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源 > 非洲国家概况
马达加斯加
文章来源:    日期:2009-06-01
】【打印 关闭

马达加斯加 国别报告——马达加斯加.pdf

概述 

国名    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Madagascar, La Republique Democratique de Madagascar)。 

面积    627 000平方公里(包括周围岛屿)。 

人口    103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人(1998年)。 

民族或部族    马达加斯加人是古代非洲人和马来人结合繁衍下来的后裔。在全国人口中,马达加斯加人占98%以上,由18个部族组成,其中人口较多的有:麦利那族 大部分居住在岛屿中部,约占总人口的26.1%、贝希米扎拉卡族,约占总人口的14.9%、贝希略族(12.1%)、希米赫特族(7.2%)、萨卡拉瓦族(5.1%)、安坦德罗族(5.3%)等。上述各部族之间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差别不大。习惯上又把居住在中部高原地区的各部族统称为高原族,把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各部族统称为海岸族。马达加斯加人大都肤色浅棕,身材矮小,长着小巧的鼻子和薄薄的嘴唇,颇似东南亚人。在此定居的还有少数非马达加斯加人,1988年,他们中有2.5万科摩罗人,1.8万法国人,1.7万印度人,0.9万华裔及少量巴基斯坦人。 

宗教    马达加斯加居民主要信奉原始宗教(约占总人口的55%)、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约占总人口的40%,主要在城市)以及伊斯兰教(约5%)。 

语言    马达加斯加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虽含有许多非洲语汇,但总体上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官方通用法语。 

首都    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人口155万(1993年)。 

国家元首    总统迪迪埃·拉齐拉卡(Didier Ratsiraka),1997年2月当选。 

自然地理  

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南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领土由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小岛组成。马达加斯加岛面积仅次于格陵兰岛、伊里安岛和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四大岛。全岛南北长1 577公里,东西宽579公里,由火山岩组成。地形和气候复杂,中部系多山的高原地区,海拔从800米至1 500米不等,其中察拉塔纳纳山主峰马鲁穆库特鲁峰海拔2 786米,为全国最高点。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年降水量为1000~1500毫米,属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18℃。东部沿海带状地区低洼平坦,多雨潮湿,属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为2000~38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4℃,植被为茂密的热带雨林。西部为缓倾斜平原,是一望无际的干草原,人烟稀少。整个西部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从1000毫米递减至350毫米,西南部一带是炎热的半荒漠地区。整个西部总体上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6.6℃。全岛4~10月为旱季,11月~次年3月为雨季,1~4月东南部受飓风影响,常有风灾。马达加斯加有四条较大的河流:贝齐布卡河、齐里比希纳河、曼古基河和曼古鲁河。马达加斯加海岸平直,海岸线长3 991公里,缺乏优良港口。历史 

1~10世纪,印度尼西亚人逐渐移入马达加斯加岛,并同土著非洲人结合,形成了马达加斯加人。14世纪在中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国家组织。中部的麦利那人建立了伊麦利那王国。但直到18世纪,马达加斯加全岛还处于诸侯割据状态。1797年,伊麦利那王国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最早到达马达加斯加的欧洲人是法国殖民者。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英、法势力在马达加斯加进行着较量,争夺对贸易及宗教的控制。19世纪80年代欧洲列强瓜分非洲之时,法国首先占领了战略要地迪耶果·苏亚雷斯(即安齐腊纳纳),提出了对马达加斯加的领土要求。1890年英国承认马达加斯加为法国保护地,法国占领马达加斯加并建立了殖民统治。马达加斯加人民多次奋起反抗,争取独立。1946年,法国宪法将马达加斯加划为海外省。1947年3月,马达加斯加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法武装起义,遭到法国当局的残酷镇压,遇难者达数万人之多。这次起义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1956年6月,根据法国海外领地“根本法”,马达加斯加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0月14日,按照法国通过的第五共和国宪法,马达加斯加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称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59年4月马达加斯加通过了第一部宪法。1960年6月26日,马达加斯加宣布独立,仍沿用原名。社会党人齐腊纳纳(Philibert Tsiranana)任总统。该政府所执行的亲法政策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1971年4月,南部爆发了农民起义。1972年,首都工人、学生展开了群众运动,反对齐腊纳纳。同年5月18日,齐腊纳纳被迫将政权交给武装部队总长拉马南佐阿少将(Ramanatsoa)。1974年拉马南佐阿的军事顾问策动政变未遂,但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却激化了。1975年2月5日,拉马南佐阿将军被迫将权力交给内政部长、宪兵司令拉齐曼德拉瓦上校(Ratsimandrava),后者于2月21日遇刺身亡。同年2月12日成立了以国防部长安德里亚马哈佐准将为首的军事领导委员会,行使政府职权。6月15日,前外长拉齐拉卡(Ratsiraka)为首的最高革命委员会取代军事委员会,拉齐拉卡任革委会主席、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2月举行全民公决,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拉齐拉卡当选总统。经全民公决通过了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宪法。拉齐拉卡执政后,宣布要建设“马达加斯加式的社会主义”。1977年全国人民议会成立,全国6个政党中的5个组成了一个全国保卫革命阵线。1982年,拉齐拉卡在竞选中蝉联总统。1983年,拉齐拉卡的政党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党(Avant-Garde del la Revolution Malgache,简称AREMA)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压倒多数的胜利。20世纪80年代由于饥荒、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马达加斯加社会治安一度混乱,阿尔伯特·扎菲(Albert Zafy)领导的有生力量联盟(Forces Vives)成立。1989年拉齐拉卡授意议会同意提前9个月举行总统选举,并以63%的选票再次当选总统。 

1990年,拉齐拉卡进行民主改革,允许实行“彻底的多党制”,并于3月颁布了《自由组织政党法令》;与此同时,拉齐拉卡开始推行私有制改革。1990年7月,以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党为首的全国保卫革命运动改组为马达加斯加社会主义战斗运动(MMSM)。12月,马达加斯加的反对党也成立了统一组织全国有生力量委员会,在它的领导下,全国群众运动不断高涨。1991年6月11~17日发生了15万群众参加的大规模游行,要求政府扩大民主,取消1975年通过的社会主义革命宪章和成立第三共和国。7月16日反对党宣布成立以阿尔伯特·扎菲为首的过渡政府,马达加斯加出现了两个政府共存的局面。8月10日,反对派组织10万群众向总统府进行“自由大进军”,遭军队镇压,数百人伤亡,即“八一○事件”。10月31日,政府、过渡政府、教会及社会主义战斗运动签署《10月31日协议》,中止最高革命委员会和议会的活动,成立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经济社会复兴委员会,扎菲任主席,马达加斯加进入了为期18个月的过渡阶段。1991年12月过渡政府成立,次年3月举行“全国会议”,讨论新宪法和选举法。全国会议期间,曾发生暗杀扎菲的事件和一次未遂政变,现政府与过渡政府的斗争十分激烈,使局势动荡不安。8月19日,马达加斯加举行全民公决,通过了关于放弃社会主义宪章、成立第三共和国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新宪法。1992年12月至1993年2月间,马达加斯加举行了总统选举,有生力量领导人阿尔伯特·扎菲击败拉齐拉卡和其他6个候选人,成为第三共和国首任总统。1993年7月举行立法选举,重开议会,拉武尼(Francisque Ravony)当选总理,过渡政府宣布辞职。新政府成立以后,实行务实政策,强调为了国家利益将同所有国家建立关系,积极寻求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作,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政治 

1997年2月,拉齐拉卡以微弱多数险胜前总统扎菲,重新当选总统。 他主张民族团结,建立一个“人道主义、生态平衡”的国家,以发展经济反对贫困为工作中心。1998年3月,经与反对派激烈较量,成功举行全民公决,修改了宪法,总统权力增大,首次设立自治省。5月,在议会选举中,以复兴行动党为主支持拉齐拉卡的一派获得绝对多数席位,反对派力量削弱。7月,组成以复兴行动党为主的多党联合政府,政局稳定性增强。 

宪法    1992年8月19日,马达加斯加公民投票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1998年3月15日,通过全民公决修宪。新宪法赋予总统直接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的权力,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均以2/3的多数方可中止总统权力。地方政权实行自治,建立6个自治省,自治省拥有自主的行政管理权和立法权,中央有权对自治省的权力实行监督。 

议会    第三共和国实行两院制。议会(Le Parlement)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国民议会(L''''''''assemblee Nationale)议员任期5年,通过普选、按照党派得票比例制产生。本届国民议会于1998年5月经选举共选出150名众议员,议席分配如下:复兴行动党63席,火炬领袖社16席,社会民主联盟11席,复兴独立大会党3席,聚会社1席,反对派24席,无党派议员32席。议长安热·克里斯托夫·费利克斯·安德里亚纳里苏阿(Ange Christophe Felix Andrianarisoa)。参议院(Le Senat)议员,任期6年。2/3的参议员由各自治省选举产生,1/3的参议员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代表,经各种合法组织和集团提名,由共和国总统任命。参议院每两年更换一半成员,两类参议员分别更换一半。目前参议院尚未成立,由国民议会行使全部立法权。 

政府    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掌握政府行政机关和武装力量。政府对议会负责。总统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的提名任命部长。本届政府于1998年7月31日成立,共31名成员, 主要有: 总理安德里亚纳里武· 坦特利·勒内·加布里奥(Andrianarivo Tantely Rene Gabrio),负责预算和自治省发展的副总理皮埃罗·拉左纳里韦卢(Pierrot Rajaonarivelo),外长拉齐凡德里亚马纳纳·利拉(Rasifandrihamanana Lila,女),水利与林业部长拉若恩松·里扎(Rajohnson Rija)武装力量部长马塞尔·朗热瓦少将(Marcel Ranjeva),内政部长让·雅克·拉苏隆德拉贝准将(Jean Jacques Rasolonraibe)。 

行政区划    在行政上分为省(Faritany)、县(Fivondronampokotany)、区(Firaisampokotany)、居民委员会(Fokonolona)。全国共有6个自治省、111个县、1242个区、1?3476个居民委员会。 

司法机构    在最高司法委员会协助下,总统保障司法独立,总统兼任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设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法院、最高宪法法院。最高法院负责监督司法、行政、财政系统法律机构的正常运转,包括终审法院、国务委员会和审计法院。首席院长和总检察长是最高法院的首长,他们分别由司法部长在与最高司法委员会协商后提名,再由部长会议任命。现任首席院长拉库托尼丽娜·艾美女士(Mme Rakotonirina Raveloarisoa Aimee),总检察长拉扎菲马艾里·阿尔弗雷德·巴西尔(MRazafimahery Alfred Basile)。最高司法法院负责裁决总统、议长、总理、政府其他成员以及最高宪法法院院长的叛国、违宪及渎职罪等。司法法院由最高法院首席院长、2名终审法庭庭长、2名上诉法院院长、2名国民议会议员和2名参议员组成。最高宪法法院负责裁定中央政权制订的条约、法律、行政命令、省际协定、自治条例是否符合宪法,解决政府机构之间、国家与自治省间或自治省之间的权限冲突,就全民公决、总统选举、议员选举中引起的诉讼作出裁决。最高宪法法院由9名成员组成,任期7年,不得连任。其中3名成员由共和国总统任命,2名由国民议会任命,2名由参议院任命,2名由最高司法委员会选举产生。院长由总统任命。 

政党    据马达加斯加内政部最新统计,共有152个政党和政治集团正式申请注册。主要政党情况如下: 

1、马达加斯加复兴行动党(Action Pour la Renaissance de Madagascar)执政党,即原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党。拉齐拉卡第一次执政时创建,1976年3月19日成立,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拉齐拉卡下台后,1994年3月改名,重申信仰社会主义。1996年12月29日,该党总书记拉齐拉卡当选第三共和国第二任总统,并辞去总书记职务。1997年11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负责地方分权和预算的副总理皮埃罗·拉左纳里韦卢(Pierrot Rajaonarivelo)为全国书记,成立新的组织机构——指导委员会和全国委员会。目标是促进民主,发展自由经济,不再提倡社会主义。 

2、火炬领袖社(Leader Fanilo)1992年6月11日成立。其主要成员为拉齐拉卡首次当政时国营和私人大企业的经理等工商业人士。执政党之一。主张把马达加斯加建设成建立在自由、民主和分权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主席为海里祖·拉扎菲马哈莱乌(Herizo Razafimahaleo)。 

3、众评社(马达加斯加文:Asa Vita no Ifampitsarana-avi)1997年1月28日成立,温和反对派。其主要影响地区在中部高原。主张建立法制国家,致力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以及建立社会和经济正常秩序。主席诺贝尔·拉齐拉胡纳纳(Norbery Ratsirahonana)。  

4、社会民主联盟(Rassemblement Pour le Social Democrate)前身为1956年12月由齐腊纳纳创建的社会民主党。1992年社民党分裂,以马尔松·埃瓦里斯特(Marson Evarsite)为首的一派成立“社会民主联盟”。支持现政府的稳定与自治政策。 

5、工作、正义与发展协商委员会(Travail Justice Developpement Concertes)1998年4月10日,马达加斯加前总统扎菲为参加选举而创建的政治团体。主要反对派之一。主席为瑞吉·马诺若(Regis Manoro)。 

6、马达加斯加复兴独立大会党(Parti du Congres Pour L''''''''Independance de Madagascar Renouveau)1989年3月29日成立。其目标是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一个民主的、大家庭的社会主义。第三共和国成立后,该党成为执政党。1993年该党主席里夏尔·安德里亚曼贾图当选为国民议会议长。1996年总统选举中,党的领导人失策,主要成员退党,力量大为削弱。安德里亚曼贾图未能当选本届国民议会议员。 

7、争取马达加斯加发展党(Parti Militant pour le Developpement deMadagascar)即原卑贱者争取政权党。成立于1972年,是从原莫尼玛党分裂出来的一个组织,主张“马克思主义”,要同“支持资本主义”的传统政党作斗争。1990年10月19日改为现名。反对党。主席马南达菲·拉科托尼里纳(Manandafy Rakotonirina)。 

8、为发展而反思、行动组织(Groupement de Reflexion et D''''''''Action Pour le Developpement Iloafo)1991年7月26日成立。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宗旨是加强民族团结,争取实现各地区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正和自由、保障人权,寻找符合本国国情和人民所接受的民主形式,通过工作战胜贫穷;希望有能力的新人治理国家。主席威利·莱奥纳尔(Willy Leonard)。 

9、聚会社(Fihaonana)主要由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组成。主张有专业知识的新人积极参加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为国家的发展、发扬传统的“大家庭”观念、提高人民教育和卫生水平以及发展生产作出贡献。主席:居伊·拉扎纳马西(Guy Razanamasy),现任塔那那利佛市市长。 

重要人物 

迪迪埃·拉齐拉卡总统,1936年11月4日生于塔马塔夫省的瓦图曼德里。早年在塔那那利佛读书。1962年毕业于法国布雷特海军学校,获海军中尉军衔。1970年出任马达加斯加驻法国使馆武官。1972~1975年任外交部长。1973年1月,晋升为海军中校。1975年6月,当选为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并兼任国防和武装部队部长。同年12月21日,当选为总统。1976年建立“革命先锋党”。1993年2月,“先锋党”改名为“复兴行动党”,任总书记。1982年11月和1989年4月两次连任总统。1990年,在西方民主浪潮冲击下,政局严重动荡。1991年11月,反对派成立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拉齐拉卡有职无权。1993年2月总统选举中败给扎菲。1997年2月重新就任总统。 

安德里亚纳里武总理,1954年5月25日生于菲亚兰楚阿省安布西特拉。1976年毕业于巴黎中央高等学校,1977~1979年就读于法国高等商业学院和美国斯坦福商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79年后历任马国家水电公司管理专员和农业部顾问,工业、能源与矿业部部长等,1997年任负责财政与经济的副总理。 

经济 

马达加斯加是联合国宣布的的世界极不发达国家之一,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70%以上,工业基础薄弱。独立后最初的12年中,除大米基本自给自足之外,严重依赖对法贸易。1973年退出法郎区,接着推行国有化经济。由于政策过激,加上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从1983年开始,放开对农产品市场的控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鼓励私有经济和外国投资,颁布新投资法。1988年开始国营企业改革,次年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1989年制定《投资法》和《工业自由区条例》,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并且放宽贷款条件、降低利率、调整税收,鼓励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政府还采取多样化政策,希望在传统出口作物如咖啡、华尼拉(香草)等的基础上,发展纺织品出口和旅游业;发展石油和煤炭开采,补充现只开采石墨、云母的采矿业。 

1991年,由于政治动乱,政权更迭,经济严重受损,经济增长率暴跌至-6.3%。从1993年起,经济开始复苏,形势有所好转。但政局不稳,经济增长缓慢。1992~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徘徊在1~2%。从1996年底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法国等西方国家纷纷恢复对马达加斯加的援助,加之政局稳定,经济有了起色。外国投资增加,外债负担有所减轻,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农业、渔业、工矿业、住房、环保、卫生等领域情况略有好转。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马达加斯加结构调整改革不力、私有化进程迟缓为由,原定1997年底结束的第二阶段贷款谈判迟迟未果。近年来蝗灾肆虐,粮食减产,再加上资金匮乏,刚刚好转的经济又面临严峻的考验。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称,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16亿美元,还没有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1980~199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9%,1991~1998年为2.9%。另据世界银行1998/99年发展报告,1997年人均收入为25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120。 

货币名称:马达加斯加法郎Franc malgache,Franc MG 

汇率(1997年):1美元=5090.90马达加斯加法郎 

通货膨胀率(1997年):4.2% 

马达加斯加在1973年退出法郎区,但1马法郎=0.02法国法郎的汇率却一直维持到1982年。此后,货币与法国法郎脱钩,马法郎不断贬值, 1993年与美元汇率为1 914马法郎=1美元,1994年6月与美元汇率为2 735马法郎=1美元。 

资源    马达加斯加矿藏丰富,是世界石墨高产国之一,产量居非洲第一位;铬产量居世界第十位。此外,还有铀、铁、铝、镍、镁、金、银、铜、石油、煤、天然气、宝石、石英等矿藏。马达加斯加森林与渔业资源也较为丰富。其河流中下游多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全国2/3电力靠7座水电站供应,剩下的由热电站供应。 

工矿业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马达加斯加工业产值为8.11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7%。其中食品加工工业产值约占49%,纺织业约占25%,除此之外还有采矿业、农产品加工、建材工业、炼油、农机维修、烟草、饼干及汽车组装等。马达加斯加一半以上的企业设在塔那那利佛省,其中最成功的几家企业都在出口加工区内。到1993年底,加工区内共370家企业,雇员14 462人,投资近2.3亿美元。外资企业主要来自法国、毛里求斯和南非。 

农业    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马达加斯加农牧业生产总值为10.3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6%。全国可耕地880万公顷,已耕地仅280万公顷。耕地2/3以上种植水稻,马达加斯加一年可种两季水稻。其他粮食作物有木薯、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丁香、剑麻、甘蔗、花生、棉花等。华尼拉(香草)产量及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马达加斯加全国牧场面积为340 48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8%。1996年牲畜存栏数:牛1 032万头,猪163万头,羊227万只,家禽2 190万只。沿海盛产黄鱼、金枪鱼、龙虾、海参。近年沿海捕捞和对虾养殖业有较大发展,1996年渔业生产为12万吨,其中金枪鱼1.4万吨。 

马达加斯加森林面积123 27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出产红木、黑檀木、橡胶和药材。但近年来森林不断遭到破坏。 

旅游业    马达加斯加热带海岸线长达5 000公里,是旅游圣地之一,但服务设施不足。近年来政府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鼓励外商向旅游业投资。1991年5月建立了一个拥有4100公顷雨林的国家公园,旨在吸引游人和投资。1996年有旅馆客房(星级)3040间,游客数83000人,1997年旅游业创汇8 800万美元。主要旅游点为努西贝岛和圣玛丽岛。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较落后,基本设施年久失修,运营情况不佳。柏油公路约5 745公里,加上未铺砌石子的土路,公路总长约50 000公里。公路交通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近年来,借助国际贷款修筑、修缮公路。 

铁路    由国家管理,全部使用内燃机车,共有4条单轨铁路线,总长1 095公里;1996年客运量311 000人次,货运量242 000吨。 

水运    内河长度共3 500公里,仅有400余公里可用于航运;沿海港口共有18个,1994年进出口货物吞吐量约201.9万吨。80%的海运集中在东部港口图阿马西那(塔马塔夫),年吞吐量约140万吨。 

空运    马达加斯加的空中运输比较发达,有两家航空公司,拥有飞机36架,有定期航班飞往欧洲、非洲和西南印度洋诸岛国。全国有机场58个,其中6个国际机场,但只有首都伊瓦图国际机场、塔马塔夫和努西贝的机场可停靠大型飞机。1996年伊瓦图国际机场客运量51.3万人,货运量10.04万吨。 

财政金融    财政连年出现赤字,自1987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开始将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4.7%以下。1994年计划预算赤字上升到5470亿马法郎(合326 000万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2%,比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都高,引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不满。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马达加斯加1997年度财政收入为5亿美元,支出为6亿美元。赤字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经济对外债依赖严重。自1987年起,马达加斯加的外债超过了年国民生产总值。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外债总额为42.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0.6%。 

1980~1990年外债还本付息年均增长率为43.3%,1991~1997年为102.0%。1998年外汇储备为2.236亿美元。 

1975年,所有银行均被国有化。这种情况持续了15年。80年代末实行自由的金融政策,1993年将3家国有银行私有化,并有许多外国银行在马达加斯加开展业务。 

对外贸易    自1991年局势动荡以来,对外贸易连年逆差。农业和渔业的主要出口产品是咖啡、华尼拉、丁香和龙虾,工业品出口主要是纺织品。矿产品出口有云母、铬矿砂、石墨等,但数量有限,不到产量的1/10。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车辆、机械设备、药品、日用消费品及食品等。马达加斯加1996年出口总值为8.03亿美元,进口为10.02亿美元。 

外资及外援    由于1975年实行国有化政策,国外投资者很长时间不敢来马达加斯加投资。1985年之后,政府制定了新投资法,给外国投资者提供税收政策优惠,后又建立自由工业区。这两项政策较为成功,有许多法国和毛里求斯投资者在马达加斯加投资设厂,主要经营纺织和旅游业。1997年在马达加斯加的外资有1400万美元。 

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马达加斯加1985~1997年共接受各种外援18.696亿美元。法国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援助国,其他依次为日本、美国、德国、瑞士以及国际金融组织等。  

人民生活    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马达加斯加1997年的出生率为40.3‰,死亡率为9.4‰,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73‰。预期寿命为59岁。生育率为每一妇女5.5胎。1995年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2%,获得卫生设施的人口占38%。马达加斯加1988年平均每9 780人有一名医生,每1 730人有一名护理人员。 

军事 

马达加斯加在独立初期组建了国防军,兵源以原来在法国殖民军队中服役的马达加斯加军人为主,总兵力约1 000人。拉齐拉卡执政后,将国防军和国家宪兵合并组成人民武装力量,重组人民军。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武装力量部为军事行政机构。全国设6个军区。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约18个月。 

1997年,军队人数13 617人,陆军主要装备有坦克12辆、装甲车100辆以及各种火炮。海军约600人,其中包括1个海军陆战连,装备有巡逻艇和两栖舰艇。空军约500人,装备有各种飞机4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12架、直升机6架。另有宪兵部队8 143人,警察4 030人。1998年国防预算为1 130亿马法郎。马达加斯加全部军事及战略工业一直由国家控制,在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后也没有实行私有化,其中较重要的有设在前法国海外军团基地迪耶果·苏瓦雷斯港即安齐腊纳纳的海军军舰修造所。 

教育与新闻出版 

教育    马达加斯加从1976年开始实行5年制义务教育。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1995年成年人的文盲率为44%;1996年小学入学率为73%,中学入学率为13%。 

在20~24岁的青年人中约有5%能够进入大学。1993/1994学年有小学13 624所,学生1 504 668人,教员39 637人;初中1 153所,学生237 909人,教员11 161人;高中291所,学生60 323人,教员3 957人。有大学6所,其中塔那那利佛大学规模最大。1994/1995学年全国大学生39 850人,教员880人。 

新闻出版    新闻媒体较为发达。官方报刊有用马达加斯加文出版的日报《消息与舆论》,用马达加斯加文及法文出版的《新闻》周刊及法文的《政府公报》等。民间报纸有《马达加斯加午报》(发行量2.5万份)、《马达加斯加十字架报》、《马达加斯加晨报》和《论坛报》等,刊物有《印度洋杂志》等。全国通讯社为马达加斯加国家通讯社。马达加斯加国家广播电台,建于1931年,有两套节目。第一套节目用马达加斯加语,第二套节目用法语和英语,每天24小时播出。首都有8家私人电台和1家教会电台。 

马达加斯加国家电视台建于1967年,用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每天播放约9小时(周末15小时)。马达加斯加电视台为私人台,1995年建立,用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播放。每天播出13小时(周末15小时)。 

1988年共有58家出版社、43家书店,国家图书馆共有藏书17.6万册。1996年拥有24台电视机,每千人拥有214台收音机。 

对外关系 

以进取、开放、对话为外交基本原则,积极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主张在尊重主权和非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强调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寻求合作伙伴的多样化。赞同继续加强不结盟运动的团结和力量。赞成对联合国的机构进行改革,主张按地域公平分配原则扩大安理会。积极促进和参加西南印度洋地区的合作,主张在印度洋建立一个非军事的、无核的和平区;注重参与非洲大陆事务及不结盟运动,强调非洲各国应加强团结和合作,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非洲问题。近几年来,发展同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密切与西南印度洋岛国和非洲大陆东南部国家的关系,与南非的关系发展较快;重视加强与中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亚洲国家的关系。至1997年底,马达加斯加同84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系非洲统一组织、东南非共同市场、印度洋委员会、环印度洋合作联盟、不结盟运动及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同中国的关系    1972年11月6日两国建交后,双边关系发展良好。马达加斯加方访华的主要领导人有:拉齐拉卡总统(1972年11月、1974年1月、1976年6月和1985年10月)、议长安德里亚纳拉欣贾卡(1986年9月)、过渡政府第一副总理弗朗西斯克·拉武尼(1992年4月)、议长里夏尔·安德里亚曼贾图(1993年4月、1996年4月)、阿尔贝·扎菲总统(1994年7月)、副总理兼外长海里祖·拉扎菲马哈莱乌(1997年11月)。中国领导人访问马达加斯加的有:姬鹏飞副总理(1980年8月)、宋平国务委员(1985年6月)、李先念主席(1986年3月)、陈慕华副委员长(1990年6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交部长(1994年1月)、姜春云副总理(1997年4月)、胡锦涛副主席(1999年1月)。1998年5月和10月,中国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田淑兰,沈阳军区司令员梁光烈中将相继访问马达加斯加。10月和11月,马达加斯加总统府秘书长塞拉芬和外交部秘书长拉库图贝先后访华。1998年两国间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447.4万美元,中国出口额为3272.8万美元。 

同法国的关系    马达加斯加与法国有着特殊的传统关系。20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密切。1973年,拉齐拉卡率团与法国谈判修改两国合作协定,法国拆除在马达加斯加的军事设施,撤走驻军,马达加斯加退出法郎区。1975年,马达加斯加将法资公司收归国有,两国关系一度紧张。80年代,两国关系有了较大发展,法国免除马达加斯加40亿法郎债务,马达加斯加同意法军舰在迪耶果—苏瓦雷斯军港停泊,两国同意成立工作组研究解决新胡安等4个小岛的争议问题。90年代,两国关系继续发展。法国为马达加斯加最大的援助国。拉齐拉卡重新执政两年多来,两国关系再度升温。拉齐拉卡多次访法,提出建立“理智和感情的联姻关系”,法国允诺为马达加斯加的经济复兴提供1.2亿法郎的赠款。1998年两国就马达加斯加对收归国有的法国企业赔偿问题达成框架协议。法国在马达加斯加的影响增强。19世纪末,法国占领格洛里厄斯群岛、新胡安岛、巴萨斯礁和欧罗巴等四岛,在岛上设立气象站和机场。1960年马达加斯加独立后曾要求归还四岛。70年代,马达加斯加政府多次重申该四岛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历史上都属于马达加斯加。1979年,马达加斯加驻联合国代表要求将关于四岛问题的议案列入大会议程。马达加斯加的上述努力均遭法国反对。1990年双方同意成立工作组研究四岛争议问题,至今无进展。 

同美国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马达加斯加视美国为最大敌人,两国关系恶化。80年代两国关系逐渐改善,90年代有较大发展。美国支持马达加斯加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对马达加斯加经援有较大幅度增加。1995年美国向马达加斯加提供3580.7万美元的援助。美国向马达加斯加派出和平队员30人。 

同印度洋委员会成员国的关系    马达加斯加积极参与地区事务与合作。系印度洋委员会成员国。1991年,该委员会首脑会议在马达加斯加首都举行。1995年,毛里求斯和科摩罗总统访问马达加斯加。1996年科摩罗遭雇佣军入侵后,其总统和总理分别组成政府。马达加斯加积极在科摩罗两派间斡旋,并与非洲统一组织共同主持会议,促成两派和解。1997年科摩罗出现昂儒昂岛独立危机,马达加斯加反对该岛独立,并表示,如政治、外交手段不能解决危机,应派遣非洲干预部队,马达加斯加准备派兵参加。马达加斯加向周围岛国供应农产品和海产品,贸易出超。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