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理论学习
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的当代价值
文章来源:孟瑾    日期:2018-09-13
】【打印 关闭

 民族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的重要议题。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的论述。今天,研读列宁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取向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而且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实践。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复杂而多样,广义上可以被视为“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心理状态”,狭义上可以理解为“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因此,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政治,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对立。

马克思认为,以实现民族利益为终极目标的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的口号,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的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口号。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民族关系上提倡国际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并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列宁坚持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是不能调和的,即使它是最“公正的”,“纯洁的”,精致的和文明的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以国际主义代替一切民族主义,这就是各民族通过高度统一而达到整合。”

但是,列宁进一步发展了民族主义思想。他认为抽象地分析民族主义问题是不恰当的,他对民族主义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和阐释,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分开来,把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分开来。前者是奴役和压迫弱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后者则是弱小民族对大民族主义的抗争。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方面是大俄罗斯主义迅速迅速增长,各级党政机关出现了竭力排除一切非俄罗斯的文化,竭力使一切管理机关都掌握在俄罗斯手中的现象。另一方面,小民族主义倾向则过分地强调本民族特点、民族利益,忽视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列宁认为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反抗大民族主义,而且对小民族主义也同样持反对态度。因为两类民族主义都不利于革命成果的巩固,应当坚决消除各种民族主义偏见。但是,列宁提倡区别地抵抗两类民族主义,一方面,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一死战”,另一方面,对小民族主义持有“让步与宽容”的态度。

此外,列宁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民族平等思想。早在1895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中,列宁在党纲中阐述了民族平等的条款,“消灭等级、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宗教信仰自由,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等等。在1902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列宁进一步阐明了民族平等的实质是不分性别、宗教信仰和种族的全体公民一律平等。

列宁在承认民族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理论。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中,列宁首次提到“承认国内各民族都有自决权”。同时,他强调,承认民族自决权的根本目的在于削弱资产阶级的力量,并不等于在任何情况下都支持民族分离或成立小国的要求,而是使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在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联合起来。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是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策略原则。列宁认为,承认民族自决权不是承认和鼓吹民族间的分离,只是承认有分离的权利和分离的自由。承认民族自决权的精神实质始终是以民族平等为条件,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国家特权。

列宁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列宁民族主义思想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现实问题,明确前进的道路。

第一、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借鉴并发展了列宁民族平等思想。

列宁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反对民族的闭关自守,相互隔绝,主张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大国。但民主集中制不排斥地方自治以及有独特的经济和生活条件、民族成分等等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适应了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得到和谐共生的发展。列宁的民族平等思想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保障。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适合我国国情,保证了民族团结和平等,又尊重了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最大限度地实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但列宁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夺得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民族政策还是形式上的,指出消灭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根本措施。基于落后民族与先进民族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而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不平衡,列宁提出“事实上不平等”理论,认为先进民族应帮助落后民族,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而达成事实上的平等。我国同样面临着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处于相对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面临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挑战。为了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我国政府颁布和实施了惠及少数民族的政策,引导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二、有关民族和阶级的论断对于认识非洲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问题有着有益的启示。

“人类沿着横向线划分为阶级,又沿着纵向线划分为民族”。人类间的“压迫”问题往往同时在阶级问题和民族问题两个方面存在,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总战略首先立足于阶级问题的解决。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诚然,列宁所指的民族概念和非洲的族群概念有所不同。族群概念在非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又是殖民者为了管理殖民地而将其“分而治之”的工具,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族群、语言、文化、地域等身份认同问题常常被解读为非洲冲突爆发的原因。然而,族群对族群的剥削本质上是人对人的剥削。透过族群问题的表象,从经济利益出发,以社会阶层为视角分析非洲国家冲突的根源,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非洲社会的基本矛盾,即落后的生产力与广大民众渴望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非洲现阶段在发展道路中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而通过被剥削阶级的联合来从根本上消灭人对人的剥削。

第三、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思想潮流中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西方世界主导的自由民主制度已经很难调和西方社会出现的主要矛盾,逐渐失去在世界范围内的引领地位。多党选举制为特征的民主正在失去它的可信度和合法性世界其他地区正在积极地探索有效可行的发展道路。在这一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波动时期,一些国家或一些势力试图通过美化过去来寻找当今问题的解决方式,仿民族主义(pseudo-ethnique是体现形式之一,如特朗普政府提出了“美国优先”,将保护美国一国利益视为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极端民族主义、甚至法西斯主义近期在一些欧洲国家也有所抬头;库尔德问题成为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非洲一些国家也因内部民族问题面临分裂等等

以上是学习列宁民族思想的几点浅显的体会。通过学习,真正意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意义在于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并灵活运用理论来正确处理我们与时代、与世界的关系。

(本文作者孟瑾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