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谷亚平: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学习二十大报告有感
文章来源:谷亚平    日期:2023-02-03
】【打印 关闭

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学习二十大报告有感


民族宗教研究室支部    谷亚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目的。

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的相关讲话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向和指引。习近平主席在20133月访问坦桑尼亚时就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18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202111月,习近平主席在第八届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相信,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这次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凝聚起中非27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民意和社会基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非洲大陆与中国虽远隔万水千山,相距万里之遥,但文明交往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在古丝绸之路上和平交往。近代以来,相似的历史遭遇、相近的奋斗历程和相同的发展任务,使双方跨越了空间的阻隔,成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身处新时代,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在中非关系中的地位和战略意义,并多次就推进中非人文交流做出过重要指示。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标志着中非文明交往进入新时期,中非人文交流提升至新高度,为中非文明交流注入新的动力,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2015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的总结讲话中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中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五大支柱之一。2018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明确指出,中非双方要携手打造的是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提到,我们要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在发展中非关系的过程中,必须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导,加强中非文明交流互鉴。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不可阻挡。另一方面,人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恃强凌弱、强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加重。我们所处在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和非洲国家携手以文明和文化的力量打开了世界文明交往的新局面。中非人文交流是中非政治互信的基础、经贸往来的保障、民心相通的桥梁,也是维护中非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可靠的民意基础与精神支撑。在国际上,中非人文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展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自信的国际形象,为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中非文明交流互鉴,首先要布局中非人文交流的战略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激活各类对非交流人员的动能。其次,探索协同化对非交流人才培养途径,包括对区域国别专业以及非通用语人才、非洲研究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再次,发挥中非人文交流跨领域协同作用,应该重点攻克智库建设、跨学科研究、期刊建设等方面的难关。此外,要实现对非文化的本土化传播。中华文化走进非洲,中国的学术思想走进非洲,就必须实现与非洲本土文化的融合。对非文化实现本土化传播需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等方面加强建设。最后,健全对非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优秀独特价值,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洲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之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非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中国非洲研究院的使命。201949日,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是其中人文交流行动的重要举措。希望中国非洲研究院汇聚中非学术资源,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非和中非其它各方的合作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是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建院之基和强院之魂,也是我们从事非洲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指南。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交流平台、研究基地、人才高地、传播窗口的功能,实施治国理政、可持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三大中非交流机制,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绩,得到中非各界高度评价。诸如,中国非洲研究院打造的中非人文交流平台之“三大讲坛”—— 非洲讲坛”“中国讲坛”“大使讲坛,分别邀请中国学者、非洲学者、非洲驻华大使以及中国驻非洲国家大使讲述中国和非洲共同关心的议题以及中非友好合作故事;20211117日,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了“首届非洲留学生论坛”,为中非青年之间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搭建广阔平台;202249日,中国非洲研究院举办了“首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为中非人文交流搭建起新平台,对推动中非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由中国非洲研究院组织创建的学术译丛系列,将非洲优秀学者的专著翻译出版,促进了中非学术交流等等。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我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武器,高质量开展科研工作,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进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科研工作。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科研工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科研人员开展工作的最有力武器。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作为从事非洲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要深刻认真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心怀国之大者,着眼于该领域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持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争取在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上取得突破,形成非洲研究的中国学派,争取相关领域的话语权,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其次,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做到精准理解,提升对非文明交流能力与水平。这也是中国非洲研究院践行中非人文交流实践的重要一环。我们与非洲学者或者西方学者进行交流时,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对非政策。要对非洲国家正确地宣介中国的对非政策,首先自己要做到读懂悟透,进而以非洲人民可以理解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避免误解。特别是随着大国在非洲的竞争愈加激烈,美西方对中国进行舆论抹黑,炮制所谓的债务陷阱论新殖民主义论等等,加上西方媒体在非洲的影响力较大,导致非洲人民对中国对非政策出现误解。作为研究人员,我们要做好中国对非政策的阐释工作,全面把握中国的对非政策理念,讲好中非友好合作故事。

再次,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为从事非洲研究的学者,在向非洲国家宣传中华文化时,要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的文章中提到,如果王婆的瓜确实是好的,有它的特色,为什么不能自卖自夸呢?这是一种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体现。只有拥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有了这种底气,我们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对于中非文明交流互鉴而言,我们要首先要提炼出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充分理解非洲文明思想,进而探寻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的共通性和内在一致性,以此为突破点与非洲人民进行沟通交流,推动中非文明的交流互鉴。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