粹政权屠杀的600万犹太人,沉痛悼念被日本法西斯杀害的30万南京市民,同时,梳理中犹太两民族携手抗争法西斯的历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是亚洲主战场,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人道主义救援方面中国也做出了贡献。“上海救了将近3万犹太难民这个问题以前研究得很少。建国以后由于各种政治运动,一直没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涉及这方面研究。”1980年代初,潘光及其团队开始做来华犹太难民研究,发现这一领域几乎是盲区。长期无人研究,缺乏资料,甚至他们在虹口寻访当时亲历过此事的上海市民时,这些人只知道当时有一批犹太人来这里,却不知道这些外国人逃到中国来干什么。

1995年二战胜利50周年,潘光应邀到奥地利开一个“纪念奥地利犹太人在上海避难50周年”的会议,那也是欧洲纪念许多活动中唯一和中国有关的活动。会上潘光见到了五六个在上海生活过的犹太难民,他们见到这位会上唯一从上海赶来的中国人也十分动情,“潘教授,我们是生在上海的,现在已经五六十岁了。我们父母这一代马上就要离开了。你们再不研究,以后就没有资料了。”

潘光受此触动,回国后开始把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研究重点转向上海犹太难民这个课题。在他们的推动之下,虹口区建成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以色列总统、总理,各国犹太名流,德国总统、总理,奥地利总统,美国第一夫人等来上海都曾访问该馆。上海来华犹太难民这一课题从盲区走向显学,开始被世界关注。

“到1990年代末21世纪初,这个课题虽然已经家喻户晓,但实际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资料基础薄弱,话语权也不在中国学者手里。”潘光坦承,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来华犹太难民研究,也做出了一些成果,但正如他在奥地利见到的来华犹太难民后裔所说的那样,他们还缺乏第一手资料。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缺乏话语权更是让潘光觉得责任重大。一次他去德国柏林犹太纪念馆,看到一张“全球救助犹太难民图”,上海赫然在图,标注救助了25000名犹太难民,但却插了一面日本国旗。因为外国学者认为1937年之后上海是日本占领区,所以这些在沪犹太难民是由日本救助的。潘光当即提出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他详细解释这个问题之后,纪念馆接受他的观点,拿掉了日本国旗,“这个问题你不去研究,人家在研究。我们说讲中国故事,外国人也在讲,但话语权应该在中国人手里。”

有感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将“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于2010年底被正式批准确立,潘光担任首席专家。他开始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地采访仍然健在的犹太难民及其后裔,抢救了一批口述和文字记忆,并收集了大量与犹太难民相关的文件、档案资料。“这个项目最大的成果就是抢救了一批资料。”潘光说。2015年,《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出版,其中使用了38位来华犹太难民的第一手口述和文字史料,书中还收录了目前掌握的1.37万个来沪犹太难民的姓名。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将已收集到的大量与来华犹太难民相关的文件、档案、报刊、记忆、人物、评析等各方面资料汇集、整理,于2016年完成了《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四卷。其中第二卷是亲历记忆资料,也是潘光认为较有价值的一部分。潘光提到了“梅辛格计划”,这是1942年德国企图联合日本彻底消灭生活在上海的数万名犹太人的一项计划。战争结束前,德日销毁了“梅辛格计划”的所有书面资料,因而现在有些人认为“梅辛格计划”并不存在。“是啊,现在书面档案找不到了,但是我们有采访记录。” 潘光说。《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第二卷中收录了采访当时日本驻上海副领事柴田的内容,柴田正是当时德军盖世太保代表梅辛格到上海后联系的日方代表。“柴田亲口说了这件事,还有其他一些人的采访也可以佐证。这一采访的口述史学可以作为证据证明梅辛格计划是存在的,不能否认这一事实。”潘光表示。

20179月完成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是这一项目的最终成果。这本书在掌握充分资料的基础上,将来华犹太难民的历史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考察。从理论视阈对来华犹太难民和中犹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来华犹太难民与犹太人避难世界其它地方的经历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纳粹大屠杀期间犹太人避难史上的“中国模式”的概念及其它一系列独到见解。

尽管这本书是“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但潘光认为这不意味着这段历史的研究就此结束,也不意味着这是“出版工程”的最后一本书。他提到,来华犹太难民遗址和资料准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记忆遗产,但采访内容、文献和实物资料都远远不够,“很多东西都需要鉴定,比如要说这是一个犹太难民用过的杯子,如何证明?”如今虹口对近400件实物开了鉴定会,但潘光觉得还远远不够,“我们的课题将这部分资料大大的推进了一步,但是和国际上很多先进的档案馆、纪念馆相比还差得远。”

大数据库的建立更是一件紧迫的事情。进行历史研究,数据库必不可少。上海犹太研究中心起初商议要到世界各地搜集来华犹太难民资料,但却发现“上海自己的资料都没有搞好”。“上海档案馆就有几屋子旧的资料,都是各种外文的,有公共租界的英文资料,法租界的法文资料,希伯来文等资料,还有俄文的资料,这些资料堆在那里没人整理”,“这些档案是放在一起的,你不知道哪些是跟犹太人有关,哪些跟犹太人无关。”潘光觉得,虽然项目已经结项,但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还有很多史资料怎么整理,如何形成一个数据库,或者用大数据进一步推进这件事……今后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原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此次本刊又做了若干补正)

 

以色列和美国犹太社团对特朗普耶路撒冷政策的反应

 

汪舒明

 

  20171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于未来将美国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移至耶路撒冷。此举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严厉批评和伊斯兰世界的强烈反对。犹太世界的不同群体对此也意见纷呈,立场迥异。

特朗普的声明在以色列受到广泛赞扬。特朗普被以色列人普遍视为“最亲以”的美国总统,以媒体称“特朗普赢得了以色列人的心”。为表达对特朗普的感激,以色列多个新建公共设施,如车站、公园都以特朗普命名。不同立场的政治势力,绝大多数都对此表态支持。甚至支持和平进程的锡安主义联盟党等左翼力量,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也与以色列右翼政党无实质性差异。右翼势力则为此欢欣鼓舞,进一步推动以色列在被占领土制造“既成事实”,如大肆鼓吹进一步扩建定居点、兼并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将非法定居点合法化等。

美国犹太社团的主流组织大多支持特朗普关于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声明。一贯反对种族歧视的反诽谤联盟称“此举重要而且逾期很久”,但该组织呼吁各方共同努力降低紧张气氛,并为迅速重启关于两国方案的以巴谈判创造有利条件。美国犹太人委员会、哈达萨(Hadassah,妇女锡安主义组织)、北美犹太联合会等也都毫无保留地欢迎特朗普的声明。美国主要犹太组织主席联席会议负责人马尔科姆·霍恩雷恩也称特朗普做了“正确的事情”。

从宗教层面看,美国犹太教正统派和保守派各组织均发表声明支持特朗普的政策声明,但保守派派内部围绕该问题也有分歧,有数百名出自“犹太神学院”的犹太领导人(其中有数十位拉比)联合签署公开信,反对该派的主流立场。美国犹太教改革派对特朗普的政策声明基本上持批评态度。长期以来以自由普世主义著称的“犹太教改革派联盟”主席雅各布拉比发表声明,称尽管我们也像总统一样相信应该将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移到耶路撒冷,但在缺乏一个全面和平进程计划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支持他的决定,并称白宫不应做出只会加剧冲突的单边决定。改革派的立场进一步加大了以色列与北美犹太教改革派的裂痕,给本已紧张的关系“火上浇油”。

从政治层面看,右翼犹太组织高度赞誉特朗普的声明。犹太裔共和党员全国委员会(The Republican Jewish Coalition)发表声明赞扬特朗普的决定是美国政策的重大变化,认为他确认了现实。在美国十分活跃的以色列院外集团“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则在推特中声明: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的立场,即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历史、当下和未来不可分割的首都。持强硬右翼立场的“美国锡安主义组织”领导人莫顿·克莱恩则为大使馆法案通过22年后最终在特朗普任内获得承认表示高兴。同时,他也为美国政府未能将在耶路撒冷现有的领事馆或其他政府拥有的建筑迅速改为大使馆而略感失望。极端亲以的西蒙·维森塔尔中心、“基督徒和犹太人国际友好协会”等组织则发表声明,称此举矫正了历史性的错误。

美国犹太左翼则对特朗普的政策声明提出批评和谴责。 美国犹太民主党员理事会The Jewish Democratic Council of America)主席在声明中一方面称其“确信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美国使馆可以也应该设置在以色列主权没有争议的耶路撒冷某地”,但指出白宫却忽视了对巴以和平进程的支持。近年来非常活跃的左翼组织犹太街则在声明中称以色列以耶路撒冷为都,这应当在一个共同接受的两国方案下获得国际承认,这样的方案还应将巴勒斯坦的首都建立在东耶路撒冷。该组织称特朗普政府不成熟的政策变化将损害中东和平努力并导致暴力,很可能危及以色列安全,疏远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伙伴。另一个左翼和平组织“新以色列基金会”(The New Israel Fund),则称此举显示特朗普是一个危险、无情和不负责任的总统,并称以色列将为此付出代价。                (作者为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

 

希腊、以色列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George N. Tzogopoulos

 

本文评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与希腊及以色列的关系。中国以前就有持续增强自身经济和地缘政治作用的政策,该倡议是这种政策的延续和扩展,虽然中国的长期做法尚不明朗。

“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使希腊和以色列马上就接近起来,但它给这两个国家提供了一个机会:研究中国在地中海的新作用,并把与北京的关系最大化,也不挑战它们亲西方的趋向。这逐渐成了必须做的事,因为中国在希腊和地中海东部的战略逐渐明朗,在这个地区能源项目上的利益也不断增长。

几十年来,地中海一直是一个对西方友好的地区。中国崛起为一个主要经济体影响了美国和欧盟在地中海的利益。中国在21世纪的经济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两点影响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中国领导人试图表明,中国不会带来威胁,而是寻求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建设性和遵守规则的成员。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对中国崛起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称该倡议是“一项共商、共建、共赢的系统工程,应整合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港口和铁路之间的联通和交通基础设施。中国学者一直试图把“一带一路”倡议解释为习主席上任后北京对全球战略的新思维。如果中国在经济上的优先考虑是直截了当的,它在政治上的算计可并不是这样。虽然北京官方反对把“一带一路”倡议和地缘政治直接挂钩,但这种联系即使不是直接的,也不应该忽视。西方评论界也认为其中有地缘政治的维度。

1972年,希腊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006年将其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在希腊利益的主要是对比雷埃夫斯港的投资。2006年对两国关系而言至关重要,不仅因为这年两国关系被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也因为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访问了中国。20081月,希腊比雷埃夫斯和塞萨洛尼基的两个主要集装箱码头组织了国际招标,六月中远集团被为确定为暂时的赢家。2009年,希腊议会批准了特许权协议。当年10月,中远集团进入比雷埃夫斯港,几乎和经济危机爆发是同时发生的。欧盟批准了中远集团对比雷埃夫斯港的初始投资,虽然它对中国所起作用的看法未必是正面的。

中远集团在比雷埃夫斯港取得了成功,加之“一带一路”倡议,刺激了北京在希腊进行港口外交的胃口。20135月,萨马拉斯总理访问了北京,中国总理李克强20146月访问了雅典和克里特岛,旨在加强两国关系,为比雷埃夫斯港务局私有化招标打基础。2015上半年希腊尤其动荡。在被称为“骄傲的”谈判过程中,希腊政府几乎破坏了中希关系。20157月达成的协议为比雷埃夫斯港务局的私有化和中希关系回归常态铺平了道路。“希腊私有化基金”在一份详细声明中列举了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特许协议的好处。私有化协议必须在20167月、齐普拉斯总理首次对中国进行官方访问前几天得到希腊议会的批准。在齐普拉斯的亲自干预下,这才得以成功。但留下的“希腊靠不住”的印象并不容易痊愈。

比雷埃夫斯港务局私有化不仅是中希之间的事,也影响着中欧关系的演变。欧盟委员会批准了私有化,但中国在比雷埃夫斯的新投资引起了额外的担忧。中国在比雷埃夫斯的港口投资是和“一带一路”同步的。总的来说,北京希望从希腊通过巴尔干半岛建立到中东欧的贸易联系。对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私有化的招标,中远集团耐心地等了很多年。赢得比雷埃夫斯的招标后,中远集团决定不投标塞萨洛尼基港务局。

同时,中国和希腊还在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中国也在进入希腊的能源部门。201610月,中国国家电网国际发展部(SGID)和希腊公共动力公司(PPC)签署了3. 2亿欧元的协议,买下了希腊电网运营商ADMIE24%的股份。中希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的FOSUN公司和希腊拉奇斯(Latsis)集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鹰山”组成了一个集团,重建雅典的旧赫伦尼孔机场。在进行商业的同时,希腊和中国在文化领域也尝试合作。

希腊与中国的关系开始几乎全是港口外交和能源项目,“一带一路”之后慢慢扩大,但以色列与中国的关系有更深的背景。中国传统上支持巴勒斯坦人的事业。以色列和美国的合作不容置疑,和中国接近时并不打算危及以美合作。以色列的主要焦虑是中国非常规武器在中东的扩散,而北京认为中东对其整体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北京对中东的能源政策都是根据“确保地区稳定安全”的原则制定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色列开始帮中国搞现代化。美国阻拦以色列向中国出售费尔康预警机和哈皮无人机事件影响了中以关系,但也显示了双边军事合作有真正的可能性。中以双边关系能够融合,是因为以色列的利益是在东方寻求投资机会和出口市场,中国则希望达到有利可图的交易,并且重视在研究和科技领域投资。一些高层会谈推动了双边经济合作。内塔尼亚胡看到了双边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2016年在耶路撒冷会见中国副总理刘延东时,对中以关系的新发展表示赞赏。

中国的原则一贯是对事关国家利益的领域积极投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这些领域符合其在创新方面的理想。在建设领域,中国公司参加的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是海法的Carmel隧道。在农业领域,双方合作始于一些双边协议,比如2015年签订了到2020年将农业贸易额提高到4.5亿美元的联合行动计划,并把创新技术从中国转移到以色列。如前所述,北京特别注重资助在中国的研发。

中国和以色列在经济上早有往来,2013年习主席的讲话更推动了中国的港口外交。中国对以色列的港口很有兴趣,参加了一些建设,也参加了一些对未来运营的管理。20146月,中国泛地中海港建公司被选中建设阿什杜德新港。另一家中国公司负责海法港的运营。中国公司把对海法的投资视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举措。中国对港口的投资几乎已经成了惯例。

2012年,中以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为另一个中国大工程打下了基础,这就是建设埃拉特铁路。在以方看来,这条连通红海和地中海的铁路会带来经济好处,是发展南内盖夫地区的催化剂。北京也认为经济上有利。但这条“红-地”铁路什么时候建还不清楚。

“一带一路”倡议和后续中国的投资及计划使北京成了国际关注的中心。因为希腊和以色列各具特色,北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与它们打交道。北京未必相信希腊政府,但显示了相当的耐心。希腊可以研究一下北京和以色列关系的模式,以改善和北京的关系。以色列在评估中国潜在投资和调查中国公司状况方面的专业做法对希腊也有帮助。但中国对这两国关系的做法也有共同之处。北京愿意对铁路投资,在这两个国家都可能展开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的倡议,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开发地中海地区,加强它和相关国家的关系,中国也可能帮助解决欧亚地区的冲突,同时把贸易和能源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北京正采取“走着瞧”的做法,西方国家应该趁这个机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以便从中国的行动中获得最大利益。        

(作者为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原文20171031日发表于以色列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研究专刊,国防大学李小鹿教授编译)

 

“特朗普时代的美国犹太人”研讨会在我中心举行

 

128日,“特朗普时代的美国犹太人”研讨会在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举行。 曾担任《美国研究》杂志主编多年的美国著名族裔问题专家戴维·卡茨曼(David Katzman)首先做了“特朗普时代的美国犹太人”主题报告,随后与会者围绕美国犹太人对特朗普的态度,特别是美国犹太人对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一事展开了热烈讨论。卡茨曼教授认为,大约70%的美国犹太人在总统选举中是反对特朗普的,特别对特朗普执政后民粹主义、白人至上主义、反犹主义和新纳粹的猖獗感到担忧。他认为,大多数美国犹太人虽然同意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但认为特朗普做此宣布的时机不合适,可能激化矛盾,应该在“两国方案”的基础上最终解决耶路撒冷问题。潘光主任主持了研讨会,汪舒明副主任对卡茨曼的报告作了点评。                (犹妍)

 

简讯

1117日 上海市俄欧亚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论坛暨学会年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我中心副主任余建华、 研究人员张健荣、顾炜出席。

1118日 潘光主任参加新民晚报国际部举办的年终专家研讨会并就2017年国际形势回顾和2018年国际形势展望发了言。

1119-26日余建华副主任应邀前往伊朗和摩洛哥进行访问。期间在德黑兰大学作关于中国中东外交的学术讲座,在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举行的丝绸之路的两端:中国与摩洛哥”研讨会上作了关于中东局势与中阿关系新发展的报告,并与德黑兰大学政治法律学院、伊朗欧美研究所和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律经济和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1122日至24日 张屹峰副主任应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安全研究院的邀请,参加巴尔干半岛国家与新丝绸之路:‘16+1'倡议框架内的安全挑战与风险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地缘经济战略的变化及其对巴尔干国家的意义的发言。

1129-124日 潘光主任出访斯里兰卡,参加国际儒学论坛-科伦坡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联合国文明联盟在开幕式致辞,并在学术研讨中做了题为“沿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犹太人及其与儒学文化的融合”的大会发言。会议期间,潘光会见了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商讨了合作事宜。

127日 美国国务院中东问题专家奥却(Phillip Autry)和美国驻上海总领馆政治处长李必达来访,讨论中东问题。

128日 美国著名族裔问题专家卡茨曼(David Katzman)来访,并做了“特朗普时代的美国犹太人”讲座,与会者就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一事与他进行了热烈讨论。同日,潘光主任和王健副主任应邀参加了以色列驻沪总领事普若璞举行的庆祝犹太光明节家宴,以色列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伊扎克·希霍在座。

1212上海图书馆、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最终成果发布会暨潘光主编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首发活动。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刘佩英首先致辞,潘光主任做了主题发言,并向上海图书馆赠送新书。

1213日 潘光主任设午宴招待以色列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伊扎克·希霍教授,以色列驻沪总领事普若璞和副总领事章纳达参加。

1214  潘光主任参加上海南市难民区(饶家驹安全区)纪念碑落成典礼及纪念该区建立80周年活动并在会上作了发言。潘光的父亲曾是饶家驹当年建立安全区的主要助手。

1218  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举行迎新年午餐会,潘光作为副会长出席。

1219  美国著名中亚、新疆问题专家杜磊(Dru Gladney)来访。

1223日 潘光主任为在中国-上合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基地举办的亚信反恐安全研修班授课,讲课题目是“一带一路与中国在亚洲的上升作用”。

1225日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国际问题专家蔡国忠教授来访。

1226日 潘光主任参加《国际展望》编辑部编委会会议并就2018年编辑方针和计划发表了看法和建议。

1229日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召开党工组扩大会议,商讨2018年工作,潘光会长主持了会议。余建华、顾云深、沐涛、张健荣参加会议。

                                                                   

主 编: 潘                                 本期责任编辑:汪舒明 张忆南

地 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7476            电话:02133165326/33165327

邮 编:200020                                    传真:02153510041

E-mail:  wsm@sass.org.cn  &  zyn@sass.org.cn           Websitewww.cjss.org.cn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