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社团 > 中国中东学会
“第四届埃及历史和埃及发展”高层学术论坛举行
文章来源:    日期:2022-07-25
】【打印 关闭

 

 

 

【环球网讯】 “第四届埃及历史和埃及发展”高层学术论坛23-24日以线下线上方式举行。论坛主会场设在位于通辽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校长赵东海,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埃及驻中国大使馆文化教育科技参赞乌麦伊麦·伽尼姆·吉丹女士先后在论坛开幕上发表致词。内蒙古民族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王泰主持了开幕式,并与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李晓东在论坛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院长田明主持了闭幕式。

 

 

图为论坛开幕式线下主会场主席台

 

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中国前驻沙特和埃及大使吴思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副主编郭子林,中国中东学会顾问王铁铮,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李安山,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复旦大学教授金寿福分别作了题为《中埃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埃及历史与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思考》、《埃及现代化探索之路:特点和问题》、《交流互鉴视野下的古埃及与周围世界兴衰》、《埃及近代改革的历史启示》、《中国与非洲哲学史比较研究之体会:以古埃及与中国的“宇宙”概念为例》、《区域国别研究视域下的当代埃及学》、《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及特征》的主旨报告。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编辑部主任徐再荣主持了主旨报告。

出席论坛的还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毕健康、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编辑室主任詹世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副院长金中杰、武汉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以及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等共计150余人。

 

 

图为赵东海致词

 

赵东海在致词时首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等表示欢迎。他说,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世界史学科是该校最早的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该学科在古代埃及史专家刘文鹏教授、世界现代史专家姜桂石教授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扎根祖国北疆,弘扬优良学风,推进学术创新传承。为纪念刘文鹏先生所做的贡献,2021年11月,恰值刘文鹏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学校在他辛勤耕耘了35年的校园隆重举行了刘文鹏先生纪念铜像落成仪式。

赵东海表示,长期以来,内蒙古民族大学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承办世界史研究领域全国性学术会议;在2010年、2015年、2019年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以埃及历史和埃及发展研究为主题的高层学术论坛。如今,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刘文鹏学术讲座”、“埃及历史和埃及发展高层学术论坛”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品牌。

 

 

图为王林聪致词

 

王林聪在致词时表示,中国的埃及研究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凡成就。在中东地区的国别研究中,研究埃及的力量和成就是最突出的。埃及研究已成为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优势、强项和品牌,成果丰厚,人才队伍集中。内蒙古民族大学埃及研究坐拥世界史、区域国别学两大一级学科。特别是随着区域国别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之后,我国的埃及研究迎来了黄金时代。2022年7月23日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埃及“723革命”七十周年。因此,在7月23日举办相关论坛具有特殊意义。埃及“723革命”不仅揭开了现代埃及的新的一页,也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历史进程的里程碑。在这样的特殊节点上,围绕今天的主题,专家们将总结和反思埃及研究的进展,埃及学的流变,考察埃及文明的世界影响,探索埃及历史进程和现代化道路、埃及与世界的互动,中国和埃及的共同发展和新时代战略合作伙伴等。这既是重要的基础研究,也是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推动建立具有中国学者视角又符合埃及实际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今天的高端研讨会将为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走深走实做出新贡献。中国中东学会将竭力支持并共同推动学术交流活动。

 

 

图为罗林致词

 

罗林在致词时表示,对于埃及研究而言,今年是个不平凡的年头,200年前,1822年9月27日,法国学者商博良在法兰西文学院宣布破译出罗塞塔石碑上的古埃及文字,从此古埃及遗留下的几乎所有文献资料都可以解读了,世界出现一个新的学科:埃及学。同时,今年还是中国埃及学研究的奠基者刘文鹏教授从事古埃及研究50周年纪念,还是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世界上古史-埃及史研究所成立的第30个年头。30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同仁们“拓荒耕作,成难为之功”,深耕世界史学科。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埃及史研究还体现出古今结合、推陈出新的特点。把埃及古代史与近代史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克服目前国内埃及史研究,重微观轻宏观,重现当代史,轻古代、近代史,造成埃及历史研究的割裂,不利于揭示埃及历史发展规律的全貌,而将埃及的历史与现状真正贯通,融为一体。2021年,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内蒙古民族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成立,为中国特色的埃及史研究“三大体系”的构建,探索埃及史研究的区域国别学转型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图为乌麦伊麦·伽尼姆·吉丹女士致词

 

乌麦伊麦·伽尼姆·吉丹女士在致词时表示,埃及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2022年是埃及和中国建交66周年,两国自1956年建交以来,双方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运动斗争中建立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兄弟情谊,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发展道路上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友好合作之路,埃中两国自2014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埃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埃中两国关系在多领域都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两国元首互访活动频繁,埃及总统塞西阁下受邀出席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并在此期间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了友好的交流,新冠疫情期间埃中两国互相帮助支持,中国新冠疫苗埃及本土化生产,这些都充分说明双方在本土推动埃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坚定朝着新时代构建中埃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埃方愿同中方一道,加强埃方“2030愿景”与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共同推进苏伊士运河经济走廊等项目建设。很高兴能看到有如此众多的中国学者对埃及历史、埃及近现代道路与发展模式,埃中关系以及埃及及地区作用深入研究,我想这些研究成果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视野中的埃及学,中国视野中的埃及历史和发展,我们也可以以此进一步探讨中国视野中埃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图为论坛开幕式线下主会场现场

 

论坛由中国中东学会、内蒙古民族大学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中东研究中心承办。论坛项目支持为世界史学科促进埃及国别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论坛主题为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埃及历史与埃及现代化以及中埃关系,相关议题为古代埃及与中外埃及学的发展、阿拉伯国家产生以来的埃及历史、当代埃及经济社会与转型、埃及安全/对外战略与地区作用、中埃关系与文化交流。

 

 

图为线上出席论坛的部分专家学者

 

在论坛研讨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海利、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刚、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车效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别区域分社总编辑高明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章远等先后主持了相关分会场的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贾笑冰、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郭丹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教授戴晓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常务副主编安春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天社、《历史教学》执行编辑王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传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阿拉伯世界研究》编辑部主任李意等先后就相关研讨进行了评议。

 

 

图为论坛闭幕式线下主会场主席台

 

在论坛闭幕式上,李晓东总结道,本次论坛将埃及古代历史和埃及近现代历史很好的衔接起来,使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感受到了古埃及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现象,这表明中国学者正在一点一滴、脚踏实地地构建中国特色的埃及学。王泰感谢了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介绍了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学科下一步埃及史研究的计划,表示今后将举办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的埃及历史与埃及发展高层学术论坛,以打造更好的学术品牌。

 

文章转载自环球网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