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 南非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国别报告——南非共和国.pdf
面积 122万平方公里
人口 443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4人(1998年)。
民族或部族 南非居民主要有4个人种,包括非洲人、白种人、“有色人”(混血种人)和亚洲裔人。非洲人约占总人口的77.4%,分为9个部族:祖鲁人、科萨人、斯威士人、恩德贝勒人、南索托人、北索托人、茨瓦纳人、聪加人和文达人。白种人(欧洲移民后裔)约占总人口的12.2%,其中阿非里卡人(即操阿非里卡语的白人),占58%;英语白人,占39%;其余3%分别为操葡、德、荷、希腊、意、法语的欧洲裔人和犹太人。“有色人”(即混血种人)约占人口的8%。亚洲裔人占人口的2.4%,其中除2万左右华裔人外,其余基本是印度人后裔。
宗教 基督教为第一大宗教,信奉基督教的约占总人口的78%,其中以非洲人本地教会教徒最多,人数约630万。其次为荷兰归正教,人数近400万。第三位是罗马天主教会,人数近300万。以下是卫理公会260万人,英国圣公会近200万人,路德教约100万人,还有一些信徒约几十万的教会。此外,约60万人信奉印度教,约有400万人信伊斯兰教,还有犹太教徒近13万。虽然由于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大部分非洲人信奉基督教,但是仍有几百万非洲人信奉非洲传统宗教。传统宗教没有文字教义,以家族文化、部落传统习俗、宗教礼仪和忌讳等成为非洲人生活准则的一部分,如崇拜先知、信奉祖先。
语言 1996年《南非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有11种,包括英语、阿非里卡语、祖鲁、科萨、斯瓦提、恩德贝勒、南索托、莱伯瓦(佩迪)、茨瓦纳、聪加和文达。
首都 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为中央政府所在地。立法首都开普敦,为议会所在地。司法首都布隆方丹,为最高法院所在地。
国家元首 总统塔博·姆贝基(Thabo Mbiki)1999年6月16日宣誓就职民主南非的第二任总统。
自然地理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南端,在南纬22°~35°,东经17°~33°之间,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环绕,两大洋交汇于好望角附近的海域,海岸线长2954公里。陆地边界从西北到东南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另一邻国莱索托被南非领土所围绕。中部是南非高原,海拔高度平均为1200米,在高地和东部狭长的沿海平原之间是陡峭的德拉肯斯山脉,高原以西为卡拉哈里盆地的南端,西南部为开普山脉及坡地和沿海平原。
南非气候多样,东北部沿海是亚热带气候,西南部开普平原为地中海型气候,东部高山有降雪的冬天,西北部沙漠干旱炎热,东西温差大于南北温差。南非日照充足,而降水量小。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502毫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857毫米的降水量。南非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年降水量为2000毫米,但全国只有20%的地区年降水量在760毫米以上。南非缺少具有航运价值的河流或湖泊,由于周期性干旱,西部很多河流只在雨季见水。最长的河是奥兰治河,全长1860公里。穿越东部高原山脉的河流,虽不能用于航运,但提供了丰富的水电资源。多样的气候为南非的农业提供了生产多种农作物的条件。南非有世界著名的野生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成为旅游业取之不尽的资源。
南非的地下矿藏极其丰富。韦特沃特斯兰德盆地,有世界储量最丰富的黄金矿带。过去一个世纪当中,世界黄金产量的47%左右出自南非。在德兰士瓦省中部,从东到西有一个方圆5万平方公里的浅碟形地质构造,蕴藏着世界上很大一部分重要矿物,包括铂和铂类金属,铬、钒、镍、萤石和硅酸盐,其中铂、铬、钒的储量为世界之首。开普省西北部有世界储量最大的锰矿。金伯利一带有世界著名的钻石矿。南非的煤炭储量也很丰富,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历史
(一) 殖民入侵前的非洲人社会
非洲南端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南非各地的考古发现证实,南非次大陆在300万年前,甚至更早,就有人类居住。今天南非疆界内的非洲人,自远古以来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到15世纪末期欧洲人“发现”这片土地时,桑人(亦被称为布须曼人)、科伊人(亦被称为霍屯督人)和班图人(亦被称为尼格罗人)早已是这里的主人了。桑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地带和山峦之间。他们是这里最早的居民。在南部非洲各地发现的桑人岩壁绘画中,最古老的距今已有2.8万年。
科伊人为游牧民族,生活在降雨较充足的西南部地区。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公元初年,这里已有游牧活动。南非东半部地区分布着从事半农半牧的班图人。这一带雨水充沛,适合农耕。据考古证明,来自非洲中部的班图人在公元3世纪之前就已跨过林波波河,进入德拉肯斯山脉东麓和东部沿海平原。班图人农牧兼营,使用铁制工具。
15世纪班图人的社会组织已形成权力集中的酋长领地。实行多妻制。随着人口的繁衍和氏族的增多,酋长领地越来越多。这些酋长领地还没有构成统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是亲族关系。班图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往来,在酋长和部落会议的民主统治之下生活。土地属部落公有,酋长有分配权。在适宜的农业环境中,人口不断增长,随之出现对土地和水源的更大需求。一部分班图人渐渐向西部桑人狩猎地区和科伊人的放牧区域迁徙,其间既有征战和杀戮,也有融合与互通。南非各族非洲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形成文字。因此,除了考古发现之外,民间的口头传说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南非历史学家所收集的众多口头文学证明,分布在南起大鱼河北至赞比西河地带的班图人源于同一祖先,其语言分为恩古尼(Nguni)和索托(Sotho)两类。这两种语言有相似的语法和许多共同的词汇。现今南非境内非洲人部族中的科萨人、祖鲁人、聪加人、文达人、斯威士人和恩德贝勒人的语言,属于恩古尼语;南、北索托人和茨瓦纳人的语言属于索托语。也有把聪加语和文达语列为单独语种的分法。这些部族语言的互通性是公认的。
在17世纪中叶白人殖民者侵入南非之前,这里的非洲人社会遵循着自有的模式和规律,发展和演变着。
(二)欧洲殖民者对南非的侵略和征战
15世纪末,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斯的船队因风暴原因在开普半岛东海岸的摩泽尔湾Mossel Bay停泊(1487年);之后,葡萄牙冒险家范斯科·伽玛率领的远征舰队于1497年11月绕过好望角,驶往印度。到16世纪末,荷兰、英国、法国,以及北欧国家驶往亚洲的商船也开始使用这条航线;在开普半岛补充淡水,用烟草、铜铁与当地科伊人交换牛羊肉;而且有了在这里建立中途补给站的设想。最早在非洲南端设立定居点的欧洲殖民者,是17世纪上半叶“达到商业繁荣顶点”的荷兰人。
1、开普殖民地时期
荷属开普殖民地 1652年4月,荷兰人范吕贝克奉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命,率领80名公司雇员组成的远征船队到达开普半岛南端的海湾。因为岸边耸立一座顶平如桌面的山峰,遂称之为桌山和桌湾。公司雇员们在这里种地养畜,为来往的荷兰船队提供肉类、蔬菜和水果。1657年公司决定准许9名公司雇员解除与公司的关系,在桌山脚下建立私人农场。此后,陆续有更多的雇员由公司准许获得土地,成为所谓“自由民”。在开普半岛南端出现一些白人定居点,荷属开普殖民地由此开始。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陆续把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招收的雇员和难民运到开普。法、德移民与荷兰移民逐渐融为一体,而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东印度公司有意推行同化政策,以荷兰语为官方语言,规定荷兰归正教为惟一宗教。随着过往船队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呈现不足。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58~1659年运进两船奴隶,自此,开普殖民地奴隶制开始。此后,不断有奴隶被运到开普殖民地。他们中除少数来自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之外,大部分来自亚洲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现今斯里兰卡)。奴隶的劳动力不仅被占有,女奴隶的人身也被白人殖民者占有。由于白人移民中男多女少,有些欧洲人与女奴隶结婚,但为数很少。多数是婚外占有女奴隶。这样就产生了开普殖民地的混血种人,后来被南非当局称为“有色人”。
白人殖民者到开普不久,就与当地非洲人发生了冲突。开普半岛南部科伊人的牧场不断被白人侵占,牲畜被掠夺。科伊人以攻击白人的牲畜和财产相报复。1673~1677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经过4次征伐,利用科伊人内部纠纷,迫使科伊人首领们同意向公司进贡,接受公司对纠纷的仲裁。失去土地的科伊人,不得不向公司和殖民者出卖劳动力,或沦为奴隶;那些不愿屈服于白人的科伊人,被迫逃向内地,以狩猎为生。加入白人社会的科伊人,在18世纪初,遭到荷兰商船带来的天花的传染,几近灭绝。
白人移民不断向北扩张,霸占桑人和科伊人的狩猎地,遇到土著人的抵抗。在1786~1795年间,共有2?400多科伊桑人被杀。科伊桑人近乎灭绝。幸存者大多逃离白人殖民地,也有一些被吸收到白人社会为奴。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征战和掠夺,南非西半部的土著人社会基本上毁灭了。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破产,荷兰被法国击败,英国乘机夺取了开普殖民地。此时,开普殖民地白人大约为1.4万人,奴隶近1.5万人。荷属开普殖民地经济基本上是农牧业,主要服务于东印度公司往来船队的补给。开普敦是殖民地惟一的城市和出海口,住有约5000白人和1万奴隶。少量的商业,主要服务于白人社会。
英国侵入 1795年,英国占领开普殖民地之后,根据1803年的亚眠条约,荷兰人的巴达维亚共和国重得开普,但最终于1806年落入英国之手。英国对开普殖民地的所有权,在1814年的维也纳和会上得到确认。英国为了在开普殖民地确立统治地位,实行鼓励英国人向开普移民的政策。为了解决英国国内的失业和社会动荡,英政府在1820年把5000名英国人安置到开普东部的阿尔戈阿湾定居点,后称为伊丽莎白港。这批移民中的一部分,迁至伊丽莎白港东北100多公里处的格雷姆斯敦,建立了一个英裔人的定居点。英国移民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宗教、社会传统,没有同化于布尔人社会。
英国殖民当局在行政管理、司法制度方面逐渐英国化。英语被规定为政府、法庭的官方用语,也是公立学校的教学用语。荷兰归正教虽然继续得到官方支持,但是英国教会的影响逐渐扩大,布尔人社会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受到抑制。
英国殖民统治使英国人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满足英国毛纺织业的需求,英国人引进美丽奴种羊,加快开普畜牧业发展。羊毛成为开普的主要出口项目。外贸的绝大部分被英国控制。邮政、通讯和金融机构也发展起来,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从开普敦至威灵敦,全长92公里。
英殖民当局向开普半岛东部扩张。布尔人在19世纪末曾3次向东开普推进,未能得手。1811~1812年,英国殖民政府调动正规军队大举进犯班图语科萨人的土地。科萨人联合起来,反击侵略,终因不敌英军而失败。除人祸之外,科萨人又遇天灾。1857~1858年间,一场由欧洲传入的牛肺疫蔓延到科萨人的牧场,大批牲畜死亡。科萨人听信所谓“先人”的告诫,杀掉牛群、毁掉庄稼,以求得救,结果是自我毁灭。英国殖民当局乘机占据科萨人的土地。科萨人的反抗并没有停止。1778~1878年的100年间,布尔人以及后来的英国人与科萨人进行了9次所谓“卡弗尔战争”,才最终控制了大鱼河流域和大凯河西岸的土地。
2、向北部的殖民扩张和对非洲土著民族的征战
英国殖民统治与布尔人殖民利益之间的冲突,引起19世纪中期这两股白人殖民势力向北扩张。英国人沿海岸线北进,布尔人向中、北部高地推进。在此期间,英、布殖民者之间的争夺越发激烈,白人殖民者与非洲人之间的战争也更加残酷。
布尔人北迁与祖鲁人的血战 英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引起布尔人的反感。废奴,是引起开普殖民地社会变化,导致英、布分歧的另一重要因素。英国议会1833年通过解放所有英国殖民地奴隶的法令,使长期依赖奴隶劳动的布尔人感到不满。引起开普殖民地的布尔人大举北迁。1834~1840年间共有约6000布尔人北上,相当于开普殖民地白人总数的10%。同时被他们带走的还有大约同样数量的奴隶和仆人。布尔人很快占据了奥兰治河以北的高原地带、瓦尔河两岸和图戈拉河流域的大片沃土。
布尔人很快得手的重要原因,是利用了19世纪初期北部恩古尼人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水源的战争所造成的空虚。19世纪初期30年间,这一带从事农牧业的非洲人接连遭遇大旱,使人口增长与土地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部族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征战之中,祖鲁王国逐渐称雄,统一了北恩古尼的所有王国,控制了现今纳塔尔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支组织严密的4万人的军队。祖鲁王国首领恰卡被其左右和兄弟丁冈暗杀后,丁冈称王继续征杀。这个被称为“姆菲卡尼”的持续战乱,使大量非洲人丧生,农牧业荒废,战败部落的社会组织破坏。布尔人乘虚而入,掠夺非洲人的牲畜和土地,杀戮、驱逐土著居民。
祖鲁王丁冈握有几万大军,决心清除白人入侵者对其领地的威胁。1838年2月6日,丁冈佯装签约诱来布尔人头目皮特·雷梯夫一行,祖鲁武士将他们杀死。随后,祖鲁军队袭击布尔人定居点,杀人掠畜,令白人胆寒。布尔人加紧补充力量集结兵力。12月16日,布尔人与祖鲁人展开决战。安德里斯·比勒陀利乌斯率领的布尔人突击队,侵入祖鲁王国腹地,在姆佛洛希河岸以57辆牛车围成圆阵,人手一枪并配有两门火炮。祖鲁军队近万人,手持长矛盾牌,向布尔人牛车发起进攻。约3000祖鲁勇士死在布尔人的枪弹下,血流成河,祖鲁军队败退。布尔人占领纳塔尔中部。
英国吞并纳塔尔 1824年,一小批英国人来到现今的德班港附近,建立一个定居点,取名纳塔尔港。英国商人和传教士与祖鲁王国小心相处,取得土地,立足扎根。1838年12月布尔人打败丁干,在纳塔尔得势后,向南进犯,遂与英国殖民利益发生冲突。英国殖民军队随即出兵纳塔尔,一年之后,英国吞并纳塔尔。
英国在纳塔尔的殖民统治与祖鲁王国的冲突不断加剧。1878年底,英殖民当局要求当时的祖鲁王塞图瓦约解散他的军队,遭到拒绝。1879年初,英殖民军分4路进攻祖鲁王国。祖鲁人巧用计策,调虎离山,伏击敌人,使英军伤亡惨重,一个纵队几乎全军覆没。英军后来的进攻也未成功。祖鲁人在此后的4次战役中,显示了极其高超的作战能力。后来,英国从本土调来军队,增加了火炮,祖鲁人战败。1887年,祖鲁王国的土地被英国殖民当局兼并,成为纳塔尔殖民地的一部分。
为解决甘蔗种植园劳动力不足,英国在其殖民地印度招募契约劳工。1860~1866年间约6000印度人来到纳塔尔,到1907年,有近10万印度人 “输入”南非。印度人大多在这里定居,成为南非多种族社会的一部分。
19世纪中期,形成开普和纳塔尔两个英属殖民地与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共存的局面。
(三)矿业开发和南非的统一
1、矿业带动了南非的工业革命
19世纪60年代,南非的地位与英国其他非洲殖民地差别不大。英国在这里的经济利益有限,贸易和投资少。矿业开发改变了南非的面貌。1867年在瓦尔河与哈特斯河交汇处发现钻石,引起了轰动。两三年间,数千人蜂拥而至,挥锹抡镐,寻找钻石。1869年在金伯利附近又发现钻石矿脉。欧洲投机家、投资者涌向金伯利,钻石矿业兴起,德贝尔斯钻石公司由此发家。1871年,英国宣布钻石矿区所在的格里夸兰地区归英国所有,1880年并入英属开普殖民地。
19世纪后期南非矿业的快速发展,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输出成为趋势的时期发生的。这使南非矿业的兴起只经历了短暂的自由竞争阶段。钻石矿业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个体操作、小公司竞争,到大公司垄断的过程。金伯利在187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钻石生产矿;到1890年,钻石收入已占开普殖民地岁入的50%以上。
1886年,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发现巨大的黄金矿脉。黄金城——约翰内斯堡兴起。金矿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资本、劳工大量聚集到这里。发展金矿业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了钻石业。钻石巨头们把20年间积累的雄厚资本大量转移到金矿开发。金矿业从一开始就被垄断资本控制,主要是英国资本,仅次于英国的是德国资本。南非黄金产量1898年超过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世界最大产金国,占世界黄金年产量的27.5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矿业巨头奥本海默家族转向美国资本市场。欧内斯特·奥本海默创建的“南非英美公司”是南非矿业中最大的垄断公司,其原始资本的1/2来自美国的大财团,是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
矿业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如能源工业(煤矿)、建筑业、炸药生产和铁路建设的发展,金融业和通讯业也随之兴旺。矿业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白人移民社会和非洲人社会,都被白人资本的需求所驱使,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2、非洲人传统社会被破坏
南非工业化的初期,有现成的国际资本,却没有现成的无产阶级。矿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除来自欧洲、主要是英国的技术工人之外,大量的非技术性劳动要靠当地人承担。廉价黑人劳动是矿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为了迫使非洲人离开土地出卖劳动力,英殖民当局对非洲人进行强制无产阶级化,其手段是武力剥夺非洲人的土地,同时征收苛捐杂税,使非洲人在农村难以为生。掠夺土地的殖民战争持续到19世纪末,非洲人的土地大部被白人占据,只剩零零星星的“土著人保留地”。传统农业遭到破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严重。大批非洲人男子离开土地,到矿区出卖劳动力,农业多由妇女承担。男子外出导致很多家庭破裂。
非洲人矿工受到种种虐待和限制。他们住在兵营式的单身宿舍区,不能携带家属;非洲人矿工必须随身携带通行证;合同期满前不得离去,否则为非法;非洲人不能组织工会。
3、英布战争
矿业开发所引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布尔人的生产方式和统治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英布矛盾随之加剧。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打破了业已形成的种族地域分布。自我封闭的德兰士瓦布尔人共和国,被金矿资本所冲破,大量外部白人带着资本和技术涌入布尔人的领地,英语成为矿业用语,英国文化在约翰内斯堡处于统治地位。由于此时土地扩张已近极限,布尔人中的无地者不得不进入城市谋生。布尔人受到英国资本和英国文化的冲击,又遇到非洲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这对自认为是上帝选民的布尔人,无疑是对其自信心的打击,因而感到威胁。
19世纪80年代,帝国主义对非洲的争夺更为激烈,英帝国的从开普到开罗的非洲殖民地势力范围设想,终因力不从心而无法实现。但是,英国在南部非洲的殖民争夺中得胜,巩固和扩大了其势力范围。英国在南部非洲的扩张,既同布尔人共和国的利益有冲突,又面临新崛起的德国的挑战。1883年德国侵占西南非洲后,英国急忙在1884年柏林会议上与德国确定划分非洲势力范围的基本原则,并在1890年赫尔果兰条约中正式划定英、德非洲殖民地的疆界。英国承认德国占领西南非洲,德国承认英国占有沃尔维斯湾(亦称鲸湾)。1885年,英国吞并贝专纳(今博茨瓦纳),并宣布斯威士兰为其保护国,以阻止德兰士瓦布尔人共和国向西发展,或向东取得出海口。为了阻止布尔人北上,英国政府在1889年授权英国南非公司侵占林波波河以北地带——马肖纳兰(今津巴布韦);1890年,宣布该地为英国殖民地。至此,南非的疆界形成。
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英布矛盾日渐尖锐。为了增强与英国对抗的力量,德兰士瓦布尔人共和国与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英国为压制德兰士瓦,使其保留在英国势力范围内,曾在1895年底进行军事侵略,但很快失败。1899年初,居住在德兰士瓦的外来白人,其中大部分为英国人,以英人无平等的选举权、受虐待为由,联名要求英国干涉。此时,德兰士瓦总统克罗格已从欧洲购买大量武器,准备镇压“外来人”的反政府活动,对付英国的干涉。克罗格在1899年10月11日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停止英军在边境地区的调动,遭到英国拒绝,于是英、布开战。这是英、布殖民者之间最后一次战场上的较量。布尔人借助地利人和,以游击战袭击英军,骚扰开普和纳塔尔殖民地,阻断英军补给,使英军遭到重创,共有2万多英军战死于南非。英国依仗财力军力雄厚,先后投入兵力45万,耗资2亿英镑,击败布尔人。布尔人军队损失近半,有2万多布尔人平民,包括儿童,因病和饿死于集中营;英军的“焦土政策”使布尔人的农牧场几乎毁灭殆尽。两年半的战争使布尔人元气大伤,最终放弃抵抗。1902年5月31日,英、布双方在比勒陀利亚签订韦雷尼欣和约。英布战争中,很多非洲人参加了英军的作战。战争结束后,英国毫无报恩之意,
把非洲人抛在一边。
4、南非的统一
战争结束,英国政府加紧实现英属南非联邦计划。1906年,英国自由党政府上台,实行与布尔人和解的政策,先后准许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河殖民地成立自治政府。形成四个英属殖民地共存的局面。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四个殖民地之间在交通、关税和贸易方面的纠纷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由于劳动力短缺,白人经济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工市场,“合理”分配黑人劳工。
战争期间(1899~1901年)韦特沃特斯兰德金矿几乎关闭,很多非洲人离开金矿返回农村。战后大量的英国资本投向南非金矿,矿业的恢复急需大量劳动力。为了解决劳动力的不足,英国政府与中国清朝政府在1904年5月达成协议,在中国招工。从1904年5月到1906年11月,共有63695名中国劳工被运到南非,占矿工总数的40.22%。华工辛勤而高效的劳动,扭转了金矿的困难局面,到1906年底,南非金矿产量超过战前水平,重新成为世界最大黄金生产者。由于英国工会的反对和德兰士瓦内部对引进中国劳工的不满,英国政府于1907年1月决定停止招募华工。到1910年2月,最后一批3年期满的华工回国。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非洲人劳工,仍是矿业资本的一个难题。这是矿业资本要求政治统一的原因之一。
1908年10月,四个殖民地的代表团在德班市开会,讨论制定宪法;1909年四个殖民地的议会通过宪法草案后,草案呈英国议会通过,成为南非第一部宪法,即1909年《南非法》。这是一部种族主义的宪法,它奠定了南非白人种族主义制度的基础。1910年5月31日,英属南非联邦成立,格莱斯敦勋爵任总督,路易斯·博塔成为南非第一届白人政府的总理。
四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强化和衰败
1、南非联邦
1910年5月31日,英属南非联邦成立,格莱斯敦勋爵任总督,路易斯·博塔成为南非第一届白人政府总理。南非联邦是英帝国的一个自治领。英国的影响和南非英语白人的政治力量逐渐减弱,布尔人(后自称阿非里卡人)政治上日益强大,1910年以后的各届白人政府,都是阿非里卡人政党掌权。
南非联邦建立后,两部分白人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已经降为次要矛盾。由于南非欧洲移民大大少于非洲人,白人主要考虑如何巩固权力,即强化对非洲人的统治。
1910年南非联邦建立后,白人政府通过一系列立法,确定和巩固了白人对南非的政治统治、对南非土地和资源的占有,以及对黑人劳工的控制和剥削。1909年的《南非法》,奠定了白人种族主义制度的基础。政治权力被白人独占,立法、执法和司法机构完全由白人占据。“非白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和参政权利。1913年通过《土著人土地法》,禁止非洲人在“土著人保留地”之外占有或购买土地。1936年的《土著人托管和土地法》规定土著人保留地将占南非土地的13%左右。该法成为20世纪50年代南非政府推行“班图斯坦”计划(即后来的“黑人家园”计划)的根据。白人当局还制定了一系列种族主义的劳工法,如1911年的《土著劳工管理法》和《矿山和工厂法》,禁止黑人中断雇用合同,规定了照顾白人的职业保留制度。1924年的《工业调解法》规定了白人工会的权利,而剥夺非洲人组织工会或罢工的权利,不承认非洲人的雇员资格。1923年的《土著人(城市地区)法》,是南非第一个有关居住区域实行种族隔离的法律,规定在白人城镇周围划定非洲人住区,与“白人区”隔离,对非洲人实行严格的“通行证”制度。
非洲人反对剥夺他们的合法权利,于1909年在布隆方丹召开南非土著人大会。在此基础上,1912年1月8日成立了全国性的非洲民族主义组织“南非土著人国民大会”,1923年改名为“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旨在维护非洲人的民族利益,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非参加盟军作战,成为盟军弹药、食品、服装和战略矿产品的重要供应国。开普海上航线成为盟军船队通往北非和亚洲战场的关键通道。由军需带动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南非的港口也得以繁荣。战争期间,史末资政府出于国内稳定的需要,并受到国际反法西斯、反种族主义舆论的影响,曾一度放松对非洲人的控制。战争期间黑人力量的增长,引起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恐慌。阿非里卡人的国民党乘机煽起种族主义情绪,扩大势力。
2、种族隔离制度
1948年南非白人大选,国民党打出“维护白种人的纯洁、保证白种人的特权”的口号,以微弱多数战胜史末资的统一党。国民党上台后,全面推行种族隔离政策,南非历史进入一个最黑暗的时期。种族隔离制度的支柱,通常指以种族为基础的《人口登记法》《集团住区法》《土著人法》(即通行证法)和对非洲人分而治之的《班图权力法》及《促进班图自治政府法》。种族隔离制度企图从政治、经济和地域上把白人和黑人完全分开。不仅非洲人丧失了合法权利,而且“有色人”和印度人以前拥有的有限权利也被剥夺。
20世纪50年代初,非国大和印度人大会共同发起“蔑视不公正法运动”。此后,反对种族隔离法的群众运动贯穿整个50年代。1955年多种族参加的人民大会运动形成《自由宪章》。非国大当中的“非洲主义者”反对在组织上与印度人和白人联合,于1959年4月6日脱离非国大,另组“泛非主义者大会”(简称泛非大)。1960年3月21日,泛非大率先开始反通行证法运动。当天,在黑人城镇沙佩维尔,参加反通行证法和平示威的群众遭到血腥镇压,警察开枪打死69名非洲人,打伤180人。沙佩维尔惨案,引起南非全国黑人的愤怒和反抗。南非当局实行紧急状态法,4月8日宣布取缔非国大和泛非大。1961年遭到国际社会谴责的南非政府宣布退出英联邦,改国名为南非共和国。
60年代初,非国大和泛非大先后转入秘密活动,开始武装斗争。白人当局残酷镇压,非国大和泛非大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曼德拉等黑人领袖被监禁到罗本岛监狱。非国大和泛非大幸存的领导机构转移国外,开展外交活动,培训游击战士。为了阻挡非洲独立浪潮向南非蔓延,南非国民党政府从60年代初开始扩充军队,发展军火工业。到70年代中期,南非不仅具有现代常规武器,而且拥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
70年代初兴起的黑人觉醒运动和1976年索韦托学生暴动,改变了南非的政治面貌,掀起以黑人工人运动为主体的群众斗争高潮,白人统治开始动摇。经过整个80年代对立双方的激烈较量,加上国际社会对南非政权的制裁,种族隔离制度陷入危机。白人政权不得不与黑人解放运动进行谈判,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向种族平等的民主制度过渡。
政治
1990年2月,南非取消党禁,释放政治犯。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走出监狱获得自由,南非的政治解决进程开始。多党制宪谈判于1991年底开始,经过两年的协商,于1993年11月通过《过渡宪法法案》。1993年12月22日,南非议会通过这部临时宪法《南非共和国宪法法案》1993年,标志着在法律上废除了白人种族主义统治。
1994年4月26~29日,南非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不分种族的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赢得63%的选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政党;国民党居第二位,得票率为20%;因卡塔自由党赢得10.7%的选票,位居第三。得票率在5%以下的政党依次为自由阵线、民主党、泛非主义者大会和非洲人基督教民主党。根据选举结果,按照临时宪法规定的比例代表制和分享权力的原则,组成议会和全国团结政府。
1994年以来,以非国大为主体的民族团结政府奉行和解、发展的政策,妥善处理种族矛盾,稳步推进社会改革,努力提高黑人经济和社会地位,基本实现平稳过渡。1998年,南非政府进一步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对军队、司法、金融系统进行调整。针对就业、治安、贪污、道德等社会焦点问题,先后举行一系列总统会议。“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提交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种族隔离期间南非大规模侵犯人权的情况。各政党积极准备1999年大选,非国大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宪法
1993年12月22日,南非议会通过的《南非共和国宪法法案》,是过渡阶段的临时宪法。南非的新宪法的最后文本,由大选后产生的制宪议会制定和通过。临时宪法是过渡阶段国家管理的基本法规,为南非的稳定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主要目标是在政治上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使各种族在法律上获得平等的权利。该法规定保护私有财产权利、对土地实行有偿收买政策。临时宪法体现了南非的多种族、多部族和多样文化、多种利益要求的特点,如官方语言即有11种,都有平等的使用和发展的权利。
临时宪法所包含的制宪原则,对制订新宪法具有约束力。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所有南非人拥有统一的国籍。2、建立一个民主制宪的主权国家。3、男女平等,各种族平等。4、规定受法律保护的基本人权法案。5、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6、建立全国团结政府。7、全国划分为9个省,各省具有一定的立宪和行政权力。8、制宪议会负责起草和通过最终的宪法。9、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包括一个宪法法庭。
1994年新政府成立后,南非制宪议会经过两年的谈判,在1996年5月8日以421票赞成,2票反对,10票弃权,通过《南非共和国宪法法案》1996年第108号法案。同年12月4日,宪法法院通过《南非共和国宪法》,该宪法自1997年2月4日生效。南非新宪法以种族平等、男女平等和保障公民广泛的基本权利为特征,与种族歧视的旧制度形成鲜明对照。新宪法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同时,也承认民族和利益的多样性,尊重选择的权利,实行多党民主制度。新宪法与临时宪法相比,变化最大之处,是关于政府组成的规定。新宪法规定,在议会占简单多数的党就有权组阁,从而确定了多数党执政的体制。按照1993年临时宪法的规定,多党联合政府可以持续到1999年大选。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南非在法律上完成了政治过渡。为种族平等的民主体制的确立和今后的民族国家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石。
议会
本届议会于1994年5月9日产生,任期5年。按照临时宪法,分为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国民议会设400个议席,200个席位通过全国大选产生,另200个席位由省级选举产生,其中非国大252席,国民党82席,因卡塔43席,自由阵线9席,民主党7席,泛非大5席,非洲基督教民主党2席。参议院设90个议席,每省10个议席,其中非国大60席,国民党17席,因卡塔5席,自由阵线5席,民主党3席。国民议会议长弗里恩·金瓦拉(Frene Ginwala,女),参议院议长科比·库切(Kobie Coetsee)。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共同组成制宪议会,负责新宪法的起草工作,主席西里尔·拉马弗萨(Cyril Ramaphosa)。1997年2月6日,按照新宪法,由各省选派代表组成全国省级事务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Provinces)取代参议院,共设90个议席,主席帕特里克·勒科塔(Patrick Lekota)。
政府
分为中央、省和地方三级。中央政府称民族团结政府 Government of National Unity),于1994年5月10日产生,任期5年,由在议会席位超过5%的非国大、国民党和因卡塔自由党组成。实行总统内阁制。内阁由总统、副总统及总统任命的不超过27位部长组成。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纳尔逊·曼德拉当选政府总统,该党还得到第一副总统塔博·姆贝基和18个内阁部长职务。国民党主席德克勒克担任第二副总统,该党还得到5个内阁部长职务。因卡塔自由党主席布特莱齐担任内政部长,该党还得到另外两个内阁部长职务。财政部长由无党派人士担任。
1996年《南非共和国宪法法案》规定,在议会占简单多数的党就有权组阁,从而确定了多数党执政的体制。新宪法通过后,国民党退出全国团结政府,因卡塔自由党继续留在政府内。变动后的内阁中,非国大和因卡塔分别有22和3个部长职位。内阁名单如下: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副总统塔博·姆贝基(Thabo Mbeki),国防部长乔·莫迪塞(Joe Modise),安全部长西德尼·穆法马迪(Sidney Mufamadi),外交部长阿尔弗雷德·恩佐(Alfred Nzo),财政部长特莱瓦尔·马纽尔(Trevor Manuel),贸工部长艾里克·欧文(Alec Erwin),内政部长曼戈苏图·布特莱齐(Mangosuthu Buthelezi,因卡塔自由党),文化艺术和科技部长莱奥尼尔·姆特夏利 (Lionel Mtshali,因卡塔自由党),劳改事务部长西弗·姆兹米拉(Sipho Mzimela,因卡塔自由党),住房部长姗基·姆坦比-玛汉耶勒(Sankie Mthembi-Mahanyele,女),司法部长杜拉赫·奥马尔(Dullah Omar),教育部长希布西索·本古(Sibusiso Bengu),体育娱乐部长史蒂夫·特什韦提(Steve Tshwete),邮电通讯广播部长杰·奈杜(Jay Naidoo),劳工部长提托·姆博维尼(Tito Mboweni),卫生部长恩科萨扎纳·德拉米尼-祖马Nkosazana Dlamini-Zuma,女,交通部长马克·马哈拉吉(Mac Mamharaj),水利和森林事务部长卡达尔·阿斯马尔(Kader Asmal),公共企业部长斯戴拉·西格考(Stella Sigcau,女),公共工程部长杰夫·拉迪拜Jeff Radebe,公职人员及行政事务部长佐拉·斯奎伊亚(Zola Skweyiya),农业和土地部长德里克·哈尼科姆 (Derek Hanekom),矿业和能源部长皮诺尔·马杜纳(Penuell Maduna),环境和旅游部长帕洛·乔丹(Pallo Jordan,原邮电广播通讯部长,1996年6月任现职),省级事务和宪法发展部长穆罕默德·法里·穆萨(Mohanmed Valli Moosa),福利和人口发展部长杰若丁·弗雷泽-莫莱凯蒂(Geraldine Frazer-Moleketi,女)。
行政区划
按照临时宪法的规定,南非改变了原来的4个省、10个黑人家园的行政区划,重新划分为9个省。它们是东开普省、北开普省、西开普省、西北省、奥兰治自由州现改为自由州、夸祖鲁纳塔尔省、比勒陀利亚—威特沃特斯兰德—韦里尼京省现改为豪登省、东德兰士瓦省现改为姆普马兰伽省和北德兰士瓦省现改为北方省。各省立法机构,有权根据国家宪法制定本省的法规,但要2/3多数通过。省的法规不得违背国家宪法的条款,并需经过宪法法庭证明没有违背宪法的条款,该省法规才能生效。省立法机构成员不得少于30人或多于100人,按比例代表制从各党在该省的候选人名单中选举产生。省立法机构选举其中一名成员担任该省省长。各省行政委员会由省长和10名以下由省长任命的成员组成;每个在省立法机构中占有至少10%席位的政党,有权按比例代表制得到行政委员会的1个或1个以上的职位。
根据大选结果,非洲人国民大会在7个省赢得多数,出任省长;国民党在西开普省赢得多数,出任省长;因卡塔自由党在夸祖鲁纳塔尔省赢得多数,出任省长。
司法机构
由宪法法院、最高法院、高级法院、地方法院组成。宪法法院为解释宪法的最高机构。最高法院为除宪法事务外的最高司法机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伊斯梅尔·马霍麦德(Ismall Mahomed)。
政党
1、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of South Africa)简称非国大,南非民族团结政府中主要执政党。主张建立统一、民主和种族平等的南非,领导了南非反种族主义斗争。创立于1912年,1925年改为现名,有成员70万。曾长期主张非暴力斗争。1960年被南非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主要领导人流亡国外。1961年决定开展武装斗争,成立名为“民族之矛”的军事组织,曼德拉任司令。1962年,曼德拉等领导人被捕。非国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同情和支持,逐渐成为南非影响最大的黑人解放组织。80年代后,非国大调整斗争策略,确定政治解决南非问题的战略,在南非制宪谈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94年4月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大选中获胜,开始执政。在1995~1996年间举行的地方政府选举中,获得7个省份的胜利。1997年12月,举行第50次全国代表大会,曼德拉辞去主席职务,选举产生新的领导集体:主席塔博·姆贝基,副主席杰克布·祖马(Jacob Zuma),全国主席帕特里克·勒科塔,总书记卡莱马·莫特兰蒂(Kgalema Motlanthe)。
2、国民党(National Party)是以早期荷兰语白人移民后裔阿非里卡人为主的政党,1994年大选后作为第二大执政党进入民族团结政府,1996年6月退出政府,成为最大反对党。是荷裔白人农牧场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1914年成立,1948年至1994年4月期间单独执政。曾长期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南非人民长期斗争和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政策发生变化。1990年向所有种族开放,在南非问题政治解决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95年1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没有一个强大的国民党,南非多党民主制度将走向失败。在同年11月举行的地方政府选举中保持第二大党地位。1996年,在西开普省地方政府选举中获胜。退出民族团结政府后,不断对非国大的政策提出批评,但未建立起反对党联盟。1997年,内部分化加剧,原总书记梅耶退党,德克勒克宣布辞职。9月,该党原行政主任,37岁的马蒂尼斯·范斯考克韦克(Mathinus van Shalkwyk)当选为国民党第八任领袖。1998年9月,国民党改名为“新国民党”,并改换了新的党旗和标志。3、因卡塔自由党(Inkatha Freedom Party)以夸祖鲁/纳塔尔地区祖鲁族为主的黑人民族主义政党,与非国大共同执政。前身是“民族文化解放运动”,成立于1928年,1975年重建。1990年向所有种族开放,改为政党并用现名。自称有成员220万。以争取黑人解放为宗旨,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南非问题。1994年4月,在大选中得票率居第三位,进入民族团结政府,但在地方政府自治和祖鲁国王地位等问题上与非国大存在矛盾。在1995年7省地方政府选举中得票率仅4.03%,在1996年夸祖鲁/纳塔尔省地方政府选举中取胜。总裁盖夏·曼·布特莱齐(Gatsha M.Buthelezi)。
4、南非共产党(South African Communist Party)是非国大重要政治盟友,部分领导人在非国大内担任重要职务。1921年7月成立。1950年被南非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1990年2月重新获得合法地位。现有2万多名党员。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后改变激进立场。主张南非目前阶段先实现黑人大多数的解放,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民主国家。1998年7月举行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布莱德·恩齐曼迪(Blade Nzimande)当选为总书记。
5、民主党(Demoncratic Party)1989年4月由原进步联邦党、全国民主运动和独立党三个左翼白人政党合并而成。是白人“自由派”左翼政党,主张废除种族隔离,积极参与南非和平进程。1994年10月,举行全国代表大会,托尼·里昂(Tony Leon)当选为主席,丹恩·史末资(Dene Smuts,女)为全国主席。该党的目标是成为政府和议会外势力的代言人。1996年,里昂表示该党将重新定位其角色,应更富建设性,而不再作单纯的批评者。1998年,该党力量有所上升。
6、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Pan Africanist Congress of Azania)简称泛非大,黑人民族主义政党。1959年4月由非国大内一部分反对奉行非暴力政策的成员组成。主张开展武装斗争,推翻白人统治,实现非洲人的自决权,建立泛非社会主义民主国家。1960年被南非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主要领导人流亡国外。1961年建立军事组织“波戈”,开展武装斗争。1990年恢复合法地位。在1994年4月的大选和1995年11月的地方政府选举中得票率不高。目前在城市青年和农村黑人激进组织中较有影响。1996年12月举行全国代表大会,斯坦利·莫霍巴(Stanley Mogoba)当选为主席,原领导人克莱仑斯·马奎图Clarence Makwetu任礼宾性的全国主席。
7、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1982年3月由从国民党分裂出来的反对“宪法改革”派组成。曾主张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反对同其他种族分享权力,多党谈判中主张建立独联体式的邦联国家,实现白人自治。拒绝参加1994年首次多种族大选,但参加了1995年11月举行的地方政府选举,得票率仅1%。领袖弗迪·哈岑伯格Ferdi Hartzenberg 。
8、自由阵线(Freedom Front)1994年3月由南非阿非利卡人民阵线和保守党中参加多种族大选的温和派组成,反对非国大和国民党垄断民族团结政府和制宪机构,主张建立邦联制国家,就成立白人家园举行白人公决,通过谈判实现阿非利卡人自治。1993年5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1月举行的地方政府选举中获4.9%的选票,自称是阿非利卡人的惟一代言人。对新宪法草案投了弃权票。领导人康斯坦德·维尔容Constand Viljoen)。
重要人物
纳尔逊·曼德拉 南非最著名的非洲民族主义领袖和杰出的政治家,1994年5月10日宣誓就任南非总统。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东部特兰斯凯的首府乌姆塔塔城附近的库奴,父亲是科萨人滕布部落的一位酋长。1938年曼德拉考入南非第一所黑人高等学校黑尔堡大学,两年后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停学。翌年,青年曼德拉去了约翰内斯堡,继续学业并投身政治。1944年曼德拉加入非洲人国民大会,成为该组织青年联盟的创始人之一。同年,曼德拉与伊威林·梅思结婚。他们生有二子一女。在20世纪50年代反对种族隔离法令的群众运动中,曼德拉是主要的组织者,当选为非国大全国副主席。1955年底成为被当局指控的156名“叛国罪”被告之一。颠沛的生涯使家庭生活出现裂痕,1958年曼德拉与梅思离婚。同年,与温妮·马迪基泽拉结婚,他们生有两个女儿。1960年非国大和泛非大被当局取缔后,曼德拉领导非国大建立地下组织,创建武装力量“民族之矛”。
1962年初,曼德拉秘密出访非洲国家和英国,争取国际支持,为长期的游击战作准备。返回南非后不久,于当年8月被捕。1964年与另外7名非国大领导人一起,被判终生监禁。曼德拉在监狱度过近28个春秋。80年代后期,南非国内民主运动出现全国性的高潮,白人统治陷入困境,曼德拉利用自己的威望和特殊地位,在狱中开始与白人当局对话,以推动南非问题的政治解决。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获得自由。1991年7月,在非国大合法化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全票当选为非国大主席。曼德拉坚持和解方针,领导非国大代表团与白人政府对话,推动多党谈判,制定过渡时期《临时宪法》。1993年,曼德拉与德克勒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5月就任总统。1997年12月,辞去非国大主席职务,表示1999年大选后将不再担任总统。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是我的生命》等。1992年10月和1999年5月访问中国。1998年7月与前莫桑比克总统遗孀马歇尔结婚。
塔博·姆贝基 南非全国团结政府第一副总统,非洲人国民大会现任主席1997年12月当选。塔博·姆贝基是南非非洲人第二大部族科萨族人,1942年6月18日出生在特兰斯凯地区的伊都提瓦,现东开普省境内。其父戈文·姆贝基,是非洲人国民大会的老一辈领导人之一,也是南非共产党的重要成员,曾与曼德拉等人一起被白人当局判终身监禁,关押在罗本岛,1988年获释,新政府成立后担任参议院主席。戈文·姆贝基著有《南非的农民起义》等著作,被看作非国大的哲学家。其父对非洲人解放事业和南非前途的思考以及对塔博的成长无疑具有重要影响。
塔博在家乡乌姆塔塔的圣约翰中学高中毕业后,到南非的工业和金融中心约翰内斯堡市学习,其间参加了学生运动。1962年他接受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指示,离开南非,到国外开展反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斗争。曾在非国大的伦敦办事处工作,并在英国艾塞克斯大学读经济学,1966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67年以后,投入非国大的活动,先后在英国、赞比亚、斯威士兰和尼日利亚工作。1975年,入选非国大全国执委会,1984年被任命为该组织的新闻和宣传部负责人。1988年他接替因病去世的马卡蒂尼,领导非国大国际部的工作,争取国际社会对非国大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与南非白人代表团对话,推动南非政治谈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南非解除党禁,非国大领导机构结束流亡,返回国内。塔博·姆贝基作为非国大代表团成员,参与同白人政府的谈判。1993年8月,他接替逝世的奥利弗·坦博,当选为非国大全国主席。在1994年4月南非第一次全民大选中,塔博·姆贝基的得票总数在非国大候选人中居第三位。1994年5月,被曼德拉总统任命为全国团结政府的第一副总统,主持政府的日常工作。1997年12月在非国大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该党主席,成为曼德拉的接班人,1999年大选后继任南非总统。
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 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最后一任总统,在南非的历史性变革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1994年5月就任全国团结政府第二副总统。1936年3月18日,德克勒克出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其家族在阿非里卡人南非荷语白人后裔的国民党中,具有显赫地位。其父曾任国民党政府部长和上院主席,其姑父斯揣敦曾是国民党政府总理1954~1958年。1958年,德克勒克毕业于波特切夫斯特鲁姆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59年,他与大学同学玛丽克结婚。1961年开始经营律师事务所。1972年,德克勒克当选南非上议院议员;1978年,进入政府,出任邮电通讯部长。后来,他又担任过社会福利部、体育部、矿业能源部、内务部和教育部长等职。1984年以后,先后兼任白人议会部长委员会主席、议会议长。1989年,当时的博塔总统因中风不能视事,德克勒克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就任国民党政府总统。德克勒克出任总统后,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解除党禁,释放曼德拉等黑人领袖,与非国大等黑人解放组织进行对话,废除一系列种族隔离法令等,为南非的制宪谈判创造了条件。德克勒克在国内外的声望也随之提高。1993年7月,他和曼德拉一起接受了美国总统授予的费城自由勋章;10月获诺贝尔和平奖;12月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1993年新闻人物,德克勒克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1996年6月制宪议会通过南非新宪法,推出全国团结政府后,卸去国民党主席职务。
曼戈苏图·布特莱齐酋长 前夸祖鲁黑人家园的首席部长,现任因卡塔自由党领导人,全国团结政府内务部长。1928年8月27日,布特莱齐出生在南非纳塔尔省的马拉巴蒂尼。他是祖鲁王族的后代。其外曾祖父是历史上有名的祖鲁王塞茨瓦的。外祖父所罗门是丁尼祖鲁王,也是祖鲁民族文化运动,即“因卡塔”的创始人1928年。1947年,布特莱齐考入非洲人青年民族主义者云集的黑尔堡大学,在校加入非国大青年联盟,后又到纳塔尔大学继续学业。1951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布特莱齐就职于南非当局的班图管理部。1953年,他继任布特莱齐部落酋长。1970年,祖鲁兰建立“夸祖鲁地方当局”,布特莱齐担任首席行政官。1977年,夸祖鲁黑人家园建立自治政府,布特莱齐任首席部长。但是,他始终反对黑人家园“独立”,表示不能用黑人的南非国籍去换一个毫无意义的“独立”。布特莱齐在1975年恢复重建祖鲁文化解放运动因卡塔,以争取黑人解放和建立不分种族的、民主统一的南非为目标,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结束种族隔离。布特莱齐还一再呼吁释放曼德拉。20世纪80年代,当支持非国大的联合民主阵线和南非工会大会在夸祖鲁所在的纳塔尔省发展组织、威胁到布特莱齐的权力基础时,他的立场右转,因卡塔成员与支持非国大的群众之间出现严重的流血冲突。1990年初南非解除党禁,开始政治谈判。为了保护既得利益,布特莱齐的因卡塔在制宪谈判中提出恢复祖鲁王国,要求建立高度自治的联邦制,并与白人极右翼结盟。1994年首次全民大选,因卡塔成为第三大党,布特莱齐进入内阁,担任内政部长。著有《夸祖鲁的发展》《因卡塔》《特兰斯凯的独立》《南非的宪法》。
经济
南非经济在发展中国家中属于中上水平,与智利、墨西哥、马来西亚相当。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非的国土面积居第5位,人口居第4位,人均收入居第5位,但其总体经济实力最强。南非国民生产总值占非洲的25%,占南部非洲11国的80%。南非是非洲大陆工矿业最发达的国家,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金融系统。但是,由于长期的白人种族主义统治,南非的经济结构是畸形的双重经济体制,即白人的第一世界和黑人的第三世界并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由于国际社会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制裁,南非经济处于长期的衰退状态。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0.9%,人均实际收入每年下降1.3%。1993年下半年,在南非多党谈判为结束种族隔离、制定过渡宪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后,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0月8日通过决议,解除对南非的经济制裁,包括解除在贸易、投资、金融、旅行和交通运输方面的禁令和限制,随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对南非的石油禁运也宣布结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恢复了对南非的贷款。南非经济在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1.2%)之后,1993年逐步回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1%。经济复苏的原因,除国际环境的改善之外,还有干旱的结束带来农业的丰收,西方大国的经济走出衰退出现复苏,增加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因而促进了南非的对外贸易,国际收支盈余增长。
1994年4月南非第一次全民大选之前,由于对政治过渡前景的担心,一度出现资本外流,经济回落。南非大选的顺利完成和全国团结政府成立后,政局稳定,投资信心逐渐恢复。1994年度国内固定投资总额比上一年实际增长4.5%,当年已确定的新投资项目金额达到610亿兰特(约150亿美元),制造业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外国私人资本陆续回到南非,也有新的投资项目,虽然多数仍在观望,但是南非市场投资的信誉排名逐渐上升。为了吸引投资,南非政府强调以下政策:保持财政秩序、减轻税收、促进出口、逐步取消汇率控制,向国际经济活动的行为标准看齐。
南非新政府上台之初,即把经济的重建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创造就业机会,解决黑人区住房、家庭用电、清洁饮用水,改革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建设基础设施等一系列规划,即《重建和发展计划》。1994年6月20日公布的新政府第一个财政预算,拨款25亿兰特(约7亿美元)作为《重建和发展计划》的起动资金,并在今后5年内继续提供400亿兰特(约114亿美元)。同时,政府号召私人企业界参与实施这个重建和发展计划,白人私营部门反应积极,承认纠正过去的不平等是必要的。南非经济界参与《重建和发展计划》,不仅有利可图,而且有助于拓展国内市场。因此,《重建和发展计划》公布后,南非国内企业界投资信心呈上升势头。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2.3%。国际社会对南非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给予很大的关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政府,承诺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到1994年底,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许诺提供的援助已有100多亿美元,到位的资金在当年10月中旬已达110亿兰特(约30亿美元),其中赠款达11亿美元。
1993开始出现的经济复苏,持续到1995年度,经济增长达到3.4%,同期人口增长为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对外贸易增长26%,财政赤字降至5.1%,通货膨胀降至8.7%。新政府成立后,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带动进口需求上升,1995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102亿兰特,但是由于同期资本流入达195亿兰特,年终黄金和外汇储备达157亿兰特,约43亿美元,相当于1.8个月的进口费用。
1996年,南非经济受到兰特贬值的影响。兰特与美元的比价在1992年2月~10月下跌23%,年底汇率止跌,经济形势好转。兰特贬值对南非出口有一定的促进,制造业改变了下降趋势,第四季度达到205%的增长,农业产出也有增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为3.1%。但是,兰特大幅下跌导致资本外流,资本净流入仅为40亿兰特,不足10亿美元,黄金和外汇储备在1996年底降至约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仅为1.3个月的进口费用。
南非新政府几年来一直坚持财政紧缩和货币从紧政策,以保持金融秩序的稳定,抑制通货膨胀。1996年6月,南非政府出台《增长、就业和再分配——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简称GEAR,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为目标。措施包括:加速金融制度的改革,限制短期信贷的发放,以控制通货膨胀;逐步削减政府财政赤字,每年递减0.5%,同时改革税收制度;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逐步放宽外汇管制;进一步降低关税,三年内把保护性进口关税降低30%;以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逐步实行国有资产私有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工业和地区发展。
南非国内外经济界一般认为,南非经济的基本方面比较健康。1997年资本净流入达到202亿兰特,约42亿美元,而且长期资本流入增加,政府短期债务减少;通货膨胀率继续保持一位数,但是,投资率仍不足,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仅为3%。引自南非中央统计局数字,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仅有1.7%,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南非经济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据南非储备银行行长斯塔尔兹分析,主要有四方面:首先,是国内储蓄率低,不到20%,不可能支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南非需要把国内生产总值的25%用于投资,才能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创造就业机会。第二,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每当经济增长大于3%,进口增加,就造成巨大的国际收支逆差,必须有大量的外资流入,才能支付进口所需资金。第三,经济发展的投资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过去三年银行放贷规模每年递增20%,导致货币供应增加和通货膨胀。第四,经济取得3-4%的增长,但是没能相应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南非国内生产总值为1290.94亿美元,1998年为1179.09亿美元。1980~199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2%,1991~1998年为1.4%。另据世界银行1998/99年发展报告,1997年人均收入为340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45。
货币名称:兰特Rand
汇率(1997年):1美元=4.61兰特
通货膨胀率(1997年):8.6%
资源
南非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有世界储量最大的金矿带。过去一个世纪当中,世界黄金产量的47%左右出自南非。在原德兰士瓦省中部,从东到西有一个方圆5万平方公里的浅碟形地质构造,蕴藏着世界上很大一部分重要矿物,包括铂和铂类金属、铬、钒、镍、荧石和硅酸盐,其中铂、铬、钒的储量,为世界之首。开普敦西北部,有世界储量最大的锰矿。金伯利一带有世界著名的钻石矿带。南非的煤炭储量也很丰富,居世界第五位。工矿业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工矿业生产总值为717.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4%。
采矿业
自19世纪后半期钻石矿业和金矿业大规模开发以来,采矿业一直是南非经济的支柱。矿业的发展带动了南非的工业革命,到1943年,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开始超过矿业。虽然矿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渐下降,目前仅为10%左右,但是矿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61.55%(1990年),其中黄金占矿产品出口收入的61%。矿产品出口仍是南非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南非矿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采矿技术居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深井开采技术,已输出到南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但是,南非的开采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雇用员工60多万。全国矿工工会是南非实力最强的工会组织。南非矿业联合会是私人矿业企业主的组织,在行业内部起协调作用。
能源工业
南非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29位1997年,而它的基本能源消费居世界第16位。南非的高能源消耗型经济,是由于经济的主导产业为耗能的矿业及其相关工业。由于缺乏石油和天然气,南非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煤炭。煤炭占南非国内能源消耗的80%以上。发电用煤价格,每吨仅50兰特,约13美元。发电用煤占煤炭产量的55.4%,煤的液化生产占19.2%,工商业用煤占13.6%,冶金用煤占5.1%,零售和家庭用煤占3.7%,煤气生产2.5%,矿业和交通用煤占0.5%。南非煤炭产量居世界第六位,煤质好,开采成本低,约30%用于出口。南非蒸汽锅炉用煤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
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是南非电力的主要来源,占南非电力生产的90%以上。其余来自核能发电。南非的核电站建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库伯格(Koeberg)核电站,位于西开普省。
南非的发电量约为167千兆瓦时,占整个非洲发电量的1/2以上。南非国有电力公司埃斯科姆Escom拥有国家电力网,供应全国电力消耗的97%(1994)。Eskom是世界第四大电力公司。南非电力充足,电费低廉。对矿业和制造业的用电大户,电费还有优惠。高架输电线路长达23.8万公里,地下电缆约6000公里。南非人均用电量与英国相当,但是仍有40~50%的人口没有用上电。南非电力公司埃斯科姆Escom计划在1994~2000年间,增加供电用户175万家,涉及1100万人。1997年为40万家通电,目前南非电力供应覆盖率已达58%。
南非是南部非洲电力网络的重要成员,正在与邻国合作,实施区域性电力联通和协调供应计划。
为了解决石油和天然气短缺,南非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进行合成燃料的研制和生产,即从煤炭中提取油和气。南非萨索尔公司的该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该公司还生产化工产品、氨类炸药、化肥,以及塑料工业所需的乙烯和聚丙烯。
南非的液体燃料供应,主要靠4个炼油厂加工进口原油,以及萨索尔公司从煤提炼的燃油。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测与开发近年也有进展。莫塞尔湾的海上油井——奥尔卡(Orca),1997年5月第一次产油,预期日产量为2万桶。开采寿命为3~6年。该地区还有其他海上钻井计划。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已经开始。位于开普半岛南端的莫塞尔湾的天然气气田,据说有15~20年的开采寿命,并有很好的化工生产前景。开采该气田的是莫斯天然气公司(Mossgas)。
制造业
19世纪后期矿业的开发,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能源工业、建筑业、炸药生产、铁路交通业随之兴旺,金融业和通讯业也应运而生。南非逐渐形成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包括冶金、机械、化工、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部门,以及军事工业与核工业。南非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1911年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950年占16.1%,1993年增加到24.6%,1997年已占到23.9%。制造业雇用人员占就业总数的18%,约140万人。冶金和机械工业是南非制造业的支柱。南非具有现代化的冶金和机械工业企业,并且具有技术先进、大型和通用的特点。1994年,共有9000家企业,雇员32.5万人。该行业1994年产值为600亿兰特,约合169亿美元,约占第二产业当年生产总值的1/3。南非的冶炼业和金属加工业,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对各种型号钢材和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其中南非钢铁工业有限公司,供应南非所需碳素钢的3/4。
南非的冶金业近年来正在进行合并与扩大。由高草原钢钒公司等几家钢铁公司和南非国有的工业发展公司组成的财团,共同建设一个大型钢铁项目“哥伦布不锈钢工程”,于1996年2月开工,曼德拉总统出席了开工仪式。该工程的目标是使南非成为世界第六大不锈钢生产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装置。另一个正在扩建的项目是位于南非东北海岸理查德湾的阿鲁萨夫铝冶炼工程。该项目将耗资65亿兰特,工程完成后,南非将拥有世界最大的铝冶炼厂。
制造业生产总值1997年为274.89亿美元。制造业当中最大的行业是化工工业,其次是食品工业、交通设备和钢铁工业。电机工程、电子和电信业,能满足国内的电力和电子设备需求;该行业1994年产值超过100亿兰特,雇用工人7.5万。
制造业所需原材料大部分来自国内。只有纺织、家具(硬木)、化工、交通器材等方面,仍不同程度地依赖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
制造业的主要消费者是国内市场。制造业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外,出口比例逐年增长,1996年达到30%。非洲是南非制造业产品的重要市场。制造业产品出口中1/4左右销往非洲各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前10项依次为:钢铁、有色金属制品、食品、纸张和纸产品、工业化工产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纺织品、汽车车辆及部件、交通器材。除部分原材料外,南非主要进口先进的机器和交通设备,该类产品的进口为出口的4倍左右。
南非有先进的军事工业。在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非政权为了维护白人统治,对付国际社会的武器禁运,建立起现代化的完善的军工产业,包括核武器的研制。1994年南非成为《核不扩散条约》的签字国,军事工业部分转为私营和民用。但是南非的武器生产和出口仍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军工产业雇员约7万人,年产值约7亿美元。据南非《商业日报》报道,南非武器出口占世界军火贸易的0.4%。
农林渔业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农牧业生产总值为52.1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南非农业的就业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0%。南非的农业经济是双重结构,分为主要由白人经营的商品农业和非洲人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两部分。新政府成立后,于1994年开始实施扶助小农场发展计划,旨在为刚刚进入商品农业领域的黑人提供服务,1995年,已发展7万多个小农场。南非维持生计的传统农户约50万个。商品农业的大农场约6万个。
南非多样的气候为南非的农业提供了生产多种农作物的条件。周期性的干旱,降雨的稀少,使南非的商品农业普遍依靠灌溉,传统农业则听天由命。目前,南非的可耕地面积仅占国土的11.4%,南非的大部分土地只适于放牧。因此,保护农业资源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南非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较高,过去30年间农业产量增加一倍。农产品基本自给,正常年景为粮食出口国。1995年,食品占出口总值的9.15%。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麦、高粱、花生、葵花籽、甘蔗、土豆、烟草和水果。南非的葵花籽产量和蔗糖产量均居世界第10位。蔗糖、玉米和水果是南非的主要出口农产品。南非的酿酒业也很发达,葡萄酒产量占世界的3.5%(1995年)。畜牧业分布在南非各地。1996年牲畜存栏数:牛1340万头,绵羊2890万只,山羊670万只,猪160万头,产蛋鸡1440万只。南非有先进的奶制品工业。羊毛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出口农产品。南非是世界第四大羊毛出口国。商品林占南非国土面积的1%,约120万公顷。其中71%为私人所有,29%为国家所有。木材的52%为松木和具有商业价值的软木。南非有200多家木材加工厂。林业和木材加工业能满足南非所需木材的90%,及所需的全部纸浆和纸张。
南非有近3000公里的海岸线,遵循200海里捕渔区的原则。渔业生产主要是海洋捕捞。1993年南非海洋捕捞量为80万吨。近年来下降到年均60万吨左右,不到世界捕捞总量的1%,其中90%来自西部海域。
交通运输
南非遍布全国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南非的交通运输由政府交通部统一协调。近年来,公路运输开始非国有化。目前,公共汽车客运大部为私营。1990年建立的交通网络有限公司(Transnet),是国有民营企业,经营6个方面的业务:铁路运输、邮政包裹、公路运输、港口服务、南非航空公司和输油管道。交通网络有限公司Transnet雇用员工11.1万人(1997年2月),总资产为400亿兰特。
公路
南非公路总长为18.29万公里(1992年),其中铺面公路有5.64万公里,约占公路里程的30%。公路分国家、省和城镇三级管理。国家级公路总长6133公里,其中803公里为收费公路。公路网联结所有的中心城市、工矿区和港口,并与邻国公路相连。公路运输不仅包括南非国内的客货运输,而且与邻国进行双边和多边的运输业务。
铁路
南非铁路全长3.6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约1.8万公里。南非铁路网公司(Spoornet)拥有147330列货运车辆,3660列干线客车,2164台电力机车和1376台内燃机车。干线铁路年客运量230万人次。上下班乘坐往返火车(三等车)的人数每天210万人次,主要是居住在大城市周围黑人城镇的居民。豪华型“蓝色列车”是开普敦到比勒陀利亚的旅游专线。1995~1996年度铁路货运量为1.75亿吨,主要货物是煤炭和铁矿砂。南非铁路还办理国内和邻国的集装箱快运业务。
港口
南非海岸线长2954公里。绕经非洲大陆南端的海上航线通常被称为开普航线,是联结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南非沿岸有7个商业港口,从东北到西南海岸依次是:德班、里查德湾、东伦敦、伊丽莎白港、莫塞尔湾、开普敦和萨尔丹哈湾。南非的港口网络在非洲大陆是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运行最有效的海港。南非98%的对外贸易通过海上运输。1993年,在南非港口停靠的船只共有13437艘,总吨位4.41亿吨,货物装卸量接近1.23亿吨(不含石油产品)。南非的港口是南部非洲内陆国家进出口货物的主要口岸。
德班、开普敦和伊丽莎白港有大型的集装箱码头。德班港是南非最重要和最繁忙的海港,也是目前南非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设计能力为每年65万箱,1995年实际装卸量为85万箱。开普敦港的货运量也大幅度增长,1994年装卸集装箱15万个,1995年增加到近30万箱。为了适应货运量的增长,南非港口网络公司正在实施扩建德班和开普敦港的计划,使德班港的集装箱处理能力达到每年110万箱,开普敦港达到每年43万箱。里查德湾港是一个新兴港口,目前年处理货物6?500万吨,占南非海运货物总量的21%。
南非的港口是南部非洲内陆国家进出口货物的主要口岸。南非港口网络公司的长期规划,是使开普敦成为西非和中非的中心港口,而德班港成为东非印度洋沿岸的中心港口。
输油管道
南非的地下输油管道总长3!100公里,由石油网络公司管理和维修。该公司还管理一个油罐场。种族隔离时期,白人政府为应付对南非的石油禁运,储备了大量石油。新政府成立后,计划出售一部分储备的石油,为经济重建和发展计划筹款。
航空运输
南非机场公司(Airports Company)建立于1993年,管理9个国有机场的资产和运营。这些机场包括:不隆方丹、开普敦、德班、东伦敦、约翰内斯堡、金伯利、伊丽莎白港、乔治和阿平顿。其中3个是国际机场:约翰内斯堡、德班和开普敦机场。南非共有196个注册的机场(1993年10月),其中129个是公共机场,67个为私人机场。还有163个得到批准的直升飞机场。23个机场有航空控制系统。1996年南非新宪法规定,除国际机场和国家机场外,省一级有权决定建设机场。近年来,私营航空公司开始在南非出现,与国营的南非航空公司竞争。但是机场注册批准权力仍归国家交通部。
南非航空公司(SAA)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成员。它是非洲最大的商业航空公司,有40架飞机,经营国内外客货航空运输业务。近年来,私营航空公司开始在南非出现,与国营的南非航空公司竞争。南非航空公司的私有化问题也在讨论中。南非航空公司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通航。目前有19个航空公司的支线在南非的约200条航线上运营,使80个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形成航空网络。包机服务遍及所有城镇。1996年4月,南非航空公司和南非燕莎航空公司达成密码共享协议。同年,南非还与美国、欧洲、非洲国家的航空公司达到合作或增加航班的协议。南部非洲国家的航空公司还加强区域性合作,以对付欧洲航空公司的竞争。
财政金融
南非的财政权威机构是中央政府,它同时负责提供省政府的绝大部分预算。地方权力机构和地区的服务部门通过省政府从国家得到拨款。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直接和间接税收,以及各类税捐。
1994年结束种族隔离之后,新政府财政开支的侧重点是使广大黑人收益的社会服务项目,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军费开支继续下降,用于公共安全的警察部门的预算有所增加。政府到期债务付息仍是较大的财政负担。
1996~1997财政年度财政总收入为1457亿兰特,支出为1776兰特,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由于南非政局的动荡,1985年国际金融机构纷纷从南非撤资,当年资本外流达84亿兰特(约38亿美元),南非政府随即宣布暂停偿还外债,国际金融机构则断绝对南非新的贷款。为吸引外资,南非自1985年实行双重货币体制,即面向外国人的金融兰特和一般商业兰特。金融危机直至1993年国际制裁结束才得到缓解。南非与国际金融机构就偿债时间表达成协议,并开始得到新贷款。由于黄金和外汇储备的上升,同时金融兰特和商业兰特的差价持续下降,南非在1995年3月10日宣布取消金融兰特,实行单一货币体制。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南非的外债总额为25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5%。1991~1997年外债还本付息年均增长率为9.8%。
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
南非的黄金和矿产品出口一直是外贸赢余的主要因素,1991~1993年,南非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1994年新政府成立后,由于固定投资增长带动进口需求上升,南非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在1994年底出现12亿兰特的逆差。1995年进口继续增长,经常项目赤字为102亿兰特,但是由于同期资本流入达195亿兰特,年终黄金和外汇储备为157亿兰特。1996年,由于兰特下跌,导致短期资本外流,黄金和外汇储备下降至30亿美元左右。
1997年1~9月,资本净流入达到50亿美元,而且长期资本流入增加,政府短期债务减少。经常项目赤字由1996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降至1997年的1.5%。1997年南非的外汇储备据非洲发展银行统计为58.47亿美元。虽然黄金和贵金属出口收入减少,1998年南非的外汇储备仍维持在43.26亿美元。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在南非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外贸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目前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随着南非的变革和国际社会对其经济制裁的取消,自1993年以来南非的进出口迅速增长。
南非虽然是非洲的经济大国,但是它的出口产品仍以矿产品和农产品为主。1990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为67%左右,1995年约56.8%。同期,制造业产品占出口的比例从33.3%,增至43.3%,其中仍以冶金产品为主,其次是纸张纸浆、化工产品和食品。随着制造业在南非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上升,近年来机器设备、机电产品和汽车整车及配件的出口有明显增长,纸张纸浆、化工产品和食品也是南非出口的重要项目。
南非的进口产品主要有:机器设备、汽车部件和附件、化工产品(包括药用和工业用)、塑料及橡胶制品、原油、金属和纺织品。此外,建筑材料的进口近年增长幅度较大,金属和矿产原料也有一定规模的进口,以补充南非国内品种的不足。
南非矿产品和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共体、美国和日本。制成品的主要市场在非洲。南非与其他非洲国家的贸易,特别是与南部非洲国家的贸易,近年来大幅度持续增长,其中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赞比亚是较大买主。1995年,津巴布韦成为南非的第9大贸易伙伴,1996年上升至第7位。南非控制了南部非洲的进口市场,其中,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成员国的进口消费品和资本货物的80%以上来自南非。1994年南非在非洲地区的出口相当于从该地区进口的3.67倍,1995年增至4.87倍,1996年上升到6.38倍;在其中70%左右为制造业产品。南非制成品出口依赖非洲市场的趋势,近年越来越明显。
南非进口的主要来源是欧共体、亚洲、北美,进口商品主要有五大类:机器设备、汽车部件和附件、化工产品(包括药用和工业用)、原油和纺织品。南非与欧盟、北美、西亚的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依靠与非洲的贸易来弥补。南非与亚洲(除西亚)的贸易比较平衡,双方经济的互补性比较强。
南非传统上是西方经济的一部分,其主要贸易伙伴为英、美、德、日等国家。近年来,南非正在努力开拓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场。目前西方工业国仍是南非的主要贸易伙伴。据南非贸工部的统计,1996年,欧盟15国占南非外贸总额的40.79%,北美自由贸易区占11.38%,日本和韩国占10.38%,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国家占7.46%,中国含香港、台湾、澳门占6.96%,西亚占6.5%,东盟占3.75%。
人民生活
由于历史形成的资源占有、就业和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南非不同种族之间的收入差距悬殊。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年南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60美元,白人人均为6530美元,黑人仅为670美元。1993年8月南非中央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失业率为32.6%,其中黑人失业率为41%,有色人为23.3%,印度人为17.1%,白人为6.4%。据南非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1995年的资料,在全国公民个人收入总额中,仅为总人口13%的白人的收入占全国个人收入总额的58.2%,而占总人口76%的黑人的收入,仅占全国个人收入总额的29.31%。其他两个种族,有色人(混血种人)在总人口中占9%,占全国个人总收入的7.42%;亚洲人占总人口的3%,占全国个人收入的4.76%。
据非洲发展银行对南非社会整体的统计显示,南非的各项社会指标,好于许多非洲国家。如南非1997年的出生率为29‰,死亡率为7.5‰,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46‰。预期寿命为66岁。生育率为每一妇女3.7胎。由于南非社会的特殊性,在看待这些指标时不应忽视上述种族间生活水平的差异。
1994年南非新政府的《重建和发展计划》,提出创造就业机会,解决黑人区住房、家庭用电、清洁饮用水,改革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建设基础设施等一系列规划。在基础教育,小学生午餐,婴幼儿和孕妇免费医疗,黑人城镇和农村电力供应等方面均有进展。据南非政府统计,1997年,已为130万人口提供清洁饮用水,新建立的卫生所已超过500个;为490万小学生免费提供午餐;电话从1996年的25万门,增至1998年的42.1万门;1997年为40万用户通电,目前南非电力供应覆盖率已达58%;住房建设速度加快,已为120万南非人口提供永久性住所。但是,目前生活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每月生活费低于310兰特)仍高达53%。消除贫困是新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
新政府成立以来,用于社会服务方面的开支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逐年增加,1994~1995年度为45%,1995~1996年度为46.7%。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1994~1995年度为25.5%,1995~1996年度为26%;同期,卫生经费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比例从12.5%,增加到13.4%。新政府用于国防和安全的开支有所削减,1994~1995年度占财政预算的22.1%,1995~1996年度减至21.7%。
医疗卫生
各种族的差距很大。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白人人均医疗费用为黑人的6.5倍。白人医院设备先进、服务周到,而黑人缺少基本的医疗保障。因此,黑人婴儿死亡率超过50‰,白人婴儿死亡率低于7‰。
军事
在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非的军队和警察是维持白人政权、镇压黑人反抗的工具。南非联邦成立后,于1912年通过《防务法》和《警察法》,建立了联邦国防部队和南非警察力量,规定只有白人才能加入武装力量。南非白人政权军事力量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1948年以前,英国影响占统治地位;20世纪50年代,军队实现阿非里卡人化;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扩充军备和实现常规武器自给阶段;1975年到80年代末,军事力量现代化,并研制了核武器。
1994年全国团结政府成立后,开始改组军队和警察。临时宪法有关警察和军队的条款规定如下:建立国家和省两级警察部队,接受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的指挥,职责是维护国内治安、制止犯罪、调查违法行为和保持法律秩序;军队的权力完全归中央政府。国家防务部队是南非惟一的防务力量,其构成包括南非国防军、南非领土内任何地区的军队和过渡行政委员会法案限定的任何武装力量的所有成员,不参加第一次大选的政党的武装力量除外。
新政府成立后,面临艰巨的军队改编任务。前南非政府军队人员总数为6.7万,加上非洲人国民大会、泛非主义者大会等解放组织的武装力量和前黑人家园的地方军队,新的南非国防军共有12~13万人,将逐步裁员3万,到1998年军队减缩到9万人。1994~1995年度军事预算为105亿兰特,占政府财政预算的7.8%。
教育与新闻出版
教育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教育,是以种族不平等为基础的教育制度。据南非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1986年的调查,在20岁以上的非洲人中,只有45%具有小学4年级的文化,同龄白人中的比例为97%,印度裔人的比例为80%,有色人(混血人)中的比例为68%。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白人与黑人中小学生教育经费的差距仍为5倍;黑人学校的师生比例为40.1,白人学校为18.1。高等教育也实行种族隔离,直到7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冲破。但是,黑人的大学生比例很低。1985年,在每1000名黑人当中仅有6.2名大学生。
1994年新政府就职后,结束了按种族划分教育机构的历史,成立了全国统一的教育部。南非实行全国统一的教育体系,各省有相应的分系统。1995年议会通过《国家教育政策法》,1996年经宪法法院通过,曼德拉总统签字生效。
南非的教育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学前、小学、中学和高度教育)和普及、进修及职业培训。
南非的小学与中学以公立学校为主,私立学校占很小比例。根据1994年南非官方年鉴统计,1993年公立普通学校共20303所,私立普通学校477所,特殊教育学校226所。专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和技术学校共213所。中小学师生比例平均为27∶1,“黑人家园”地区学校的师生比例为37∶1。新政府成立后,官方年鉴中此类数字不再按种族统计。
南非有21所正规大学,其中2所是非寄宿的函授大学。开普敦大学、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罗得斯大学和纳塔尔大学是南部非洲著名的英语授课的大学。斯泰伦博什大学、比勒陀利亚大学、兰德阿非里卡大学和伊丽莎白港大学曾以阿非里卡语授课为主,现在已改为多语种授课。黑尔堡大学是南部非洲第一所招收黑人的大学。在种族隔离制度下为“非白人”设立的大学包括:西开普大学(有色人)、德班—威斯利大学(印度人)和祖鲁兰大学、北方大学等在黑人家园开设的大学。
新闻出版
南非的新闻出版业始于19世纪初期。第一个独立出版物《南非商务广告》,出现于1824年。无线电广播始于1923年。直至1976年才出现电视台,其原因是前白人政府担心外部世界的宣传进入南非。
目前,南非拥有先进的电子媒体和新闻出版业。南非广播公司(SABC)管理全国的广播电视业务。此外还有一些独立的商业和公共服务的无线电广播台,以及付费的电视文艺台。南非广播公司由25人组成的董事会控制,负责政策性事务,成员由总统任命。该公司管辖的无线广播台共22个,提供7种语言的节目;官方电视频道有3个,全国11种官方语言均有节目时间。电子媒体网络有限公司(M-Net)是一家付费电视台,主要提供电影、戏剧等娱乐节目,覆盖面遍及非洲,达100万个用户。卫星电视发展也很快。
南非报业目前有17家日报和15家周报,还有100多家省级和地方报纸。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以黑人为主要读者群的英文《索韦托人报》,其次是英文的《星报》和《公民报》,以及阿非里卡语的《形象报》。周报当中发行量最大的有《城市新闻》、《报道》和《星期日时报》。全国共有近300种面向消费者的杂志,还有500多种商业、技术和专业出版物。
南非新闻协会(Sapa)是国家新闻机构。其他新闻团体有:报界新闻联合会(NPU)、印刷媒体联合会(PMA)和以黑人编辑为主的南非全国编辑论坛(SANEF)。
对外关系
南非民族团结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主张在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保持和发展双边友好关系。其外交政策六个支柱是:保证人权;在全世界促进自由、民主;尊重公正原则及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参加解决冲突的国际机制;在国际舞台上维护非洲利益,促进相互依赖的世界。南非重返国际社会,对外交往日益活跃。截至1998年5月,已同178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英联邦成员国,是不结盟运动、联合国贸发大会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主席国。
同中国的关系
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和严厉谴责原南非当局种族主义政策,声援和支持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正义斗争。1994年新南非诞生后,中国政府表示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南非建立和发展全面关系。1996年11月27日,曼德拉总统宣布,南非将在未来12个月内结束对台湾地方当局的“外交承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997年,两国政府就关系正常化达成协议。12月30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访问南非期间,与南非外交部长恩佐代表各自政府正式签署两国建交公报。南非在公报中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和南非自1998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8年南非访问中国的有:副总统姆贝基(4月)、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10月)、贸工部长欧文(3月)、省级事务和宪法发展部长穆萨(11月)、南非共产党总书记恩齐曼迪(11月)等。1998年中国访问南非的有: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11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6月)等。9月,外交部长唐家璇赴南非出席第12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中国是南非十大贸易伙伴之一。据中国海关部署统计,1998年,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额15.58亿美元,其中中国向南非出口8.67亿美元,从南非进口6.91亿美元。中国与南非双方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中国可以向南非提供机械、电子产品设备和技术、家庭日用品和化工产品。南非可以向中国出口铁矿砂、铬矿砂、汽车零部件、采矿设备和技术、纸浆和羊毛。南非已成为中国在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两国间的投资与技术合作也有进展。中国公司在南非投资或合资办厂。据中国官方资料,中国在南非的投资,1996年达到5000万美元,有28家中国企业获准在南非合资或独资建厂。主要投资项目为电子、化工、制药、印刷、轻工业、纺织和服装业。据南非报纸报道,中国上海市在夸祖鲁纳塔尔省的投资势头强劲,到1996年底,已建成的项目有4个,正在兴建的有2个,即将上马的工业项目有16个。南非《商业日报》1996/12/05南非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如南非酿造公司、南非伊斯科个ISCOR钢铁公司,已在中国投资《中国日报》1996/04/13。迄今为止,中国与南非最大的合资项目是共同兴建南非北方省的一个铬矿和铬铁冶炼企业。双方有关公司于1995年底签订协议,总投资7000万美元,中方占60%的股本。近年来,中国的大中型机电、纺织企业也开始到南非投资。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南非重视发展同其他非洲国家的关系。截至1998年5月,与49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997~1998财政年度共在非洲承建涉及培训、卫生、安全、农业、扫雷等领域86项工程。积极参加非洲统一组织政治安全以及经济和社会机构的活动。与南部非洲共同体国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倡导“非洲复兴”。关注安哥拉和平进程。在刚果(金)问题上,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冲突。对莱索托国内政治危机,在进行外交调解后,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名义进行军事干预。
1998年访问南非的有:纳米比亚总统努乔马(1月)、毛里求斯总理拉姆古兰(2月)、马拉维总统穆卢齐(6月)、加纳总统罗林斯(7月)、尼日利亚元首阿布巴卡(8月)、科特迪瓦总统贝迪埃(9月)等。1998年,曼德拉总统访问乌干达(1月)、安哥拉(4月)、坦桑尼亚(11月),姆贝基副总统访问尼日利亚(7月)。
同欧洲的关系
南非与欧洲(主要是西欧、北欧国家)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欧盟是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南非外来投资、技术和援助的重要来源。1997年双方贸易额965亿兰特,占南非全部出口的40%和进口的33%。欧盟投资占南非外来直接投资的50%以上。自1994年开始,南非与欧盟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谈判。英国和德国是南非的两大贸易伙伴,也是重要的投资者。1997年,南非分别与英国、德国建立起“英南双边论坛”和“德南双边委员会”,与法国建立“经贸联委会”。1998年,南非参加第20届法语非洲首脑会议。1998年4月,应爱尔兰新芬党和英国工党邀请,非国大代表团访问北爱尔兰,介绍南非政治谈判及和平过渡的成功经验。北欧诸国与南非关系良好,1994年后向南非提供多项社会发展援助。南非与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关系也有一定发展。
1998年,访问南非的有: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2月)、德国总统赫尔佐克(3月)、法国总统希拉克(6月)等。1998年,曼德拉总统访问英国、意大利、梵蒂冈(6月),姆贝基副总统访问芬兰(9月)、瑞典、法国(11月)。
同美国的关系
两国关系密切。美国是南非极为重要的投资者、贸易伙伴和援助国之一。双方签有“防御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设有副总统级的双边委员会。1998年, 美国总统克林顿、财政部长鲁宾、商业部长戴利等先后访问南非。南非总统曼德拉、副总统姆贝基和贸工部长欧文分别访问美国。两国实现军品贸易正常化。双方签署了关税条约。美国同意向南非开放农产品市场。南非在原则上支持美国提出的“非洲经济增长与贸易机会法案”。
同俄罗斯的关系
前苏联反对原南非当局推行的种族隔离制度,于1957年与南非断绝外交关系。苏联解体后,南非与俄罗斯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双方签有军事合作和建立政府间联合委员会协议。1997年两国贸易额约1.1亿美元。1998年,南非副总统姆贝基访问俄罗斯,是南非民族团结政府领导人首次访俄。两国签署了促进和保护投资及旅游、体育和科技交流等4个协定。
同亚洲、中东和拉美地区的关系
南非注意发展与亚洲、中东以及拉美国家的关系,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亚洲地区已成为南非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中国香港特区与南非有传统的贸易关系。日本是南非重要的援助国之一。1998年,南非与日本就建立“日本南非伙伴论坛”达成协议。东盟国家同南非经济关系近年不断加强,马来西亚在南非投资剧增。1997年,曼德拉总统访问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南非是环印度洋合作组织成员国,与有关国家合作不断加强。1997年,南非与印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建有双边联合委员会。1998年,南非对印巴核试验表示关注。
南非表示愿意同所有中东地区国家发展和加强友好合作关系。与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在国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加强,贸易不断增长。南非关注中东和平进程,支持联合国关于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决议,对美国和英国导弹空袭伊拉克表示不安。1998年12月,曼德拉总统应邀出席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年度首脑会议。
1993年,南非总统德克勒克访问拉美四国。1995年,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访问南非。双方实现最高领导人首次互访。1997年,哥伦比亚总统、不结盟运动主席桑佩尔访问南非。近年来,南非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贸易不断增长。1998年,曼德拉总统应邀出席加勒比共同市场第19届政府首脑会议。
1998年访问南非的有: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7月)、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8月)、古巴总统卡斯特罗(9月)、智利总统弗雷(11月)等。1998年,曼德拉总统访问巴西、阿根廷(7月)、沙特阿拉伯(12月),姆贝基副总统访问日本、韩国(4月)、马来西亚(9月)、沙特阿拉伯(11月),帕哈德副外长访问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