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源 > 非洲国家概况
尼日尔
文章来源:    日期:2009-06-01
】【打印 关闭

尼日尔 

国名 

尼日尔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Niger,La Republique du Niger)。 

面积    126.7万平方公里。 

人口    1012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2人(1998年) 

民族或部族    尼日尔有5个主要部族:豪萨族、哲尔马—桑海族、颇尔族、图阿雷格族和卡努里族。此外,还有阿拉伯族、图布族和古尔芒切族。豪萨族是尼日尔最大的部族,占全国人口的55.7%,主要居住在南部沿尼日利亚边境地区。豪萨族人大都经商,在尼日尔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豪萨语不仅在尼日尔全国通用,而且是游牧部族和流动商贾在西非很大一部分地区通用的媒介语言。哲尔马—桑海族是尼日尔第二大部族,占全国人口的22%。主要聚居在西南部地区,从事农业,也饲养牲畜。哲尔马—桑海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颇尔族占全国人口的5.8%。这是一个游牧部族,遍布全国各地。但现在南部地区的颇尔人已经定居下来,从事农业。颇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即富尔富尔德语和文字。图阿雷格族占全国人口的8%,主要分布在北部阿加德兹省及西部尼亚美省和中部塔瓦省。图阿雷格族人富有团结性,骁勇善战,在历史上曾发动武装斗争来反对法国殖民统治。图阿雷格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他们的语言为“塔马谢克语”(Tamachek),文字为“蒂菲纳尔”(Tifinar)文。卡努里族又称贝里贝里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3%,主要分布在尼日尔东南部津德尔·古雷和乍得湖之间。卡努里人多数务农,也有一部分人从事渔业和牧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卡努里语又称贝里贝里语,在尼日尔东部直至比尔马地区通用。阿拉伯族占全国人口的0.4%,一部分居住在塔瓦、因加勒和阿加德兹等地;另一部分生活在恩吉格米以北地区。他们是一个世纪以前从乍得和赞比亚迁入尼日尔的,以放牧骆驼为生。图布族仅占全国人口的0.2%。图布在卡努里语中意为“提贝斯提人”。图布人在北部称为“泰达”人,在南部自称为“达扎”人。泰达人分布在阿加德兹省比尔马县,达扎人分布在古雷和恩吉格米地区。图布人最初来自乍得的提贝斯提地区,为寻找草场而南移至尼日尔,素以剽悍著称。古尔芒切族〖HTSS〗在尼日尔人数很少,只占全国人口的0.1%,生活在靠近布基纳法索的边境地区。 

宗教    98%的尼日尔人信奉伊斯兰教,0.5%的人信奉基督教,还有一些人信奉原始宗教。语言    尼日尔官方使用法语。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豪萨语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1991年尼日尔最高全国会议决定,豪萨、哲尔马、富尔富尔德、塔马谢克、卡努里、阿拉伯、图布、古尔芒切、布杜马和塔萨瓦等10种语言为民族语言。 

首都    尼亚美(Niamey),人口53万。 

国家元首    总统易卜拉欣·巴雷·迈纳萨拉,1996年1月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前政权,任“全国拯救委员会”主席,同年7月当选为总统。 

自然地理 

尼日尔是非洲中西部的一个内陆国家,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北纬12°~23°、东经0°~16°之间。西部与布基纳法索、马里接壤,北部与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毗邻,东部与乍得相连,南部与尼日利亚、贝宁交界。 

    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撒哈拉沙漠,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300米。东南部乍得湖盆地、西南部尼日尔河盆地较为低平,为农业区,约占全国面积的10%。中部为半沙漠游牧区,多高原,海拔500~1000米,约占全国面积的30%。东北部为沙漠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0%。北部的阿伊尔群山,格雷本山海拔1997米,为全国最高点。 

    西非最大的河流尼日尔河流经尼日尔西南部,在尼日尔境内长约550公里。尼日尔国名就是从河名而来。东南边境有乍得湖,分别属于尼日尔、乍得、喀麦隆和尼日利亚四国,属于尼日尔的面积为5500平方公里。尼日尔河两岸和乍得湖畔土质较好,是尼日尔主要的农业区之一。 

    尼日尔是世界上极为炎热的国家之一。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但基本属于撒哈拉型气候,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首都尼亚美的年平均气温为28.9℃。4~5月份为全年最热季节,白天气温可高达50℃,夜间也在25℃以上,气候干热。1~2月份为全年最凉季节,夜间气温可低至10℃以下,但中午仍可达25℃左右。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尼日尔旅游的黄金季节。全年基本可分为雨旱两季: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一般每年5月底或6月初开始下雨,7月雨量较多,8月最多。雨季大都是几天下一场雨,且多系雷阵雨,雨过天晴,极少阴雨连绵的情况。11月~次年4月全境基本无雨,即使有,也只是下几滴,称之为“芒果雨”。降水量从南向北逐渐递减。南部苏丹草原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中部萨赫勒地区200~500毫米,北部撒哈拉区几乎终年无雨。 

历史 

尼日尔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大量考古发现证明,6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尼日尔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在尼日尔西部、东北部和中部发现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生活器具和生产工具及新石器时代磨光的、比较精细的石制工具。在阿伊尔和塔瓦北部发现许多陵墓和古坟,发掘出陶器残片、铁制武器等。在阿加德兹附近发现炼铜炉和炼铁炉。当时所铸制的武器、首饰、马镫及马车装饰等证明,尼日尔的铜器时代与文明古国埃及的铜器时代处于同一时期。在尼日尔,炼铜术有4000多年的历史,炼铁术有2500年的历史。 

    从伊斯兰教纪元(公元622年)开始,到19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尼日尔战乱频仍,从未形成过统一的王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地区曾出现过几个帝国。7~16世纪,尼日尔西北部属于桑海帝国。8~19世纪,东部属于博尔努帝国;18世纪末,颇尔人在中部建立了颇尔帝国。15世纪至20世纪初,从北非移入阿伊尔高原的图阿雷格族建立了阿加德兹苏丹国。 

    由于尼日尔位于非洲大陆中央,欧洲探险家涉足较晚。1850~1855年,德国人巴尔特(Barth)从的黎波里出发,经阿伊尔高原到过尼日尔的阿加德兹和萨伊等地。1870年,德国人纳赫蒂加尔(Nachtigall)曾抵达恩吉格米地区。1885年的柏林会议公约确定了欧洲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在非洲的势力范围,殖民主义开始野蛮地瓜分非洲。西非大部分划归法国的势力范围。1891~1899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同尼日尔各地部落酋长缔结同盟条约或保护条约,采取军事征服行动。1897年,法国殖民者在尼亚美附近的萨伊建立了据点。1900年建立了包括尼日尔河和乍得湖之间地区的第三军事领地,首府设在津德尔。1901年占领了阿加德兹。1904年第三军事领地改为尼日尔军事领地,1908年并入法属西非。1921年改尼日尔军事领地为尼日尔领地,1922年又改为尼日尔殖民地,其首府于1926年从津德尔迁至尼亚美。1946年10月27日依据法国宪法尼日尔殖民地成为法国的海外领地。 

尼日尔人民对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和统治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长期的斗争。1916年,著名的图阿雷格族酋长卡宾森·阿格·穆罕默德领导图阿雷格人反对法国殖民统治,其武装斗争的规模和影响最大。他们进攻法国哨所,袭击殖民军的分谴队,一度包围了军事领地首府津德尔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尼日尔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继续发展。1946年,非洲民主联盟尼日尔支部成立。1949年12月15日,尼亚美市民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法国殖民当局逮捕非洲民主联盟的领导人。1952年11月3日,尼日尔工人参加了当时全法属西非反对种族歧视和强制劳役的警告性罢工。 

    1956年非洲民主联盟尼日尔支部分裂:一派组成萨瓦巴(意为自由)党,一派改称进步党。1957年初,根据法国海外领地“根本法”,尼日尔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半自治共和国。萨瓦巴党上台执政,该党总书记吉博·巴卡里出任半自治政府总理。1958年9月28日,法国殖民主义者操纵“公民投票”,强行通过《戴高乐宪法》,用武力解散了号召公民投票反对《戴高乐宪法》、主张立即独立的萨瓦巴党政府和领地议会,宣布萨瓦巴党为非法,使尼日尔只取得了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地位。同年10月,在议会新的大选中,尼日尔进步党获胜上台执政,该党总书记迪奥里·哈马尼组织政府。同年12月18日,尼日尔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960年7月11日,尼日尔和法国签订了共同体向尼日尔“移交权力”的协定,尼日尔退出“法兰西共同体”。同年8月3日,尼日尔正式宣告独立,迪奥里·哈马尼任共和国总统,组成第一届政府,进步党著名历史学家布布·哈马任国民议会议长。 

    独立后,以迪奥里为首的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制定了发展政策,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从1969年开始,由于天灾人祸,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迪奥里政权的独裁统治和腐败,激起群众强烈不满,迪奥里政权同军队的矛盾也日趋尖锐。 

    1974年4月15日,以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赛义尼·孔切中校为首的一批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迪奥里政权,成立尼日尔最高军事委员会,由12名军官组成的临时政府,孔切任军委会主席、国家元首。军政权成立后,即宣布解散议会,废除宪法,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孔切政权对内提出争取“粮食自给”口号,重视发展农业,对外采取温和中立不结盟政策,博得了国内外比较广泛的同情和支持。1974年8月3日,孔切提出建立发展社会的口号,主张通过各阶层人民的积极参与民主协商找到一条符合尼日尔人民愿望的发展道路。1983年8月3日建立了发展社会全国委员会。1987年6月14日,全国举行公民投票,正式通过了以建设发展社会为中心内容的《国家宪章》。1987年11月10日,孔切中将因患脑瘤在巴黎病逝。11月14日,武装部队军官会议一致推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阿里·赛义布上校接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家元首。赛义布执政后,政治上致力于民主化进程,经济上加快自由化和私有化,对外更加务实开放,实行全方位外交。1988年8月2日,赛义布提出建立“全国发展社会运动”党。1989年5月,该党召开成立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机构全国最高指导委员会,赛义布当选为指委会主席。同年9月24日,全国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通称第二共和国宪法)。12月10日举行了议会和总统选举,阿里·赛义布当选总统。第二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长达15年的无宪法、无议会、无政党的军政府时代。第二共和国的成立没有改变军人掌权的实质,未能解决日趋严重的国家财政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强烈。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国内政局动荡,各类社会矛盾发展,部族纷争、学潮、工运此起彼伏,1990年接连发生了“二九”学潮流血事件、钦塔巴拉登事件和数次全国性罢工,特别是11月5~9日工联发动的全国性大罢工,使国家生活濒于瘫痪。反对派要求扩大民主、实行多党制。西方国家推波助澜,不断施压。在这种内外压力下,11月15日,赛义布政府被迫决定修改宪法,宣布接受多党制,召开全国会议。1991年7月29日至11月3日,全国会议在尼亚美召开。会议伊始,反对派和平夺权,在当权派代表退席的情况下,宣布全国会议为“最高全国会议”,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会议通过决议,废除《国家宪章》,终止宪法,解散国民议会和执政17年之久的以军人为主体的政府,组成为期15个月的以谢富·阿马杜(Cheiffou Amadou)为首的文官过渡政府,建立共和国最高委员会(代立法机构)、最高法院和最高审判庭等过渡机构,撤换和调整了军队高层领导。原定过渡期从1991年11月1日起至1993年1月31日止。1992年1月28日,共和国最高委员会宣布过渡期延长两个月,至1993年3月31日结束。过渡期的国家权力机构由清一色的反对派人士控制。赛义布保留国家元首职务直至1993年大选,为有名无实的荣誉和礼宾性总统。至此,尼日尔第二共和国事实上宣告终结,开始向以多党民主、三权分立为特征的第三共和国过渡。1993年2、3月份,先后举行了独立以来首次多党议会和总统选举。前执政党全国发展社会运动——纳萨拉党获得83个议席中的29席,为议会内第一大党。民主和社会大会——拉哈马党获22席,位居第二。总统角逐也主要在这两大党候选人之间展开。在第一轮中纳萨拉党候选人阿马杜·唐加得票领先。面对不利局面,拉哈马党不失时机地和议会内另外8个政党联手,组成“变革力量联盟”与之抗衡。在3月27日第二轮选举中,该党候选人奥斯曼·马哈曼最终以较明显的优势获胜,当选第三共和国首任总统。联盟内两个主要政党的党魁分别出任总理和议长。4月16日,马哈曼宣誓就职,第三共和国正式成立。 

政治 

    第三共和国成立后,政权内部纷争不断,党派矛盾尖锐复杂,政坛危机不断,国家机构几陷瘫痪。1996年1月,武装部队参谋长迈纳萨拉发动政变,7月当选总统。11月举行立法选举。12月组成以阿马杜·西塞为总理的第四共和国首届政府。1997年1月,反对派“恢复和保卫民主阵线”发起“民主首创日”运动,拒不承认政府。6月和12月两次改组政府。8月,迈纳萨拉的支持者创建尼日尔争取民主和进步联盟。1998年4月反对派发起反政府活动,试图以暴力手段逼迈纳萨拉下台,工潮、学潮和军人滋事等迭起。迈纳萨拉通过政治对话和适当补发工资等措施妥善平息事态。7月,政府与反对派就参加地方选举等问题达成协议,结束为期二年的政治危机。12月迈纳萨拉对政府进行技术性改组。一年来,迈纳萨拉致力于实现民族和解,与反对派开展政治对话,缓解社会矛盾,政局基本稳定。 

宪法 

1989年9月24日经公民投票通过宪法,1996年1月废止。新宪法于1996年5月12日经公民投票通过,实行总统制,总统通过两轮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任两届。总理由总统任命。 

议会 

称国民议会,共设83个议席。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本届议会于1996年11月23日选举产生,12月27日正式成立。总统派占66个议席,其他党派占14席。1997年1月19日举行议会补选,总统派再获3席。议长穆塔里·穆萨(Moutari Moussa),1996年12月30日当选。 

政府 

1998年12月29日组成本届政府,共23名成员。成员如下:总理易卜拉欣·阿萨内·马亚基(Hibraim Assane Mayaki),国民教育国务部长艾萨塔·穆穆尼(Aissata Moumouni),青年、体育和民族团结国务部长阿卜杜勒·拉赫曼·赛义杜(Abdoul Rahamane Seydou),农业和畜牧国务部长奥马尔·伊迪·安戈(Omar Idi Ango),内政和领土整治部长苏莱·阿卜杜拉耶(Souley Abdoulaye),总统府办公厅主任兼部长伊德·奥马鲁(Ide Oumarou),高等教育、科研和技术部长布贝·奥马鲁(Boubey Oumarou),矿业和能源部长马伊·曼加·布卡尔(Mai Manga Boukar),装备和基础设施部长沙科·谢里夫(Chako Cherif),社会发展、人口、妇女促进和儿童保护部长桑博·阿卜杜拉耶·马里亚玛(Sambo Abdoulaye Mariama),运输、负责与议会关系部长迪亚洛·艾萨·阿卜杜拉耶(Diallo Aissa Abdoulaye),商业和工业部长易卜拉欣·库苏(Ibrahim Koussou),计划部长雅库巴·纳巴苏阿(Yacouba Nabassoua),水利和环境部长哈鲁纳·尼安杜(Harouna Niandou),国防部长叶海亚·通卡拉(Yahaya Tounkara),司法、人权和掌玺部长优素福·阿巴·穆萨(Issoufou Abba Moussa),财政、经济改革和私有化部长、政府发言人伊德·年杜(Ide Gnandou),外交和非洲一体化部长马曼·桑博·西迪库(Maman Sambo Sidikou),卫生部长伊洛·穆斯塔法中校军医(Illo Almoustapha),公职、劳动和就业部长穆萨·奥马鲁(Moussa Oumarou),通讯和文化部长伊萨·穆萨(Issa Moussa),旅游和手工业部长里萨·阿格·布拉(Rhissa Ag Boula),内政和领土整治部负责领土整治的国务秘书杜拉曼·穆萨(Douramane Moussa)。 

行政区划 

1998年7月部长会议审议通过全国行政区划修改草案,全国共划分为7个地区、1个地区级市、36个省、73个乡、镇。7个地区是:蒂拉贝里、多索、塔瓦、马拉迪、津德尔、阿加德兹和迪法。首都尼亚美,为地区级市。 

司法机构 

最高司法机构为最高法院,负责仲裁国家机构间的争端,最高法院院长阿里·邦迪亚雷(Ali Bandiare),最高检察长索里·阿卜德拉赫曼(Joli Abderahamane)。1997年6月6日,国民议会决定设立特别最高法院,负责受理总统及政府成员渎职罪行,特别最高法院院长姆姆尼·阿达穆·杰尔马科耶(Moumouni Adamou Djermakoye) 

政党 

至1997年底有26个合法政党,主要有:1、争取民主和进步联盟—雅马阿(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pour le Progrès—Jama''''''''''''''''''''''''''''''''a)    1997年8月成立。前身为“争取民主复兴全国独立人士联盟”(UNIRD),支持迈纳萨拉总统的主要政党。主张更新民主,振兴经济,对外强调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基本党员50万,全国1/3人口参与该党活动。党的机构分中央、省、县、村四级。主席哈米德·阿尔加比德(Hamid Algabid),总书记阿卜杜勒拉赫曼·赛义杜(Abdoul Rahamane Seydou)。2、社会和民主大会—拉哈马党(Convention Démocratique et Sociale—Rahama)    主要反对党之一。1991年1月11日成立,党员100多万,主要以南方豪萨族人为主。主张走社会与民主改革道路,建立国有与私有经济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制度。主席为前总统马哈曼·奥斯曼(Mahamane Ousmane)。3、全国发展社会运动—纳萨拉(Mouvement National pour la Société de Développement— Nassara)    主要反对党之一。由原执政党全国发展社会运动衍化而来。 1991年3月成立,党员100多万人。该党代表中上阶层和农村传统酋长势力。主张适合国情的经济结构调整。主席唐加·马马杜(Tandja Mamadou)。4、尼日尔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塔雷亚(Parti Nigérien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Socialisme— Tarayya)    主要反对党之一。1991年1月8日成立,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集中于塔瓦省。主张建立混合经济。总书记马哈马杜·优素福(Mahamadou Issoufou)。5、尼日尔争取民主与进步联盟—拉希亚(Alliance Nigérienne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Progrès—Zamanlahiya)    1992年1月成立,势力集中于南部多索省。曾支持迈纳萨拉政权,1998年倒戈成为反对党。主张保障民主以求发展,实行自由经济。主席阿达穆·姆姆尼·杰尔马科耶(Adamou Moumouni Djermakoye)。6、民主与进步爱国人士同盟党(Union des Patriotes Démocrates et Progressistes)    支持迈纳萨拉政权的政党。1990年2月成立。主张争取人民自由与权利,实行各种形式的自由经济。主席安德烈·萨利夫(André Salifou)。   其他主要政党还有:争取民主与社会进步同盟—阿马纳党、达拉亚党、劳工党、争取发展与泛非主义运动党、争取民主和进步人民力量同盟党、尼日尔社会民主党、争取民主和进步同盟党、尼日尔进步人士党—非洲民主同盟支部、争取新民主革命组织和争取民主和进步人民力量同盟党等。 

重要人物 

易卜拉欣·巴雷·迈纳萨拉总统。1949年生于尼日尔南部马拉迪省,豪萨族人。1974年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孔切的侍从官。1976年任主席卫队司令。1986年任尼日尔驻法国使馆武官。1987~1990年任卫生部长。1990~1992年任尼日尔驻阿尔及利亚大使。1992年任过渡政府总理谢富的国防顾问。1993年任奥斯曼总统的私人秘书。1995年任武装部队参谋长。1996年1月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奥斯曼政权,成立“全国拯救委员会”并任主席;7月当选总统。 

    易卜拉欣·阿萨内·马亚基总理。1951年生于尼日尔首都尼亚美。曾获加拿大国立行政学校硕士学位和巴黎第二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学位。历任尼亚美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总统府计划和协调办公室技术顾问等职。1987~1996年先后任尼日尔阿伊尔矿业公司人力资源预测管理和干部本地化事务负责人、质量部门负责人和公司秘书长。1996年8月任负责合作和非洲一体化事务的部长级代表。1996年12月~1997年11月先后任对外关系部长、外交和侨民部长。1997年11月27日被任命为总理。 

经济 

尼日尔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地理环境不利,自然条件恶劣,独立30多年,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国际铀价上涨,市场扩大,铀矿业发展迅速,收入激增,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黄金时代”。1978~198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高达20%以上。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30美元。加之风调雨顺,农牧业也得到发展,由严重缺粮转为自给有余(1980年余粮15万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铀市场萎缩,铀价下跌,铀矿收入锐减,其产值从1980年的1012亿非洲法郎减至1990年的578亿非洲法郎。1984年,又遭受特大旱灾,农业减产28.5%,牧业损失39%,国民生产总值减少16.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到190美元。1985年全国缺粮40万吨,约占总需求的1/4。此后,经济一直处于萧条状态。国营企业普遍亏损,外贸逆差加剧,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负担沉重。从1986年开始,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实行经济结构调整,迄今已实施了两个计划(1986~1989年,1990~1993年)。重点是国营企业私有化,贸易自由化,放开物价和进出口市场;鼓励竞争,促进私人经济发展,实行严厉的紧缩政策。但结构调整计划并未扭转经济窘况。国家预算收入逐年减少,国库空虚,财政赤字直线上升,1993年估计赤字高达1000亿非洲法郎,为国内收入的两倍;国民经济一再出现负增长,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4%。1994年1月非洲法郎贬值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各种矛盾和危机更趋严重。1996年迈纳萨拉执政,采取一系列恢复生产和开源节流的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积极争取外援,使尼日尔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97年,除粮食生产因受气候影响严重减产外,主要经济指标大多好于上一年,但远未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55亿美元,1998年为19.68亿美元。1980~199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0.9%,1991~1998年为-1.8%。另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人均收入为20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128。 

货币名称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CFA franc,简称非洲法郎。 

汇率1997年    1美元=583.67非洲法郎 

资源     尼日尔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铀、煤、铁、锡、金、钼、锰、磷酸盐、石膏、石油等。其中铀矿品质优良,可供开采的储量为21万吨,仅次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南非,居世界第五位。煤炭储量1400万吨,均为劣质煤,年产量10万多吨。锡矿年产仅100吨左右,全部供出口。铁矿储量估计为6.5亿吨,品位48~53%;磷酸盐储量4~5亿吨,尚未开采。东北部发现石油,尚未探明储量及开采价值。西部有一些含金砂地区,近10年来,个体淘金者逐渐增多。 

    当前的主要能源是木柴、电力、石油和液化气。将近98%的居民做饭靠烧木柴。为此全国每年烧掉木柴约200万吨,几十万公顷土地上的林木被毁。电力的50%从邻国尼日利亚进口,另50%利用石油或煤发电。石油和液化气全靠进口。 

工矿业 

尼日尔工业基础薄弱。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工矿业生产总值为4.5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6%。工业部门主要有电力、纺织、采矿、农畜产品加工、食品、建筑和运输业等。除采矿业为现代化生产外,其他行业设备陈旧落后。全国仅有54家中小型企业,有职工1万人左右,其中亏损企业约占90%。1990年除电力工业比上年增长5.4%外,其余工业部门生产全面下降,工业生产指数较上年下降9.2%,下降最多的是纺织业,达33%。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很不景气,生产衰退,不少工厂倒闭、停业。主要采矿公司有阿伊尔和阿科坦两家大型铀矿开采公司,国家分别占有33%和31%的股份,是尼日尔经济的支柱。1994、1995和1996年铀产量分别为2957吨、2960吨和3400吨。产品主要出口法国、日本和西班牙。 

农牧业 

农牧业是尼日尔最主要的经济部门,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农牧业生产总值为7.0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全国85%以上的居民从事农业。有可耕地1723.89万公顷,已耕地588.29万公顷,其中水浇地27万公顷。居民主要食粮为小米和高粱,产量取决于气候条件,很不稳定。1992年产粮约235.9万吨,缺粮4.8万吨。尼日尔历届政府对发展农业都比较重视,把争取粮食自给作为振兴经济的首要目标。但由于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缺水严重,耕地日益沙化,政府投入有限等不利因素,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迄今未能改变靠天吃饭、靠援粮度日的状态。牧业是经济的第二大支柱,畜产品出口仅次于铀,占第二位,约占出口收入的10%。独立以来,牧业发展几经起伏。1973年和1984年的大旱灾曾使牧业遭受沉重打击。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号召牧民改变传统经营方式,走半牧半农、农牧结合的道路,近几年牧业有所恢复,但牲畜总头数仍未达到灾前1983年(15651万头)的水平。1997年全国牲畜存栏数:牛208.8万头、羊1004.8万头、骆驼80万峰。旅游业 

尼日尔的旅游业于1984年起步。主要旅游点有:W自然保护区、阿加德兹的图阿雷格城、泰内雷沙漠、尼亚美的国家博物馆等。最好的旅游季节为11月到翌年2月。最主要的旅游活动为一年一度的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1996年全国有旅馆43家,客房1145间,床位2282张。 

交通和邮电 

尼日尔为内陆国,境内无铁路。进出口物资主要通过三条国际干线经邻国港口转运或空运。 

1、贝宁线    尼亚美至科托努港1060公里,其中尼亚美至贝宁的帕拉库有公路(622公里,由两国共同管理使用)相连,帕拉库至科托努(438公里)既有公路也有铁路(两国共有)相通。 

    2、布基纳法索线    分两路:一是从尼亚美到布基纳法索东部的法达恩古尔马,再南下至多哥的洛美港,均为公路,全长1245公里;二是经公路由尼亚美到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全长540公里),然后经铁路由瓦加杜古到科特迪瓦的阿比让港(1145公里)。 

3、尼日利亚线    由公路从尼亚美经马拉迪到尼日利亚的卡诺,然后转铁路到拉各斯港。 

1996年全境公路总长为13800公里,其中沥青路3621公里,其余均为土路。 

空运 

尼日尔为非洲航空公司成员国,有尼亚美和阿加德兹两个国际机场,其中尼亚美机场为甲级国际机场,可起降波音747大型客机。此外,还有马拉迪、津德尔、塔瓦、迪法和阿尔利特等国家级民用机场。尼日尔航空公司因亏损严重,于1990年1月解散并被拍卖。1991年9月,尼日尔一家私营航空运输公司——尼日尔空中运输公司问世,开始经营国内空运业务。1997年尼亚美国际机场客运量为118615人次,货运量为2274.68吨。 

水运 

境内尼日尔河段,雨季可航行较大船只。 

邮电通讯 

除个别地区外,全国均可通邮。在国内国际电讯联络方面,建有3个国内电话、电视卫星地面站,1个国际卫星地面站;还有一套以尼亚美为中心的邻近地区微波电视、电话传送系统。全国大部分地区通自动电话,可与50多个国家进行自动电话、电传联系。全国大部分地区可接收电视。 

财政金融 

多年来,预算收入越来越依赖外来资金,特别是资本项目几乎100%依靠外来贷款和赠与,经常性预算中外来补贴部分也常常占1/3以上。预算的国内收入主要靠税收。由于经济不景气,税收年年减少,入不敷出。1998年度国家预算支出总额为2040亿非洲法郎,比1997年增加9%,其中资本项目为1020亿非洲法郎。预算收入为1160亿非洲法郎,赤字高达880亿非洲法郎。 

    尼日尔银行系统从属于西非货币联盟。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同尼日尔国家信贷委员会联系,决定国家的货币政策和一年内国家经济所需的援助总额,从而监督信贷的发放和控制货币量的变化。原“尼日尔共和国发展银行”曾是尼日尔的国家银行,因负债太多、经营情况不断恶化,不得不于1990年9月倒闭。同月,一家具有国家职能的私人银行——尼日尔银行公司宣告成立。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尼日尔外债总额为12.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8%,同年还本付息3040万美元。1980~1990年外债还本付息年均增长率为-2.0%,1991~1997年为-85.8%。1998年外汇储备为2230万美元。 

对外贸易 

尼日尔的主要出口产品为铀、牲畜和皮革等,其中铀出口值占出口总额的70%左右。主要进口机器设备、粮食、汽油和其他工业消费品。1996年出口总值为3.21亿美元,进口为4.57亿美元,逆差1.36亿美元。 

外国援助 

尼日尔对外援(主要是官方援助)依赖严重。1989~1992四年间,尼日尔历年接受的各种官方发展援助分别为3.05亿、3.98亿、3.77亿、3.69亿美元,共计14.49亿美元,平均每年3.6亿多美元。其中双边援助占2/3,多边援助占1/3。提供官方援助的国家中,法国居首位,约占外援总额的20%~25%,其他主要援助国和国际组织有美国、日本、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加拿大、欧共体、国际开发协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等。另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1985~1997年共接受各种外援14.786亿美元。 

人民生活 

尼日尔全国有6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34%的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状态。1980~1991年,尼日尔的最低工资均为每小时109.2非洲法郎。政府从1982年起冻结公职人员工资,仅在1988年提高职工平均工资6%。但1980年以来,消费品价格却上涨了50%。以1962~1963年度为100计算,1992年尼亚美消费品价格指数为468.1。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尼日尔1997年的出生率为48.8‰,死亡率为16.3‰,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110‰。预期寿命为49岁。生育率为每一妇女6.9胎。1995年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7%,获得卫生设施的人口占99%。 

    尼日尔的医疗保健系统比较完善。全国有国家级医院和省级医疗中心8个,县级医疗中心31个,乡村医疗点4530个,此外还有妇产医院71个,妇幼保健站46个及其他专科医务所和防疫中心288个。共有病床3081张,平均每2597人有一张病床,每2000个育龄妇女有一张产床。1990年有各级医务人员2819人(包括外籍医务人员),其中医生160人,药剂师5人,国家级护士983人,中专级护士980人,助产士272人,其他医务人员409人。此外,在乡村医疗点还有急救人员和接生婆13767人。平均每34850人有一个医生,每650人有一个护理人员。 

军事 

尼日尔武装力量由军队、宪兵、警察和共和国卫队组成。宪兵、警察、共和国卫队为准军事力量,由内政部领导;军队(陆军和空军)由国防部统辖,总参谋部指挥。共和国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尼日尔原有一支200余人装备精良的总统卫队,于1992年3月被过渡政府和共和国最高委员会根据最高全国会议的决议解散,并入共和国卫队。 

    军队总兵力约5300人。陆军包括3个步兵营、2个装甲连、2个伞兵连、1个工兵连、5个摩托化连等。空军仅100人左右,拥有1架波音737座机(专供国家领导人用)和4架运输机。在尼亚美、阿加德兹、阿尔利特等43个城镇设有军用机场。全国分设尼亚美、阿加德兹和津德尔3个军区。准军事力量约5400人。其中共和国卫队800余人,主要负责国家军政要员、国家机关、机场、电台等要害部门的安全保卫工作。警察约1300人,负责维护城市治安和交通秩序;宪兵约600人,负责社会治安和执行特别任务。 

    尼日尔同法国、美国和德国签有军事技术合作协定。法国在尼日尔驻有军事合作团,派有军事顾问60余人,主要在尼日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后勤、通讯、财务等部门担任主要职务。武器装备基本上由法国提供,许多军官在法国受过培训。法国每年向尼日尔提供军援约300万美元。 

    美国和德国也向尼日尔派有为数不多的军事教官和军事技术人员。美国主要帮助尼日尔建设空军,提供了4架运输机,培训驾驶、地勤和维修人员。美在北方的阿加德兹省援建了迪尔库机场和雷达设施,可供波音737和大型运输机起降;还帮助尼日尔建立了第二伞兵连。德国援助重点为培训工兵和宪兵,提供了部分武器装备。 

教育与新闻出版 

教育 

尼日尔历届政府均重视教育事业,把国民教育列为优先发展的部门之一。近10年来,国民教育在各年度预算中一直占国家拨款的20%以上。但由于基础差,目前教育状况仍然十分落后。 

    尼日尔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同社会相结合,教育为经济服务。1983年以来建立了国民义务任教制,大学毕业生先到中学义务任教一年后再分配工作。从1984年开始,对在校大学生实行暑假轮流军训制。 

    尼亚美大学为最高学府,设有理学、文学、农学、教育学、经济法律学和医学6个院系及数学教育、人文科学和放射性同位素3个研究所。1990年在校学生人数为3629人;教师和科研人员270人,其中外籍教师95人。 

    全国有小学2098所,教员7920人,学生318000人,中学、师范学校及各类职业学校131所,教师2583人。据非洲发展银行统计,1995年成年人的文盲率为86%,1996年小学入学率为29%,中学入学率为7%。 

    尼日尔同许多国家签有教育合作协定,向35个国家派留学生和进修生。1991年在国外的留学生人数为1642人。 

新闻出版 

尼日尔主要报刊有《萨赫勒日报》和《萨赫勒星期日刊》,均为官方法文报纸,日报每份8开,有8~10版,星期日刊8开16~20版,发行量分别为3500份和4000份。1991年“多党民主”风潮中,主张新闻出版自由的呼声日高,先后出现6家私人报刊,其中发行量较大、有一定影响的有《哈斯凯》报(不定期,约每月出版2次)和《共和报》周刊,发行量约为5000份。 

    尼日尔新闻社为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87年7月23日,有工作人员35人,其中编辑和记者27人,每天发布约100条新闻,发行《尼日尔新闻社新闻稿》。国际新闻主要接收法新社和泛非通讯社的电讯。1997年4月,该社与新华社签署了新闻交流合作协定,新华社向其提供电讯稿。萨赫勒之声是国家广播电台,创建于1958年,每周广播118小时,除用法语外,还用豪萨、哲尔马、卡努里、阿拉伯、图布等8种民族语言广播。 

    萨赫勒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建于1975年。1979年开始播送彩色电视节目。自1988年11月起每天从19时起播出至22时30分止,每周约25小时,用法语和6种民族语言播放。目前电视可覆盖70%的国土和80%的人口。国际新闻全部采用法国电视发射台通过地中海上空法国通讯卫星发送的节目。 

对外关系 

    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强权政治,反对大国干涉非洲事务;重视睦邻友好,致力于地区合作和非洲的团结、统一和发展;注重务实、开放和多元化,执行“外交为发展服务”的方针,积极争取外国援助。截至1998年底,尼日尔已同世界上10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 

认为冷战结束为国际社会动员一切力量从事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各国间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均衡,贫穷是对南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赞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呼吁国际社会切实做出努力,帮助缩小南北差距。 

关于非洲形势 

认为非洲大陆虽面临巨大困难,但不应悲观失望,在国际社会帮助下,非洲仍有望取得经济成功。赞成实现非洲一体化,主张更有效地发挥非统组织的作用,反对大国干涉非洲事务。 

关于民主化和人权问题 

对民主化给非洲带来的社会动荡表示忧虑,认为民主并非发展的先决条件,非洲的民主应适合非洲的生产力水平。强调尼日尔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生存问题。反对西方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 

关于伊拉克核查危机 

反对单方面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在遵守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的基础上尽快解决危机。 

关于西属撒哈拉问题 

支持西属撒哈拉和平进程,主张争端双方切实履行休斯敦协议,通过自由和透明的公投实现西属撒哈拉人民自决。 

同中国的关系 

1974年7月20日建交。尼日尔已故主席孔切曾两次访华。姬鹏飞副委员长1978年访问尼日尔。1992年7月22日尼日尔与台湾地方当局“复交”,同年7月30日中国宣布中止同尼日尔的外交关系。1996年8月19日中国尼日尔复交,此后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尼日尔贤人委员会主席赛义布、总统迈纳萨拉分别于1996年8月、1997年5月访华。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1997年1月访问尼日尔。两国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日尔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日尔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尼日尔共和国互免签证的协定》等。1998年1月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单荣范率中共友好代表团访问尼日尔。5月,对外经济和贸易部副部长孙广相率中国政府经贸代表团访问尼日尔,双方签署多项经济贸易合作协定。6月,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率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尼日尔。9月,尼日尔国家新闻出版局局长阿卜杜拉易·哈桑·迪亚洛率团访华。10月,尼日尔商业和工业部长易卜拉欣·库苏率团参加广交会。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998年,中国尼日尔贸易总额为740.7万美元,均为中方出口。同法国的关系 

法国是尼日尔前宗主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援助国。1996年迈纳萨拉政变后,法国予以谴责,并中止援助,随后恢复。是年8月7日,法国负责合作的部长级代表戈德弗兰参加迈纳萨拉总统就职典礼。法国政府肯定迈纳萨拉为使尼日尔摆脱贫困所作的努力,谴责尼日尔反对派拒绝参政和不合作态度。1998年3月和6月,尼日尔总理马亚基两次访法。5月法国前总理、欧洲议会发展委员会主席米歇尔·罗卡尔访问尼日尔。9月,法国合作国务秘书夏尔·若斯兰访问尼日尔,两国签署向尼日尔提供援助的4项协议。1998年法国援助尼日尔总额约为140亿非洲法郎。 

同美国的关系 

1960年建交。20世纪80年代,两国关系发展较快。截至1990年,美国援助尼日尔总额约1.28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每年对尼日尔援助约2000万美元(不包括紧急援助和食品援助)。1996年1月迈纳萨拉政变上台后,美国中止对尼日尔官方援助。1998年,美国向尼日尔提供人道援助和紧急粮援约210.6万美元,减免债务25亿非洲法郎。 

同德国关系 

尼日尔同前联邦德国和统一后的德国保持较密切的关系。1979年,联邦德国把近30年中向尼日尔提供的160亿非洲法郎贷款改为赠款,并决定以后对尼日尔援助均为赠送。1996年1月尼日尔发生军事政变后,德国中止援助。1997年10月,德国恢复与尼日尔的合作。1998年4月召开德国与尼日尔的双边合作会议,德国向尼日尔提供约201亿非洲法郎的援助。 

同邻国的关系 

同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马里、布基纳法索、贝宁、乍得等邻国均保持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发展同西非大国尼日利亚的关系,1997年迈纳萨拉总统与尼日利亚国家元首阿巴查互访频繁。1998年迈纳萨拉总统3次赴尼日利亚,9月,尼日利亚国家元首阿布巴卡尔访问尼日尔。与阿尔及利亚保持传统友好关系,两国签有一系列经贸、交通、农业、卫生、能源合作协议。近年来,尼日尔支持阿尔及利亚反恐怖和反对外来干涉的斗争,阿尔及利亚积极调解、促成尼日尔政府和图阿雷格族叛乱武装达成和平协议,两国关系较前密切。1998年2月和3月迈纳萨拉总统和马亚基总理先后访问阿尔及利亚,6月,阿尔及利亚总统泽鲁阿勒访问尼日尔,7月,阿尔及利亚尼日尔混委会召开第七次会议。近年来同利比亚关系有所改善。1996年迈纳萨拉执政后,利比亚承诺不再支持尼日尔境内的图阿雷格族叛乱武装,尼日尔希望国际法院尽快做出有利于取消对利比亚制裁的判决。1998年,迈纳萨拉3次出访利比亚,并与利比亚、马里、苏丹、乍得和布基纳法索等国元首会晤,正式成立由利比亚发起的“撒哈拉—萨赫勒国家集团”。4月迈纳萨拉和贝宁、布基纳法索和多哥总统共同出席西非8国联合军事演习。

国别报告——尼日尔共和国.pdf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