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源 > 非洲国家概况
马拉维
文章来源:    日期:2009-06-01
】【打印 关闭

国名    马拉维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alawi)。 国别报告——马拉维.pdf

面积    118 484平方公里(包括24 208平方公里的内陆水域)。 

人口    1 03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8.6人(1998年)。 

民族或部族    绝大多数为班图语系黑人,主要部族有:契瓦族,是最大的部族,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地区;通布卡族,主要居住在北部地区;尧族,主要散居在马拉维湖东南部;恩戈尼族,分布在中部和北部一带。 

宗教    全国约70%的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约20%的人信仰伊斯兰教,其余信奉传统宗教。 

语言    官方语言为英语。国语为契瓦语(Chichewa)。北方地区通行通布卡语(Chitumbuka)。首都    利隆圭(Lilongwe)。 

国家元首    总统巴基利·穆卢齐(Bakili Muluzi)。1994年5月17日全国大选中当选,5月21日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 

马拉维为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东北部与坦桑尼亚接壤,东、南和西南部与莫桑比克交界,西部与赞比亚为邻。国土沿东非大裂谷延伸,狭长而弯曲,南北长约840公里,东西宽80~160公里。境内多高原,北部高原海拔1 400~2 400米;南部姆兰杰山(Mulanje Mt.)的萨皮特瓦峰(Sapitwa)高达3002米,为全国最高点。马拉维湖由东非大裂谷陷落而成,位于马拉维、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三国交界处,是仅次于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的非洲第三大湖,湖长550公里,湖宽30~75公里,面积有3万多平方公里,其中马拉维境内湖水面积23 31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75米,河床最深处达705米。有14条季节性河流流入马拉维湖,流出的只有一条河,即希尔河(Shire R.),为马拉维最大的河流,全长约480公里,从湖的南端导出,经希尔河谷地带进入莫桑比克,与赞比西河汇合,向东流入印度洋。马拉维地处东南信风带,属热带草原气候,高原寒冷。全年温差较大,分凉季(5~8月)、热季(9~10月)和雨季(11~4月)三季。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500毫米。 

历史 

远在史前时期,人类已在马拉维地区出现。16世纪班图人开始大批进入马拉维湖西北部,并在马拉维及毗邻地区定居。17世纪初,葡萄牙人为开辟东非沿海到非洲内地的贸易通道,开始到马拉维湖一带活动。在以后的200多年中,葡萄牙势力步步渗入,在这个地区从事商品交换和奴隶贸易。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人进入马拉维湖地区进行宗教活动和殖民掠夺。特别是1878年英国商人组成“非洲大湖公司”进入马拉维地区活动后,英国势力大举渗入。19世纪80年代,英国和葡萄牙在该地区进行争夺势力范围的激烈斗争。1891年英国正式宣布这一地区为其“保护地”,1893年改名为“英属中非保护地”。1904年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1907年设立总督,改称尼亚萨兰。1915年爆发由奇姆布韦领导的农民起义。1944年尼亚萨兰非洲人大会党成立,领导各部族人民进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953年10月,英国强行把尼亚萨兰与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合并成“中非联邦”。1959年尼亚萨兰非洲人大会党被取缔后,重新成立了以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Hastings Kamuzu Banda)为领袖的马拉维大会党(The Malawi Congress Party),进行争取非洲人权利的合法斗争。1961年,马拉维大会党在立法会议选举中获胜。1963年2月1日,尼亚萨兰实行内部自治,班达任自治政府总理。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  

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宣告独立,改名为马拉维。1966年7月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留在英联邦内,班达任总统,实行一党制。1971年,班达宣布自己为终身总统。班达长期实行专制统治,取缔并镇压一切反对派,国内及国外流亡者反班达政权活动日益加剧。1992年3月,马拉维天主教主教发表揭露“社会弊端”的公开信后遭政府迫害;4月,反对派、著名工会领袖查库夫瓦·奇哈纳(Chakufuwa Chihana)流亡回国后被当局逮捕,引发了5月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反对班达及大会党的抗议行动。政府出动警察镇压,造成流血事件。5月13日,西方国家宣布中断对马拉维的一切援助,直到班达“尊重基本自由和结束一党制”。1992年9月,马拉维国内首次出现两个公开的反对派组织——以奇哈纳为主席的争取民主联盟(The Alliance for Democray,简称AFORD)和由穆卢齐领导的联合民主阵线(The United Democratic Front,简称UDF),反对班达专制统治,要求实行多党民主。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班达于10月被迫同意举行关于多党民主的公民投票。1993年6月14日马拉维举行全国公民投票,结果63.2%的投票者赞成实行多党制。之后,班达拒绝反对党关于成立全国团结政府的要求,但同意建立由多党派参加的全国行政委员会以监督国家向多党制过渡,并设立全国协商委员会起草新宪法。6月29日,马拉维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结束一党制政体,实行多党制;批准总统大赦令,允许流亡者回国;通过成立反对党法令,允许反对党合法存在。 

1994年5月17日,马拉维举行独立以来的首次多党制总统和议会选举。班达领导的马拉维大会党、穆卢齐领导的联合民主阵线、奇哈纳领导的争取民主联盟等政党参加竞选,结果联合民主阵线取胜,穆卢齐当选总统。5月21日,穆卢齐宣誓就任总统,24日组成新政府。 

政治 

近年来,政局基本稳定。穆卢齐总统在前总统班达去世后,客观评价班达的功过是非,注重安抚班达家属,致力填补政治真空,使班达时代平静结束。但是,由于政府中存在腐败,社会治安不断恶化,民众怨声载道,局部骚乱时有发生。1998年9月,军队因对政府不满发动政变未遂。 

宪法    现行宪法于1994年5月颁布,1995年修订。宪法规定:实行多党制,取消总统终身制,保护多党民主和独立的司法权;总统为国家元首,任期五年。 

议会    实行一院制。议会由总统、议长、副议长、民选议员等组成,每届任期五年。本届议会根据1994年5月大选结果组成,共177个议席。各政党议席分配情况如下:联合民主阵线87席,马拉维大会党55席,争取民主联盟35席。议长:罗德威尔·蒙岩耶姆贝(Rodwell Mnyenyembe)。 

政府    本届政府于1997年7月24日组成,总统巴基利·穆卢齐。成员有:副总统兼私有化部长贾斯廷·马莱韦齐(Justin CMalewezi),农业和灌溉部长阿莱克·班达(Aleke Banda),卫生和人口部长哈理· 汤姆逊(Harry IThomson),水利发展部长爱德华·布瓦纳利(Edward CBwanali),教育部长布朗·姆平甘吉拉(Brown Mpinganjira),总检察长兼司法部长彼得·法奇(Peter Fachi),财政部长卡西姆·齐伦发(Dr Cassim Chilumpha),旅游、公园、野生动物部长帕特里克·姆贝维(Patrick Mbewe);外交部长马波帕·奇佩塔(Mapopa Chipeta),新闻部长山姆·姆帕苏(Sam Mpasu);总统办公室国务部长埃达·奇塔卢(Edda Chitalu),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事务,商业和工业部长玛坦博·恩尊达(Matembo Nzunda);交通部长卡满加达兹·钱巴罗(Kamangadazi chambalo),土地、住房、自然计划和调查部长里查德·山姆伯来卡(Richard Sembereka),总统办公室国务部长敦博·列马尼(Dumbo Lemani,负责国营企业,劳工和职业训练部长卡利尤马·普米沙(Kaliyoma Phumisa);地方政府和体育部长查卡卡拉·查其亚(Chakakala Chaziyz),妇女、青年社区服务部长里莲·帕特尔(Lilian Patel),内政部长梅尔文·默友(Melvyn Moyo),工程和供应部长阿布杜尔·皮拉尼(Abdul Pilani),国防部长约瑟夫·库伯瓦罗(Joseph Kubwalo),林业、渔业和环境部长马英加·姆坎达威尔(Mayinga Mkandawire),总统办公室国务部长布恩当达·费里(Bundaund Phiri)。 

行政划区    全国分为3个区:北部地区、中部和南部地区。 

司法机构    分最高上诉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1994年取消传统法院。 

政党    联合民主阵线(United Democratic Front,缩写为UDF)执政党:前身为1992年3月在利隆圭成立的联合民主独立党。1992年10月改为现名,主席为现总统穆卢齐糎。该党在中产阶级以及在中部部分地区和南部有较大的影响。 

马拉维大会党(Malawi Congress Party,缩写为MCP)成立于1944年。原名为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1959年改称现名。1964年马拉维独立后至1994年大选前惟一合法的政党,执政达30年。1997年7月,前主席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Hastinngs Kamuzu Banda)退位,戈万达·查库安巴(Gwanda Chakuamba)当选为主席。该党主要势力集中在中部地区。  

争取民主联盟(Alliance for Democracy,缩写为AFORD):1992年成立。成员主要包括前政要、学者和商人。1993年与“联合民主阵线”联手,击败执政的“大会党”,赢得全民公决,从而决定了马拉维从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转变。1995年参与联合政府,在政府中拥有4个 部长职位,主席齐哈纳被任命为第二副总统。1996年5月,因对政府职位分配格局不满而退出联合政府,齐哈纳辞去第二副总统职务。主席恰库夫瓦·奇哈纳(Chakufwa Chihana)。该党在北部地区有较大影响。 

重要人物 

巴基利·穆卢齐总统。生于1943年3月17日。曾获丹麦Thisted教育学院和Huddersfield科技学院的毕业文凭。曾任马拉维大会党书记兼行政书记,并在前政府中任教育、交通和运输部长等职。1982年退出班达内阁从商。1992年组建联合民主阵线并出任该党主席。1994年5月17日当选总统。 

经济 

马拉维是农业国,农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0%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农业,全国8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独立后,政府以农立国,重视发展农业,鼓励私人经济,吸收外国投资,经济稳步缓慢发展。1964~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1980~1991年,农作物受旱,出口运输困难,以及不合理的贸易条件等因素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降到3.1%。其中在1981~1985年间,粮食尚能自给有余。1992年由于旱灾和社会不稳定,经济增长率下跌7.9%。1993年农业收成好,增长率回升10.8%。1994年又遇严重干旱,加上外汇短缺,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2.3%,经济严重困难。新政府开始推行扶贫计划和私有化计划,以恢复和稳定经济。1995年农业生产正常,经济有所恢复。1995年马拉维国内生产总值为14.65亿美元,到1997年达25.19亿美元。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农业生产遭受到损失,1998年经济状况逆转。由此可见,马拉维经济受到气候的制约。影响经济发展的另一因素是人口增长过速。1985~1993年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3%。穆卢齐总统认为,马拉维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是“马拉维经济面临的首要严重问题”。此外,马拉维的经济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援。1995~1996年发展计划资金的82.3%需求助于外援。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30亿美元,1980~199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2%,1991~1998年为3.9%。另据世界银行1998/99年发展报告,1997年人均收入为220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124。 

货币名称:克瓦查Kwacha 

汇率(1997年)1美元=16.77克瓦查 

通货膨胀率(1997年):7.1% 

资源    已发现的矿藏有煤、铝矾土、石棉、磷灰石、宝石、铀、蛭石、石墨等。煤蕴藏量约7亿吨,铝矾土矿石2900万吨,磷灰石9.85亿吨。迄今只有煤、石灰、磷灰石和宝石等矿进行小规模开采。国家保护的森林面积约75.5万公顷。在非洲内陆国家中,马拉维享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马拉维湖湖水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0%,产鱼近400种,通常捕捞的有20多种,可大力发展渔业。马拉维湖是极有发展前途的旅游资源。发展湖上交通运输业和希尔河水力发电很有潜力。 

农牧渔业    农业是马拉维经济最重要的部门,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马拉维农牧业生产总值为8.3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3%。马拉维农业总产值的70%来自小农户,30%来自商业农场和种植园。小农户主要生产粮食作物,也种植少量经济作物,提供全国的基本口粮。商业农场(种植园)主要生产经济作物,其产品占全国出口农产品的70%以上。独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小农发展生产,粮食产量逐步上升,玉米产量在20世纪70年代增长约10倍,80年代前半期又大幅度增长,粮食自给并向邻国出口。但进入90年代后,遭受两次严重旱灾,粮食减产,靠进口补助。近几年,政府重视扶植小农种植经济作物。小农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耕地不足、资金缺乏、生产力低,极易受自然灾害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生产很不稳定。为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出口,政府鼓励私人兴办商业农场(种植园)。20多年中,商业农场迅速扩展,1993年占地约115万公顷。1985年估计,全国1/4的商业农场由外国人兴办。 

关于农业改革,政府在1977/1988年推行全国农村发展计划,将全国划为8个农业发展区,通过推广生产技术和提供贷款帮助小农提高生产。1990年实行农业调整计划,纠正偏重商业农场而损害小农利益的做法。1993年实施农业服务工程,旨在促进生产和作物多样化,以增加小农收入和实现粮食保障。新政府开始重视发展小型灌溉工程,计划将部分未充分利用的商业农场土地分配给小农耕种。 

马拉维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其次为高粱、谷子、豆类、木薯、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甘蔗、咖啡、棉花等。农产品的购销(除烟草外)主要由国家商业性机构——农业发展和购销公司(ADMARC)统管。农产品收购价每年由政府决定后公布实施。 

主要经济作物 

1、烟叶马拉维是非洲仅次于津巴布韦的第二烟叶生产大国。全国约有6 500个烟草种植园,6.6万多户烟农。好的年景烟叶产量超过13万吨(1993年)。烟草是最主要出口作物,占农产品出口收入的78%(1994年)。马拉维种植6种烟草,其中最重要的是伯利烟(Burley),其产量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3倍,成为当今世界伯利烟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利隆圭和卡松古(Kasungu)是烟草集中产地。烟草全部由林贝烟草拍卖行收购,转销60多个国家。 

2、茶叶、马拉维是继肯尼亚之后非洲第二大茶叶生产和出口国。1989年全国种茶面积约1.8万公顷,其中90%由种植园种植,其余由4 800户小农种植。好的年景茶叶产量达4万吨(1991年),茶叶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收入的8.3%(1994年),主要买主是英国。姆兰杰(Mulanje)和乔洛(Thyolo)高地和恩卡塔湖湾(Nkhata Bay)是茶叶的主要产地。 

3、蔗糖是马拉维第三位的出口农产品,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收入的8.2%(1994年),主要买主是欧洲联盟和美国。80年代中期,国内消费量年增10%。全国甘蔗种植面积5200多公顷,集中在中部地区。好的年景产量近20万吨(1994年)。 

畜牧业    以饲养牛、羊为主。1995年各种牲畜存栏数分别为:牛98万头、羊108.6万只、猪24.5万头。几乎所有牲畜均由小农户饲养。 

渔业    马拉维湖和希尔河上游为主要产鱼区,有枪波(Chambo,契瓦语,下同)、卡蚌戈(Kampango)、姆伦巴(Mlamba)等二三十种鱼。1987年鱼产量达到8.86万吨,以后逐渐下降,1993年为6.82万吨。鱼主要供国内食用,少量向邻国出口,1992年后不再出口。 

工矿业及能源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马拉维1997年工矿业生产总值为7.1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1%,其中制造业总产值3.1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3.6%。马拉维制造业基础薄弱,大部分为农产品加工工业,如粮油加工、制烟、制茶、轧花、制板、屠宰冷冻等。此外有肥皂和洗净剂、甘油、酒精、制鞋、火柴、饮料、纺织、化肥和水泥等小型工厂,未形成大规模的制造工业。独立后,制造业在极为有限的基础上迅速发展,70年代增长率达到11%。80年代初由于旱灾影响和资金匮乏,增长率下降到3%以下,1985年后进一步衰退。1988年,政府对工商业政策进行调整,外援增加,制造业略有复苏。 

在1980~1992年期间,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4%。马拉维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缺少资金和技术投入,能源不足,生产成本高,内陆国家运输不便,产品外销困难。国家的工业发展机构有马拉维发展公司(Malawi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和马拉维小企业发展组织(SEDOM),主要靠外援发展中小企业。报业股份有限公司(The Press Corporation Ltd)是马拉维最大的工商业私人垄断集团。它拥有20个子公司和12家联合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农业、牧业、机械制造业、饮料业、运输业、商业、外贸、金融和房地产等许多方面。这家公司的前身是报业集团,属前总统班达私人所有。80年代中期,马拉维发展公司与马拉维农业发展和购销公司参股此公司,分享利润。穆卢齐政府正设法改组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期在不影响经济发展和出口贸易的情况下削弱其对国家经济部门的垄断地位。 

马拉维的采矿业不发达。已探明的铝矾土、石棉、石墨、铀等矿藏资源均未开采。仅在北方地区开采若干小煤矿,在与坦桑尼亚接壤地区探明的大煤田尚未开发。1990年石膏矿开始生产。1994年产石灰1 100吨,水泥12.4万吨,煤3.4万吨。此外,通杜鲁(Tundulu)磷灰石矿的矿石用来生产化肥;红、蓝宝石矿已小规模开采。1985年,政府为促进矿业发展,成立矿业投资和发展公司(Mining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马拉维发展矿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资金,运输困难,生产成本高。 

马拉维的能源严重不足。全国能源需求的90%以上靠烧木材和木炭,3%靠水力发电,4%靠石油产品,1%靠燃煤。石油产品全部需要进口,1992年,占进口总值的15%。1993年,煤需求量估计在7.4万吨,其中35%靠进口。独立后,通过推行水力发电计划,发电量有较大增长,1993年总售电量7.2亿度,比1990年增加20%,但电力远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目前全国只有3%的农户能用上电。马拉维供电公司经营水力发电与火力发电,其中央电网供电总量为169兆瓦,水力发电占85%,由希尔河上的特扎尼电站、恩库拉电站和恩库拉2号电站供电。另在北部地区有4座柴油发电站及一些私人发电机。1994年全国林木总需求估计为1298万立方米,其中家用占70%。由于最主要的能源来自燃材,造成林木严重破坏和浪费。 

旅游业    被称为“内海”的马拉维湖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是非洲著名的旅游胜地。大湖的西岸和南岸有宽广的细沙湖滩和茂密的热带椰林,湖上的游轮往返南北,湖边的旅店别具风格,还有鲜美的湖鱼,这在非洲内陆国家中实属少见。此外南部的松巴高地和姆兰杰山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也吸引不少游客。游客主要来自南非、赞比亚、津巴布韦及英国等西方国家。1991年旅游者达12.7万人次。旅游商品中最出名的要数当地尧人刻制的木雕。这些用本地黑檀木刻成的雕塑有人像、胸像、面具、用具、饰物、兽鸟等,形象逼真或手法夸张,充分表现出马拉维人民的智慧与技艺。 

交通运输    马拉维是内陆国家,经邻国通道出口,交通以陆路为主。独立后,政府重视交通,发展预算中约35%用于交通,国内铁路和公路网发展很快。 

全国铁路线总长789公里,铁路网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中南部地区,向西连接赞比亚的铁路线,往东和往南可分别通往莫桑比克纳卡拉港和贝拉港。从中部的萨利马到贝拉港的铁路线是马拉维通向印度洋的传统贸易通道,全长830公里,其中465公里在马拉维境内。80年代至90年代初,莫桑比克的内战中断了马拉维的出海通道,迫使其进出口货运转道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的太特至南非德班港或经坦赞铁路到达累斯萨拉姆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运费每年增加5000万~7500万美元。这种损失由修筑公路加以弥补。1982年,英国援建从马拉维湖北端的卡龙加通往坦桑尼亚姆贝亚的65公里公路,使马拉维的交通得以直接连接坦赞铁路通往达累斯萨拉姆港。1992年10月莫桑比克和平协议签字后,“太特走廊”重新开通。1994年,马拉维经此通道的货运量达83万吨。1995年国际开发协会同意提供1 660万美元的贷款以改造马拉维铁路系统,最终实现马拉维铁路公司的私有化。 

1993年全国公路总长14157公里,其中17.5%为沥青路面。480公里长的沿湖公路是连接南北地区的干线公路。连接利隆圭和布兰太尔的公路,是通往赞比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的国际公路。国内的支线公路通往各城镇。进入90年代,国内公路运输业发展较快。由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国家发起、国际援建的“北部走廊”计划于1992年完成,计划包括扩建连接姆贝亚的马拉维沿湖公路。这条公路可承运马拉维外贸货运量的30%。 

马拉维地形狭长,北部没有铁路,湖上运输在南北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湖上货运量为70.7万吨(净重)。湖上主要港口有奇波卡(Chipoka)、恩科塔科塔(Nkhotakota)、恩卡塔(Nkhata)、奇伦巴(Chilumba)、卡龙加(Karonga)等。湖运公司总部及修船厂和湖运学校设在大湖南端的猴子湾(Monkey Bay)。 

首都的卡穆祖国际机场,1983年建成。区域性机场为布兰太尔机场。还有3个国内机场。马拉维航空公司为国营航空公司。此外还有英国、南非、荷兰、坦桑尼亚、津巴布韦、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国的航空公司,也在此经营国际航线。 

财政金融    赤字补差80%靠国外贷款,20%靠发行公债。马拉维经济依赖外国援助。1981年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马拉维实施五年发展计划。1981~1987年,世界银行提供3笔结构调整贷款共2.56亿美元。1983~198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1.13亿美元的援助。为支持马拉维经济恢复计划,1988年西方捐助国协商小组同意援助5.55亿美元,分2年支付;1990年5月协商小组又批准5.08亿美元援款。但1992年5月西方捐助国决定中断援助,压马拉维进行 “民主改革”,1993年同意恢复提供财政补助款3.05亿美元,1994年同意再提供1.34亿美元。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1985~1997年共接受各种外援28.758亿美元。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外债总额为22.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2.1%,同年还本付息1.356亿美元。1980~1990年外债还本付息年均增长率为20.1%,1991~1997年为3.3%。1998年外汇储备为1.817亿美元。 

马拉维的银行有马拉维储备银行(即政府中央银行)、马拉维国民银行、马拉维商业银行、马拉维投资和发展银行、马拉维发展公司、马拉维投资促进公司、马拉维储蓄银行及若干家商业银行等。马拉维在1994年底开设证券交易所。 

对外贸易    出口商品90%以上为农产品,主要有烟草、茶叶、蔗糖和咖啡,其中烟草出口占全部外汇收入的2/3。进口商品主要是石油、车辆、机器设备、化工产品、医药、布匹等。 

据世界银行1998/99年发展报告,1996年出口总值为3.85亿美元,进口为8.73 亿美元。 

人民生活    马拉维生产发展缓慢,人口增长过速,人民生活水平很低。1985~1993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增长率为0.4%,而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3%。全国劳动力约400万人,领取工资的从业人员约56万,其中79%在私营机构工作。1994年从业人员平均月工资120克瓦查,农业工人平均月收入仅39.2克瓦查,私营部门人员的工资相对较高。广大小农户现金收入低微,但通常年景均备有余粮。80年代末物价不断上涨。1994年与1990年相比,食品上涨143%,服装50%,其他120%。近年来,政府文职人员和工人多次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政府适当提高了工资标准。据〖HTK〗联合国报告,1993年有50%的马拉维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据非洲发展银行统计, 1997年的出生率为46.7‰,死亡率为21.60‰。预期寿命为41岁。生育率为每一妇女6.5胎。1995年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4%,获得卫生设施的人口占35%。 

全国共有46所医院,其中包括2所中央医院、1所总医院、21所区级医院以及1所精神病医院和5所麻风病医院。全国医院中政府办的占52%,教会办的占43%,私人办的占5%。1992年政府投资2 500万美元创办1所医务学校,每年培养30名医生。据1991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估计,全国80%的人口可得到医疗服务,但质量很低。儿童中营养不良,疟疾普遍,艾滋病感染严重。1987~1991年婴儿死亡率提高18%,1997年为137‰。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截至1993年6月已发现艾滋病22?300例,居南部非洲国家中已知艾滋病病例数之首。 

军事 

马拉维武装力量包括军队和警察部队。1994年军队共1.8万人(现役8000人,后备役1 万人),其中包括空军200人和海军200人。海军主要执行湖上巡逻任务,防守湖上边境。海军总部设在猴子湾。准军事警察部队1500人,主要任务是维持国内治安。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年。80年代后,军费预算逐渐削减,从198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降到1993年的1%。武器主要由英国、法国、美国等提供。1983年,美国实施一项小规模军援计划。 

马拉维先锋队曾是前总统班达直接掌握的一支准军事力量,执行特殊任务,1993年底在与军队发生流血冲突后被解散。据报道,估计有2000名先锋队员逃往莫桑比克。 

教育与新闻出版 

教育    沿用英国教育制度,设公立和私立学校,小学学制八年,中学四年。近年来小学教育发展很快,小学生人数从1990~1991学年的140万上升到1992~1993学年的200万;1994年9月新政府免收小学学费后,1994~1995学年学生数量剧增到320万。为此,政府正采取增聘和轮训教师、扩建教室、实行复式制等应急措施。据世界银行1998/99年发展报告, 1995年马拉维成年人的文盲率为男性28%,女性58%。同年小学的净入学率为100%,中学为66%。预期受教育年数,1992年男生为6年,女生为5年。以前总统班达命名的卡穆祖学院是1981年创立的英国式住宿中学,聘有英国教员。学生从全国精选,公费培养,学成后送出国深造。1993年有学生400名。1993~1994学年,在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及各种职业培训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共3684人。马拉维大学是全国惟一的大学,分设农业、行政管理、教育、商业、工程等学院,分布各地。政府筹划在北方地区再办一所大学。在1994~1995年全国发展计划中。教育经费占第一位(14.6%)。 

博物馆    在马拉维设立了以人种、历史和考古为主的奇奇里博物馆,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曼达拉博物馆和马拉维湖博物馆。另计划在首都建立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设在首都,各地区有分馆。 

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文化教育事业在南方地区较为发达,中部地区其次,北方地区落后。 

新闻出版    1992年前由于班达政府对新闻广播实行严格控制,新闻事业很不发达,主要报刊只有官方的《每日时报》(英文,发行量2万余份)和马拉维大会党机关刊《马拉维新闻》(英文和契瓦文周刊,3万份)。自全国公民投票和多党大选后,出现许多新的报刊,但出版不稳定。至1995年底,除上述报刊外还有:《今日ABA》(月刊,马拉维非洲商人协会办)、《金融邮报》(英文周刊,独立人士办)、《独立报》(英文周刊,独立人士办)、《马拉维生活》(英文月刊)、《民族》(英文周刊,独立人士办)和《新快报》(英文周刊,独立人士办)。另有若干教会办的报纸。 

马拉维通讯社(MANA)为官方通讯社。马拉维广播公司(MBC)为半商业性官方机构,用英语和契瓦语广播,现正筹划增设通布卡语广播。马拉维尚无电视广播。穆卢齐〖HTSS〗总统上任后宣布废除班达关于禁止电视广播的法令。 

对外关系 

奉行睦邻友好和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地区及国际事务,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马拉维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萨达克)、洛美协议、非洲东南部共同市场及非洲统一组织的成员国,与5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    两国无外交关系。马拉维独立时,马拉维政府同时邀请中国政府与台湾地方当局参加独立庆典,中国政府未派代表出席。1992年中国政府同马拉维开始接触。1996年1月外交部长助理吉佩定在出席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部长级磋商会议期间会见马拉维不管部部长汤姆逊;6月驻津巴布韦大使刘贵今访问马拉维;9月马拉维议长蒙岩耶姆贝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十六届世界议联大会,会后应中国外交学会邀请访华;同月罗干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在哈拉雷出席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期间应约会见了马拉维副总统马莱韦齐。1997年12月,马拉维主要新闻单位记者访华。1998年1月,马拉维新闻部长姆帕苏访华。1966年7月,马拉维同中国台湾地方当局建立所谓“外交关系”。前总统班达访问台湾。现政府中不少政要也曾应邀访台。双方签有通航协议。台湾在马拉维承建水利灌溉工程和农技等项目。1992年台湾贷款给马拉维购买波音737飞机一架。1995和1996年马拉维总统穆卢齐两次访台。1997年,台湾当局的章孝严及投资代表团访问马拉维,向马拉维提供约2700万美元的援助。1998年2月,台湾当局胡志强访马拉维,向马拉维捐赠250万美元并正式签署了向马拉维提供1500万美元建造医院的协议。7月,马拉维联署台湾地方当局“重返联合国”提案。 

同南部非洲国家的关系    重视改善和加强同邻国关系。1994年5月下旬,穆卢齐总统就职不久便出访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赞比亚四国。马拉维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萨达克)成员国。1998年马拉维总统和外长分别出席了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首脑会议、非洲统一组织首脑和南部非洲精明伙伴对话会议。 

马拉维与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等国在交通、经济、贸易等方面保持合作关系。马拉维于1967年同南非建交,是当时非洲惟一与南非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两国签有贸易协议,并在交通、教育、贸易、卫生等方面开展合作。1998年,穆卢齐总统访问南非。 

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同西方关系密切。同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签有双边援助计划。1998年,美国、日本及联合国经济组织共向马拉维提供4.43 亿美元的援助。 

同亚洲国家的关系    穆卢齐政府重视与亚洲地区国家发展关系。1998年马拉维相继与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马来西亚建交。穆卢齐总统访问了科威特和苏丹。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